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1910—1967),荷兰外交官,著名汉学家。他曾评价自己一身三任:外交官是他的职业,汉学是他的终身事业,写小说是他的业余爱好。高罗佩对中国古琴十分痴迷。他曾师从古琴大师叶诗梦,并与于右任、冯玉祥等组织“天风琴社”。抗战时期,高罗佩以外交官身份在重庆举办古琴义演,为中国抗日筹款,一时传为雅谈。在《琴道》中,高罗佩从中国音乐的传统观念出发,对琴学的起源、特征,琴人的修养等作了详尽沧述,更精到地阐释了琴曲的内蕴,以及古琴及其演奏手法的意象。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琴学相关的文献。因此,该书自1941年出版以来,即被视为古琴研究的权威之作,无论对于古琴研习还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可谓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欣教授翻译的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的《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o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中西书局出版,2013年9月。 作者自序里还详细说明了为什么用lute来翻译古琴,而不是用cither或者psaltery等词,目的是为了表示古...
(展开)
在丰富的关于琴、剑的文献材料中,我只引用其中一篇,它是著名的“世俗小说”( roman de moeurs)《金瓶梅》序诗中的头两句:“豪华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44 44 作者英文译文 Opulence and glamourhave gone, and the guests have stopped cominglutes and cither are silent. Song and chant are no more heard. The heroic sword has lost its grim-ness, its beautiful shine has...
2020-03-03 12:561人喜欢
在丰富的关于琴、剑的文献材料中,我只引用其中一篇,它是著名的“世俗小说”( roman de moeurs)《金瓶梅》序诗中的头两句:“豪华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44
44 作者英文译文
Opulence and glamourhave gone, and the guests have stopped cominglutes and cither are silent. Song and chant are no more heard. The heroic sword has lost its grim-ness, its beautiful shine has become dull. The precious lute has fallen asunder, and its brilliantstuds are lost. “金星”是对“琴徽”的文学性描述;库恩(F. Kuhn)和祁拔(O. Kiba)在翻译《金瓶梅》时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金星”误译为“闪亮的星辰”。引自 3、琴和剑
0 有用 鼹间失格 2015-04-26
此事大有玄机,这背后的水很深呢,高大人真乃神人也。
0 有用 書蠹 2018-05-08
高罗佩真乃西洋华化第一人也!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的作品
0 有用 玄子 2014-06-03
关于琴道而非琴的书,从文献材料出发,谈古琴的历史、文人审美和古琴的关系。个人觉得比较有趣的是第四章和第五章关于琴曲的含义和琴、琴声、指法的象征。这与古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人自古以来生活在一个圆融的世界里,事物之间存在着非逻辑的联系。
0 有用 千江阅 2016-03-13
中国人不能不知自己的琴文化而为西乐之奴。
0 有用 清暉 2015-07-23
看完闲书,干活啦。
0 有用 嗯. 2021-01-07
一本关于中国古琴的书是荷兰人写的。放眼望去,钢琴几乎快成为小学生必修课了,却少有人学古琴
0 有用 如若 2020-12-07
七根弦,音域广,琴弦长,它的美,体现在单音的旋律上,有点像戏曲的唱腔,一个音可以咿咿呀呀拖很长时间。
0 有用 Clefairy 2020-09-21
从一个外国友人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传统悠久的中国音乐艺术,读者一方面是惭愧一方面是惶恐。惭愧的是还不如番邦角度了解的多,这个在文献内容来源尤其;惶恐的是历来流失的有多少,能传承下去的又有多少。只能说从每天的一点一滴做起,也幸好本身这项艺术是活的,看今人如何演绎,也能够释然些许。另,我们教育的归宿是把我们教育成君子,吗?
0 有用 小岛 2020-08-28
@2013-11-07 12:24:57
0 有用 Claudia 2020-07-29
正在看,感觉有些译文可以,想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