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1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许久,就放在kindle里临睡翻一翻。有个阶段因为审美疲劳便放下了。然后偶然拾起来,正好看到了也许是这本书里写的最好的《木耳》,便又读了下去。 2我总认为李娟的才华才是才华,像珍珠一样稀少光洁,而其她人不过是文艺女青年稀薄的灵光乍现,所以可贵。 3打动我的有沉睡千年的森林,与大地严丝合缝的蓝天,质朴的人们以及生活不容商议的苦。 4看到有人评价李娟是新疆的三毛,在某种意义上是。但三毛太自恋,李娟结实多了。
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
趁着还没有审美疲劳,又看了这本。河边洗衣服那一节真是把我看惊呆了——很多时候,我们岂止是感觉迟钝,简直没有感觉力。另外,又何必苛求一个小姑娘什么深度呢,她只负责感受。
文字朴实干净,李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贫穷、饥饿和荒凉描绘得温暖明亮。每个小故事结尾的一句话,都让人忍不住反复诵读,余韵深长。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善良纯洁的人儿和地方,角落里小小的天堂,羡慕向往。
有些才华是关不住的,即使是在偏远的极寒之地,它也能挣扎着,开出花来。明明是在那么寒冷的地方,偏偏作者笔下的每个人都有着热腾腾的生命。
李娟的文章读起来很像小孩子写的作文,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却总是满含喜悦,干干净净的。
李娟真是个天才,文字都好像从心里涌出来似的,不自觉地就被她代入了生活的情境之中,像冬天温暖的太阳,旷野清凉的风。生活的厚重都写成了趣味。
李娟把漂泊的生活,转化为了汉语写作重塑感知之旅,随便摘抄两句「鱼在透明中静止,是透明中静止的一团色彩,似乎快要渗开了去,却一直没有。鱼又缓缓游动,透明中全是寂静的歌声。」她的文字,微妙地处在感伤的矫情与单调的流水这两级之间,看看那篇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那种感觉的通达与纵深,真的为满屏“也是醉了”这种表达的时代感到遗憾。那样简单的生活,那样涌现着惊奇,月亮锋利的边缘让万物都拥着身子眺望,晨曦中牲畜身上耸动的金黄,用双乳去孵化的鸡蛋,养在鞋子里、长着翅膀的鱼,或是冬日怀抱着羊羔照面的温柔,怎能不动容。最让人心碎的还是她深深的寂寞,无论是面对风土还是人情,体验着、摩擦着、却无法融入,还有开过两百多趟车才能见一面的爱情,这种寂寞近乎羞怯,却奔涌出充沛的表达。此刻走在孤独的月下,我也为读过李娟而充沛了。
身处中国最偏僻的异域,开过杂货店和裁缝铺。这两点是她能写出这些故事的基础。如果把故事背景搬到任何一个东部城市,可读性就没那么高了。当然李娟有着普通人没有的对生活的感悟力,这是她文字的魂。但这种感悟也是轻浅的,如果再深刻那么一点点就完美了。也许李娟也不在意深不深刻,她可能只是想记录。
全书都散发着可爱的气质,这种感觉很难用其他的词语描述,用灵动或者自然这样的词语都显得太庸俗了,只能是可爱了。这里的人,这里的事,在李娟的描述下平和有趣,又因可爱而动人。看到出版序,有点唏嘘,快乐平和终是短暂的,这过程中令人感动的一幕幕,才是人之为人的动力吧。文字是真的好,心怎样,写怎样的文章吧,一般人真写不出。
真好啊。清新流畅。有非常多的思索。果然生活本身便自呈真义。
长于体会和感受,弱于智性和思考。理智上明白李娟的风格优点,但觉得是语文课本标准下的美的文字,非常麻木,无法做出反应,无法被戳中,无法走进内心。这本书我只能当成新疆牧业文化纪实作品看,觉得浪费了真诚质朴的文风,也对不住李娟。隐约可见的写大恶或小恶的事被有意无意弱化了,读起来不太舒服,可能我是个执着于礼节的俗人。总之我和李娟谁也不属于谁。
李娟的第一本书,还是有点堆砌的,但就算是堆砌,她也堆得更精美更收敛些。其实生活是灰暗艰难困苦的,她一直都在描述这个,只不过她总是带着希望,也有着到处发现美与意义的心灵。千万不要读了她的文章就想去体验那种生活,没有她的朴实敏感与豁达,肯定会被一脚踢回来。再说,我会揉面拉面捡草喂鸡砌炉裁缝......么?或者一双破拖鞋过一个劳作的夏天?我所能做的,不过是穿过身边物质丰盈的都市,尽量少一点再少一点的物欲罢了。当然,她的文章非常幽默治愈,把自家的狗起名琼瑶真是笑死。以及好想知道她妹妹后来嫁了小卢没有。
大概这就叫祖师爷赏饭吃?随随便便一句话就使人咯咯笑出眼泪,接着下一段便遁入广阔的虚无。想起了十几岁到二十出头那几年看村上的时光,希望作者就这样唠唠叨叨一直写一直写,我就窝在小角落一直看一直看到困,比实体的人陪在身边更真实。不过李娟没有村上唠叨,也没有那么多认真雕琢的架势。初夏微凉夜,开着小黄灯,真舒服啊!
