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副标题: 世界七大宗教的历史和智慧
原作名: the world's religions
译者: 刘安云 译 / 刘述先 校订
出版年: 2013-6
页数: 400
定价: 50.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的宗教
ISBN: 9787544350846
内容简介 · · · · · ·
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这也是其畅销、长销的最大秘密所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必认识其信仰。探讨各大宗教,发掘人性的奥秘。
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
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这也是其畅销、长销的最大秘密所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必认识其信仰。探讨各大宗教,发掘人性的奥秘。
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作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 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种价值,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本书内容实为知识分子所必备者,但愿我的导读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喜悦。
——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休斯顿• 史密斯(Huston Smith),
出生于一个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家庭。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先后到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被公认为宗教史权威,也是比较宗教哲学的领袖人物。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总销量超过150万册。
目录 · · · · · ·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1
〈校订序〉人的宗教/ 5
〈原文再版序〉宗教是生活的模式/ 10
第一章 出发点/ 1
第二章 印度教/ 13
人们要什么?/ 14
人们真正要什么?/ 20
内在的超越/ 23
走向目标的四条道路/ 27
通过知走向神的途径/ 29
通过爱走向神的途径/ 32
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38
通过心身训练走向神的途径/ 42
生命的阶段/ 51
生命的位置/ 55
在汝之前一切话语都消退了/ 59
在宇宙中成长了/ 63
世界——欢迎和再见/ 67
走向同一顶峰的许多途径/ 72
对于锡克教的补充/ 74
第三章 佛教/ 79
醒悟了的人/ 79
沉默的圣人/ 84
反抗的圣人/ 88
四圣谛/ 94
八正道/ 99
佛教的基本概念/ 107
大乘和小乘/ 115
花的秘密/ 123
金刚霹雳/ 134
渡河的形象/ 138
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的合流/ 142
第四章 儒家/ 145
第一教师/145
孔子所面对的问题/ 150
儒家对手的答案/ 154
孔子的答案/ 158
有意的传统的内容/ 163
孔子的方案/ 170
伦理或是宗教?/ 173
对中国的冲击/ 177
第五章 道家/ 183
老子/ 183
道的三种意义/ 185
三种探讨力量的进路以及随之而来的三种道家/ 186
有效的力量:哲学的道家/ 187
扩大的力量:道家养生与瑜伽/ 188
替代性力量:宗教的道家/ 191
力量的混合/ 193
创造性的静/ 194
道家的其他价值/ 199
结论/ 206
第六章 伊斯兰教 / 209
背景/ 210
先知的封印/ 211
带来胜利的迁徙/ 216
持续的奇迹/ 219
基本神学概念/ 223
五根支柱/ 230
社会的教义/ 235
苏非教派/ 243
伊斯兰教何处去?/ 252
第七章 犹太教/ 255
神的意义/ 256
创造的意义/ 260
人存在的意义/ 263
历史的意义/ 266
道德的意义/ 270
公正的意义/ 272
受难的意义/ 276
救世主信仰的意义/ 280
生命的神圣化/ 284
启示/ 287
选民/ 291
以色列/ 295
第八章 基督教/ 301
历史的耶稣/ 301
信仰的基督/ 307
终结与开始/ 313
佳音/ 314
基督的奥体/ 319
教会的心灵/ 322
罗马天主教/ 329
东正教/ 334
新教/ 339
第九章 原初宗教 / 345
澳洲经验/ 346
口述性、地点和时间/ 348
原初世界/ 354
象征性的心灵/ 357
结论/ 360
第十章 最后的考察 / 363
宗教之间的关系/ 364
智慧传统/ 365
聆听/ 369
注释/ 37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台大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 “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然而,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正如要明白一个人的真相,不能不知道他相信什么。既然如此,借着探讨世界各大宗教,不是可以全面而深入地发掘人性的奥秘吗? 基于此一理念,史密斯教授在《人的宗教》一书中,依序谈到了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与原初宗教。这八派宗教可以用“源远流长”来形容,因为其中最年轻的也历时将近14个世纪了。在漫长的年代中,宗教所启发的善行固然使人景仰,但是假宗教之名而犯下的错误、不义与罪恶,其数量之多与情节之严重,也同样让人不敢恭维。史密斯教授的写作策略很清楚,就是要展现宗教的最佳面貌。因此,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作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这种价值,简而言之,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人性若要趋于完美,就须解除其限制、厘清其定位,并且安顿其过程。说得浅显些,人性原本是不完美的,因为人生苦多于乐,最后又难免于死亡;那么,人性的潜在能力究竟是神还是魔?要如何使个人定位得恰到好处?然后,落实在具体人生中,应该怎么活出意义?本书所强调的“价值”,正是为了答复这一类重大问题所提供的智慧索引。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取向是指目标而言,宗教无不涉及超越的力量或境界,其目标在于使人与此超越者建立关系。步骤有二:一是在程度上超越凡俗,譬如舍弃世间的享乐与成就,不受人群恩怨利害所牵绊;二是在种类上超越凡俗,亦即在小我中发现真我,从变化生灭中走向永恒本体。这种高远的目标所产生的效果是立即而明显的,足以使宗教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会不会可能变成一个更大更有意义的整体的一部分,而解除了生命的琐碎无聊呢?这个问题宣布了宗教的诞生。因为就算在冲淡的意义下,可能有自我崇拜的宗教。但真正的宗教是开始于超越自我中心去追求意义和价值。宗教否定了自我可能拥有终极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人的宗教(珍藏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人的宗教(珍藏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的宗教(珍藏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5 条 )







环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 更多书评 75篇
-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台大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 “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然而,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正如要明白一个人的真相,不能不知道他相信什么。既然如此,借着探讨世界各大宗教,不是可以全面而深入地发掘人性的奥秘吗? 基于...
