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以非洲为主题的纪实作品,作者以东非国家乌干达为落脚点,对数十位旅居非洲的华人和非洲本土的文化精英进行了大量深入、扎实的采访,并选取了三个人物(创业者、打工者、商界成功人士)重点介绍,力图为中国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非洲。
中国和非洲这两种既相互抱拥又彼此陌生的文明,在“如胶似漆”中,混杂着误读与曲解。当中国人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东方古国与神秘大陆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作者简介 · · · · · ·
常江,传播学学者,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从事文化研究、媒介批评、影视传播等领域的研究。
袁卿,新闻记者,现为新华通讯社坎帕拉分社首席记者,从事非洲问题及中非关系相关领域的国际报道。
目录 · · · · · ·
误解的开端
复杂的非洲人
中国人在非洲
天朝上国梦
非洲印象
无解的误解?
印度经验
关于巴别塔
寂寞的异乡人
故乡与他乡
蝶
跨越大洋的相亲
曲终人散
有故事的老头
不知何处是他乡
从头再来
情定乌干达
因为寂寞
无法回避的选择
一个视频引发的争议
瓜分非洲
独立了吗?
精英的看法
应对选择
作者手记
记者手记
学者手记
后记
· · · · · · (收起)
"再见巴别塔"试读 · · · · · ·
在东非国家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接壤的广袤地区,生活着著名的马赛人(Maasai)。马赛人是半游牧民族,并因其独特的传统、服饰和生活方式而为非洲大陆之外的世界熟知。他们原本生活在图尔卡纳湖(Lake Turkana)北岸的尼罗河谷地,从15世纪开始陆续南迁至东非大裂谷。由于马赛人骁勇善战,因此所到之处原有的土著居民往往为其强行驱逐。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接壤处的广袤草原,在肯尼亚一侧被称...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然而,如历史一再表明的那样,经济关系的密切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亲缘。尽管对于绝大多数非洲人来说,“中国”是个非常熟悉的字眼,但这种熟悉并未导致文化上的亲近。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并供职于中国企业的非洲年轻人,也往往非常自然地认为中国人都是武林高手,这种印象大多来自好莱坞电影。尽管住在城市的非洲人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来自中国的新闻报道和电视节目,但这些内容远未能促进两种文化的有效交融。非洲人对中国的文化误解,与中国人对非洲的文化误解一样严重。这些误解都停留在极为表浅的层面,不加掩饰地折射出人类面对异文化时的慵懒和傲慢。 全球化为不同文化体提供了相互了解与相互理解的机会,却最终演变成政治与经济体系的狂欢。文化与文化间,横亘着嵯峨的巴别塔,筑塔者讲着不同的语言,却用极其相似的方式拒斥着交流与谅解。这是历史积淀而成的结果,还是人类的天性使然?或许没人说得清楚。我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极为初级的阶段——我们误解的对象,甚至包括误解本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当我对不少非洲本土“精英”提出交流障碍的问题,以及非洲人的种种令中国人难以适应的行为方式时,他们则反问我:“既然是你们自己要来赚钱,为何反而要我们改变?”这个问题让我们哑口无言。“非洲人不是傻子,”罗纳德 · 赛坎迪对我们说,“有索取就要有妥协,这里已经不是任外国人予取予求的地方了。中国人必须学会与非洲人打交道,如果中国人想在这里长久地待下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再见巴别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The world outside and the picture inside
> 更多书评 7篇
-
juillet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然而,如历史一再表明的那样,经济关系的密切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亲缘。尽管对于绝大多数非洲人来说,“中国”是个非常熟悉的字眼,但这种熟悉并未导致文化上的亲近。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并供职于中国企业的非洲年轻人,也往往非常自然地认为中国人都是武林高手,这种印象大多来自好莱坞电影。尽管住在城市的非洲人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来自中国的新闻报道和电视节目,但这些内容远未能促进两种文化的有效交融。非洲人对中国的文化误...2013-07-02 08:48:05
