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创作者
· · · · · ·
-
葛兆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Princeton Globar 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Princeton Globar 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
目录 · · · · · ·
**《中国思想史 导论 思想史的写法》
小引 思想史的写作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第五节 无画处皆是画
第六节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第七节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
第八节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第九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第十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
第十一节 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代历史学
后记
**《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第一编
引言 遥远的古代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
第二编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Ⅰ):儒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Ⅱ):墨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Ⅲ):道
第六节 战国时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方术及其思想史意味
第七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Ⅰ):宇宙时空
第八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Ⅱ):社会秩序
第九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Ⅲ):个人存在
第十节 语言与世界:战国时代的名辩之学
第三编
引言 百家争鸣的尾声与中国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第二节 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第三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节 经与纬:一般知识与精英思想的互动及其结果
第四编
引言异 域之风
第一节 汉晋之间:固有思想与学术的演变
第二节 玄意幽远:三世纪思想史的转折
第三节 清整道教:关于道教思想、知识与技术的宗教化过程
第四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五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续)
第六节 佛教征服中国?
第七节 目录、类书和经典注疏中所见七世纪中国知识与思想世界的轮廓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第一编
引言 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
第一节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知识与思想状况
第二节 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上)
第三节 禅宗的胜利与佛教的失败: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中)
第四节 语言与意义: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下)
第五节 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
第六节 会昌灭佛与九世纪的道教
第二编
引言 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
第一节 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第二节 理学的延续:朱陆之辩及其周边
第三节 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
第四节 从元到明: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般状况
第五节 再起波澜:王学的崛起及其意义
与内忧外患的影响——思想史的曲折
第三编
引言 从“天下”到“万国”: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的背景
第一节 天崩地裂(上):当中国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学
第二节 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中的“天下”、“中国”、“四夷”
第三节 考据学的兴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知识与思想世界的状况
第四节 重建知识世界的尝试: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
第五节 西洋新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
第六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一):经学
第七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二):诸子之学
第八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三):佛学
第九节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徵引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增订版) 9.4
- 宅兹中国 8.4
- 追寻“我们”的根源 8.5
- 乡里的圣人 8.7
-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9.0
- 法国史学革命 8.9
- 叙事的转向 8.8
- 殊方未远 8.0
-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9.7
-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卷) 9.2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思想依附于权力即成为教条
> 更多书评 50篇
论坛 · · · · · ·
收一套 | 来自Radiation | 2023-07-14 16:37:26 | |
轻型纸,黄 | 来自大碗岛 | 2 回应 | 2023-01-05 13:47:09 |
第二版和第一版的区别? | 来自Theo | 3 回应 | 2022-05-16 00:33:11 |
2017加印的是用的环保纸吗? | 来自Pinutile | 2019-08-30 14:03: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8.7分 1751人读过
-
Brill (2014)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8.7分 121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9.2分 8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电影研究 (樹)
- 37°暖书单(一) (37°暖)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小童看天下提及的书单 (吉吉范特西)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三清喵 2022-03-04 16:04:51
导论部分启迪极大,强烈推荐。正文部分,年代愈早愈佳,比如宋史方面还遭到李华瑞先生的批评。这点与李泽厚、金观涛夫妇恰好相反。😹道教史方面,葛老是坚信“道教形成于汉代以后”,主张上清、灵宝之流方为道教。总之,具体结论或可商榷,基本方法值得学习。
2 有用 夏征夷 2023-04-27 23:09:06 上海
开篇几十页的导论,絮絮叨叨婆婆妈妈讲了一通治思想史的「难处」,恍惚间以为在读意识流小说,但正文却无甚可观。
1 有用 coldfish 2023-02-01 21:23:42 北京
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勾勒出这样的思想史进程真是不容易,原来我们关于思想和认知的底色有这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1 有用 KkBLuE 2023-12-27 15:55:34 北京
能看懂百分之十
4 有用 替替No.4 2018-07-28 09:01:10
终于啃完。序论里写“一般的知识思想”,想法虽好,但真到写起来还是太难了;葛自己研究禅道思想,此方面所述颇多,又难读;最吸引我的是对【话语】的论述,不同思想流派如何看待语言本身以及这种观点如何影响了思想,明显是受到了福柯的影响;很多地方强调了【夷夏之辨】,一种民族的心理认同,可与后来的【宅兹中国】连起来看;强调传统知识资源在接受新知时的作用,以及多处以文人群体的逝世作为思想转变/消亡的节点,此种【断... 终于啃完。序论里写“一般的知识思想”,想法虽好,但真到写起来还是太难了;葛自己研究禅道思想,此方面所述颇多,又难读;最吸引我的是对【话语】的论述,不同思想流派如何看待语言本身以及这种观点如何影响了思想,明显是受到了福柯的影响;很多地方强调了【夷夏之辨】,一种民族的心理认同,可与后来的【宅兹中国】连起来看;强调传统知识资源在接受新知时的作用,以及多处以文人群体的逝世作为思想转变/消亡的节点,此种【断裂】和【延续】我并不是很能梳理地清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