2013-08-07 15:32:56 4人喜欢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台大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 “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然而,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正如要明白一个人的真相,不能不知道他相信什么。既然如此,借着探讨世界各大宗教,不是可以全面而深入地发掘人性的奥秘吗? 基于此一理念,史密斯教授在《人的宗教》一书中,依序谈到了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与原初宗教。这八派宗教可以用“源远流长”来形容,因为其中最年轻的也历时将近14个世纪了。在漫长的年代中,宗教所启发的善行固然使人景仰,但是假宗教之名而犯下的错误、不义与罪恶,其数量之多与情节之严重,也同样让人不敢恭维。史密斯教授的写作策略很清楚,就是要展现宗教的最佳面貌。因此,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作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这种价值,简而言之,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人性若要趋于完美,就须解除其限制、厘清其定位,并且安顿其过程。说得浅显些,人性原本是不完美的,因为人生苦多于乐,最后又难免于死亡;那么,人性的潜在能力究竟是神还是魔?要如何使个人定位得恰到好处?然后,落实在具体人生中,应该怎么活出意义?本书所强调的“价值”,正是为了答复这一类重大问题所提供的智慧索引。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取向是指目标而言,宗教无不涉及超越的力量或境界,其目标在于使人与此超越者建立关系。步骤有二:一是在程度上超越凡俗,譬如舍弃世间的享乐与成就,不受人群恩怨利害所牵绊;二是在种类上超越凡俗,亦即在小我中发现真我,从变化生灭中走向永恒本体。这种高远的目标所产生的效果是立即而明显的,足以使宗教信徒与凡俗价值分道扬镳。典型的例子当然是由宗教的创始者所示范的。佛教看来温和,而释迦牟尼对于当时的印度教而言,无异于“众人皆醉我独醒”,并且醒得十分彻底:不要权威与仪式,排除理论与传统,不谈超自然,解脱则以自力为主。耶稣与凡俗的决裂,更是毫无妥协余地,以至亲自成为牺牲祭品,印证了“道成肉身”的奥迹,开创了规模宏大的基督教。 即使是力图入世淑世的孔子,也与“不义而富且贵”厘清界线,绝不允许有同流合污的嫌疑。本书多次引述一句话:“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以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信仰的超越态度。但是,“桥”应该是连接两岸的,我们身在此岸的人如何确知彼岸存在,并且肯定彼岸是今生一切缺憾的满全?由这个问题必然引致各大宗教如何创立的过程,亦即如何取信于人。 其次,宗教不离修行,因此生命体验要深。印度教的“瑜伽”包括身心的操练与实际的作为,在此提供了完整的参考架构,就是“知的、爱的、业的、修的”这四种瑜伽。顾名思义,这四条路径是指智慧、情感、工作与苦修。只要运用合宜,都可以助人觅得真我,不再迷失于大梵之外。 进而言之,不论采行何种修行法门,“回归自我”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这正是“退出与复返”的标准历程。以佛陀为例,他在森林中独自苦修六年,悟道后投入世间弘法四十五年;这段期间仍然按时“退出”,就是每年有三个月雨季的休息与冥想;在积极传教时,每日亦有三次退到静处沉思。唯其能够退出,在复返时才有源源不绝的活力与动力。宗教人物的充电是接上超越界或绝对界的,其经验之深刻只能以“神秘经验”来描摹。这种经验的特征之一是忘我或契合。 依此而论,道家的宗教性格并不含糊。当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时,他心中想的是自己体“道”之后的心得,亦即在心斋与坐忘之后的境界。问题在于这种经验不可言传也无法教导,一般信徒只能遵循“退出与复返”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个神圣的领域。推而言之,犹太教徒谨守安息日不工作的训示,基督徒望弥撒或做礼拜的规定,以及穆斯林每日五次朝麦加祷告的仪式等等,无不提醒人收敛心思,回归自我,再上溯生命源头。 第三点,宗教鼓励我们活在世间时,生命能量要强。生命能量是指积极而乐观地行善爱人。宗教徒的爱的最大特色,就是无私而普遍。其中道理很简单。依穆斯林的说法,人应该只向神顺服,一旦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摆脱世间一切局限,帝王将相与贩夫走卒并无差异,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可以博爱众人。 耶稣主张“要爱你的邻人”,那么“邻人”是谁?不是专指我们熟识的亲戚或朋友,也未必是指我们的同乡或同胞,而是指所有“碰巧出现在我身边,并且需要我帮助的人”。为什么应该爱这样的邻人?原因有二:一是人人皆是神之子女;二是信徒本身充满爱心。我们谈到宗教的社会效应时,最常听见的说法是“劝人为善”。这是宗教的必然结果,但并非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目标在于上契超越者(神、力量或境界),以求得个体生命之解脱。行善爱人不论成绩如何,只能诉诸机缘。这是基督教中的新教所坚持的“因信称义”原则,足以说明信仰的单纯性。唯其有单纯的源头,才能因应繁杂的事象,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是此意。 倾听了宗教所引发的价值,知道人生在世应该朝着“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三个目标前进,然后在阅读本书时,将能获得充分的资讯与资源。史密斯教授不谈宗教史,但是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却叙述得十分生动;他承认自己的论述未达全盘与平衡,但是却称得上丰富与精彩;他无意于比较各大宗教,但是行文中随处引用不同教派的事例与格言来互相印证,使读者自然体会到宗教的“价值”是相通的,宗教的“最佳面貌”是神似的。 我国读者看到儒家与道家的部分,也许会觉得意犹未尽,这是因为“宗教”的严整形式并非孔子与老子所在意,更不是他们立说的目的。史密斯教授谈到儒家时,为“宗教”一词提出最宽泛的定义:“环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能脱离传统的祖先崇拜与人际之间的礼仪。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如何信,以及如何以行动去实践信仰,由此转化自己的生命,成为博爱众人的君子。孔子对祭礼的重视,并不止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更及于“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这种“每饭必祭”的做法,就是较之于其他宗教的规矩也不遑多让。我的意思是,以宗教角度来理解儒家与道家,在西方是习以为常,在我们自己也不妨重新温习一遍,或许能有新的领悟。 我初次接触史密斯教授的作品是18年前,当时的《人的宗教》正是眼前本书的原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作者竟是麻省理工学院人文学科的教授。理工科的第一流学生能听这样一位教授的课并且读他的书,实在使人有“相得益彰”之感。现在这本名著译为中文,则是我国读者的福气,值得珍惜。本书内容实为知识分子所必备者,但愿这篇短文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喜悦。 〈校订序〉 人的宗教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述先 我在五月返港,本来是为了看研究生的论文,哪知他们都申请延期,于是不期而然,整个暑假我全神投于这部译稿的校改工作。《人的宗教》一书有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原初宗教的专章,范围广阔,内容复杂。安云和我在一起三四十年,耳濡目染,她的颖悟力又高,基本观念和体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她毕竟没有这方面专业的训练,里面有那么多专门名词,还有好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有一小部分连我也不知就里,真不知她是怎样在八个月的时间把全稿翻译完的。