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ined Communities 短评

热门
  • 22 功夫熊猫小碗熊 2013-05-06 08:20:23

    虽考察民族主义的文化性质,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安氏论述要旨深有马主义根底:印刷资本主义,语言整合同化,殖民地精英朝圣之旅形成民族情感,民族主义相互盗版,时间空间经由文艺作品和文字论述而压缩、变成群体可理解可想象,均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殖民体系扩展。这两者决定印刷资本主义深度和殖民地与殖民中央关系、同一系列文化手段结合,影响民族主义形态:旧皇朝地区出现官式民族主义,皇朝官僚强力整合语言民族。南美洲虽有共同语言,碍于殖民时技术条件难突破广阔大陆地理区隔,缺乏母国整体想象,未形成统一南美民族主义。新兴亚非拉地区借助广电技术,想象意识传播更激烈。问题意识是为何亚洲共产政权会相互作战—亚洲共产革命适逢各国民族主义文化建构条件和技术手段成熟的年代,东南亚各国共党多少无意地继承了殖民者的建构话语。

  • 10 赫恩曼尼 2014-05-07 09:43:23

    Excellent masterpiece on how the imagined communities help to shape the 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building in reality. It is a surprise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delete the Ninth Chapter with Water Benjamin's classic statement about "modernity". Reread, rethink, and reinterpret.

  • 4 YING 2016-02-15 01:06:44

    將拉丁世界的枯滯視為神聖共同體的崩塌,將民族主義與世俗化共時並置,隨後便將宗教改革後的現代世界、世俗化的和世俗的現代世界混為一談。恰因如此,作者指出現代進化/進步思想對終極問題的迴避。對我的研究而言,這本書最大的貢獻是將錯就錯,(誤)認為民族主義提供了一種代償性的答案。

  • 4 Soo Yung 2015-06-20 14:19:05

    结尾时作者终于用了Identity印证了我的理解,民族在受外界压力下会重新反思自己的身份,政府也倾向于用救国兴邦(历史积怨)来谋求发展(官方民族主义)。比较疑惑的是安德森为何执着于语言(母语化)作为民族间最核心的分野,伴以在全书中反复出现的print-capitalism,声称语言是无法被统一的。而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联虽几次由贵族、中产阶级的话题提起,但未能深入解释其不同的史观。对于那些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马来西亚的例子不够强),除殖民与全球化外,到底有没有文化因素影响民族主义。所谓的社科界的国家利益到底是说什么。设想在中国语境之下,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汉族、中华民族这几个历史概念都可以做下回溯和区分,传统(不是历史)和政治关系到底怎么平衡、不相互利用?最有趣的仍是补增谈博物馆一章M

  • 4 西圻 2016-07-14 22:50:22

    安德森為「民族」這個斯芬克斯(Sphinx)提出了一個巧妙的定義:它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並且是被想像為本質上是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這個定義規避了尋找民族的「客觀特徵」的障礙,直指集體認同的「認知」面向,即「想像」不是「虛構」,而是形成任何群體認同所不可或缺的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也就是說,「想像的共同體」是一種社會心理學上的「社會事實」。安德森還認為,「民族」本質上是一種現代的想像形式,它源於人類意識步入現代性過程中的變化:一是認知論上的先決條件(epistemological precondition)所發生的變化,神聖的、層級的、與時間終始的同時性的觀念的崩塌;二是社會結構上的先決條件,即「資本主義、印刷科技和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的結合。

  • 3 盼芷 2015-05-14 09:06:04

    越讀到後面越覺得有夾硬來的成份,但自己選的題真是夾硬來也要寫完啊(好討厭一到期末就暴飲暴食的自己,希望隨著學生生涯的正式結束這種狀態也可以徹底告別)

  • 4 momo 2015-02-03 02:57:14

    我本来以为是我读的翻译版本问题,后来发现是Anderson写的太意识流了好么给词汇好好下定义不行么我读书少不要坑我…

  • 2 小红帽 2010-09-12 09:05:52

    polemical; 被捧得太高了吧。。

  • 2 苏芒 2012-03-02 09:35:44

    classic. how to form a nation? print-capitalism; modernity, constructionist v. primordial

  • 0 DizzyWhale 2011-05-21 20:36:43

    The convergence of capitalism and print technology on the fatal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created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form of imagined community, which in its basic morphology set the stage for the modern nation. (Anderson. B, 1991: 46)

  • 0 耕石 2011-03-26 00:54:07

    fantastic book

  • 0 塗尔干 2013-01-13 20:44:26

    大濕文筆精彩,如同散文一樣。

  • 2 一维人 2020-02-15 21:39:03

    引用的材料读得很累,但得出的结论却非常激动人心,足以支撑着我往下读。读罢此书,对国内与国际上的民族、身份认同问题有了全新的批判性理解:它的存在并没有想象中理所应当,而是受特定技术经济产物(印刷术与资本主义)、历史事件(殖民与侵略)、权力关系(体制内的职权空间)及民众心理想象的左右,它能够被操控、被塑造。又是一本重建三观的书。

  • 1 杨梅酒 2012-01-31 12:25:54

    有一颗星专门打给惊人的叙事能力,很难想象用两百二十页梳理出关于民族、民族性、民族国家起源发展复杂的过程,写得清晰明白,偶尔还耍点小俏皮。但是我觉得中国的情况无法套用这个模式来解释。

  • 0 ✨Lachesis 2014-12-04 16:08:40

    Feel bad about Latin. Yet feel better for Prussia (cuz he's not the only "invented" nation according to Anderson). Finally, I don't think any ideologies could be formed without imagination, especially marxism.

  • 0 沁云 2014-03-25 22:07:18

    印象很深的一本书,研究生第一学期读的。

  • 1 榆杉子 2024-11-16 09:26:56 英国

    这本书是false familiarity的典范。人人都在用想象共同体的概念,但没读过文本乱用时(比如以前的我)对其的简化是很致命的。本书的每一章节直接的论证衔接层层累进,丝丝入扣,学术叙事力的典范之作。我有一点质疑是似乎材料不够多元———这点比不上他弟弟Perry;比如在论证关键的第三章西欧民族概念的源流时,几乎只依赖The Coming of Book和Nations and States两本二手文献。然而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并不在此(这些基础的Hobsbawm等人早已讲过),而是4-7章四波民族主义的循序渐进,将全球-比较史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几章处理民族主义的观念后果,让人不由得希望理论探讨更多一些。既然作者也安利,那接下来得赶紧读Thongchai的Siam mapped了

  • 0 Donald 2009-11-29 10:04:22

    a must-read for nationalis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 0 Bricoleur 2015-08-28 00:42:40

    重读,有趣的是第四章和第六章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