然而,如历史一再表明的那样,经济关系的密切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亲缘。尽管对于绝大多数非洲人来说,“中国”是个非常熟悉的字眼,但这种熟悉并未导致文化上的亲近。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并供职于中国企业的非洲年轻人,也往往非常自然地认为中国人都是武林高手,这种印象大多来自好莱坞电影。尽管住在城市的非洲人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来自中国的新闻报道和电视节目,但这些内容远未能促进两种文化的有效交融。非洲人对中国的文化误解,与中国人对非洲的文化误解一样严重。这些误解都停留在极为表浅的层面,不加掩饰地折射出人类面对异文化时的慵懒和傲慢。 全球化为不同文化体提供了相互了解与相互理解的机会,却最终演变成政治与经济体系的狂欢。文化与文化间,横亘着嵯峨的巴别塔,筑塔者讲着不同的语言,却用极其相似的方式拒斥着交流与谅解。这是历史积淀而成的结果,还是人类的天性使然?或许没人说得清楚。我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极为初级的阶段——我们误解的对象,甚至包括误解本身。 引自 误解的开端 回应 2013-07-02 08:48:05 -
juillet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当我对不少非洲本土“精英”提出交流障碍的问题,以及非洲人的种种令中国人难以适应的行为方式时,他们则反问我:“既然是你们自己要来赚钱,为何反而要我们改变?”这个问题让我们哑口无言。“非洲人不是傻子,”罗纳德 · 赛坎迪对我们说,“有索取就要有妥协,这里已经不是任外国人予取予求的地方了。中国人必须学会与非洲人打交道,如果中国人想在这里长久地待下去。”2013-07-02 08:51:10
-
juillet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陆臣是一家大型中资企业派驻乌干达的网络工程师,负责当地网络通信设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他30岁出头,瘦高个,戴一副很有风格的黑框眼镜,总是穿着熨烫得笔挺的白衬衫,深蓝色的牛仔裤,普通话很好,健谈而幽默,几乎符合一个怀春的少女对完美男友的一切想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蝶发现他时常出现在自己工作的餐厅,有时带着客户,有时带着朋友,有时只有自己。也许是年纪稍长的缘故,陆臣更加沉稳,从不像其他小伙子一样殷勤...2013-07-02 09:03:40
陆臣是一家大型中资企业派驻乌干达的网络工程师,负责当地网络通信设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他30岁出头,瘦高个,戴一副很有风格的黑框眼镜,总是穿着熨烫得笔挺的白衬衫,深蓝色的牛仔裤,普通话很好,健谈而幽默,几乎符合一个怀春的少女对完美男友的一切想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蝶发现他时常出现在自己工作的餐厅,有时带着客户,有时带着朋友,有时只有自己。也许是年纪稍长的缘故,陆臣更加沉稳,从不像其他小伙子一样殷勤地与小蝶搭话,更不会厚着脸皮去和她调情。他与小蝶的交往,总是彬彬有礼,这反而让小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甚至反而有点喜欢上了这个大自己近10岁的男人。 引自 蝶 真的很像小说吧?!
回应 2013-07-02 09:03:40 -
juillet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科尼2012》热度渐退后,西方知识界也慢慢走出“激动期”,开始了对整个事件的反思。他们用“懒汉行动主义”(slacktivism)一词来描述“隐形儿童”采取的策略:用最简单的手段去呈现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让受众在看视频、点鼠标和发微博的虚拟网络行为中获取某种幻觉般的、简单粗暴的满足感,对真正推动事件的解决却于事无补。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教授米凯拉 · 鲁特罗—洛兰(Mikaela Luttrell-Rowland)认为...2013-07-23 10:55:19
《科尼2012》热度渐退后,西方知识界也慢慢走出“激动期”,开始了对整个事件的反思。他们用“懒汉行动主义”(slacktivism)一词来描述“隐形儿童”采取的策略:用最简单的手段去呈现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让受众在看视频、点鼠标和发微博的虚拟网络行为中获取某种幻觉般的、简单粗暴的满足感,对真正推动事件的解决却于事无补。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教授米凯拉 · 鲁特罗—洛兰(Mikaela Luttrell-Rowland)认为,《科尼2012》“不负责任地刺激人们的情感,将错综复杂的历史呈现为非黑即白的信息,并且用鼓励人们消费的方式筹款,而非更加专业的教育。” 引自 一个视频引发的争议 回应 2013-07-23 10:55:19
论坛 · · · · · ·
我可是为了“巴别塔”,忙着考试还看呀~~ | 来自半糖的奶茶 | 1 回应 | 2013-09-29 19:51:36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3上海书展新书关注榜 (451½°F™)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2013上海书展 (星期天先森)
- 读到之处 附收听地址 (岛生)
- ╚书╗我的阅读详细 (与影牵手)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再见巴别塔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咩咩 2013-08-25 00:07:35
虽是纪实文学 但一点不枯燥 很具可读性
1 有用 BobbyQian 2013-07-05 13:48:54
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隔阂”与“起步”。有这时间采访,关于《科尼2012》完全可以写成文化研究论文的!