当我回到家里,她把沉甸甸的八九百页稿纸交到我手里,真令我惊诧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为了在开学之前把校改工作完成,保持译笔信达的品质,还要查对原典,我真是一点也不敢轻忽。返港之后几乎没有休息,详加校改,一整天最多也不过只能做二十多页。这样马不停蹄,整整做了三个多月,终于把全稿完成,这样才松了一口气。我校改后,安云还要再看,互相斟酌讨论之后方始定稿。虽不敢说译笔有多好,至少是达到了我们自己所要求的标准。 为什么我们两人有这么大的热情来做这一件事情呢?按顺序先说安云的角度,然后才说我自己的角度。安云一拿到这部书,就觉得与之有所感通。这部书不像一般哲学书只讲一些抽象的观念,同时配合着丰富的比喻、感受与实际的作为。最特别是人物的描写:释迦牟尼、孔子、穆罕默德、耶稣这些人,不只是形象上栩栩如生,而且他们本身也经历坎坷,极尽曲折,所以对生命的感受也非常深刻,不会令人感到过分简单化,或者落入庸俗的感伤或陈腔滥调之内。对于境界的描写亦然,由此岸渡到彼岸的比喻,写得就是美。看了这部书,就算不被它说服,也会感到心弦触动。因此她只要有时间就伏案翻译,近一年来一个人独处也没有感到寂寞。安云一向富于批判精神,对于这部书她却由衷地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而我是完全为了不同的理由欣赏这部书。读这书宛如回到年轻时读大学的味道。那时方东美先生教我们每读一家哲学必须先入乎其内,而后出乎其外。对于东西的大传统更要出之于同情理解的态度,取高瞻远瞩的观点,掘发其精华,这样自然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不要一上来就心存敌意,吹毛求疵,结果花了许多工夫,还是未能入门,依然故我,于自家分上何有!读史密斯的书,他真能出之于同情理解的态度,出入世界各大宗教,顿生亲切之感。而近数十年来哲学界流行繁琐细致分析的风气,对于宏观式的世界观人生观每弃如敝屣,带有情感性的观察更不屑一顾,这样造成了哲学与宗教——史密斯称为智慧传统——之分离,实在是一大讽刺。但最近主理情割裂之逻辑实征论一蹶不振,钟摆又摆往另一端。科学认知已不是唯一普遍承认的客观标准,多元文化主义流行,有堕入相对主义的危险。史密斯却能够不落两边,可谓难能可贵。 史密斯搜罗的材料丰富,把各精神传统当作活的传统来看。他也真能做到深入浅出的地步。他深深了解世界宗教绝不可能归一,各有各的教义,各信各的神(God),像基督教内部的众多宗派的差别就不可能解消。但他并未否定会通的可能性,就超越名相的神性(Godhead)而言,各教的体证有若合符节之处。这样的想法与我在近时重新阐释“理一分殊”之旨,颇有契合之处。在精神上,我感觉得到,他与我是同时代人,虽则他的年龄比我大一些。我们都熟悉汤恩比、诺斯陆普一类的宏观,深深地浸润在传统之中。但史密斯的书却不只是回到数十年前的潮流,由细处观察,就可以看到与时推移的痕迹。我注意到,他的用字遣词是非常符合“政治正确性”的。譬如此书原名:The Religions of Man(《人的宗教》),出版于1958年,1991年才改为The World’s Religions(《世界宗教》)。这是因为近年来女性主义高涨,英文“Man”字用的是“男人”做“人类”的缩写,那就在政治上不正确。他在行文时到处用he or she(他或她),有时不免嫌累赘,特别是到了超越的层面,何分他或她?而中文的“人”字,本就无分性别,故偶尔加以简省以免辞费,但他那种心意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在世界宗教之中,他先讲东方,后来才回到西方,似乎也有避免“西方中心”的想法在背后。讲完东西方的大宗教传统——他所谓历史的宗教,最后讲所谓“原初”(primal)宗教,也断不愿意给人“原始”(primitive)的联想,并指明如今在北美讲印第安传统的精神性——不再是野蛮性,恰正是时潮所趋,都可以看到他用心深切的所在。他最后一章结论所言,又恰可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最近推动的“普世伦理计划”(Universal Ethics Project)张目,我也是由衷地赞赏这部书而乐为之介。 正由于本书的性质不是写一部学术的专著,而是要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作者对于原典的征引并不是那么严格,有时甚至并未注明出处。他在序里声明此书的缘起是为公共电视制作的电视片集,有时带着为大众宣讲的味道。这恰好适合安云的翻译风格,她非常注意文字的流畅与语脉。我做校订工作,主要负责内容的准确性,以及部分疑难杂症的解答。佛道两章有一些专门术语我曾请同事王煜、霍韬晦两位教授帮忙,谨此致谢。友人侯惠爱女士赠《圣经》中文译本,也代查了一些相关资料,一并在此致谢。小儿杰夫、豁夫凑巧回香港参加家庭聚会,对于英文的解读颇有帮助,也可一记。钟惠民女士后来亲身参与她的同事们的校订工作,敦促我们在文字表达上务求进一步明白晓畅,敬业的态度令人感佩。但他们的重点放在修辞,有时改变原文句法,与我们注重直译的风格不尽相合,但我们也明白他们考虑的角度,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接受了他们的提议与修改。 也正由于本书的性质,我们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译例,必须在此说明。安云在译初稿时,连史密斯征引的原典都译成了语体文,这从她的观点看来是有必要的。她谴责我们写文章常常未能把论点充分铺陈出来,最后往往引几句古书来敷衍塞责,令她甚为不满。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洋人,把古书写成今语,在思想、感受、体证上直接对我们说话,不能代换原以我们已与之有隔阂的原典。我同意她这样的看法,但为了学术的原因,也不可以不附原典。只要原文注明出处,或者我们能力所及,都尽量找到原典附入。但为了迁就译文原来的架局,风格难免有不统一之处。有时译文在先,以译注的方式把原文引在后面,有时先引原文,后面附以译文。其实即便是同一语文,古典要用白话译,也并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我在美国留学时,有人想把杜威的著作译为英文,这不是开玩笑,因为一般人真读不懂杜威本人那样艰涩的英文。除了中文原典产生的特殊问题以外,我们并没有费神去查其他传统典籍的中译本,原因是史密斯本人常常用意译,而中译本并没有共同接受的标准体,故此我们只负责译文忠实于史密斯的引文。另外,用中文本的《圣经》也有一些小问题。我们尽量用通行本的译文,但有时两边太不符合,便只有另译。而这在今日也不是不容许之事,女性主义者就把《圣经》另译,中译本有些文字并不那么好,我们也就部分改译了。至于有些专门名词不能翻译,只能音译。我们有时根本不译,有时只音译一次,仍附原文,这是非常不合惯例的做法,但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因为这样的音译根本没有意义,而现在能看这样书的人至少认识英文字母,最重要的是可以方便查考原文。我们这种做法与通行的一些译本做法恰好相反。它们有时连原书的作者、书名、出版者都不附原文,以致完全没法查考。我们在后面的附注也留了很多原文未译,正是为了同样的理由。乃是在这种奇特的方式下,我们努力尝试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 史密斯这部书据普及本的封面说,销量已超过150万册,当然绝不是偶然的。但一部好书也不是不可以批评,特别是这样性质的一部书。史密斯本人就明白,他讨论到那么广大的范围、那么复杂的论题,不可能不涉及一些争议,并有一些疏失之处,需要加以指正。而我们如果真正重视这部书,想由这部书得到启发,做进一步探究的出发点,就不能不认真从学问、思想、体证各方面加以批评,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但人虽向往无穷,却是有限的存在。每个人都必须植根于某一传统之内,通过自己时空的限制去表达无穷。从这个观点看,每一个世代,每一个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努力,史密斯也尽到了他的努力,只要自强不息,与时推移,每一种努力都是我们所欢迎的。 一九九七至一九九九年于香港中文大学 〈原文再版序〉 宗教是生活的模式 休斯顿•史密斯 自本书出版之后多少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对语言中的性别偏见有了较多的敏感性;因此我把本书原先的书名《人的宗教》(The Religions of Man)改成了《世界宗教》(The World’s Religions)。