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与故土一拍两散》,是一个流浪者和漂泊者的自传体随笔集。80年代,作者前往美国留学,并试图融入美国,在这个异国他乡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然而,美国并不是他想象的天堂,无法满足他对身份的认同、对爱和自由的追寻。自此,他开始自己的“漂泊”生活,“流浪”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
作者试图“与故土一拍两散”,在本书中,他通过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比较中外文化和价值的差异,大到社会现象,小到具体的人及事物,客观而犀利地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法。《与故土一拍两散》讨论了诸如精神家园、精英阶层、转型、身份等世人普遍会感到困惑的话题,看似题目很大,却落到细节处,真实而令人信服。
作者在美国生活廿多载,又流浪世界多年,不仅保留了一种汉语写作的能力,而且文字相当精致、干净,这是令人欣慰甚至吃惊的。他的感觉与经验,虽然可能过于人人化, 但无论如何,这些文字至...
《与故土一拍两散》,是一个流浪者和漂泊者的自传体随笔集。80年代,作者前往美国留学,并试图融入美国,在这个异国他乡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然而,美国并不是他想象的天堂,无法满足他对身份的认同、对爱和自由的追寻。自此,他开始自己的“漂泊”生活,“流浪”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
作者试图“与故土一拍两散”,在本书中,他通过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比较中外文化和价值的差异,大到社会现象,小到具体的人及事物,客观而犀利地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法。《与故土一拍两散》讨论了诸如精神家园、精英阶层、转型、身份等世人普遍会感到困惑的话题,看似题目很大,却落到细节处,真实而令人信服。
作者在美国生活廿多载,又流浪世界多年,不仅保留了一种汉语写作的能力,而且文字相当精致、干净,这是令人欣慰甚至吃惊的。他的感觉与经验,虽然可能过于人人化, 但无论如何,这些文字至少有助于提醒人们,美国并不是天堂,制度也并非万能。
——何怀宏
作者简介 · · · · · ·
王昭阳
生于四十多年前中国红海洋中。童年记忆模糊。八十年代随大流去美国留学,后滞留不归。做过书店营业员、华尔街交易员、流浪汉、同声翻译等。无宗教信仰。爱好中国传统武术、六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白银时代诗歌,还有关于世界末日的各种预言。
目录 · · · · · ·
亚裔男之忿 / 001
居者有其屋 / 009
与汝偕亡 / 017
恐怖时代的孩子 / 025
“爱自己”真经 / 033
· · · · · · (更多)
亚裔男之忿 / 001
居者有其屋 / 009
与汝偕亡 / 017
恐怖时代的孩子 / 025
“爱自己”真经 / 033
男不搭女,女不理男 / 041
消失了的纽约客 / 053
普世价值 / 059
精英阶层的瘫痪 / 071
身份 / 093
英特纳雄耐尔 / 101
转型 / 109
噩兆 / 117
与故土一拍两散 / 127
郊区之渴 / 135
新三桶 / 143
制度与心 / 155
后记 / 17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与故土一拍两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与故土一拍两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 更多书评 20篇
-
淡島百景 (事如春夢了無痕)
