南渡北归·北归的书评 (7)

伟大的社会造就伟大的人物
《北归》基本上承袭了《南渡》之脉络,运用评书的手法,结合时势,引经据典,述说八年抗战期间,各位大师的身平逸事。虽然岳南说文陈字,依旧江湖气息满满,但是嬉笑怒骂之间,诸位大师之间的恩怨情仇如丝如系,栩栩如生。 我们常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
(展开)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零零散散的记录,但太多大师的亮点给力,让人觉得民国就是群星璀璨。 抗日战争结束了,8年前逃难到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要返回北京了,但也是物是人非,很多人年纪大了,请假回老家找媳妇结婚,还有与李庄当地人结婚,刚开始是不信任“下江人”,随时要走的人,不知底细。 刘文...
(展开)

自由知识分子写自由知识分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考证。作者详尽地列出了参考文献和信息来源,这方面态度十分端正,虽然这里面可以搞一些断章取义的小把戏,但最起码没有颠倒是非无中生有,这点我作为研究生还是很赞赏的。 2. 文笔。用历史材料拼接出小说样的行文,读起来饶有滋味,没有晦涩或者不连贯的感觉,但是有些用语... (展开)
《南渡北归》•北归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 (展开)
时代洪流中的悲痛抉择
如果说《南渡》是从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讲述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战火硝烟中仓皇南下,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于困苦中兴教育的民族气节。 那么以1943年李约瑟来访中国为开端的《北归》描述的则是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诸多重大事件中的不同抉择,并在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