没有一本书可以包罗世界的一切宗教。在本书中,主要的宗教是根据其时间之悠久,历史的影响力,以及当前信众的数目而定的,我将分别对之加以个别地处理,而人数较少的部族宗教则将之另作为一个类别。 除了改换成包括两性的语言之外,我还在锡克教加上了一个简短的按语,并对西藏的佛教和伊斯兰教神秘层面的苏非派各增加了一节。论“孔子的方案”一节是加上的,道家的材料是经过相当大的修改了的,有关犹太教的一章现在包含了论弥赛亚(救世主)主义的一节,并且更详尽地讨论了历史上的耶稣。 我也对口说传统加上了简短的结论性的一章。这等于部分承认了本书涉及的历史宗教乃是较后来的事,就人类大部分的历史而言,宗教是生存在部族和几乎完全是超时间的模式中。不仅如此,我加写这一章,还有一个很强的支持理由,就是它容许我们肯定人类的过去。最近几十年人类见证了恢复对于女性和土地的关切,这一类的关切由部族宗教保留了下来,历史宗教(道教除外)却有倾向将之失去。 本书有一点非正式的——虽然并非不严肃的——语气,那是由于它是从现在的公共广播系统的一个电视连续节目演变成的。提到这一点,我就要因为本书在沟通上的成功,而再度感谢制作人梅约•西蒙了。本书的目的与当初拍摄该连续节目时是相同的,要把一般的聪明大众带入世间各种伟大而持久信仰的核心,使他们借此得以看到,甚至于感觉到,这些信仰何以,以及如何能够指导和推动那些按照它们生活的人。 一九九一•柏克利•加州 引自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原文结束>
回应 2013-08-07 15:32:56 -
章熙蓓嘉 (对于人生,任何经验都是有用的~)
到了某个时候,人们甚至于会问莎士比亚,会问贝多芬,难道就是如此而已吗?” ——阿道斯•赫胥黎 (Aldous Huxley) 很难想到一个句子能够比这更正确地说明印度教对世界的态度了。世界所提供的其实并不差。大致来说是好的。有些还好得足以支配我们的热情好多世呢!但是,最终每一个人都会跟西蒙•威尔(Simone Weil)一样明白到:“这底下并没有真正的善,这个世界中每一桩表面上看起来是善的都不过是有限的东西,有限制、会耗... (1回应)2013-12-26 12:08:45 1人喜欢
到了某个时候,人们甚至于会问莎士比亚,会问贝多芬,难道就是如此而已吗?” ——阿道斯•赫胥黎 (Aldous Huxley) 很难想到一个句子能够比这更正确地说明印度教对世界的态度了。世界所提供的其实并不差。大致来说是好的。有些还好得足以支配我们的热情好多世呢!但是,最终每一个人都会跟西蒙•威尔(Simone Weil)一样明白到:“这底下并没有真正的善,这个世界中每一桩表面上看起来是善的都不过是有限的东西,有限制、会耗尽,一旦被耗尽了,必然性就赤裸地暴露无遗了”。 享乐、成功或服务,都不再能满足你之后,是什么? 这一刻正是印度教所等待的。只要人们满足于享乐、成功或服务所带来的一切,印度教圣者除了提供一些如何能更有效地去执行的意见以外,是多半不会去打扰他们的。当这一切丧失原有的魅力,而一个人发现自己还在盼望生命提供更多东西时,人生的转折点出现了。生命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享乐、成功和责任从来就不是人类的最终目的。它们顶多不过是假定能带领我们朝我们想要走的方向前进的工具罢了。我们真正要的东西是埋在更深的层次中的。 首先,我们要“存在” 任何人都想要存在,而不想要不存在。正常情形下,没有人要死亡。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通讯员,描述一间屋子中有35名飞行员,被派去执行一项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生还的轰炸任务时的那种气氛。那位通讯员所感到的是,那些人并不是那么害怕,而是“他们很不愿意放弃未来”。印度教说我们都是有这种情怀的。没有人会快乐地接受我们在未来会没有份的想法。 其次,我们要“知道” 无论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的秘密,一个普通的家庭看晚间新闻,或是邻居们探听当地的闲话,我们都是无餍足地好奇。实验证明连猴子都会为了想知道活门那边是什么东西,比为了食物或性事而愿意工作更长的时间。 第三件,人们要追求“妙乐” “妙乐”,那种相对于挫折、徒劳无功和厌倦的感觉。这些是人们真正所要的。如果我们要完成印度教的答案,还应该加上说他们无止境地要这些东西。 人性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有能力想象那没有限制的东西:“无限”。 我们必须说,人真正要的是无限的存在、无限的知识和无限的妙乐。他们可能会接受少一点,但是真正要的就是这么多。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的话,人真正要的就是“解脱”——要摆脱那拘束我们的有限性,达到我们的心灵真正欲求的无限的存在、知识和妙乐。 享乐、成功、责任和解放——我们完成了人以为他所要的以及他实际所要的整个圈子。然而最惊人的宣布还在后面,印度教说,这些好东西不仅仅是人们能力所及,事实上人们已经拥有了它们。 真的吗?这一切人已经拥有?人究竟是什么? 究竟人是什么?身体吗?当然,不过还有别的吗?还有人格,它包括心智、记忆和从独特的生命经验轨道衍生出来的习性。这个也是,但是还有别的吗?有人会说没有了。印度教则不同意。隐藏在人的自我与活力之下是一个存在储藏库,它永远不死、永不枯竭,并且在意识与妙乐上皆无限制。每一生命中这一无限的中心,这隐藏的自我或“大我”,其实无异于“梵天”或真神。 身体、人格和梵我——一个人的自我是要注意到这三样才算是全部说清楚了。 印度教说,答案是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永恒,可是这种永恒被几乎无法穿透的表面自我所遮蔽,那一大团眼花缭乱的事物、虚伪的臆测与自我关注的本能。一盏灯可以覆满灰尘泥土,几乎完全把光芒盖住了。生命向人之自我所提出的问题,是要清理它存在的浮渣,使它那无限的中心可以完全透显出来。 ——摘选自《人的宗教》第二章“印度教”
1回应 2013-12-26 12:08:45 -
Lion (做人好做事对才是学问)
神的一个意思是。一个人格神的存在,用有意的设计来创造宇宙。在这个意思的界定之下,涅盘就不是神。佛陀不把它当作是人格性的,因为人格需要定义,而涅槃是不能定义的。虽然他并没有明白表示是否定创造的意思,但他却清楚地表明涅槃并没有担负创造宇宙的责任。如果没有一个人格性的创造神,就是无神论的话,佛教就是无神论的。 不过,还有神的第二种意思,被称之为(与第一种区分开来)神性(Godhead)。人格的观念不是这个概...2013-11-18 17:29:14 2人喜欢
神的一个意思是。一个人格神的存在,用有意的设计来创造宇宙。在这个意思的界定之下,涅盘就不是神。佛陀不把它当作是人格性的,因为人格需要定义,而涅槃是不能定义的。虽然他并没有明白表示是否定创造的意思,但他却清楚地表明涅槃并没有担负创造宇宙的责任。如果没有一个人格性的创造神,就是无神论的话,佛教就是无神论的。 不过,还有神的第二种意思,被称之为(与第一种区分开来)神性(Godhead)。人格的观念不是这个概念的一部份,它出现在全世界的神秘传统中。当佛陀宣称:‘啊,诸位和尚,有一个未出世的(Unborn),既不变化,也不被创造,也不被生成……如果没有它,就不会从生成的、被创造的、被合成的情况中解脱出来。’他似乎是在这种传统下说话。爱德华 康兹(Edward Conze)看到在涅盘与神性之间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和康兹一起下结论说,涅盘不是定义为人格性的创造神,但是它却十分接近神作为神性的概念,而有理由确认这个名称有那一方面的意思。
回应 2013-11-18 17:29:14 -
普鲁斯特起床了 (支棱起来)
史密斯教授谈到儒家时,为“宗教”一词提出量宽泛的定义:“环绕看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能脱离传统的祖先崇拜与人际之间的礼仪。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如何信,以及如何以行动去实践信仰,由此转化自己的生命,成为博爱众人的君子。2020-01-05 15:40:08 1人喜欢
-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台大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 “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然而,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正如要明白一个人的真相,不能不知道他相信什么。既然如此,借着探讨世界各大宗教,不是可以全面而深入地发掘人性的奥秘吗? 基于...
