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华史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奎元院长遵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出版简史的提议。《中华史纲》是提供给工作忙碌的同志们朋友们,用不多的时间浏览一下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概状。叙事酌取要旨,文字务求简约,以省篇幅。《中华史纲》作者蔡美彪先生以85岁高龄,殚精竭虑,字斟句酌,穷一生积学,历三载时光,独自撰著的一部精要而不失完备的中国通史。
作者简介 · · · · · ·
蔡美彪,男,出生于1928年,浙江杭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为宋辽金元史。曾主持《中国通史》等五至十册的编写工作。著有《元代白话碑集录》,与罗常培合编《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专著《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释》《辽金元史十五讲》《学林旧事》《中华史纲》《辽金元史考索》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原始社会与国家的起源
1
第一节 原始遗迹
1
第二节 氏族与部落
3
一 氏族公社
3
二 部落联盟
5
三 部落混战
7
第三节 国家的建立
8
一 商汤建国
8
二 商代的国家制度
9
三 奴隶占有制
10
四 迁徙与兴亡
12
第二章 周朝的分封与纷争
15
第一节 周朝的建国与东迁
15
一 灭商建国
15
二 分封授土
16
三 争战与东迁
18
第二节 王室衰落诸侯国兼并
20
一 旧封同姓国
21
二 旧封异姓国
22
三 新兴诸国
23
第三节 七国纷争东周灭亡
25
一 三家分晋田氏篡齐
25
二 魏国与秦国的变法
26
三 秦胜列国周朝灭亡
28
第四节 乱世的百家争鸣
31
一 孔子与儒学
31
二 墨子与杨子
33
三 孟子与荀子
34
四 老子与韩非
35
第三章 秦汉一统
38
第一节 秦朝的皇权专制统治
38
一 秦灭六国
38
二 秦朝统一国家的建立
39
三 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43
第二节 汉朝的兴隆
48
一 皇权王朝的再建
48
二 社会经济的繁荣
50
三 疆域与民族
53
第三节 外戚篡国农民起义
57
一 阶级矛盾的激化
57
二 外戚王莽篡国
60
三 农民起义
64
第四章 汉朝的重建与瓦解
67
第一节 后汉的建国
67
一 立国诸政
67
二 边疆和战
69
三 朝廷争讧
71
四 农民景况
74
第二节 黄巾起义群雄逐鹿
74
一 黄巾农民起义
74
二 朝廷政变
76
三 群雄逐鹿
77
第三节 后汉覆亡三国鼎立
82
第五章 南北对峙与再统一
87
第一节 晋朝的一统与南移
87
一 晋朝的兴衰
87
二 北方诸族立国
91
三 晋室南移
93
第二节 南北朝的对峙
95
一 鲜卑拓跋部建北魏
95
二 南朝五姓的延续
102
第三节 魏国的分治
108
一 六镇起事
108
二 东西分治
110
三 北齐北周
113
第四节 隋朝再统一
115
一 统一全国建立制度
115
二 隋朝的弊政
119
三 农民起义隋唐换代
122
第六章 屹立世界的大唐
127
第一节 制度与疆域
127
一 统治制度的建立
127
二 皇权的转换
130
三 疆域的拓展
132
第二节 贞观—开元间的社会状况
135
一 农民状况
135
二 城市居民
138
第三节 边镇叛乱与农民起义
142
一 边镇叛乱
142
二 财赋危机与宦官擅政
145
三 农民起义唐朝灭亡
149
第四节 宗教与文化
155
一 多种宗教的传播
155
二 文与诗
159
三 文化交流
163
第七章 辽宋金和战
167
第一节 方镇割据与契丹建国
167
一 方镇割据立国
167
二 契丹与晋
169
三 汉与周
173
第二节 宋朝集权制的建立与变法之争
174
一 宋朝集权制的建立
174
二 宋与辽、夏的战与和
179
三 城市与农村
183
四 变法之争与农民起义
188
第三节 金朝的建国与宋金和战
193
一 金朝的建国与扩展
193
二 宋朝的南迁与重建
197
三 宋金和战
201
第八章 蒙元一统
207
第一节 蒙古国的扩展
207
一 蒙古国家的建立
207
二 畏兀归附辽夏灭亡
209
三 金朝灭亡吐蕃归附
213
四 分道侵宋灭大理
216
第二节 元朝一统
217
一 元朝的建号与建都
217
二 灭南宋江南统一
219
三 大都政变宗王反乱
221
四 统治制度的形成
224
第三节 皇位争夺与元朝覆亡
230
一 皇位争夺与衰乱
230
二 红巾军起义
234
三 元朝的覆亡
237
第四节 宋元科技、词曲、民族语文
240
一 宋元科技
240
二 词曲戏剧
244
三 民族语文
248
第九章 汉族王朝的再建——明朝
251
第一节 统治体制的重建
