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进程》的原文摘录

  • 两个工业阶层进入了国家机构……这两个工业阶层飞黄腾达,他们的代表人物在这些国家中程度不等地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两个工业阶层越来越把自己与民族等同起来,如上所述,所有这一切都更加促使他们形成当时社会观中的一种信念,即把自己的民族视为人类生活中具有最高价值的民族。国与国之间互相依赖关系的加强和扩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的增加,大规模的民族战争和从未中断过的战争危险,所有这一切都促进了这种以民族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查看原文)
    撒旦的咆哮 3赞 2014-09-07 08:49:57
    —— 引自第21页
  • 英国由于是个岛国,只在一定程度上有支舰队,长期既没有陆军,也没有集中化的警察力量作为对其居民的威压手段而扮演什么角色;反观普鲁士德国,有相当辽阔的领土,其边界易受侵犯;它有一支由贵族、特权阶层所率领的陆军,也有强大的警察部队,这为给其人民打下印记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种暴力独占的建构使得单个的人无法以英国同样的方式进行自我监控;它不是强制个体独立和半自动地进入终生的“team-work”(“合作”),而是强使个人在很高的程度上从小就习惯于服从他人,听从外界的命令。从国家共同生活这一角度来看,基于暴力手段的这种结构,外来强制向着自我强制的转换就微乎其微。 (查看原文)
    Sy 2赞 2012-11-01 12:20:12
    —— 引自章节:总结 文明论纲
  • 人们往往试图从其地理位置,从所谓的海岛性格来解释英国的国民性,解释其国民的某些性格特征。不过如果只有作为自然条件的海岛性格对海岛居民的国民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所有海岛民族的居民必定会有相似的性格,那必定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行为和外部特征上像日本民族那样与英吉利民族接近。 给海岛居民的国民性打上烙印的并非海岛位置本身,而是这种地理位置在海岛社会整个建构中,在其历史整个联系中所具有的意义。 基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路线,英国由于缺少陆地边界,比如说,这就会导致与日本完全不同的后果:征战的本领,具体来说就是士兵的活动没有那么大的威望,亦即在社会功能的排序中所居地位不高。 在英国相对平和的贵族和市民上层,很早便成功地限制了国王对武力和军队的占有,特别是对暴力工具的使用,并将暴力工具的使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这种暴力独占的建构实际上也只有这种国家的海岛性才可促其成功;毫无疑问,这种海岛性对于英国国民性的形成起着不小的作用。英国人的超我结构,或者说良心结构的某些特点和这种暴力独占的建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至今还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回旋的余地表现出来:在英国可以出于良心的原因而拒服任何兵役;大家普遍有这样感觉:一般的兵役意味着对个人自由的决定性的限制与损害。 在英国,那些不顺从的运动和组织数百年来之所以能保持强大和活力,这是因为英国的警察和军事当局并不像德国的警察和军事当局那样支持官方的教会;在德国这种新教国家里的新教教会总会受到警察和军方的支持。 无论如何,在英国武器暴力的外来强制直接施加于个人的情况很早就少于大陆其他的国家,这是事实;而这一事实又是和另外一个事实密切相关的:个人对自身所施加的强制是一种自我强制;在有关国家生活事务时,这种自我强制在英国要比在欧洲大陆所有国家都更为全面,也更为强烈。 事实上,海岛性格和整个国家的自然界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作为社会史的因素,通过不... (查看原文)
    Sy 1赞 2012-11-01 12:32:45
    —— 引自章节:注释
  • 1759年莱辛在他的《关于当代文学通讯》中写下这段话。为了和正在逐步形成的市民阶层新的自我意识相适应,他号召写市民剧。——18世纪后期德国的文学运动审美已与宫廷所欣赏的审美分隔开来。 (查看原文)
    赛博大象 1赞 2020-08-14 21:34:16
    —— 引自章节:关于德国中等阶层和宫廷贵族013
  • 有狂飙突进运动,1781年出版了席勒的《强盗》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7年发表了席勒的《堂.卡洛斯》和歌德的《伊菲革涅亚》。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德国文学和哲学的全面发展。 (查看原文)
    赛博大象 1赞 2020-08-14 21:34:16
    —— 引自章节:关于德国宫廷观念的几个例子008
  • 牧师和教授,大学都是中等知识阶层与宫廷对峙的人和机构。但这些知识分子并没有广大的市民阶层作为后盾,因为他们还没有富裕到成为读者。那些从事写作的知识分子几乎是在空中飘浮,把精神和书本视为自己的骄傲。也就是在德语中被称为“绝对精神”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在政治和经济之外,包括艺术、宗教、道德、科学等。也就是“文化“” (查看原文)
