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潘绥铭教授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三次对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进行了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这本书就是三次调查的结果的汇总与分析。
本书深刻地揭示出,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些很出乎人们的意料。本书分为多个专题,不仅包括18~61岁中国人的性观念、性欲、性生活、性技巧等,也包括婚外情、一夜情、找“小姐”等各种非主流的性关系,还包括14~17岁少年的性状况,更包括了“多元性别”与同性恋等的情况。在每个专题里不仅发布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而且剖析了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还从性文化的高度进行了深入阐述。
作者简介 · · · · · ·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创立与推广性社会学,主要是在连续的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亲密消费、性生活的内在矛盾等。 他提出“全性”(sexuality)的研究范畴,主张在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研究其现象及意义。他还主张:“全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不可分割的。
在方法论方面,他基于解释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以及“社区考察法”、“求异法”和“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并将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田野研究之中。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性社会...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创立与推广性社会学,主要是在连续的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亲密消费、性生活的内在矛盾等。 他提出“全性”(sexuality)的研究范畴,主张在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研究其现象及意义。他还主张:“全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不可分割的。
在方法论方面,他基于解释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以及“社区考察法”、“求异法”和“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并将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田野研究之中。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性社会学、女性身体、性工作,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等。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性社会学》(合著)、《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以及数十篇论文。
目录 · · · · · ·
1. 权利与快乐的兴起
2. 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
3. 本书的四次全国调查的简介
4. 什么人、什么话题更敏感?
第二章 主体构建的性
5. 性道德观的革命
6. 性欲望的主体建构
7. 性的独处与独立
8. 脏与耻:性的负面建构
9. 性的心虚
讨论:性制度的情感动力
第三章 身体之性
10. 性之酷:“性风采”
11. “亲密消费”
12. 胖瘦与性
13. 女性减肥:身体的想象与管理
14. 女性的生殖健康与性
讨论:注意身体,性的身体!
第四章 社会化的性
15. 性的社会寿命
16.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性
17. 人口流动中的性
18. “看黄”剖析
19. 网上性爱与网下的性实践
讨论:性与阶级的相互建构
第五章 性别之性
20. 阴蒂知识及其作用
21. 性/别的交往与沟通
22. 性别气质的主体建构
23. 多元的社会性别与性取向
讨论:性,不应有别
第六章 关系中的性
24. 爱不分先后:婚前性行为
25. “无性婚姻”行将逝去
26. 夫妻爱情与“性福”
27. 性关系中的性高潮
28. 性行为革命:性技巧的社会禁忌之瓦解
讨论:性生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第七章 健康的性
29. 上网与身心健康之关系
30. 性烦恼
31. 性病与风险行为
32. 新毒品,新威胁
讨论:性的“医学化”与“病态化”批判
第八章 少男少女之性
33. 性化时代的中国少年
34. 青少年心中的性与爱
35. 独生子女与“单性别成长”
36. 成年人眼中的性教育
37. 性教育的效果
38. 少年的性爱
讨论:未成年人的性权利
第九章 非主流的性
39. 男人的多伴侣
40. 女性的多伴侣
41. 婚外之性
42. 一夜情
43. 多人的性行为
讨论:异性专偶制的苛政
第十章 交易中的性
44. 非商业的买性与卖性
45. 男客分析
46. 小姐为什么能在“严打”中生存?
讨论:卖淫不是性
第十一章 性的防护
47. 童年的性接触
48. 暴力与性
49. 性骚扰
讨论:主体建构视角的最佳例证
第十二章 论调查方法
50. 整体真实度:减少问卷调查失真的新方法
51. 属性变量的量化转换初探:“有条件赋值法”
52. 隐蔽人群的规模推算
53. 网站性调查批判
讨论:研究方法反思
第十三章 总论:“全性”
54.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反思
55. “全性”的新概念:本研究的全面设计
56. 全性的总分
57. 开放与保守:全性的倾向
58. 中国性文化的走向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成年人对于青少年的一切讨论中,都渗透着浓厚的“接班人情结”,其实就是幻想通过控制下代来实现“永生”。与祖先崇拜相结合,这就是汉民族的生命观。 笔者认为,这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徒劳的。笔者主张的是“跟护”:我支持孩子朝任何方向走,我只是告诉你前面可能有什么,而且跟在你后面保护。如果你真的掉到坑里了,我负责把你拉出来。然后,你还可以再次选择,我也一直跟护到我的最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36. 成年人眼中的性教育 -
从根本上来说,在迄今为止的中国,性文化的发展变化,既不是生物力量在推动,也不是思想观念与道德取向在起作用,而是两种力量在形塑之:一个是统治阶级从道德楷模化来获得政治合法性,另外一个就是性与革命相互“争夺激情”。 “文革”太彻底了,不但扫光了“西化”,也扫光了传统,却没有创造出任何新东西。“文革”一完,不仅整整一代青年根本无法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性观念与性道德,而且社会和父母也根本没什么可教的。结果,社会上层只好说:性真的只是区区小事;下层人则只好说:性,真的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文革”中的一代人做父母之后,他们自己的性观念就处在矛盾之中或者真空之中,结果,最自然而然的家庭性教育,在这个时空里反而成了最没人能弄明白的事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 权利与快乐的兴起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性之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性之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这书涨到600多了。 | 来自大果圆柏 | 2023-03-16 21:17:07 | |
9月14日 周六 19:00,潘老师在彼岸书店的活动 | 来自黄小蓉 | 1 回应 | 2013-09-16 09:32:07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余是夫的性学书目(持续添加……) (迎风追)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性/别/爱研究(2) (🦉的瓦涅密)
- 身体:可见与不可见【2】 (南池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性之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黛轩主人 2013-07-25 00:38:34
终于出了
2 有用 用心棒 2017-10-31 12:21:25
有很多违反直觉的统计数据,比如性骚扰大多来自同性之间,在婚男性比单身男性更容易找小姐,自认魅力低的女性比不这么想的女性更容易找一夜情等等,很有意思
4 有用 kidultcc 2017-12-02 12:35:17
潘老师说 性生活是有“马太效应”的 哈哈
2 有用 . 2016-07-30 18:55:55
做了如此大规模的调查多一颗星,但就很多地方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来说(过于随意主观),三星不能更多了。性别气质、LGBT的部分做的非常不好。
0 有用 铲铲 2016-06-08 09:49:50
是很详实的数据调查,绝对不是空想得出结论。看完感觉有点意思,有些结果还蛮令人吃惊的。在本国做这种研究应该蛮难的吧……
0 有用 落秋 2023-06-03 15:56:59 广东
即使作者的很多观点与立场我不太喜欢,但是也不可否认这一本书的价值在于打破许多“常识”。
0 有用 h. 2023-05-21 17:13:35 安徽
掌握住了理论武器!
0 有用 工装食成师厨租 2023-05-15 17:31:54
好好学习,干就完了!
0 有用 瓦全 2023-05-15 10:16:40 辽宁
2010年做的调查。只有现象,未有本质
0 有用 柠檬白兰地 2023-05-11 16:52:03 澳大利亚
各方面好评,推理、论证、结论都给人许多启发。 @2020-11-03 1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