251
一 农村的整顿
251
二 皇权专制的强化
254
三 边疆措置与海外交往
257
第二节 专制制度的变革
263
一 皇权专制的演变
263
二 统治制度的改革
270
三 边境风云
274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战争
277
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
277
二 朝政衰乱与民众的反抗
283
三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286
第十章 清朝的强盛与衰亡
290
第一节 清朝的建国
290
一 满洲的兴起与农民起义的失败
290
二 清军南下与人民的反抗
292
三 平定三藩与招纳文士
295
四 朋党结纳与太子废立
298
五 皇位传承与政权整饬
302
第二节 疆域、制度与社会经济
305
一 疆域的奠立
306
二 统治机构的建立
312
三 社会经济
315
第三节 由盛而衰的清朝
324
一 乾隆帝初政
324
二 皇室靡费与兵力虚耗
325
三 吏治腐败与皇位更迭
331
四 农民起义与嘉庆诸政
334
第四节 列强入侵与农民战争
339
一 英国的贩毒与入侵
339
二 太平军农民起义
345
三 英法俄列强的侵掠
350
四 宫廷政变太后垂帘
354
五 几次反侵略斗争
358
第五节 清朝统治的覆灭
363
一 光绪帝亲政与中日战争
363
二 慈禧后训政与联军入侵
366
三 资本主义企业与资产阶级
372
四 民主革命与清朝覆亡
375
第六节 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382
一 理学的传承
382
二 西方文化的传播
384
三 民众文化的繁荣
390
四 新体诗文
394
附 录 大事纪年
397
人名索引
403
· · · · · · (收起)
1
第一节 原始遗迹
1
第二节 氏族与部落
3
一 氏族公社
3
二 部落联盟
5
三 部落混战
7
第三节 国家的建立
8
一 商汤建国
8
二 商代的国家制度
9
三 奴隶占有制
10
四 迁徙与兴亡
12
第二章 周朝的分封与纷争
15
第一节 周朝的建国与东迁
15
一 灭商建国
15
二 分封授土
16
三 争战与东迁
18
第二节 王室衰落诸侯国兼并
20
一 旧封同姓国
21
二 旧封异姓国
22
三 新兴诸国
23
第三节 七国纷争东周灭亡
25
一 三家分晋田氏篡齐
25
二 魏国与秦国的变法
26
三 秦胜列国周朝灭亡
28
第四节 乱世的百家争鸣
31
一 孔子与儒学
31
二 墨子与杨子
33
三 孟子与荀子
34
四 老子与韩非
35
第三章 秦汉一统
38
第一节 秦朝的皇权专制统治
38
一 秦灭六国
38
二 秦朝统一国家的建立
39
三 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43
第二节 汉朝的兴隆
48
一 皇权王朝的再建
48
二 社会经济的繁荣
50
三 疆域与民族
53
第三节 外戚篡国农民起义
57
一 阶级矛盾的激化
57
二 外戚王莽篡国
60
三 农民起义
64
第四章 汉朝的重建与瓦解
67
第一节 后汉的建国
67
一 立国诸政
67
二 边疆和战
69
三 朝廷争讧
71
四 农民景况
74
第二节 黄巾起义群雄逐鹿
74
一 黄巾农民起义
74
二 朝廷政变
76
三 群雄逐鹿
77
第三节 后汉覆亡三国鼎立
82
第五章 南北对峙与再统一
87
第一节 晋朝的一统与南移
87
一 晋朝的兴衰
87
二 北方诸族立国
91
三 晋室南移
93
第二节 南北朝的对峙
95
一 鲜卑拓跋部建北魏
95
二 南朝五姓的延续
102
第三节 魏国的分治
108
一 六镇起事
108
二 东西分治
110
三 北齐北周
113
第四节 隋朝再统一
115
一 统一全国建立制度
115
二 隋朝的弊政
119
三 农民起义隋唐换代
122
第六章 屹立世界的大唐
127
第一节 制度与疆域
127
一 统治制度的建立
127
二 皇权的转换
130
三 疆域的拓展
132
第二节 贞观—开元间的社会状况
135
一 农民状况
135
二 城市居民
138
第三节 边镇叛乱与农民起义
142
一 边镇叛乱
142
二 财赋危机与宦官擅政
145
三 农民起义唐朝灭亡
149
第四节 宗教与文化
155
一 多种宗教的传播
155
二 文与诗
159
三 文化交流
163
第七章 辽宋金和战
167
第一节 方镇割据与契丹建国
167
一 方镇割据立国
167
二 契丹与晋
169
三 汉与周
173
第二节 宋朝集权制的建立与变法之争
174
一 宋朝集权制的建立
174
二 宋与辽、夏的战与和
179
三 城市与农村
183
四 变法之争与农民起义
188
第三节 金朝的建国与宋金和战
193
一 金朝的建国与扩展
193
二 宋朝的南迁与重建
197
三 宋金和战
201
第八章 蒙元一统
207
第一节 蒙古国的扩展
207
一 蒙古国家的建立
207
二 畏兀归附辽夏灭亡
209
三 金朝灭亡吐蕃归附
213
四 分道侵宋灭大理
216
第二节 元朝一统
217
一 元朝的建号与建都
217