第一次接触李娟的文章是在高三。那个时候,做语文试卷里的现代文阅读都成了享受,每次模拟考都在期待:这回又要遇到什么样的好文章?就在精神那样匮乏的日子里,我在一张试卷的阅读题里遇到了李娟。 印象太深刻了,因为她是我在阅读题里遇到的最好的一个,好到那时不知做了几百套题目后独独只记得她的名字和她贫瘠而美丽的寂寞。 《阿勒泰的角落》里满是李娟的寂寞。她的寂寞里有马尔克斯对土地的激情、卡夫卡对语言的质疑、博尔赫斯对永生的执迷、三毛对流浪的诠释……她的阿勒泰是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卡夫卡的城堡、博尔赫斯的阿莱夫、三毛的撒哈拉……人的心灵在某些时刻应该是共通的,它们之间流通着某种透明的液体,那些液体在夜晚就演变成星星,贯通成银河,燃烧成寂寞的火焰,面朝无限广袤的大地。
1.赠送的书签好丑,扔了 2.大家都说文字灵动啊之类的捧得老高,我没看出来,但是故事讲得好,那这就是一本很好的书啦 3.书皮及其碍事儿,我读的时候摘下来放一边,读完后就找不到了😑 4.作者写作很真诚,大概就是大家说的纯真?哎不对纯真好像还不太合适,就是真诚吧。十分喜欢~
阿勒泰四處皆是角落 阿勒泰亦然。但何以從角落觀望到難忘的遼闊與壯美 在那與自然 與孤獨 還有蒼涼為鄰的土地之上 在漫漫黑夜與白天之間 寒風困窘之中 扎根和徙動的 是怎樣的一家人呢?樂觀但談不上主義 只是天性 也真奇異。無論如何 那是多麼難忘的夢境 無論對親歷者還是被引領去感受的人。
每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很安静。整个人仿佛置身于纷纭世界的一处最为静谧的角落里,与自然为伴,与最朴实的人为伴。红尘有什么意思,现代科技有什么意思,奋斗有什么意思。
没特别感觉。边缘地带的奇异生活而已。当然,写得这么自然也不是那些造作的所谓“散文家”能做到的,但这不是称其为好作品的理由。
读李娟之后读谁都觉得做作。只要一读就能立刻体会“连白队也想做她的小羊”的快乐感激。可是对她我非常克制,一本一本慢慢买慢慢读,不像人家一见特价就搜购全集,对李娟我从不着急。
> 阿勒泰的角落
422 有用 小至 2014-03-30 14:37:06
1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许久,就放在kindle里临睡翻一翻。有个阶段因为审美疲劳便放下了。然后偶然拾起来,正好看到了也许是这本书里写的最好的《木耳》,便又读了下去。 2我总认为李娟的才华才是才华,像珍珠一样稀少光洁,而其她人不过是文艺女青年稀薄的灵光乍现,所以可贵。 3打动我的有沉睡千年的森林,与大地严丝合缝的蓝天,质朴的人们以及生活不容商议的苦。 4看到有人评价李娟是新疆的三毛,在某种意义上是。但三毛太自恋,李娟结实多了。
475 有用 妲妮娅 2015-11-26 11:11:25
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
404 有用 安提戈涅 2015-10-06 14:56:25
趁着还没有审美疲劳,又看了这本。河边洗衣服那一节真是把我看惊呆了——很多时候,我们岂止是感觉迟钝,简直没有感觉力。另外,又何必苛求一个小姑娘什么深度呢,她只负责感受。
237 有用 鹿依尘 2014-01-14 23:45:13
文字朴实干净,李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贫穷、饥饿和荒凉描绘得温暖明亮。每个小故事结尾的一句话,都让人忍不住反复诵读,余韵深长。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善良纯洁的人儿和地方,角落里小小的天堂,羡慕向往。