临上路的头天晚上,我参加了一个中国人的聚会。那不是一般的喝酒吃饭,更像是一个煞有介事的会议。他们目光炯炯,脸孔涨得通红,还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派,非一般蔫头蔫脑的留学生、访问学者们可比。 在宾州小学院里读书的头两年,我的生活枯燥至极。我最大的梦想,是能有一天又回到这么一群牛逼哄哄的北京大哥中间,重温甚至延续一种越来越遥远的青春氛围。后来工作,交女朋友,有了新的烦恼和爱好;那些似乎...2014-11-24 12:50:44 1人喜欢
临上路的头天晚上,我参加了一个中国人的聚会。那不是一般的喝酒吃饭,更像是一个煞有介事的会议。他们目光炯炯,脸孔涨得通红,还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派,非一般蔫头蔫脑的留学生、访问学者们可比。 在宾州小学院里读书的头两年,我的生活枯燥至极。我最大的梦想,是能有一天又回到这么一群牛逼哄哄的北京大哥中间,重温甚至延续一种越来越遥远的青春氛围。后来工作,交女朋友,有了新的烦恼和爱好;那些似乎属于另一个时空的激动和渴望,慢慢被磨平,淡忘。走进这间屋子,四面轰响着我格外亲切又稍有一点隔膜的北京话,血管里沉睡的细胞开始流淌,苏醒;然而,我的内脏里似乎增添了新移植的器官,它们无法兼容。我感到无所适从。 我意识到,最近不够关心时事,错过了某些大事件。除了感受到空气里弥漫着的愤怒和期待,我并不明白他们辩论的话题。这时,一位老朋友向众人推介:“这位王先生来美国多年,曾就职于纽约金融界,已融入主流社会。哦,对了!他还有一位德国未婚妻。不妨请王先生谈谈,西方一般民众如何看待今日之中国。” 这两个星期,家里那位西方人士频频和我吵架,无论是和她还是她的朋友,都没有深入讨论过中国的形势。于是我清了下嗓子,支支吾吾地说:不论近期的事件朝哪个方向演变,从根本和长远的意义上来看,除了少数学者政客,一般西方大众不会特别在意。说到底,中国不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何至于此?以我个人的观点,意识形态的品牌化、营销化,还有生活观念的极度多元化,可算是重要原因。 看得出,有好几位脸上露出扫兴和不悦。但我还是忍不住多说了两句:“西方人自己将富裕和自由视为天经地义,很久没有为之作过流血斗争。但社会彻底多元化,各顾各,孤独和失落,找不着身份和感觉。某一天倘若在思想上、情感上,同一般西方人不再有多少隔阂或距离,其可靠标志乃是连自己都找不着北了。” 说完我坐下,大伙儿面面相觑。有一位打破沉默:“小王对西方的观察还算深入、细致,他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现象:相当一批海外华人,未能充分融入西方的上流和主流,容易坠入民族主义的精神洞穴。对此,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我明白自己当了一回反面教材。我做东方人已不够格,做西方人也挺窝囊。或许,加州的灿烂阳光,将朝我展开大西方另外一片天。 ...... 20多年过去了......那年在纽约一道开会的年长朋友,直至今日,仍然学不会或不肯学会英语,还继续愤愤不平地议论着与当初相似的话题。
回应 2014-11-24 12:50:44 -
momomA (摸摸马)
这是一所私立小学院。几座英国式的灰楼,横七竖八排列在深绿色的山坡上。天气一热,男女学生们端着托盘,走出后门,干脆坐在草地上。姑娘们裸着赤脚,光着大腿,晒得发红的面孔和脖子,朝着午后的阳光。总有一两个男孩,披着长发,嘴边刻意留出稚嫩的胡须,上面沾了碎面包屑,手舞足蹈,夸夸其谈,不时引发众人的欢笑甚至尖叫。在去美国之前,我曾苦学许国璋英语不下六年。但是,这伊甸园式的青春对话录,我能听明白的不及一半...2013-12-04 18:31:06 1人喜欢
