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新村 短评

热门
  • 0 辄馨 2013-07-12 13:30:43

    选了一个有意思的题目:反思“世界文化遗产”申请,但做得不够有趣。想用展开得不够丰满的个案呈现过于丰富主题也是一个问题。如果能明确——要通过申遗事件,折射国家整体发展对具体社会单位的实际影响——这一思路,全书会更有价值。

  • 0 南池子 2014-06-26 20:03:04

    围绕“文化遗产” 展开的选举村落志研究,遗产政治搬到了前台

  • 0 一灯 2015-09-08 19:32:10

    对新村的田野调查基本上算不上人类学的,而是普通的社会学政治学调查,理论也没有多少深度,厦大这套人类学博士的丛书,题目取得很有人类学感觉,翻开里面都是很肤浅的习作

  • 0 dromobabel 2013-08-22 16:41:10

    这么有趣的一个主题被写得这么七块八块,实在是让人难过;不过也还能让人觉得这个主题有趣,那还算不太糟糕。其实遗产是一张皮,是村里人争夺的重要资源,可除此之外好像就没什么角色了,把全书的遗产换成另一种重要资源,一样成立。而且要在160页左右的篇幅里飞快地把好几个事情铺陈出来,也怪难为作者的。

  • 0 心斋 2022-07-13 13:35:15

    通过细描武夷山申遗运动中新村人所遭遇的“家园”分离,揭示出国家强势话语与权力政治裹挟下遗产运动对于遗产地原真性与完整性的破坏,同时展示了全球性、现代性遗产运动的破坏中地方群体的凝聚与兴起。一个由“国家&全球性”和“民间&地方性”双重线索构成的复调模式成为当代遗产运动的基本图景。 在叙事中,缺乏对于遗产本身与村民的文化联系研究,遗产运动只是全书的背景性材料。作者仅从村落政治的角度切入剖析,似乎略显单薄。

  • 0 旺仔秋秋糖 2019-02-27 15:54:06

    从遗产地村落社会的变迁来审视遗产运动

  • 0 柳智敏 2019-11-06 09:58:54

    武夷山申遗过程中,原本生活其间的村民被迫迁出景区,造成了一系列的地方社会与政治变化。一方面是申遗过程中,联合国遗产话语权力、民族国家权力、地方行政权力参与到地方的遗产运动中,权力下沉造成了地方政府成为遗产实际的管理主体,本地居民却成为了“他者”;另一方面申遗致使本地居民被排除出管理主体的位置,他们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通过上访、村委选举等方式表达本地的声音,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形式重构地方认同、身份认同,重新谋求遗产主体的位置。 遗产运动中如何处理遗产与居民的关系是值得关心的。本地居民作为遗产价值的生产、参与和见证者,本身就成为遗产体系的一部分,而不能为了保护遗产而把居民排除出去。虽然是一本人类学著作,但对遗产研究很有意义。但作者的叙述水平与能力有限,并没有讲的特别透彻。对文化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

  • 0 阿苏格拉纳 2019-03-26 10:53:53

    稍显简单浅显之作

  • 0 青山 2022-11-13 09:59:42 山东

    基于田野调查,阐述了武夷山申遗所带来的村落拆迁、村民上访确权、补偿款分配等问题,把遗产过程中新村政治图景呈现得非常精彩。但把这些行动完全归结于遗产的权力与政治话语,似乎将这个过程中的复杂议题简单化了。最后简要提及“家园遗产”的概念去思考未来遗产实践,这个概念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