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是一位中共老文化人的口述回憶錄,由中國社科院的學者整理而成,並經口述者曾彥修先生修訂付梓。
曾彥修先生今年已是九十二歲的老人。早年投奔延安,即在中共的宣傳文化系統工作。這本回憶錄真實地記載了他的曲折、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正直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的大潮流中載沉載浮的一個典型。
本書有幾大方面為中國當代史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一是他對延安的真實描述和回憶,可從一個側面為近年興起的「延安學」提供一個「過來人」的個案。而研究延安的文化界的狀況則是研究新中國的政治運動、文化發展之來龍去脈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二是本書主人公五十年代初歷任廣束《南方日報》總編輯、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書中有些內容披露了解放初的廣東政界的秘聞,對香港的讀者來說當有相當的價值。
三是作者曾出任人民出版社領導職位,又被打成右派,長期在內地出版界工作,是一位資深的出版家,他的生活史也為中國出...
本書是一位中共老文化人的口述回憶錄,由中國社科院的學者整理而成,並經口述者曾彥修先生修訂付梓。
曾彥修先生今年已是九十二歲的老人。早年投奔延安,即在中共的宣傳文化系統工作。這本回憶錄真實地記載了他的曲折、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正直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的大潮流中載沉載浮的一個典型。
本書有幾大方面為中國當代史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一是他對延安的真實描述和回憶,可從一個側面為近年興起的「延安學」提供一個「過來人」的個案。而研究延安的文化界的狀況則是研究新中國的政治運動、文化發展之來龍去脈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二是本書主人公五十年代初歷任廣束《南方日報》總編輯、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書中有些內容披露了解放初的廣東政界的秘聞,對香港的讀者來說當有相當的價值。
三是作者曾出任人民出版社領導職位,又被打成右派,長期在內地出版界工作,是一位資深的出版家,他的生活史也為中國出版界所經歷的血與火的浴禮留下點點史料。
四是作者親身接觸到不少中共名人,他從側面客觀地敘述了對張聞天、康生、陳伯達、陸定一、胡喬木等人的觀察及印象,生動而具有識見。
最重要,也最值得作者自豪的是:他一生秉持良知,在頻仍的政治運動中從不對人落井下石,這就是本書書名所表示的:「微覺此生未整人」,要做到這一點,在中共體制內,尤其是文化界是很難的。
作者简介 · · · · · ·
曾彥修,一九一九年六月生於四川省宜賓市。一九三五年冬在重慶北碚兼善中學畢業,一九三六年在重慶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做練習生。一九三七年入成都聯中高中讀書。抗日戰爭爆發後奔赴延安。一九三八年一月先在陝北公學學習,三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不久進延安馬列學院第一班學習,後留院工作。一九四一年六月調延安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一九四二年初至一九四三年夏,在陝北及晉西北做農村調查。一九四四年四月起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直到一九四九年秋南下廣東。五十年代初,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宣傳部副部長,並先後兼任廣州《南方日報》社長總編輯、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廣京省教育廳廳長等。一九五四年調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主持工作。一九五七年劃為「右派」。一九七九年再度主管人民出版社,任總編輯、社長。在工作中,較重視學術情報,提倡約請本國專家學者撰寫著作。特別尊敬有真才實學...
曾彥修,一九一九年六月生於四川省宜賓市。一九三五年冬在重慶北碚兼善中學畢業,一九三六年在重慶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做練習生。一九三七年入成都聯中高中讀書。抗日戰爭爆發後奔赴延安。一九三八年一月先在陝北公學學習,三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不久進延安馬列學院第一班學習,後留院工作。一九四一年六月調延安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一九四二年初至一九四三年夏,在陝北及晉西北做農村調查。一九四四年四月起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直到一九四九年秋南下廣東。五十年代初,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宣傳部副部長,並先後兼任廣州《南方日報》社長總編輯、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廣京省教育廳廳長等。一九五四年調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主持工作。一九五七年劃為「右派」。一九七九年再度主管人民出版社,任總編輯、社長。在工作中,較重視學術情報,提倡約請本國專家學者撰寫著作。特別尊敬有真才實學的編輯和專家。他業餘也寫寫雜文,用「嚴秀」筆名發表過一些雜文作品,如〈論睜眼看世界〉、〈從「孟德新書」失傳説起〉、〈九斤老太論〉、〈論「歌德派」〉等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全国性的自然灾害”,这个说法是官书的说法,这全不正确。当时有些地方就饿死人。为什么呢,全部公社化,粮食全部归公,人民拿不到。中国幅员这么大,自古以来几千年,没有说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一起闹自然灾害的,除非地球毁灭。中国这么大有时候自然灾害的范围大一点,有时候小一点,像今年(2008 年)的地震、雪灾、范围就大得可怕,但是那三年,至少一九五八年,全国好。从全国几个地区来讲,我知道的,特别是三个地区,一般是常年没有水灾,没有旱灾。