2013-08-07 15:32:56 4人喜欢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台大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 “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然而,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正如要明白一个人的真相,不能不知道他相信什么。既然如此,借着探讨世界各大宗教,不是可以全面而深入地发掘人性的奥秘吗? 基于此一理念,史密斯教授在《人的宗教》一书中,依序谈到了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与原初宗教。这八派宗教可以用“源远流长”来形容,因为其中最年轻的也历时将近14个世纪了。在漫长的年代中,宗教所启发的善行固然使人景仰,但是假宗教之名而犯下的错误、不义与罪恶,其数量之多与情节之严重,也同样让人不敢恭维。史密斯教授的写作策略很清楚,就是要展现宗教的最佳面貌。因此,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作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这种价值,简而言之,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人性若要趋于完美,就须解除其限制、厘清其定位,并且安顿其过程。说得浅显些,人性原本是不完美的,因为人生苦多于乐,最后又难免于死亡;那么,人性的潜在能力究竟是神还是魔?要如何使个人定位得恰到好处?然后,落实在具体人生中,应该怎么活出意义?本书所强调的“价值”,正是为了答复这一类重大问题所提供的智慧索引。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取向是指目标而言,宗教无不涉及超越的力量或境界,其目标在于使人与此超越者建立关系。步骤有二:一是在程度上超越凡俗,譬如舍弃世间的享乐与成就,不受人群恩怨利害所牵绊;二是在种类上超越凡俗,亦即在小我中发现真我,从变化生灭中走向永恒本体。这种高远的目标所产生的效果是立即而明显的,足以使宗教信徒与凡俗价值分道扬镳。典型的例子当然是由宗教的创始者所示范的。佛教看来温和,而释迦牟尼对于当时的印度教而言,无异于“众人皆醉我独醒”,并且醒得十分彻底:不要权威与仪式,排除理论与传统,不谈超自然,解脱则以自力为主。耶稣与凡俗的决裂,更是毫无妥协余地,以至亲自成为牺牲祭品,印证了“道成肉身”的奥迹,开创了规模宏大的基督教。 即使是力图入世淑世的孔子,也与“不义而富且贵”厘清界线,绝不允许有同流合污的嫌疑。本书多次引述一句话:“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以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信仰的超越态度。但是,“桥”应该是连接两岸的,我们身在此岸的人如何确知彼岸存在,并且肯定彼岸是今生一切缺憾的满全?由这个问题必然引致各大宗教如何创立的过程,亦即如何取信于人。 其次,宗教不离修行,因此生命体验要深。印度教的“瑜伽”包括身心的操练与实际的作为,在此提供了完整的参考架构,就是“知的、爱的、业的、修的”这四种瑜伽。顾名思义,这四条路径是指智慧、情感、工作与苦修。只要运用合宜,都可以助人觅得真我,不再迷失于大梵之外。 进而言之,不论采行何种修行法门,“回归自我”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这正是“退出与复返”的标准历程。以佛陀为例,他在森林中独自苦修六年,悟道后投入世间弘法四十五年;这段期间仍然按时“退出”,就是每年有三个月雨季的休息与冥想;在积极传教时,每日亦有三次退到静处沉思。唯其能够退出,在复返时才有源源不绝的活力与动力。宗教人物的充电是接上超越界或绝对界的,其经验之深刻只能以“神秘经验”来描摹。这种经验的特征之一是忘我或契合。 依此而论,道家的宗教性格并不含糊。当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时,他心中想的是自己体“道”之后的心得,亦即在心斋与坐忘之后的境界。问题在于这种经验不可言传也无法教导,一般信徒只能遵循“退出与复返”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个神圣的领域。推而言之,犹太教徒谨守安息日不工作的训示,基督徒望弥撒或做礼拜的规定,以及穆斯林每日五次朝麦加祷告的仪式等等,无不提醒人收敛心思,回归自我,再上溯生命源头。 第三点,宗教鼓励我们活在世间时,生命能量要强。生命能量是指积极而乐观地行善爱人。宗教徒的爱的最大特色,就是无私而普遍。其中道理很简单。依穆斯林的说法,人应该只向神顺服,一旦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摆脱世间一切局限,帝王将相与贩夫走卒并无差异,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可以博爱众人。 耶稣主张“要爱你的邻人”,那么“邻人”是谁?不是专指我们熟识的亲戚或朋友,也未必是指我们的同乡或同胞,而是指所有“碰巧出现在我身边,并且需要我帮助的人”。为什么应该爱这样的邻人?原因有二:一是人人皆是神之子女;二是信徒本身充满爱心。我们谈到宗教的社会效应时,最常听见的说法是“劝人为善”。这是宗教的必然结果,但并非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目标在于上契超越者(神、力量或境界),以求得个体生命之解脱。行善爱人不论成绩如何,只能诉诸机缘。这是基督教中的新教所坚持的“因信称义”原则,足以说明信仰的单纯性。唯其有单纯的源头,才能因应繁杂的事象,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是此意。 倾听了宗教所引发的价值,知道人生在世应该朝着“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三个目标前进,然后在阅读本书时,将能获得充分的资讯与资源。史密斯教授不谈宗教史,但是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却叙述得十分生动;他承认自己的论述未达全盘与平衡,但是却称得上丰富与精彩;他无意于比较各大宗教,但是行文中随处引用不同教派的事例与格言来互相印证,使读者自然体会到宗教的“价值”是相通的,宗教的“最佳面貌”是神似的。 我国读者看到儒家与道家的部分,也许会觉得意犹未尽,这是因为“宗教”的严整形式并非孔子与老子所在意,更不是他们立说的目的。史密斯教授谈到儒家时,为“宗教”一词提出最宽泛的定义:“环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能脱离传统的祖先崇拜与人际之间的礼仪。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如何信,以及如何以行动去实践信仰,由此转化自己的生命,成为博爱众人的君子。孔子对祭礼的重视,并不止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更及于“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这种“每饭必祭”的做法,就是较之于其他宗教的规矩也不遑多让。