这是一所私立小学院。几座英国式的灰楼,横七竖八排列在深绿色的山坡上。天气一热,男女学生们端着托盘,走出后门,干脆坐在草地上。姑娘们裸着赤脚,光着大腿,晒得发红的面孔和脖子,朝着午后的阳光。总有一两个男孩,披着长发,嘴边刻意留出稚嫩的胡须,上面沾了碎面包屑,手舞足蹈,夸夸其谈,不时引发众人的欢笑甚至尖叫。在去美国之前,我曾苦学许国璋英语不下六年。但是,这伊甸园式的青春对话录,我能听明白的不及一半。相比之下,什么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这些词汇只相当于小学二年级。 那是二十多年前。我拖着两口破箱子,涉过积雪尚未融化的草坪。一路上碰到的每一个人都格外友好地给我指路。到了宿舍,我顺着走廊,寻找写着我名字的房间。两个穿着睡衣的姑娘跑来,笑容灿烂,伸手向我致意。当时,我还不知道,在美国男女生不需分住不同楼层。矮个子的姑娘名叫蕾贝卡,这双微笑的眼睛,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星期里,给了我无尽的遐想。 我遐想过的美妙事情,在第一个星期,第一个月,第一个学期,甚至第二年,第三年,都没有发生。大约是到了第三个星期,我开始隐约感觉不对头。第一学期期末,我开始痛苦地意识到,虽然是名校,虽然我撞狗运拿到了奖学金,但是,我的四年本科生涯,很可能极其孤独、憋闷、压抑。同时,尽管每到周末,校园里到处是摇滚乐声和狂叫声,而我交到一个小女朋友的机遇将极其渺茫。何至于如此呢?看看那个大食堂就明白了。 学院几千人,每个学生各自为政,自由选课。同选一门课的同学,互相叫什么名字都搞不清楚,乃是常有的事。因此,除了球队和剧团之外,大食堂三间大小不同的就餐室成了建立和确定各人社交圈的唯一场所,也是确立学生等级关系的战略要地。很可能是这样:你是功课全A的某个发展中国家来的优等生;你的家庭甚至也不见得比其余美国同学的家庭更差;但你在学院里呆到第三年,极有可能混得在食堂里总是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吃饭。 并不是人们不友好。我自己也很快习惯了向陌生姑娘微笑,说声HI! 空泛的热情,跟着漫不经心,顾左右而言他,眼神和注意力快速转移。我工作以后很多年,逐渐领悟到,即使是一个崇尚民主和平等的移民国家,仍然需要确立等级。既然不存在源远流长的贵族-平民的身份界定,就需要有一套特殊机制。美国社会的分级从青少年阶段开始,有着极其隐蔽而且无情的竞争过程。每个孩子都得加入游戏,而划分成败的指标,绝不限于一目了然的所谓学习成绩或家庭财富。最重要的指标,是传统社会里成长的孩子极难适应或理解的两项:酷和性感! 要充分说明这个小学院食堂里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我必须为大家列一个词表。在我上学的时候,这几个词在任何版本的英汉词典里都找不到相应的解释。然而对它们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勉强融入美国青少年群体生活的最低要求,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承受太过无辜的心理伤害。 • NERD: 词根不详,最恰当音译当为“努耳朵”。泛指书虫,呆瓜。衣着老土,讲话咬文嚼字,胸前插了五颜六色数支圆珠笔的怪异男孩;戴深度近视眼镜,爱好自然科学的女孩。 • GEEK: 或曰“鸡克”。比“努耳朵”略胜一筹。在偏执特异的外表后面,夹杂着些许朦胧的原创力和聪颖。或许其中十万分之一日后有演变成为新版比尔•盖茨的潜力。 • JOCK: “叫克”是也。红脸,金发,身材壮硕,爱好运动,疏于功课;爱喝啤酒,蔑视诗歌艺术等一切娘娘腔的东西。 • FRAT BROTHERS:“联谊会弟兄”。“FRAT”乃是“男同学联谊会”(FRATERNITIES)的简称,其名称一般冠以希腊字母。在一些昂贵的私立学校,联谊会体系更是大量富家子弟日后进入社会上层所不可或缺的原始关系网。前总统布什一度所属的耶鲁骷髅会,便是其中一例。申请加入联谊会,必须通过严苛的入门仪式:比如,灌几大桶啤酒;冬天裸身跳进混杂着啤酒和屎尿的大坑;在若干个小时内征集到三个以上的女生在屁股或生殖器上亲笔签名,等等。 • SLUT:“骚逼”。顾名思义。 • DYKE BITCH: “黛珂狗逼”。怀抱性挫败感的小男生对某些女生的歧视性贬称。特指那些行为着装过分男性化,言谈举止偏离经典女性范式的女孩。 在我们的大食堂里,最大的一间餐室为“叫克”,是“联谊会弟兄”和追着他们跑的“骚逼”姑娘们的专有领地。中间的餐室多为犹太孩子,学医,学法,或政治态度偏向“新左”的有钱孩子。