一个是苏无沪地区,就是苏州、无锡、杭州、上海,包括嘉兴,这是最大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如果范围再大一些,宁沪杭,包括南京,都可以算进去,是太湖区域。但是那几年,这些地方照样饿死很多人。无锡是天堂,也照样饿死人。 一个是成都平原十多个县,这是都江堰水网区,也是旱时可以灌溉涝时可以排水出去。成都市本来就在水网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成都平原照样饿死人。 再有一个是珠江三角洲,也是旱涝保收,珠江水量大,大小河多得很。这个地方以水灾为主。 在这三个地区,那几年照样发生人为的灾难。时间不是三年,现在说三年,说到一九六一年就止了。我的天老爷,一九六一年还没有到顶点咧,实际上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四年,五年。 实际上中国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不是三年,而是五年。局部地区的真自然灾害年年有,但没有哪一年有今年 2008 年这样重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9页 -
现在还有一些人在为这个运动极力辩护,说这个运动只是扩大化了,还是正确的。根本不是扩大化的问题,而是无中生有的问题。谁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包括那些现在硬着头皮伪造历史的人,其实他们心里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却硬要这么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微觉此生未整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微觉此生未整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把政治利害摆在第一位,你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 最近读了一本特牛逼的书。 有多牛逼呢?著名学术书店万圣书园,每年都会发布四份年度销售榜单,分别是总榜、新书榜、汉语写作榜、翻译作品榜。 这本书直接占了三个榜单的头名。至于为什么有一个榜单不是,那是因为这是本中文写成的书,不符合翻译作品榜上榜规则。 这本书就...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收一本 | 来自豆友To3MvfAQzc | 2023-02-23 13:22:56 | |
建议收集本书中所有的XXX | 来自半岛铁盒的等待 | 33 回应 | 2022-01-10 18:14:43 |
收一本 | 来自勉强活着吧 | 2021-11-21 14:41:58 | |
收一本全新 | 来自🍀👑周杰Andy🍞🇨🇳 | 2021-10-07 23:12:3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9.2分 121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港台购买 (爱玛·包法利)
- CR (右边括号说得对)
- 让阅读成为习惯(存档) (无心恋战)
- 贵妃 (Ba-xylos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9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微觉此生未整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26 有用 冲昏了头 2020-06-19 21:55:17
选看第六编。毛说除恶即是行善,但借助国家机器从上至下大规模的除恶,事实证明行不通。
1 有用 岸上de猫 2022-04-10 17:49:35
访谈录文字口语化,虽有500多页,但阅读没有什么难度。敢于说真话,在特殊时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1 有用 巴納巴斯 2021-11-30 23:48:04
粗略比对了一下,人民文学那版跟这个内容基本一样全,甚至连校对疏漏之处都保留了(如“四封介绍信”一节第二段的“西安办处事”),更有至少一处新增的校对问题(人文版P184第10行“百分之百”误作“百分之分”)。最重要的是,诸多匿名XXX,两版都是一样的XXX。
0 有用 爲己斋 2022-04-26 14:21:37
2022.4.26 14:20 于汇成租寓。 “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 胡乔木这种人真是绝了😤😤😤
3 有用 bigblue 2020-07-10 11:43:47
竖排版看得眼睛好累啊。
0 有用 列文 2023-02-16 01:59:37 陕西
请教方家,第五编的xxx是哪位
0 有用 BD16578野菊花 2023-01-26 03:50:23 北京
1919-1936,四川宜宾、重庆,工商地主家庭,学生;1937-1947,延安及陕北,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及张闻天;1947-1949,山西、河北,土改工作团;1949-1953,广州,宣传工作;1953-1960,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76,上海,五七干校。很有价值的一部回忆录,老爷子自己很早(50年代末)就不在权力中心了,但他是延安年轻人里开放活跃的,他的回忆很值得参考。附录里对胡温... 1919-1936,四川宜宾、重庆,工商地主家庭,学生;1937-1947,延安及陕北,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及张闻天;1947-1949,山西、河北,土改工作团;1949-1953,广州,宣传工作;1953-1960,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76,上海,五七干校。很有价值的一部回忆录,老爷子自己很早(50年代末)就不在权力中心了,但他是延安年轻人里开放活跃的,他的回忆很值得参考。附录里对胡温年代两个和谐的文章也很有意义,代表了旧年代里走过来的(开放思想的)人对胡温年代的历史评价。 (展开)
0 有用 Fred001 2022-07-27 00:54:52
文图有
0 有用 遠遊 2022-06-23 16:41:13
没有开诚布公的反省,不可能会有改变。
0 有用 爲己斋 2022-04-26 14:21:37
2022.4.26 14:20 于汇成租寓。 “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 胡乔木这种人真是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