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创作者
· · · · · ·
-
葛兆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Princeton Globar 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Princeton Globar 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
目录 · · · · · ·
**《中国思想史 导论 思想史的写法》
小引 思想史的写作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第五节 无画处皆是画
第六节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第七节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
第八节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第九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第十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
第十一节 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代历史学
后记
**《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第一编
引言 遥远的古代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
第二编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Ⅰ):儒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Ⅱ):墨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Ⅲ):道
第六节 战国时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方术及其思想史意味
第七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Ⅰ):宇宙时空
第八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Ⅱ):社会秩序
第九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Ⅲ):个人存在
第十节 语言与世界:战国时代的名辩之学
第三编
引言 百家争鸣的尾声与中国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第二节 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第三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节 经与纬:一般知识与精英思想的互动及其结果
第四编
引言异 域之风
第一节 汉晋之间:固有思想与学术的演变
第二节 玄意幽远:三世纪思想史的转折
第三节 清整道教:关于道教思想、知识与技术的宗教化过程
第四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五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续)
第六节 佛教征服中国?
第七节 目录、类书和经典注疏中所见七世纪中国知识与思想世界的轮廓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第一编
引言 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
第一节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知识与思想状况
第二节 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上)
第三节 禅宗的胜利与佛教的失败: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中)
第四节 语言与意义: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下)
第五节 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
第六节 会昌灭佛与九世纪的道教
第二编
引言 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
第一节 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第二节 理学的延续:朱陆之辩及其周边
第三节 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
第四节 从元到明: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般状况
第五节 再起波澜:王学的崛起及其意义
与内忧外患的影响——思想史的曲折
第三编
引言 从“天下”到“万国”: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的背景
第一节 天崩地裂(上):当中国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学
第二节 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中的“天下”、“中国”、“四夷”
第三节 考据学的兴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知识与思想世界的状况
第四节 重建知识世界的尝试: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
第五节 西洋新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
第六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一):经学
第七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二):诸子之学
第八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三):佛学
第九节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徵引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增订版) 9.4
- 何為「中國」 8.5
-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增订版) 9.4
- 历史的观念 9.3
-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9.0
- 再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9.1
- 叙事的转向 8.7
- 论戴震与章学诚 9.0
-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9.1
- 中层理论 8.7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思想依附于权力即成为教条
寻找最精确的书写方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需找最精确的书写方式 关于史 在书写历史之前,是需要有很多准备的。这种准备不只取于历史学家的学识,更在于他的胸襟与气度。因为常常接触典籍的原因,大多数的史学家在一般人看来是一群只会掉书袋、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而不讨人喜欢的清高孤傲之徒。我们经常把史学家的怪癖当... (展开)> 更多书评 50篇
论坛 · · · · · ·
收一套 | 来自Radiation | 2023-07-14 16:37:26 | |
轻型纸,黄 | 来自大碗岛 | 2 回应 | 2023-01-05 13:47:09 |
第二版和第一版的区别? | 来自Theo | 3 回应 | 2022-05-16 00:33:11 |
2017加印的是用的环保纸吗? | 来自Pinutile | 2019-08-30 14:03: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8.7分 1745人读过
-
Brill (201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8.7分 119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9.2分 8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电影研究 (樹)
- 37°暖书单(一) (37°暖)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小童看天下提及的书单 (吉吉范特西)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louie 2015-04-17 10:56:33
真是汗牛充栋~旁征博引~
19 有用 小p 2015-10-05 02:26:18
非常不错的导论书,但可能是因为篇幅有限,很多地方仍不免有些流于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遗憾。导论卷《思想史的写法》当中有很多引人遐想的计划,可惜后面正文两卷还是没能充分的完成导论提出的任务。
12 有用 大地 2018-11-07 22:21:21
我只看完了导论和上编的一半,实在是读不下去,对经典和理论不熟悉,读来一知半解。印象很深的一点是,西方的概念玩得很溜,溜到一个已经解释清楚的概念,非得再套个羊头。然后再部分否定部分肯定地分析一下。
1 有用 一时回首背西风 2023-12-31 16:05:59 北京
阐幽发微
3 有用 挂耳珈琲猫 2019-06-04 19:49:53
由明清西学部分做一点联想,作者在这里对谢和耐的回应还是比较到位的:如果借用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的话,或许可以说中学与西学都是从根本意义上完全不同的范式(世界观)。这样的范式同时包括了所谓的“器”和“道”。近代以前,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对自然界的研究和对形而上学的思考从来都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比如,中国的数术知识与阴阳五行观无法分开,西方的托勒密-第谷体系的背后也有着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支撑。因此,从晚明到... 由明清西学部分做一点联想,作者在这里对谢和耐的回应还是比较到位的:如果借用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的话,或许可以说中学与西学都是从根本意义上完全不同的范式(世界观)。这样的范式同时包括了所谓的“器”和“道”。近代以前,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对自然界的研究和对形而上学的思考从来都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比如,中国的数术知识与阴阳五行观无法分开,西方的托勒密-第谷体系的背后也有着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支撑。因此,从晚明到晚清中国士人对于西学的一大纠结之所在就是如何面对西学的器和道,因为二者难以分离,但中西两种范式又是那么地不同。正像作者举的例子,利玛窦带来的西学的天和地,不仅仅是不同于传统中国天圆地方的自然知识,这背后还有着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陌生的作为主宰者而存在着的“天帝”。所以中西的体和用确实不是说拼就能拼的。 (展开)
0 有用 周周 2024-10-02 17:22:42 江苏
写儒引了那么多差序格局,费孝通是不配拥有姓名吗?
0 有用 默延 2024-09-30 23:45:06 重庆
葛老水平还是高的
0 有用 uuuuz 2024-09-28 10:28:46 湖南
一向懒惰的桌游…!想给导论打个十分 后两卷先欠着
0 有用 Denying 2024-09-20 01:18:04 上海
补,2022-2023学年明心读书会共读。
0 有用 Proteus 2024-09-19 21:21:32 湖北
将近三个月读完,导论那一小册是寒假读的;整个过程受益匪浅,不过确实不适合作为教材来读;对于作为思想土壤之思想的强调总让我联想到我那浅薄经不起推敲的本科论文。希望能做葛兆光老师这样的研究,不知是否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