我的意思是,以宗教角度来理解儒家与道家,在西方是习以为常,在我们自己也不妨重新温习一遍,或许能有新的领悟。 我初次接触史密斯教授的作品是18年前,当时的《人的宗教》正是眼前本书的原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作者竟是麻省理工学院人文学科的教授。理工科的第一流学生能听这样一位教授的课并且读他的书,实在使人有“相得益彰”之感。现在这本名著译为中文,则是我国读者的福气,值得珍惜。本书内容实为知识分子所必备者,但愿这篇短文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喜悦。 〈校订序〉 人的宗教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述先 我在五月返港,本来是为了看研究生的论文,哪知他们都申请延期,于是不期而然,整个暑假我全神投于这部译稿的校改工作。《人的宗教》一书有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原初宗教的专章,范围广阔,内容复杂。安云和我在一起三四十年,耳濡目染,她的颖悟力又高,基本观念和体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她毕竟没有这方面专业的训练,里面有那么多专门名词,还有好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有一小部分连我也不知就里,真不知她是怎样在八个月的时间把全稿翻译完的。当我回到家里,她把沉甸甸的八九百页稿纸交到我手里,真令我惊诧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为了在开学之前把校改工作完成,保持译笔信达的品质,还要查对原典,我真是一点也不敢轻忽。返港之后几乎没有休息,详加校改,一整天最多也不过只能做二十多页。这样马不停蹄,整整做了三个多月,终于把全稿完成,这样才松了一口气。我校改后,安云还要再看,互相斟酌讨论之后方始定稿。虽不敢说译笔有多好,至少是达到了我们自己所要求的标准。 为什么我们两人有这么大的热情来做这一件事情呢?按顺序先说安云的角度,然后才说我自己的角度。安云一拿到这部书,就觉得与之有所感通。这部书不像一般哲学书只讲一些抽象的观念,同时配合着丰富的比喻、感受与实际的作为。最特别是人物的描写:释迦牟尼、孔子、穆罕默德、耶稣这些人,不只是形象上栩栩如生,而且他们本身也经历坎坷,极尽曲折,所以对生命的感受也非常深刻,不会令人感到过分简单化,或者落入庸俗的感伤或陈腔滥调之内。对于境界的描写亦然,由此岸渡到彼岸的比喻,写得就是美。看了这部书,就算不被它说服,也会感到心弦触动。因此她只要有时间就伏案翻译,近一年来一个人独处也没有感到寂寞。安云一向富于批判精神,对于这部书她却由衷地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而我是完全为了不同的理由欣赏这部书。读这书宛如回到年轻时读大学的味道。那时方东美先生教我们每读一家哲学必须先入乎其内,而后出乎其外。对于东西的大传统更要出之于同情理解的态度,取高瞻远瞩的观点,掘发其精华,这样自然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不要一上来就心存敌意,吹毛求疵,结果花了许多工夫,还是未能入门,依然故我,于自家分上何有!读史密斯的书,他真能出之于同情理解的态度,出入世界各大宗教,顿生亲切之感。而近数十年来哲学界流行繁琐细致分析的风气,对于宏观式的世界观人生观每弃如敝屣,带有情感性的观察更不屑一顾,这样造成了哲学与宗教——史密斯称为智慧传统——之分离,实在是一大讽刺。但最近主理情割裂之逻辑实征论一蹶不振,钟摆又摆往另一端。科学认知已不是唯一普遍承认的客观标准,多元文化主义流行,有堕入相对主义的危险。史密斯却能够不落两边,可谓难能可贵。 史密斯搜罗的材料丰富,把各精神传统当作活的传统来看。他也真能做到深入浅出的地步。他深深了解世界宗教绝不可能归一,各有各的教义,各信各的神(God),像基督教内部的众多宗派的差别就不可能解消。但他并未否定会通的可能性,就超越名相的神性(Godhead)而言,各教的体证有若合符节之处。这样的想法与我在近时重新阐释“理一分殊”之旨,颇有契合之处。在精神上,我感觉得到,他与我是同时代人,虽则他的年龄比我大一些。我们都熟悉汤恩比、诺斯陆普一类的宏观,深深地浸润在传统之中。但史密斯的书却不只是回到数十年前的潮流,由细处观察,就可以看到与时推移的痕迹。我注意到,他的用字遣词是非常符合“政治正确性”的。譬如此书原名:The Religions of Man(《人的宗教》),出版于1958年,1991年才改为The World’s Religions(《世界宗教》)。这是因为近年来女性主义高涨,英文“Man”字用的是“男人”做“人类”的缩写,那就在政治上不正确。他在行文时到处用he or she(他或她),有时不免嫌累赘,特别是到了超越的层面,何分他或她?而中文的“人”字,本就无分性别,故偶尔加以简省以免辞费,但他那种心意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在世界宗教之中,他先讲东方,后来才回到西方,似乎也有避免“西方中心”的想法在背后。讲完东西方的大宗教传统——他所谓历史的宗教,最后讲所谓“原初”(primal)宗教,也断不愿意给人“原始”(primitive)的联想,并指明如今在北美讲印第安传统的精神性——不再是野蛮性,恰正是时潮所趋,都可以看到他用心深切的所在。他最后一章结论所言,又恰可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最近推动的“普世伦理计划”(Universal Ethics Project)张目,我也是由衷地赞赏这部书而乐为之介。 正由于本书的性质不是写一部学术的专著,而是要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作者对于原典的征引并不是那么严格,有时甚至并未注明出处。他在序里声明此书的缘起是为公共电视制作的电视片集,有时带着为大众宣讲的味道。这恰好适合安云的翻译风格,她非常注意文字的流畅与语脉。我做校订工作,主要负责内容的准确性,以及部分疑难杂症的解答。佛道两章有一些专门术语我曾请同事王煜、霍韬晦两位教授帮忙,谨此致谢。友人侯惠爱女士赠《圣经》中文译本,也代查了一些相关资料,一并在此致谢。小儿杰夫、豁夫凑巧回香港参加家庭聚会,对于英文的解读颇有帮助,也可一记。钟惠民女士后来亲身参与她的同事们的校订工作,敦促我们在文字表达上务求进一步明白晓畅,敬业的态度令人感佩。但他们的重点放在修辞,有时改变原文句法,与我们注重直译的风格不尽相合,但我们也明白他们考虑的角度,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接受了他们的提议与修改。 也正由于本书的性质,我们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译例,必须在此说明。安云在译初稿时,连史密斯征引的原典都译成了语体文,这从她的观点看来是有必要的。她谴责我们写文章常常未能把论点充分铺陈出来,最后往往引几句古书来敷衍塞责,令她甚为不满。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洋人,把古书写成今语,在思想、感受、体证上直接对我们说话,不能代换原以我们已与之有隔阂的原典。我同意她这样的看法,但为了学术的原因,也不可以不附原典。只要原文注明出处,或者我们能力所及,都尽量找到原典附入。但为了迁就译文原来的架局,风格难免有不统一之处。有时译文在先,以译注的方式把原文引在后面,有时先引原文,后面附以译文。