总体而言,他们有较重的“鸡克”色彩,又不至于完全自外于大屋子所代表的主流。跟他们混的女孩,介乎于“骚逼”和“黛珂狗逼”之间。你若冒失去了你不该去的屋子,当然没人会轰你走,但所有人的眼神和坐姿中,会有某种信息流出来,把你团团裹住,让你坐立不安。你会自知,下回还是不来为好。 剩下的小屋子,就是所谓努耳朵、黛珂们龟缩用餐之处了。每个沦落到小屋子里吃饭的人,都曾经在各个战略制高点之间转来转去,总也找不到组织接纳,在相似的弱势群体里寻到基本的安全和温暖。敝人在多次挣扎寻求上位无疾而终后,终于混迹于一大群印度东南亚学工程或经济的孩子们中间。十来个男孩,几乎没有一个女孩。若是还不甘心,拒绝这最后的群体,那就只好总一个人吃饭了。 后来还碰到过几回蕾贝卡,她总偎依在某个大个子运动员怀里。她仍然对我露出灿烂而且清澈的笑。“Hi!” 她说。但她始终叫错我的名字。 整个二年级,对我来说,不堪回首。每个周末,每个假日,看着别人两口子亲亲热热,背着包去小火车站,我心中的煎熬和愤怒无以言表。我开始喜欢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的地下室里读战争史,读毛泽东的书,并因之热血沸腾。给北京的老朋友们写信,不知该讲什么才好。我对美国渐渐浓厚的敌意,同我记忆中的北京,矛盾纠缠,破裂而残缺。 几乎所有在美国长大的男女青少年,都必须承受这么一段格外无情的考验。关键年龄段:12岁到20岁之间。考验的场所:东西海岸公立或私立的中学和高中;在一定情况下,也包括大学本科的头两年。这场是酷还是不酷的凶险竞技里的胜出者,小小年纪,便可翻云覆雨,一呼百应,享受众星拱月的明星式待遇。而那些被淘汰出局者,被众人视为“不酷”的孩子们,他们咋办呢?一句话:没人睬你,自己上角落呆着去。苦海无边,四顾无岸。 一般而言,亚裔的男孩,在美国青春文化潜规则隐形等级的排列里,向来排名较低;或者说,通常是最低。一句话:女孩子不待见他们。那些男孩子通常学习刻苦,为人和善,可能也多了一些羞涩和腼腆。这些都不是缺点。然而,在美国特定的青少年生活大版图内,在性感竞争和“酷”竞争的大博弈中,这种男孩子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恐怕也还是无可争辩的弱势群体。 本科第三年暑假,我去纽约实习。我挤在期货交易室那群咬着雪茄高声叫骂的犹太人中间,眼紧紧盯着面前七八个荧光屏,做全神贯注状。时不时跑步替他们买杯咖啡,或影印半张文件。夏天结束的时候,我又学会了一大堆字典里查不到的词汇,涉及荧光屏上虚拟的数字,还有犹太人闪烁的眼睛。 那个夏天,我住在和皮箱差不多大的小屋子里。工作忙。但是增长了无法解释清楚的自信。在旧书店里发现两本书,爱不释手,买下,时时翻阅。一本是三岛由纪夫生平画册。45岁切腹自杀前的三岛依旧肌肉发达,双目炯炯有神,手握锋利的武士刀,头上裹着写有“七生报国”的细带子,充溢峻烈刚阳的杀气。另一本发黄的旧书是《我的奋斗》。书中老战犯的两句话,给我留下永难磨灭的影响。大意是:资产阶级强调理性,但是,资产阶级的情妇和女儿们,永远渴望暴烈意志对她们的侵犯和强奸,因为资产阶级灵魂本质是虚伪和自我压抑。 临走之前,上司找我谈话。他秃头,驼背,戴深度近视眼镜,讲话时两手在空气中乱挥,像是武迪•艾伦的华尔街翻版。这人是我的校友。他说,公司要并购投行,有个项目招人,只要MBA。不过,去他奶奶的,我给他们讲一声,你也去试试吧。我唯唯退出,脊背发凉,难以抑制颤抖的狂喜。 回学院后,我给自己设计了全然不同的形象。买了件颇昂贵的西装上衣,却弄得脏兮兮。领子翻起,袖管卷上,一双朋克歌手穿的黑皮靴。头上扎一根深蓝色细带子,学三岛。再去食堂,远远躲开努耳朵们,左派环保人士们,黛珂女同性恋者们,和童男子亚裔工程师经济学家们。与任何人说话时,客气,冷漠,两眼锐利,不置可否。 有一天,我百无聊赖,重回久违的小餐室。因为去得早,四周无人。忽然一个小个女孩,迈着大步朝我走来,她的眼里溢出清凉的笑。发型变了,换成纽约街头白领妞考究的发式。她是蕾贝卡。 两年多没见过,她的脸像从前一样清澈,饱满。我很想伸手摸一摸。但是,根据新的自我形象,应该保持矜持和冷漠。她显得局促,犹豫了好久,最后说,毕业后她要去纽约工作。什么样的公司呢?广告,品牌设计,她说。那好啊,我点头。然后凝视窗外,数了四秒钟,感觉火候已到。