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一种符号学阐释学的思路:不充分的等价linguistic hospitality-语际语内-翻译作为一种事实去逆向回溯挺精彩equivalence (not identity) is 'produced' rather than 'presupposed' by translation即共享意义是被建构出来而不是先在的。这个过于依赖符号中介并否认『回到事物本身之可能』的观点显然是和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科学相冲突。如此观照,人生来就是一个符号/阐释机器,而不同符号系统的人的交流必须建基于新的建构。因此,我们其实读不懂这本书中ricoeur在说什么,而只能在等价层面做出不同于他自己理解的阐释。问题是:语言的不可译是否是意义的不可译呢?即符号的基础作用究竟多大?若没有前天共性为什么可以产生等价?
1 有用 Adynamia 2014-10-11 21:31:42
晚年利科的思路已经定型,都是从自我与他人的二元主义的立场出发。主要理论来源是Berman的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和Steiner的After Babel. 下周seminar正好要讨论前者,利科算是提供的一种解释的角度。
0 有用 短章 2020-08-21 17:59:25
非常有启发,不过要想更好理解可能还需要搭配着读他其他代表作。
0 有用 野次馬 2012-09-07 14:57:45
理解力太差,最后四页完全跟丢了TAT 此前倒是思路异常清晰…… 即便如此还是非常enlightening……尤其是谈到翻译过程以及第二章结尾的那一点digression。赶紧去啃After Babel。
0 有用 sirius_flower 2015-09-24 17:13:29
循着一种符号学阐释学的思路:不充分的等价linguistic hospitality-语际语内-翻译作为一种事实去逆向回溯挺精彩equivalence (not identity) is 'produced' rather than 'presupposed' by translation即共享意义是被建构出来而不是先在的。这个过于依赖符号中介并否认『回到事物本身之可能』的观点显然是和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科学相冲突。如此观照,人生来就是一个符号/阐释机器,而不同符号系统的人的交流必须建基于新的建构。因此,我们其实读不懂这本书中ricoeur在说什么,而只能在等价层面做出不同于他自己理解的阐释。问题是:语言的不可译是否是意义的不可译呢?即符号的基础作用究竟多大?若没有前天共性为什么可以产生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