    赛博大象 1赞 2020-08-14 21:34:16
    —— 引自章节:说明德国中等阶层知识分子与宫廷贵族之间关系的文学例子020
  • 慢慢地不再把大块大块的牲畜端上餐桌,不再在餐桌上分割牲畜。这种情况肯定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随着大家庭变成小家庭而导致的家政逐渐减缩,然后是像诸如纺纱、织布、屠宰等生产和加工的任务逐渐地从家政中分离出去,变成手工匠、商人、工厂主的职业,而家庭则基本上成了一个消费单位。 (查看原文)
    momo 1赞 2021-04-11 17:08:15
    —— 引自章节:第二类 关于吃肉
  • 人们越来越注意把令人难堪的举动置于社交视线之外,除了极少数例外的情况,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在餐桌上切割整只牲畜。 正如许多例子所证实的那样,切肉曾经是上流社会社交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后人们便慢慢觉得,观看切肉是一柱令人难堪的事情。切肉本身并没有被取消,因为要吃肉就必须把牲畜切开,但是这种变得令人难堪的事情,或把它“置于幕后”的做法,很能说明被我们称作“文明”的整个过程的特性。从在餐桌上分割大块的或整只的牲畜到因不愿看到死的牲畜而引起的难堪界限的前移,以及在幕后的专门地方来分割牲畜,这一发展便是典型的文明的发展。 (查看原文)
    momo 1赞 2021-04-11 17:08:15
    —— 引自章节:第二类 关于吃肉
  • The most vigorous expansion of the German empire occurs, by contrast, in the Middle Ages. From this time on, the German Reich diminishes slowly buy steadily. Even before the Thirty Years War and more so after it, German territories are hemmed in on all sides, and strong pressure is exerted on almost all the external frontiers. Correspondingly, the struggles within Germany between the various social groups competing for the limited opportunities and for survival, and therefore the tendencies toward distinctions and mutual exclusiveness, were generally more intense than in the expanding Western countries. As much as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German territory into a multiplicity of sovereign states, it was this extreme isolation of large parts of the nobility from the German middle class t... (查看原文)
    fishermano 2011-02-07 17:37:04
    —— 引自第18页
  • 只有在一个交换社会的内部形成了较长的链条,亦即有着一定的人口密度,亦即在较大的社会联系和较细的社会分工的情况下,人们才需要货币。 (查看原文)
    时雨 2011-02-08 20:08:07
    —— 引自第273页
  • 战争技术的发展对武士阶层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步兵本来被蔑视为步战之人群,而今战斗中其重要性已胜过骑兵。于是不仅武士的优越成为明日黄花,而且中世纪武士阶层的武器垄断亦被打破;于是那种只有高贵之人,只有贵族方可为武士的状态开始发生变化。换言之,所有武士皆高贵,皆有贵族血统,而今换位另一种状态:贵族至多只能成为贱民队伍中一名吃饷的军官,对武器和军事垄断权已从整个其实等级手中转移至该等级中的个别人,即国王或国君手中。后者依靠整个地区的税收有能力为最大的军队发出薪饷。这样一来贵族中的大部分便由原来相对自由的武士或骑士变成了有薪饷的服务于中央领主的武士或军官。 (查看原文)
    时雨 2011-02-08 20:10:12
    —— 引自第239页
  • 随着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大,贵族失去了它在社会中的优势,而市民阶级却随之取得了权势。不过一般说来,这两个等级中没有哪一个等级强大到足以长时期另一等级的上风。都在无时无处不在,一直存在着紧张的状态。斗争阵线并不分明,情况极为复杂。某些贵族阶层和某些市民阶层结成暂时的联盟,两大等级的部分集团之间会相互交互的结盟,甚至融合。但不论情况如何,中央架构的崛起,权势的增加和权力不受限制,都是取决于贵族与市民之间的紧张状态的持久存在。专制的中央政权的代表人物因而不得不一直维持其统治区内等级和集团之间的那种脆弱的平衡。 (查看原文)
    时雨 2011-02-08 20:10:12
    —— 引自第239页