二 灭南宋江南统一
219
三 大都政变宗王反乱
221
四 统治制度的形成
224
第三节 皇位争夺与元朝覆亡
230
一 皇位争夺与衰乱
230
二 红巾军起义
234
三 元朝的覆亡
237
第四节 宋元科技、词曲、民族语文
240
一 宋元科技
240
二 词曲戏剧
244
三 民族语文
248
第九章 汉族王朝的再建——明朝
251
第一节 统治体制的重建
251
一 农村的整顿
251
二 皇权专制的强化
254
三 边疆措置与海外交往
257
第二节 专制制度的变革
263
一 皇权专制的演变
263
二 统治制度的改革
270
三 边境风云
274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战争
277
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
277
二 朝政衰乱与民众的反抗
283
三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286
第十章 清朝的强盛与衰亡
290
第一节 清朝的建国
290
一 满洲的兴起与农民起义的失败
290
二 清军南下与人民的反抗
292
三 平定三藩与招纳文士
295
四 朋党结纳与太子废立
298
五 皇位传承与政权整饬
302
第二节 疆域、制度与社会经济
305
一 疆域的奠立
306
二 统治机构的建立
312
三 社会经济
315
第三节 由盛而衰的清朝
324
一 乾隆帝初政
324
二 皇室靡费与兵力虚耗
325
三 吏治腐败与皇位更迭
331
四 农民起义与嘉庆诸政
334
第四节 列强入侵与农民战争
339
一 英国的贩毒与入侵
339
二 太平军农民起义
345
三 英法俄列强的侵掠
350
四 宫廷政变太后垂帘
354
五 几次反侵略斗争
358
第五节 清朝统治的覆灭
363
一 光绪帝亲政与中日战争
363
二 慈禧后训政与联军入侵
366
三 资本主义企业与资产阶级
372
四 民主革命与清朝覆亡
375
第六节 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382
一 理学的传承
382
二 西方文化的传播
384
三 民众文化的繁荣
390
四 新体诗文
394
附 录 大事纪年
397
人名索引
40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三 元朝的覆亡 朝廷纷争 元顺帝十三岁即位,面对战乱的败局,懒于过问政事,整天在宫中悠游享乐,沉湎声色。朝政全由大臣们操纵,继续互相倾轧。至正十四年(1354年),执政的丞相脱脱亲率大军攻打张士诚占据的高邮,三个月没有攻下。朝中的政敌中书右丞哈麻得到第二皇后奇氏的支持,攻击脱脱“老师费财”。脱脱被罢免,流放边地。哈麻又派人在途中把他害死,代为丞相。奇后生子爱猷识里达腊,立为太子。至正十六年(1356年)哈麻策划发动政变,迫使顺帝让位太子。顺帝得密报,将哈麻处死。蒙古克烈部人搠思监任右相,汉人太平(原名贺惟一)任左相。奇后母子,又示意太平谋废立,太平不理。十九年,太平被诬陷罢相。四年后又被处死。二十五年,奇后又传旨扩廓帖木儿领重兵拥立太子。扩廓帖木儿不从,领兵退走。元朝亡国近在眼前,皇室权臣仍在为争夺权位,互相谋杀,不得休止。 领兵的军阀也在互相争斗。镇压红巾军起家的察罕帖木儿至正二十二年被部下杀死,扩廓帖木儿继续统领这支重兵。元朝加给他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等官衔。同时起兵的李思齐不服,与扩廓帖木儿争战。河南军阀孛罗帖木儿(答失八都鲁之子)领兵争夺山西、河北地区。新旧军阀在北方混战,江南农民军获得了有利的发展时机。 明军灭元 江南地区,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发展成反元军的主力。 朱元璋原是濠州凤阳的贫苦农民。十七岁那年,死了父母,到皇觉寺当小和尚,又被寺主赶出来做游方僧,到四方化斋乞食。在安徽河南一带流浪了三年,又回到皇觉寺来。皇觉寺被元军烧毁。他投入了濠州白莲教首领郭子兴率领的队伍。郭子兴死后,便继任为这支农民军的领袖。至正十六年(1356年)率领农民军攻占元朝的集庆(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作为据点。韩林儿建号称帝,朱元璋接受宋国的诏命称副元帅。又加号吴国公。至正二十三年刘福通在安丰败死,朱元璋领兵去安丰,救出韩林儿,安置在滁州。小明王成为朱元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 元朝的覆亡237 -
杜甫去沅江、湘江漫游,登衡山。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死在耒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 文与诗
中华史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华史纲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