其实即便是同一语文,古典要用白话译,也并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我在美国留学时,有人想把杜威的著作译为英文,这不是开玩笑,因为一般人真读不懂杜威本人那样艰涩的英文。除了中文原典产生的特殊问题以外,我们并没有费神去查其他传统典籍的中译本,原因是史密斯本人常常用意译,而中译本并没有共同接受的标准体,故此我们只负责译文忠实于史密斯的引文。另外,用中文本的《圣经》也有一些小问题。我们尽量用通行本的译文,但有时两边太不符合,便只有另译。而这在今日也不是不容许之事,女性主义者就把《圣经》另译,中译本有些文字并不那么好,我们也就部分改译了。至于有些专门名词不能翻译,只能音译。我们有时根本不译,有时只音译一次,仍附原文,这是非常不合惯例的做法,但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因为这样的音译根本没有意义,而现在能看这样书的人至少认识英文字母,最重要的是可以方便查考原文。我们这种做法与通行的一些译本做法恰好相反。它们有时连原书的作者、书名、出版者都不附原文,以致完全没法查考。我们在后面的附注也留了很多原文未译,正是为了同样的理由。乃是在这种奇特的方式下,我们努力尝试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 史密斯这部书据普及本的封面说,销量已超过150万册,当然绝不是偶然的。但一部好书也不是不可以批评,特别是这样性质的一部书。史密斯本人就明白,他讨论到那么广大的范围、那么复杂的论题,不可能不涉及一些争议,并有一些疏失之处,需要加以指正。而我们如果真正重视这部书,想由这部书得到启发,做进一步探究的出发点,就不能不认真从学问、思想、体证各方面加以批评,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但人虽向往无穷,却是有限的存在。每个人都必须植根于某一传统之内,通过自己时空的限制去表达无穷。从这个观点看,每一个世代,每一个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努力,史密斯也尽到了他的努力,只要自强不息,与时推移,每一种努力都是我们所欢迎的。 一九九七至一九九九年于香港中文大学 〈原文再版序〉 宗教是生活的模式 休斯顿•史密斯 自本书出版之后多少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对语言中的性别偏见有了较多的敏感性;因此我把本书原先的书名《人的宗教》(The Religions of Man)改成了《世界宗教》(The World’s Religions)。没有一本书可以包罗世界的一切宗教。在本书中,主要的宗教是根据其时间之悠久,历史的影响力,以及当前信众的数目而定的,我将分别对之加以个别地处理,而人数较少的部族宗教则将之另作为一个类别。 除了改换成包括两性的语言之外,我还在锡克教加上了一个简短的按语,并对西藏的佛教和伊斯兰教神秘层面的苏非派各增加了一节。论“孔子的方案”一节是加上的,道家的材料是经过相当大的修改了的,有关犹太教的一章现在包含了论弥赛亚(救世主)主义的一节,并且更详尽地讨论了历史上的耶稣。 我也对口说传统加上了简短的结论性的一章。这等于部分承认了本书涉及的历史宗教乃是较后来的事,就人类大部分的历史而言,宗教是生存在部族和几乎完全是超时间的模式中。不仅如此,我加写这一章,还有一个很强的支持理由,就是它容许我们肯定人类的过去。最近几十年人类见证了恢复对于女性和土地的关切,这一类的关切由部族宗教保留了下来,历史宗教(道教除外)却有倾向将之失去。 本书有一点非正式的——虽然并非不严肃的——语气,那是由于它是从现在的公共广播系统的一个电视连续节目演变成的。提到这一点,我就要因为本书在沟通上的成功,而再度感谢制作人梅约•西蒙了。本书的目的与当初拍摄该连续节目时是相同的,要把一般的聪明大众带入世间各种伟大而持久信仰的核心,使他们借此得以看到,甚至于感觉到,这些信仰何以,以及如何能够指导和推动那些按照它们生活的人。 一九九一•柏克利•加州 引自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原文结束>
回应 2013-08-07 15:32:56 -
1 关心每个宗教的核心教义,到底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的生活逻辑 2 现在的感受:佛教适合苦的时候,乐的时候适合读神仙,基督教适合生活,伊斯兰教是扩张性的(佩索阿写的内部分裂等等) 3 前言 作者说:反应人类智慧精华的数据库,我同意。他是要表现每种宗教的闪光点?好吧。个体就是活的宗教,深入人心的最确定方式是通过信仰。“在这门课中,我们处理肌肉骨骼细胞和肌腱,有的时候看来冰冷,但别忘了它们是活的”。 4 ...
2019-04-07 18:33:59
1 关心每个宗教的核心教义,到底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的生活逻辑
2 现在的感受:佛教适合苦的时候,乐的时候适合读神仙,基督教适合生活,伊斯兰教是扩张性的(佩索阿写的内部分裂等等)
3 前言 作者说:反应人类智慧精华的数据库,我同意。他是要表现每种宗教的闪光点?好吧。个体就是活的宗教,深入人心的最确定方式是通过信仰。“在这门课中,我们处理肌肉骨骼细胞和肌腱,有的时候看来冰冷,但别忘了它们是活的”。
4 厚的书+百科来看。这本书对于现在还没有知识结构的我还是需要一轮清理。这个时候就百科管用了。系统化梳理了下教义,在各种电影和零碎资料里都有看到。
eg 印度教,鲜明特征: 世界第三大宗教, 10亿人,种姓制度之源啊,教义里包含毁灭和创造,三向神的毗湿奴代表创造、湿婆代表破坏以szq为象征,梵天是开创者不怎么被提。种姓制度太残酷了,婆罗门是定义的,军队和官员是刹帝利,雅利安和首陀罗是平民和土著,还有没有身份的移民…
brief下教义--
儒家:仁 义 礼 智 信
道家:道法自然 无为
伊斯兰教: 教义 信真主安拉 信天使经典。 默罕默德吸收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思想基础上创立的。 征服, 使民众信奉。 默罕默德是上帝的最后一位封印使者。
犹太教:算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不鼓励向外族传教,基督是因信称义信的人都可以得到救赎,摩西-先知,出埃及记,带领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到迦南地。13bc。犹太教-一位神 yhwh(雅威/耶和华 )
基督教:爱的宗教、爱神与爱人/上帝的末日审判/人的原罪与救赎。上帝的拣选,借助耶稣的肉身感受世界,十字架刺死之后复活坐在父神右边。三位一体 神=神父、子、灵。三个派别都是具体的形式仪式上的区别,比如天主教牧师不可结婚东正教可以结婚,东正的语言最早是希腊语后来分散后便为各民族语言, 主要撕的还是在是不是供奉神像?基督新教不搞像不尊玛利亚,东正教和天主教尊。
原始宗教:
4 到此,总而言之,就是确定有一个神,但是对使者之位在争。
有的要仁爱,有的要征服,有的在自己内部搞等级。其实都是想扩张的。
细节的历史以后再理吧。
回应 2019-04-07 18:33:59 -
周游 (知道不知道)
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 这种高远的目标(在程度上超越凡俗、在种类上超越凡俗)所产生的效果是立即而明显的,足以使宗教信徒与凡俗价值分道扬镳。 【印度教】享乐并非所要的一切。 并非因为享乐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太琐碎浅薄而不能满足人的整全人性。 印度教的指导原则不是不理会欲望,而是等待欲望离你自去。 加在我们妙乐上的束缚,这些可以分为三类:肉体上的痛苦,因欲望不能得逞而来的挫折感,对生命一般的厌倦。...2014-12-06 15:51:30