我转过头,表情不变,但换上温柔的语调:我们可以见面,一起去玩。沉默一秒,再补充,我也要去纽约上班。她两眼露出欣喜,轻轻地点头。看来游戏变了,我想。我把一张揉皱了的餐纸推向她,给了她炙热的一笑。 “给我你的电话。”我提出要求,不容置疑。 学院的最后一年,我成绩很差,差点没拿到文凭。但过得开心,悟到并成功实践了一个关键的真理:这是一个原子化而且虚矫做作的大众社会。每人都必须从小学会为自己设计一个不断更新的包装和品牌。否则,便被边缘,便被淹没。何谓酷也?酷,即是装逼。装到气势压倒别人。装到忘了自己本来是谁。忘了,亦未必就一定是坏事。我也结识过不少愤怒的亚裔男青年,很想说一句,兄弟,我了解您的痛苦!生气没用,规则就是如此。不过,别拉着一个国家的父老乡亲为自己的心理挫折感买单,不够男子汉,也不够酷。
回应 2013-12-04 18:31:06 -
爱情是敞开自己。生命历程和动物直觉中最原始、率真,甚至非常羞耻的层面,赤裸裸袒露给对方。一触碰便弄得血肉模糊,痛不欲生。由此长出另一个稚嫩生命。不是肚里的胎儿,而是非常纤细、被不太准确地称之为“我们”的东西。它多半只在瞬间存活,然后随风飘逝,留下漫漫一生的痛楚和遗憾。
2013-09-05 19:02:16
-
yeky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近二十年,统治多数美国人的思想,不仅仅是经济至上、物质消费至上、哈佛学位至上、华尔街至上,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环,是自我至上。” 美国不需要一个斯大林式一手遮天的人物来命令全体,美国人自然地就会把自己塑造成同一个样子。这套机制,即使已有如大卫这样的美国人自己来质疑和侵蚀,刚刚出现的漏洞也会被来自二三线世界的年轻人及时补上。2013-08-08 16:06:09
-
星星堆满天✨ (在努力推进变革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序言: 王绍阳的祖父是中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合译马克思巨著《资本论》的王亚南。 作者写道:美国主要的问题,不是经济,或所谓民主不民主。但从作者的叙述上来看,似乎问题出在感觉,或者是“对幸福的追求”上。作者的感觉对他来说是真实的,他也是无疑是格外敏感的。但这种失望缘何而来? 对于具有浪漫情怀和才华的人来书,动荡的年月可能是指望革命,和平的日子里,大概就只能指望艺术或者爱情了。 后来过了些年,他重返旧金...2015-06-08 16:31:03
序言: 王绍阳的祖父是中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合译马克思巨著《资本论》的王亚南。 作者写道:美国主要的问题,不是经济,或所谓民主不民主。但从作者的叙述上来看,似乎问题出在感觉,或者是“对幸福的追求”上。作者的感觉对他来说是真实的,他也是无疑是格外敏感的。但这种失望缘何而来? 对于具有浪漫情怀和才华的人来书,动荡的年月可能是指望革命,和平的日子里,大概就只能指望艺术或者爱情了。 后来过了些年,他重返旧金山,感觉到在这春光明媚,本该是最浪漫,最充满爱情的城市里,咖啡馆里作者的男男女女,却连相互瞟一眼,调一下情的劲头都不再有。这一定是作者的感觉,却也可能仅仅是作者的感觉。
回应 2015-06-08 16:31:03
-
kidultcc (terrified and fearless)
爱情是敞开自己。生命历程和动物直觉中最原始、率真,甚至非常羞耻的层面,赤裸裸袒露给对方。一触碰便弄得血肉模糊,痛不欲生。由此长出另一个稚嫩生命。不是肚里的胎儿,而是非常纤细、被不太准确地称之为“我们”的东西。它多半只在瞬间存活,然后随风飘逝,留下漫漫一生的痛楚和遗憾。 这个历程使女人更加柔韧而丰满,男人则远远未必。2015-08-08 12:38:03
-