124 有用 黑村 2016-11-20 21:58:30
有些才华是关不住的,即使是在偏远的极寒之地,它也能挣扎着,开出花来。明明是在那么寒冷的地方,偏偏作者笔下的每个人都有着热腾腾的生命。
47 有用 🫀Psyche 2016-10-14 08:15:07
李娟的文章读起来很像小孩子写的作文,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却总是满含喜悦,干干净净的。
31 有用 三蝶纪 2017-09-20 09:34:46
李娟真是个天才,文字都好像从心里涌出来似的,不自觉地就被她代入了生活的情境之中,像冬天温暖的太阳,旷野清凉的风。生活的厚重都写成了趣味。
27 有用 censored dump 2018-02-01 22:17:26
李娟把漂泊的生活,转化为了汉语写作重塑感知之旅,随便摘抄两句「鱼在透明中静止,是透明中静止的一团色彩,似乎快要渗开了去,却一直没有。鱼又缓缓游动,透明中全是寂静的歌声。」她的文字,微妙地处在感伤的矫情与单调的流水这两级之间,看看那篇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那种感觉的通达与纵深,真的为满屏“也是醉了”这种表达的时代感到遗憾。那样简单的生活,那样涌现着惊奇,月亮锋利的边缘让万物都拥着身子眺望,晨曦中牲畜身上耸动的金黄,用双乳去孵化的鸡蛋,养在鞋子里、长着翅膀的鱼,或是冬日怀抱着羊羔照面的温柔,怎能不动容。最让人心碎的还是她深深的寂寞,无论是面对风土还是人情,体验着、摩擦着、却无法融入,还有开过两百多趟车才能见一面的爱情,这种寂寞近乎羞怯,却奔涌出充沛的表达。此刻走在孤独的月下,我也为读过李娟而充沛了。
22 有用 七毛 2018-04-09 16:49:39
身处中国最偏僻的异域,开过杂货店和裁缝铺。这两点是她能写出这些故事的基础。如果把故事背景搬到任何一个东部城市,可读性就没那么高了。当然李娟有着普通人没有的对生活的感悟力,这是她文字的魂。但这种感悟也是轻浅的,如果再深刻那么一点点就完美了。也许李娟也不在意深不深刻,她可能只是想记录。
19 有用 游佐中 2018-07-17 00:26:15
全书都散发着可爱的气质,这种感觉很难用其他的词语描述,用灵动或者自然这样的词语都显得太庸俗了,只能是可爱了。这里的人,这里的事,在李娟的描述下平和有趣,又因可爱而动人。看到出版序,有点唏嘘,快乐平和终是短暂的,这过程中令人感动的一幕幕,才是人之为人的动力吧。文字是真的好,心怎样,写怎样的文章吧,一般人真写不出。
16 有用 曼仔 2016-01-11 02:26:58
真好啊。清新流畅。有非常多的思索。果然生活本身便自呈真义。
25 有用 Sound_Fury 2019-08-09 14:25:04
长于体会和感受,弱于智性和思考。理智上明白李娟的风格优点,但觉得是语文课本标准下的美的文字,非常麻木,无法做出反应,无法被戳中,无法走进内心。这本书我只能当成新疆牧业文化纪实作品看,觉得浪费了真诚质朴的文风,也对不住李娟。隐约可见的写大恶或小恶的事被有意无意弱化了,读起来不太舒服,可能我是个执着于礼节的俗人。总之我和李娟谁也不属于谁。
14 有用 花红袭人 2018-10-18 10:08:28