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 这种高远的目标(在程度上超越凡俗、在种类上超越凡俗)所产生的效果是立即而明显的,足以使宗教信徒与凡俗价值分道扬镳。 【印度教】享乐并非所要的一切。 并非因为享乐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太琐碎浅薄而不能满足人的整全人性。 印度教的指导原则不是不理会欲望,而是等待欲望离你自去。 加在我们妙乐上的束缚,这些可以分为三类:肉体上的痛苦,因欲望不能得逞而来的挫折感,对生命一般的厌倦。 只是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既沉醉其中又无动于衷。 正确地来看,世界终究是仁慈的。......只要不过分陷溺其中都可以去爱它们。 【佛教】神的恩宠被误解的方式消减了人的责任,如果责任还有任何意义的话,而业报也同样地被误解而与命定论混淆。 我们最后一个无知,是想象我们最后的命运是可以设想的。 尽管文字有其公认的用处,它还是有三项限制。最糟的是它们建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伪装了我们真实的感受,而把人简约定型。其二,就算它们的描述是合理的正确,但描述并非即是被描述的事物本身——菜单并不就是菜肴。最后一点,正如神秘主义者所强调的,我们最高的经验几乎是不能用言语来描述的。 【儒家】 【道家】 【伊斯兰教】 【犹太教】 虽然它有极大的专横性以及看似浪费,仪式在生命总所扮演的角色却不是任何别的东西可以填补的。 【基督教】从个体发生学上来说,爱是一种回应的现象。字义上来说是一种反应。......在那一个钟点里我不记得其他的事了,可是当钟声唤回了我的意识时,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感觉。那是正午,而十月从来就没有那么美丽过。我简直欣喜若狂。如果当时有人向我要任何东西,我都会高兴地给他,因为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渴望向那已经给了我那么多的世界付出。 【原初宗教】 【最后的考察】
回应 2014-12-06 15:51:30
-
-
佛教大乘与小乘之分在于: 1.涵盖的对象有大小,大乘讲求普渡众生,无论僧俗,从而演化出来僧人可结婚、俗家弟子。小乘秉承了原始佛教的教义,认为佛法只限于僧人、尼姑。 2.主张不同,大乘是菩萨,要的是普渡众生。小乘是死后独自涅槃的阿罗汉。 3.大乘承认神、强调形而上学,小乘强调自力、不能超自然。
2021-11-30 10:24:28
-
肉体的痛苦不应该是最麻烦的吗?因为它出自本性。欲望不能得到满足,降低期望,真心为别人的成功快乐。对于无知,把握对一切事物的规律,穿透一切事物的洞见。有效的存在,认同于整个人类,在空间上得到无限,印度教延伸自我,设定人可以活过一世又一世,是在时间上得到无限。
2021-03-09 16:22:0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HarperOne (1991)7.8分 25人读过
-
海南出版社 (2006)8.5分 617人读过
-
海南出版社 (2014)7.4分 299人读过
-
立緒 (2013)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叁】 (貳貳肆零叁仟萬)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人的宗教(珍藏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喜怒无常Z小毛 2020-02-24 21:13:43
说实话,这么烂的翻译再好的书也没辙。我以为我对亚伯拉罕一神教还算了解,后面三章看的我也云里来雾里去。讲脉络吧,似乎也没深处说。讲逻辑吧,感觉观点也不明晰。看了儒道那章,我忽然觉得还是作者对书定位不太清晰。我看完全书甚至不知道到底在讲什么。然后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太枯燥的文笔),觉得作者就是带着滤镜在写书,比如印度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也能写出好几页优势,这样看问题,永远都是别人家月亮最圆的迷幻。
2 有用 StLiberato音控 2017-05-07 15:17:50
作者更多地从哲学而不是历史角度来阐释各种宗教,对教义的描述言语往往是诗意乃至晦涩的,结果只能抓住大概而细节仍旧含糊,其实这正是宗教的真谛。可以行云流水地速读,大体理清脉络,对失去原教旨只剩宗教形式的教徒施以同情,更对各种圣僧大师神棍书籍提高免疫;彻底读通,则需要有读哲学专著的耐心,外加信仰领悟力。
1 有用 沉玄 2018-12-20 00:57:50
精读并笔记,看完基本通识了各教,更坚定了无神论。介绍了各教主要教义世界观人生观,修行方法论,还有流派等,算是深入细致了。开篇提出研究方法及问题,结尾章又总结了各教的相同之处,归纳出万物一体、万物皆有神性、奥秘包裹真实等“人类智慧传统”。看完感觉各教修行方法也有相同,如静坐观心、执念神名、移情爱神等,人类的神秘学手段都差不多。优点是,作者每介绍一教都尽量从本教教徒立场出发,减少外人偏见视角的误解,能... 精读并笔记,看完基本通识了各教,更坚定了无神论。介绍了各教主要教义世界观人生观,修行方法论,还有流派等,算是深入细致了。开篇提出研究方法及问题,结尾章又总结了各教的相同之处,归纳出万物一体、万物皆有神性、奥秘包裹真实等“人类智慧传统”。看完感觉各教修行方法也有相同,如静坐观心、执念神名、移情爱神等,人类的神秘学手段都差不多。优点是,作者每介绍一教都尽量从本教教徒立场出发,减少外人偏见视角的误解,能较全面地呈现各教面貌。不足是,本书是作者以纪录片脚本改的,或许是因电视节目面对大众,故尔对各教赞誉有之,但没有作出批评。略有瑕疵的是,到了后面作者暴露了对科学不够信任,有几处“有些是科学解释不了的”“科学现象印证了宗教教义”之类的传教式语气,毕竟成书于1958年。另外,没有拜火教内容好遗憾。 (展开)
1 有用 深溪虎 2019-07-27 19:25:39
近期读过最晦涩的书了......
2 有用 horsefaCe 2018-01-09 11:07:56
翻译质量真的让人脖子疼
0 有用 一只狗头 2022-07-28 13:12:42
尊重人类的智慧传统,理解,聆听和爱这个世界。
0 有用 leohom5791 2022-07-18 00:56:10
复工后开始啃到现在才看完😴,翻译是真不行有些内容太晦涩了,不过👀这事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倾听与了解世界不同文明信仰的人之间的不同之处。
1 有用 . 2022-07-16 11:29:26
存在一些基本的错误,作为文化误读(或不同理解)参考,大体还是可读的
0 有用 沉舟之夜 2022-07-13 19:12:54
@2019-05-25 14:56:40
0 有用 tosafergrounds 2022-07-01 16:30:25
书是好书,但译者的语言习惯太让人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