星星堆满天✨ (在努力推进变革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序言: 王绍阳的祖父是中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合译马克思巨著《资本论》的王亚南。 作者写道:美国主要的问题,不是经济,或所谓民主不民主。但从作者的叙述上来看,似乎问题出在感觉,或者是“对幸福的追求”上。作者的感觉对他来说是真实的,他也是无疑是格外敏感的。但这种失望缘何而来? 对于具有浪漫情怀和才华的人来书,动荡的年月可能是指望革命,和平的日子里,大概就只能指望艺术或者爱情了。 后来过了些年,他重返旧金...2015-06-08 16:31:03
序言: 王绍阳的祖父是中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合译马克思巨著《资本论》的王亚南。 作者写道:美国主要的问题,不是经济,或所谓民主不民主。但从作者的叙述上来看,似乎问题出在感觉,或者是“对幸福的追求”上。作者的感觉对他来说是真实的,他也是无疑是格外敏感的。但这种失望缘何而来? 对于具有浪漫情怀和才华的人来书,动荡的年月可能是指望革命,和平的日子里,大概就只能指望艺术或者爱情了。 后来过了些年,他重返旧金山,感觉到在这春光明媚,本该是最浪漫,最充满爱情的城市里,咖啡馆里作者的男男女女,却连相互瞟一眼,调一下情的劲头都不再有。这一定是作者的感觉,却也可能仅仅是作者的感觉。
回应 2015-06-08 16:31:03 -
淡島百景 (事如春夢了無痕)
临上路的头天晚上,我参加了一个中国人的聚会。那不是一般的喝酒吃饭,更像是一个煞有介事的会议。他们目光炯炯,脸孔涨得通红,还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派,非一般蔫头蔫脑的留学生、访问学者们可比。 在宾州小学院里读书的头两年,我的生活枯燥至极。我最大的梦想,是能有一天又回到这么一群牛逼哄哄的北京大哥中间,重温甚至延续一种越来越遥远的青春氛围。后来工作,交女朋友,有了新的烦恼和爱好;那些似乎...2014-11-24 12:50:44 1人喜欢
临上路的头天晚上,我参加了一个中国人的聚会。那不是一般的喝酒吃饭,更像是一个煞有介事的会议。他们目光炯炯,脸孔涨得通红,还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派,非一般蔫头蔫脑的留学生、访问学者们可比。 在宾州小学院里读书的头两年,我的生活枯燥至极。我最大的梦想,是能有一天又回到这么一群牛逼哄哄的北京大哥中间,重温甚至延续一种越来越遥远的青春氛围。后来工作,交女朋友,有了新的烦恼和爱好;那些似乎属于另一个时空的激动和渴望,慢慢被磨平,淡忘。走进这间屋子,四面轰响着我格外亲切又稍有一点隔膜的北京话,血管里沉睡的细胞开始流淌,苏醒;然而,我的内脏里似乎增添了新移植的器官,它们无法兼容。我感到无所适从。 我意识到,最近不够关心时事,错过了某些大事件。除了感受到空气里弥漫着的愤怒和期待,我并不明白他们辩论的话题。这时,一位老朋友向众人推介:“这位王先生来美国多年,曾就职于纽约金融界,已融入主流社会。哦,对了!他还有一位德国未婚妻。不妨请王先生谈谈,西方一般民众如何看待今日之中国。” 这两个星期,家里那位西方人士频频和我吵架,无论是和她还是她的朋友,都没有深入讨论过中国的形势。于是我清了下嗓子,支支吾吾地说:不论近期的事件朝哪个方向演变,从根本和长远的意义上来看,除了少数学者政客,一般西方大众不会特别在意。说到底,中国不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何至于此?以我个人的观点,意识形态的品牌化、营销化,还有生活观念的极度多元化,可算是重要原因。 看得出,有好几位脸上露出扫兴和不悦。但我还是忍不住多说了两句:“西方人自己将富裕和自由视为天经地义,很久没有为之作过流血斗争。但社会彻底多元化,各顾各,孤独和失落,找不着身份和感觉。某一天倘若在思想上、情感上,同一般西方人不再有多少隔阂或距离,其可靠标志乃是连自己都找不着北了。” 说完我坐下,大伙儿面面相觑。有一位打破沉默:“小王对西方的观察还算深入、细致,他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现象:相当一批海外华人,未能充分融入西方的上流和主流,容易坠入民族主义的精神洞穴。对此,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我明白自己当了一回反面教材。我做东方人已不够格,做西方人也挺窝囊。或许,加州的灿烂阳光,将朝我展开大西方另外一片天。 ...... 20多年过去了......那年在纽约一道开会的年长朋友,直至今日,仍然学不会或不肯学会英语,还继续愤愤不平地议论着与当初相似的话题。
