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成为知识? 短评

热门
  • 16 fanneyfly 2013-08-26 15:06:53

    陈国球老师的文章应该属于“第二眼美女”,初见选题平淡无奇甚至有炒冷饭之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总是不禁赞叹其考证功力以及平和清晰的叙述能力,由此而来的往往是老问题之下的新结论。 《“文学科学”与“文学批评”——普实克与夏志清的“文学史”辩论》一篇尤显卓见,一直以来让我困惑的“新批评”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由俄国形式主义发展而来)”之别,出人意料地在夏与普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辩中显现出来,甚至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与韦勒克《文学理论》也在互照中显现出旨趣的显著差异。看完此文,觉得自己的研究路子太过接近普氏,凡是遇到夏氏一般运用个人的审美眼光和细读品评技巧对作品大开杀戒的同行,总有难以言说的不适和内在的自卑。

  • 7 琴酒 2014-05-31 18:25:09

    论文学专业/清华/朱自清的那篇最好,四两拨千斤地从杨振声朱自清入手,勾勒出了日后文学学科/文学研究以实证为主和以鉴赏为主的两种路径。仔细考量有颇多可补充之处,比如在论及彼时章门学风于北大日盛时将陈寅恪等而观之,但我却觉得陈、王二人实在是难以这样归类。另外普夏二人之争梳理的也好,仿佛半个世纪之前卢卡奇/布洛赫论争的一个回应,但陈国球是联系韦勒克和利维斯来说的,大约是出于他自己对布拉格学派的亲近吧,再历史化一些就好了。

  • 4 陆钓雪de飘飘 2017-09-22 02:39:47

    夏志清的眼光独道,意在打造正典,与如蔡仪、王瑶、张毕来、刘绶松、丁易等大陆主流辩驳,学Leavis开创伟大文学传统,乃杰出文学新批评。而普实克更接近布拉格学派,在宏大wissenschaft视域下统摄历史,是优秀近现代文学史。然而二者之间的弹性——精神与科学的张力本身才是文学理论

  • 2 逸飞 2014-04-02 20:49:33

    清华在建立新的中文系上的努力和普夏之争尤为感人。

  • 1 狸猫 2013-06-20 21:47:07

    略失望。只是整理了下材料,写了个早期中文系简史。。。没啥大意思~

  • 2 南悠一 2017-11-18 21:38:12

    文何成为学?这本小书有意思。我联想了几个问题:1、基础语文教育和重理轻文的当下,人们分不清文学(考据、鉴赏和批评)和语言文字学(训诂、音韵、文字等)的区别。2、当前大学分系及一级学科目录划分的过细和粗糙,文学属艺术范畴,语言文字学则实为科学。3、随着电影数量累积,学科未来会啥样?

  • 2 已 銷 注 2019-12-03 20:33:26

    文学的学科化与知识化的过程,可以说是权力话语生成之典型,晚清学科建立过程中知识体系的重构形塑了今日中文系重考证、重训诂文献之面相。而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两种路径,学术理路虽有不同,但都着眼于文学的知识化,一种经验化的秩序化的路向。书中最触动我的还是附录的访谈,陈国球和张晖两位都是有焦虑有关怀的,我们的“文”该如何理解,我们的知识传统该如何介入与阐释,正是应该被追问的。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想象中国文学,背后都渗透着回应与关怀,文学研究要解决过去的庞杂经验如何被带到我们面前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在解决我如何成为今日之我的问题。

  • 1 书意 2013-07-15 11:55:34

    识见与材料,都没有超出陈平原。只是多了一本书而已。

  • 1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5-05-13 09:53:08

    书是挺不错的,也能跟陈平原老师的文学教育研究起呼应关系。其实我个人最喜欢的倒不是正文部分的三篇,而是书末已故的张晖老师对陈国球老师的采访记录

  • 2 黎余 2016-12-15 18:49:44

    总感觉一门学科经常反思自己本身或经常反思方法论,也就离完蛋不远了……因为学科有生命力的时候,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这些。

  • 2 大甜甜~~ 2016-12-28 20:29:57

    中间两篇是旧文,首尾两篇是新作。陈国球教授视野很宽,文学之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无论东方西方,都是从“语文学”里脱胎出来的,但又都渴望建起一门语文学一般的“硬”学科。很多矛盾都出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是觉得朱自清似乎还有再讨论的必要,他似乎真的是少有的能够站在这两方来看问题的高手,可惜天不假年。这个困境到现在也是各个中文系都面临的。

  • 1 姬流 2020-11-04 15:11:05

    三星半。陈国球的文章没有大开大阖,但很稳。普夏之争一篇确实好,主线明确,又有纵深。最后的访谈有点失望,无论是张晖的提问还是陈国球的回答都感觉浮着,说了很多东西,但没什么有力度的内容。张晖可能还是不太擅长引导问题。

  • 1 不知用何名🍊 2024-04-19 19:58:11 上海

    清末民初文學學科的建立和建制竟然是保守派的推動。文學學科化、體係化、系統化、知識化伴隨著國族建設與語言革命。文學成為一個學科,成為一種可以教授的學科知識,確實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文末作者還提出:國族文學與世界文學是否可以調和?普實克從總體性出發談科學體系,夏志清從個體性出發談個性特質,他們倆人能不能脫離政治談文學先避而不說,互相爭論的點還是歸結於文學分析傳統。很有意思的一本小冊子。對於想要了解中國文學建制與中國文學分析方式的入門者非常友好。#讀且思#017

  • 2 亞歷山大裡亞 2019-04-23 22:56:06

    中国有一项工作几乎是和英美国家差不多同时展开的——这项工作就是高等教育体系和学术体制的变革。现代文学教育的成立正是革新学术话语,让literature这一概念得到独立,在中国是脱出经学、在西方则是与语文学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新知识体系、新方法的建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文学一旦成为文学史,它就与现时失去了那种有活力的联系,而创作更将被文学研究排斥在学院之外。

  • 0 沙砾于飞 2019-07-03 21:17:05

    三篇文章,一篇访谈,点到为止,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

  • 0 浊克斯 2013-12-14 20:28:37

    叹息一声,中文系必读吧

  • 0 Wenqian Li 2013-07-01 23:07:24

    陈国球先生《文学如何成为知识?》一书,对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及文学教育问题,有一个思想史意义上的疏理。简而言之,英美看重文学批评,而欧陆则强调文学研究。通过这本书,大致可知,今日中国大陆学院派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看重,其思想资源主要来自清代考据学、章门弟子、胡适及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 0 Athumani 2015-07-27 10:10:28

    阅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不同的学术传统所形成的差异,因而读进去会比较费神。与正文相比,对谈中的闪光点更容易被捕捉。

  • 0 胖达叔 2024-04-09 23:58:19 湖南

    这就是我想要做的研究啊,真好啊,不过感觉还不够,还可以找到更多史料,更详细地研究下去。另外,陈老师似乎对“知识”的理解过于停留在了常识层面。另外,陈老师对中国文学批评体制的建立,也是我想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可惜前期积累不够,无法开展。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