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十八史略:兴亡无常》的原文摘录

  • 这已是实权逐渐由门阀贵族手中转移到实力者的时代。新实力者刘裕是出身微贱的人。由于同为微贱出身,所以,陶渊明理应对刘裕较有亲切感才对。事实上,以曾祖父曾是名将为傲的陶渊明,在观念上有贵族化的倾向。他之所以心仪桓玄,大概也是这样的心情使然吧? 东晋的天下只是虚名而已,实际上是刘裕所统治的江山。身为县令的陶渊明,等于领着刘裕所给的俸禄。 (注:前文还提到的背景应注意——陶渊明和刘裕都在北府军“打工”过;陶渊明认为桓玄建立的短暂王朝如果持久,会是一个尊重文化的王朝。另注:陶渊明当过“县教育局局长”--辞职、当过军队文职--辞职、为了生计给桓玄打工--辞职、当过彭泽县令。可见,他和辛弃疾、苏轼一样,都是被迫的豁达) (查看原文)
    咖啡店看星星 2020-05-06 01:16:03
    —— 引自第338页
  • 曹操成为济南之相。 依据后汉制度,郡与国同级。郡为中央之直辖地,国则为皇族受封为王之地。但王无权直接统治自己的国土,必须以“相”为长官,使之负责统治。因此,国之相等于是郡之长官太守。 成为济南之相的曹操,第一件着手做的事情是“严禁淫祀、邪教”。这是曹操开明作风的表现。当时是人们迷信观念根深蒂固的公元2世纪。在那样的时代,除非头脑特别清醒,否则不太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另一个尚未成型的英雄一刘备,此时的情形又如何? 刘备在讨伐黄巾军时代的地位,充其量只是一介小队长,战后论功行赏时,他也没有得到什么好职位。据传,他被任命的是“安喜县县尉”的职务。县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其中也有大小之别,一万户以上者为大县,下到一万户者为小县;大县之长官为县令,小县之长官则为县长,县令之下为县丞,县长之下为县尉。因此,刘备只是小县次官。 (查看原文)
    路石 2023-09-15 17:39:32
    —— 引自章节:○三 八校尉 015
  • 这一年,三国英雄—一魏、蜀、吴之主子们一各在做些什么事呢? 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却未赴任。无意就任新职的他, 回到故乡谯县建立书斋,开始过着读书的日子。他潜心研读《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籍。 后来成为吴之主的孙策、孙权兄弟的父亲孙坚,此时是长沙太守。他当然出兵镇压在长沙的造反,并且获得成功,被封为侯,建立了后来孙氏军阀的基础。 成为蜀之主的刘备,于捆绑督邮加以痛殴后,已行逃逸,无人知其下落。 秦始皇订立郡县制时,曾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置县于郡之下。这个数目后来变得越来越多,到后汉末期时,郡以及与之同级的国之数目,已增加到一百零五之巨。 这许多郡国分别属于十三个州。除了中央直辖之司隶州外,共有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等。 郡之长官为太守,国之长官则为相,而州之长官为刺史。州在郡之上,但,州刺史的地位并不比郡太守高。他们的俸禄同样都是二千石。 郡太守有由其统治的土地,拥有行政权和某些程度的兵权,与之相较,州刺史则丝毫没有这些权力。 州刺史的任务只在于巡回视察州属各郡之政治是否良好,据以报告朝廷。 实权只给予规模较小的“郡”长官,而不是给予规模大的“州”长官。之所以如此,乃在于提防全国出现十三个超强实力者割据各地。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设立的中央军八个师的长官,曹操为典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 (查看原文)
    路石 2023-09-15 17:39:32
    —— 引自章节:○三 八校尉 015
  • 人生无常。显赫一时的政府高官,一夜之间就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而遭处刑。看到这种情形的人们:心里难免会涌起虚无之感。 强调伦理的儒教,急速地自人们的心中褪去。曹家曾夺取刘家之汉,而如今是司马家企图夺取曹家之魏。在这种节骨眼上,为维护主家而尽力的人,下场都很悲惨。这不正是所谓的“天道是耶非耶”吗? 后汉末期动乱之际,佛教以极大的势力迅速遍及全中国。这是宣告儒教权威已跌停板的反动作用。儒教权威低落,佛教随之隆重登场,而只要多少听过一些佛教教义的人,一定会反射性地联想起“老庄思想”才对。 人生无常,并不是印度的释迦牟尼首先发现的道理。我国早就有老子及庄子的学说,只是它们一直受到儒教的压制和埋没罢了。发现到这一点的人们,便开始发掘老庄思想了。 听从儒教伦理,结果会把老命都丢掉!人们甚至开始产生这样的想法。多少忠义之士由于过分忠实于儒教伦理,结果因而丧命。这样的礼教,干吗还要信奉! 索性无视于儒教吧!此一想法开始在士大夫之间流行。这是身处乱世、避免因卷人政治纷争而丧命的最好方法。 司马仲达身亡后,司马一族为实现建立新王朝的目标,逐步展开部署。打倒曹爽一党及肃清王凌后,表面上反司马势力已不堪一击,但却也有潜入地下的形迹。为了将他们一网打尽、斩草除根,特务谍报组织便理所当然地大大活跃起来。 人人惧怕秘密警察,因而绝口不谈政治。虚无的“清谈”之风于是开始流行。有名的“竹林七贤”,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们认为礼教是无用之物,于是竞相谈论虚无思想。他们之中确实有一些人深深着迷于虚无主义,不过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投入清谈团体的。 (查看原文)
    路石 2023-09-21 10:11:39
    —— 引自章节:三九 司马一族夺权 270
  • 魏王朝为何短命而终?新建立的晋王朝,当然检讨了前代失败的原因。 为何司马氏能在魏抬头?其原因应在曹魏之中没有能压制司马氏的势力。监视权臣,抑制其势力,这个任务通常都由皇室屏藩的皇族担任,而魏文帝曹丕却从王朝创立伊始就将竞争对手,有能的弟弟曹植驱离朝廷。皇族被赶至地方上,完全没有权力;不仅如此,朝廷所派遣担负监视任务的“监国谒者”,还就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做了详细报告。 皇族受到如此彻底的监视,自然不愿意为维护王朝而拼命。 (查看原文)
    路石 2023-09-21 10:32:46
    —— 引自章节:四○ 摇曳的统一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