李娟的第一本书,还是有点堆砌的,但就算是堆砌,她也堆得更精美更收敛些。其实生活是灰暗艰难困苦的,她一直都在描述这个,只不过她总是带着希望,也有着到处发现美与意义的心灵。千万不要读了她的文章就想去体验那种生活,没有她的朴实敏感与豁达,肯定会被一脚踢回来。再说,我会揉面拉面捡草喂鸡砌炉裁缝......么?或者一双破拖鞋过一个劳作的夏天?我所能做的,不过是穿过身边物质丰盈的都市,尽量少一点再少一点的物欲罢了。当然,她的文章非常幽默治愈,把自家的狗起名琼瑶真是笑死。以及好想知道她妹妹后来嫁了小卢没有。
21 有用 morrow 2018-05-30 10:45:18
大概这就叫祖师爷赏饭吃?随随便便一句话就使人咯咯笑出眼泪,接着下一段便遁入广阔的虚无。想起了十几岁到二十出头那几年看村上的时光,希望作者就这样唠唠叨叨一直写一直写,我就窝在小角落一直看一直看到困,比实体的人陪在身边更真实。不过李娟没有村上唠叨,也没有那么多认真雕琢的架势。初夏微凉夜,开着小黄灯,真舒服啊!
18 有用 秉存 2020-04-20 13:19:15
第一次接触李娟的文章是在高三。那个时候,做语文试卷里的现代文阅读都成了享受,每次模拟考都在期待:这回又要遇到什么样的好文章?就在精神那样匮乏的日子里,我在一张试卷的阅读题里遇到了李娟。 印象太深刻了,因为她是我在阅读题里遇到的最好的一个,好到那时不知做了几百套题目后独独只记得她的名字和她贫瘠而美丽的寂寞。 《阿勒泰的角落》里满是李娟的寂寞。她的寂寞里有马尔克斯对土地的激情、卡夫卡对语言的质疑、博尔赫斯对永生的执迷、三毛对流浪的诠释……她的阿勒泰是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卡夫卡的城堡、博尔赫斯的阿莱夫、三毛的撒哈拉……人的心灵在某些时刻应该是共通的,它们之间流通着某种透明的液体,那些液体在夜晚就演变成星星,贯通成银河,燃烧成寂寞的火焰,面朝无限广袤的大地。
6 有用 懒惰的软体动物 2017-06-11 18:15:25
1.赠送的书签好丑,扔了 2.大家都说文字灵动啊之类的捧得老高,我没看出来,但是故事讲得好,那这就是一本很好的书啦 3.书皮及其碍事儿,我读的时候摘下来放一边,读完后就找不到了😑 4.作者写作很真诚,大概就是大家说的纯真?哎不对纯真好像还不太合适,就是真诚吧。十分喜欢~
9 有用 Azeril 2013-12-01 23:57:20
阿勒泰四處皆是角落 阿勒泰亦然。但何以從角落觀望到難忘的遼闊與壯美 在那與自然 與孤獨 還有蒼涼為鄰的土地之上 在漫漫黑夜與白天之間 寒風困窘之中 扎根和徙動的 是怎樣的一家人呢?樂觀但談不上主義 只是天性 也真奇異。無論如何 那是多麼難忘的夢境 無論對親歷者還是被引領去感受的人。
4 有用 慕微 2013-11-15 08:44:03
每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很安静。整个人仿佛置身于纷纭世界的一处最为静谧的角落里,与自然为伴,与最朴实的人为伴。红尘有什么意思,现代科技有什么意思,奋斗有什么意思。
6 有用 空天一鹤 2015-07-05 13:31:48
没特别感觉。边缘地带的奇异生活而已。当然,写得这么自然也不是那些造作的所谓“散文家”能做到的,但这不是称其为好作品的理由。
7 有用 zezezex 2019-09-09 22:59:24
读李娟之后读谁都觉得做作。只要一读就能立刻体会“连白队也想做她的小羊”的快乐感激。可是对她我非常克制,一本一本慢慢买慢慢读,不像人家一见特价就搜购全集,对李娟我从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