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附《亚洲问题》) 短评

热门
  • 0 长虹剑 2018-01-22 11:53:47

    被学长普及了些国际关系、国家战略常识后重读马汉的书,觉得马汉对古今海权战略、国家战略得失的分析确实一针见血(又一本毁我三观的好书)。

  • 2 王鋆 2021-06-27 22:26:49

    海洋出版社的这个版本,翻译太烂了。如此翻译,竟然是一大堆人炮制的,这也太他妈不负责任、他TM侮辱人的智商了。毋庸置疑,马汉是人类历史上对海权最早思考的如此深刻、阐述的如此透彻、认知如此深远的第一人。我的感慨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人?为什么五千年——所谓五千年文明,怎么就出不来一个类似的人物?一言以蔽之:这国人的兴趣、关注点,根本就不在这上面;要么他们将全部生命用在了跟人——跟自己的同胞过不去上,要么用在了贪婪、享乐上,要么上了所谓“文化”得当,什么琴棋书画,什么梅兰竹菊上了。唉,五千年的国度,竟然弄出来这么一种境况……唉😮‍💨!按照马汉的思想,我国必然是一个海权国度,因为我们有如此长的海岸线——3.2万公里,五千年来我们却从未将自己当成一个海洋国家,你说怪不怪?不但不把自己当成海洋国家

  • 0 蓝道_RANDALL 2016-11-17 18:04:46

    经典时代,海军经典战例,那个时代中国与欧洲太脱节了。亚洲问题的分析,是美国那时对华政策的理论基础。

  • 1 慌张 2019-06-24 01:04:18

    这本书的翻译团队有一堆人,部分章节灾难性翻译,进而打消了买另外两本丛书的念头;想起了一篇文章:俄罗斯没有海军,除了完美的出海口少之又少以外,俄罗斯几本没有什么海外港口.运营海洋,由于补给的原因,所以需要在地球上有各种港口供队伍停靠,这些港口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盟友的,所以深刻理解了大英帝国为什么叫日不落帝国了;海战的要义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日本人倒是深刻学习了这一点,总是在太平洋寻求决战,但是自己的船打没了之后怎么办呢?当然一切根本是本国的制造业工业能力,美国人可以几天就再造船出来,日本人打完也就打完了.以上都是发挥,本书主要是讲英法一百多年的海上交手经历;英国人对于商业活动的热爱是源泉,是什么的源泉?

  • 1 阿尼亚 2021-07-05 01:55:59

    这个翻译……着实令人感到些许难受……

  • 0 De Ruyter 2024-08-04 17:11:54 辽宁

    翻译的不太好,读起来有点晦涩。

  • 0 im墨斐 2014-10-27 23:21:18

    看书之前就想了解海军存在的意义,因此通过此书算是得到答案了

  • 0 🍧 2021-07-30 16:03:26

    我国是一个海岸线绵长的濒海大国。当代,由于我国近代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当今国际竞争和一些国家的国家利益的需要,我国和许多国家在海上存在诸多争端,划界困难,争议面积大。并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上权益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在这样的现状下,关注和重视海权就显得尤为关键。强大的海军能为海上贸易保驾护航,海上贸易则能为建设海军提供经济支持,两者相辅相成,能共同推动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形成和发展。1990年以来学术界兴起了研究中国近代海权问题的热潮。而马汉的这本《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我认为或许也可以对中国海权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其一定的指导作用。马汉的“海权论”不论是从主观目的上还是客观事实上,都被帝国主义时代所“绑架”,因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而显得面目可憎。但我认

  • 0 张小飞 2020-11-23 15:38:17

    阅读马拉松活动的指定书目,四个小时读了五分之三,得了第一名,哈哈。整体而言,比较好,但鄙人认为战争纪实方面可以列表使对比更加明显。另外,虽然身为美国人的马汉对当时的中国思想不太了解,可能是因为不是中国人,但不得不说,他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判断太准确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