回应 2014-11-24 12:50:44 -
淡島百景 (事如春夢了無痕)
问答时间,一位南方来的市长站起来说:“尊敬的伯恩斯汀先生,我们中国不是后工业国家,但是变化飞速。现在我们面对三种传统,或三个故事:西方现代市场的个人发展故事、传统孔孟的尊卑故事,还有现在的大众平等革命故事。先生,您觉得这三个故事,如何能形成您所说的动态对冲?” 伯恩斯汀博士摸了一下秃脑袋,诺诺地说他对中国情况毫不了解,没有发言权。 然后他又申明他表达的观点纯属个人,绝不代表任何组织机构。 沉吟良久...2014-11-24 11:57:13
问答时间,一位南方来的市长站起来说:“尊敬的伯恩斯汀先生,我们中国不是后工业国家,但是变化飞速。现在我们面对三种传统,或三个故事:西方现代市场的个人发展故事、传统孔孟的尊卑故事,还有现在的大众平等革命故事。先生,您觉得这三个故事,如何能形成您所说的动态对冲?” 伯恩斯汀博士摸了一下秃脑袋,诺诺地说他对中国情况毫不了解,没有发言权。 然后他又申明他表达的观点纯属个人,绝不代表任何组织机构。 沉吟良久,博士提出了他简明的建议:“愤怒可以演绎为认同,习惯或记忆可以组装为新的共同价值。” 市长兴奋得满面通红,又站起来补充:“三个传统,通三统!” 众人鼓掌。
回应 2014-11-24 11:57:13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信阅读佳品[小编卢俊的豆列] (我是卢俊)
- 我没有很多书,但我们有 (叶子阿姨)
- 2013亡羊补牢书单 (夏夜飞行器)
- 留学移民观察 (羊的门)
- 私人藏书架(之三) (五月微蓝)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与故土一拍两散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鱼更 2014-01-14 05:54:11
越看越厌烦。整本书一个调调,一样的内容裹来裹去。我不喜欢这种空有形式而没有逻辑和内容的文章。一句话,实在是看似深刻的浅薄,看似有趣的无聊。
1 有用 Irene 2016-05-26 06:38:55
5/24 太难看了… 终于强迫症似地痛苦地读完… 我当初为什么冲着书名就不小心花钱买了!(作者竟然还是校友 orz
0 有用 小米=qdmimi 2013-10-05 13:25:55
如此跟自己较劲的写法其实很好玩
7 有用 danyboy 2014-11-30 00:31:19
从理论上说,即便乡镇上的自由主义者和官场里的儒家宪政派,都能把文艺中年王昭阳的这本书驳的体无完肤。但这本书才是真正的北京人在纽约,一个北京爷们的悲欢感悟总比把西方当乌托邦的人的论调丰富、感人和犀利。对八九后的美国流亡者更是讽刺的拍案叫绝。作者厌恶今日的美国与明天的中国,只能抒发对台湾的喜爱。在天水读完。
2 有用 白鹇 2013-07-23 14:50:01
文笔流畅,很好读,一口气看完。我觉得作者对于美国社会的分析,将其指为另一种隐蔽的极权主义,看上去挺新奇,其实几十年前Adorno在Dialectic of Enlightment及Culture Industry等书里已经有更系统化的分析了。
0 有用 y2k 2022-03-31 16:11:22
有趣
0 有用 没心没肺的兔子 2021-08-22 15:05:22
本书出版于2013年,作者预感的大都一一应验,这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0 有用 Almásy 2021-08-16 16:05:07
15年夏天在耶路撒冷读过
0 有用 wonder 2021-04-01 22:45:42
后面几篇有点凌乱,值得一看。
0 有用 tripper 2020-12-05 13:30:46
理工男竟然如此好文笔。何怀宏写了一篇好长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