  • 在中世纪的一些地区,货币经济逐渐发展,代替了自然经济。这对这个地区内一方为武士贵族的大多数,一方为国王或国君的两个方面产生了极为不同的后果。地区货币流通量愈大,物价上涨就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其收入更不是物价上涨的阶层,所有有着固定收入的人,都处于不利的地位,首先是那些从其田产中取得固定收益的风景主受到了伤害。 那些由于新的赚钱机会其收入得以提高的人却得益匪浅,某些市民集团属于这类人,首先国王也属于这类人。因为中央领主能在整个统治区内从任何收益中捞取一份,因而国王的收入随着货币的不断增加而水涨船高。 这种运行机制,就像通常那样,先是渐渐悄悄地运作着,直至后来才为有心人有意识地把握住;至于中央政权的代表人物将其提高为制定政策的原则则是后来的事。在此机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收入起先差不多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中央领主的支配权之中,这是国王或国君逐步取得绝对化或专制行政的诸多先决条件之一。 (查看原文)
    时雨 2011-02-08 20:23:41
    —— 引自第237页
  • 常备军建立的前提是:税收日益增加,人力资源应过剩。 (查看原文)
    时雨 2011-02-08 20:39:35
    —— 引自第238页
  • 常备军建立的第二个先决前提是:统治区的中央政权有着“专制”的性质。 (查看原文)
    时雨 2011-02-08 20:39:35
    —— 引自第238页
  • 这种发展路径继之而来的是战争技术的改变,后者深化了这种发展。火器缓慢发展的结果使得步战的平民群众在战争中价值方面优于人数有限、进行骑战的贵族,而这一点对中央集权也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查看原文)
    时雨 2011-02-08 20:39:35
    —— 引自第238页
  • Courtesy, compliance, fine manners, on the one hand, sound education and preference of virtue to honor, on the other: German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s full of such antitheses. (查看原文)
    fishermano 2011-02-15 09:46:43
    —— 引自第21页
  • However, precisely this underdevelopment of the broader, professional bourgeois classe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e struggle of the middle-class vanguard, the bourgeois intelligentsia, against the courtly upper class is waged almost entirely outside the political sphere, and why the attack is directed predominantly against the conduct of the upper class, against general human characteristics like "superficiality," "outward politeness," "insincerity," and so on. (查看原文)
    fishermano 2011-02-15 09:54:37
    —— 引自第24页
  • The French writers imply that the false civilization ought to be replaced by a genuine one. They do not oppose to the homme civilise a radically different model, as did the German bourgeois intelligentsia with the term gebildeter Mensch (educated man) and with the idea of the "personality" (查看原文)
    fishermano 2011-02-15 09:58:06
    —— 引自第33页
  • The term civilisation was, at the monment of its formation, a clear reflection of these reformist ideas. If in this term the idea of the homme civilise leads to a concept designating the manners and conditions of existing society as a whole, i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n expression of insights derived from opposition, from social criticism. (查看原文)
    fishermano 2011-04-06 14:33:21
    —— 引自第36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