0 有用 马井杨家 2014-02-16 22:21:35
回家火车上翻看完了,不管怎样,我又长姿势了。
0 有用 Diana 2013-08-17 16:21:22
五颗星都是给常萌萌的啦~~大概是由于当今格局中中国的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关系,导致在面对拉美及非洲国家时存在着文化上的傲慢态度,也有很多的偏见。我想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让读者重新发现非洲。我看这本书当然最主要原因在于作者,但确实也想通过此来拓展脑海中的世界文化版图。虽然作者是一位青(er)年(bi)学者,但非州毕竟不是他的专业领域,又只是在非洲实地考察仅一个月而已,所以在介绍的时候只能依靠零星的采访,没... 五颗星都是给常萌萌的啦~~大概是由于当今格局中中国的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关系,导致在面对拉美及非洲国家时存在着文化上的傲慢态度,也有很多的偏见。我想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让读者重新发现非洲。我看这本书当然最主要原因在于作者,但确实也想通过此来拓展脑海中的世界文化版图。虽然作者是一位青(er)年(bi)学者,但非州毕竟不是他的专业领域,又只是在非洲实地考察仅一个月而已,所以在介绍的时候只能依靠零星的采访,没有深切的感受,缺乏自我经验的时候就显得不那么充实,但至少,它让我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非洲。看完之后,觉得文化上的交流真的需要的是主动。 (展开)
0 有用 Bunny焦虑 2015-08-07 11:05:40
停留在“印象”层面上,该书呈现了中国人对非洲认识中的局限和偏见。我们以为普适的,可能在另一方眼中无比荒诞。
0 有用 landbreeze 2022-04-30 06:04:09
很轻快地读完了 书名很赞!
0 有用 姚秋秋 2021-09-07 12:51:38
采访在非洲的中国人那部分写得挺中立的,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作者对于中非关系的思考也能带来很多启发,个体命运在不断向前滚动的时代车轮下做出的选择和与母文化之间矛盾又统一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书中有提到“祛魅”这个词,其实来到非洲的异乡人自身也在完成这个过程,事不关己是文明人的保障,远观时人们张口说的都是人生而平等,不分高低贵贱,但当离得近了以后,文明的保障没有了,袒露在非洲的是一个人完完全全内心真实的想法... 采访在非洲的中国人那部分写得挺中立的,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作者对于中非关系的思考也能带来很多启发,个体命运在不断向前滚动的时代车轮下做出的选择和与母文化之间矛盾又统一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书中有提到“祛魅”这个词,其实来到非洲的异乡人自身也在完成这个过程,事不关己是文明人的保障,远观时人们张口说的都是人生而平等,不分高低贵贱,但当离得近了以后,文明的保障没有了,袒露在非洲的是一个人完完全全内心真实的想法、情感与欲望。 (展开)
0 有用 命运建筑师 2021-07-29 21:37:22
得以保留的独特前现代意识+西方殖民主义受害者心态+中国人的一些适应性行为=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奇异态度
0 有用 Meet Joe Black 2021-05-13 11:11:31
写得很好,让非专业人对社会学新闻学感兴趣,后记很喜欢。这本书是我的毕业设计灵感来源,很感谢作者。
0 有用 一步之遥 2021-03-21 18:07:02
语言相通了,也并不意味着能够顺畅交流。即使是日夜厮守的爱人、亲密的朋友,我们仍然要去读言下之意,需要揣摩每一个表情和动作。 人和人之间都是有一个没有建造完成的巴别塔。 此刻我所提到的再见,不意味着告别,也不意味着重逢,而是意味着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