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翻译细节有瑕疵,大致无损。全面的国家学说回顾与批评,涵盖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人类学等等范畴。国家这一作为研究和观察工具的概念,自早期学者(主要是韦伯)程式化以来,经历早期集中欧美的制度研究,冷战初期“现代化”理论/研究中被视为缺乏独立性的制度舞台、欠发达地区不能发展的节点或贬为一无自主性工具,七八十年代“国家回归”“发展型国家”的浪潮冲击,再到近年来众说纷纭,理性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主控的年代,作者以为学术界有必要重新检视过分强调其独立性、地位神化、诞生突变化、权力绝对化及内部结构一体化的弊端。所谓社会中国家,实为一杂烩路径,强调注意国家作为分配性机构的内在分化,其自我神化和绝对化的策略,及因此而与诸部社会阶级、团体、文化、权威部门的连接和冲突,而造成之形态和策略流变。文献丰富。
前两部分与米格代尔前著的内容类似,但提出了国家的新定义即一个权力的场域,由观念和实践来型塑。第三部分提供了丰富的可以按图索骥的文献,七八章是两篇综述,主要关注的问题在于承诺和实践不符的国家为什么依旧可以获得民众的服从?现代国家因何而可以称为现代国家?文化主义、理性主义和制度主义倾向于将国家隔离为一个研究主题对其进行内部剖析,作者则将文化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组合,用制度主义来解释人们在制度中形成的态度和行为趋向。用文化主义解释国家对民众塑造的集体意识。state-in-society理论似乎是一种中和的理论,处于国家回归浪潮而同时避免将国家的自主性供上神坛。
读到最后一章的结论才意识到,作者提出的“社会中的国家”这一研究路径还只是一个构想,并没有具体细节。作者把现有的研究路径通通臧否了一遍,然后给读者指了一个颇有大杂烩味道的方向,也不知道尽头是不是灵山。
是作者的論文集,不過總感覺也是作者在騙稿費的集子~
其实是个论文集,结构挺散的,再加上前半部分糟糕的翻译,读着挺吃力。但还是有不少洞见的,比如对国家的新定义,应该是创造了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范式,视角和詹姆斯斯科特有一定的类似之处,比较合我的胃口。但就算侧重社会的作用,这种视角非常宏大非常fundamental的西方政治科学著作我也是越来越不想读了,感觉吸收得很痛苦,也解决不了什么现实的困惑…
其实整本书作者都是在与韦伯对话,超越韦伯对于“国家”定义的范式,引入社会这一维度,探讨国家与社会的具体关系,主要是讲的两者相互之间的建构和改变。作者在最后一段中再次总结了自己的主要观点,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改变了国家本身,这种互动过程导致了彼此竞争的社会联盟,从而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支离破碎、模糊不清,这样动态的制度安排正是一个想要进行国家研究的人所必须接触的。国家在其所要求的服从方面是分化的,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抛弃那种将国家与其他领域隔离,把国家当作独立分析单位的做法。为此,必须发展出一系列方法融汇历史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成果,这两个流派的研究至今还基本处于一种彼此完全隔绝的状态。米格代尔主要基于上述的两个流派,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动态研究观点贯穿全书,试图在做跨理论的国家研究。
对国家整体论和自主论的纠正,更加强调国家的内部冲突、作用局限及社会的制约。
“国家机器打碎指南”
前半本翻译不大好……读了福柯布迪厄格尔茨之后,米格代尔前后期变化挺大的,因此有分裂之感。仔细看注释,这货应该是被Timothy影响了……
突破自己可能是最难的事!
看出来是亨廷顿的学生。强调了社会和国家间互动关系。但是因为留恋与比较政治和社会学之间,经验研究其实不够细致,展现不了其所强调的那种微妙互动关系。
翻译不给力
重读了第一部分和最后一章,对国家研究各流派的解释重心和缺陷的分析很精练。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分析框架,但是举了已有的一些案例研究。社会中的国家,强调国家是在与社会互动的动态过程塑造了自身的种种边界(针对结构主义),因而有效的分析应该以“有限国家”而非韦伯的理想型国家为起点,同时不应过分夸大国家自主性(针对早期历史制度主义)。
范式创新
关于国家概念与国家理论的一本比较全面的理论综述和学术史述评著作,涉及到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尽管本书的副标题指向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但全书内容其实还是侧重于国家的稳定性、国家概念的发展与变迁、国家权力与妥协等内容,关于社会层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并且缺少案例和经验研究支撑。比较适合用来了解有关国家的理论与学说,为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提供参考与指南。
作者受社会学理论影响颇深
看不懂,就是译错了。和英文版相比,这本书在很多地方都读不懂,我尝试做了对比,发现就是翻译问题,很遗憾。与《强社会弱国家》相比,这本书在论点上并没有多少发展,只不过在找回国家的路子上再次摆回对社会的强调,学理上没多少新意,争夺影响力的观点也基本属于个套套逻辑,书的章节体系化稀碎,没有像样的经验和案例分析,基本是个文章集。再读评价下降不少。
大三那年发展社会学课程的阅读书目,这两天回想起来意犹未尽又把全书翻来读完。大量援引社会学、人类学资源的一部政治学理论著作,批评了“找回国家”对国家自主性不假思索的预设。作者在书中多次做出的学科史回顾中屡次出现的知识迁移模式很有意思:西方学者们惯于把西方不假思索地作为理想型,这种理想化往往还带有不切实际的自我想象,结果第三世界的现实对理论做出坚决否定之后,西方学者才意识到哪怕连他们自己都跟理论有那么大的距离,于是第三世界研究的结论最终反馈于西方对自身的研究,这逆转了惯常的知识流向(按作者所引介的希尔斯的话说:中心对边缘的支配和输出)。
对韦伯的国家概念的理想型提出了修正,认为应该研究“有限国家”。但同时延续了韦伯对国家的本质是强制力的观点。提出了“观念中的国家”和“实践中的国家”的新定义。这个国家观很有趣很好用
读这本书从硕士毕业那年起开始读,一直到今天才读完,前面的内容已大多不记得,后面第三部分的内容,不知是心境的问题,还是怎么的,很多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内容,许多地方尚未吃透,还需后面重读,去深入理解米格代尔国家与社会如何发生互动与联系。
> 社会中的国家
10 有用 功夫熊猫小碗熊 2013-12-08 21:44:16
翻译细节有瑕疵,大致无损。全面的国家学说回顾与批评,涵盖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人类学等等范畴。国家这一作为研究和观察工具的概念,自早期学者(主要是韦伯)程式化以来,经历早期集中欧美的制度研究,冷战初期“现代化”理论/研究中被视为缺乏独立性的制度舞台、欠发达地区不能发展的节点或贬为一无自主性工具,七八十年代“国家回归”“发展型国家”的浪潮冲击,再到近年来众说纷纭,理性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主控的年代,作者以为学术界有必要重新检视过分强调其独立性、地位神化、诞生突变化、权力绝对化及内部结构一体化的弊端。所谓社会中国家,实为一杂烩路径,强调注意国家作为分配性机构的内在分化,其自我神化和绝对化的策略,及因此而与诸部社会阶级、团体、文化、权威部门的连接和冲突,而造成之形态和策略流变。文献丰富。
6 有用 澈之 2015-05-16 11:58:16
前两部分与米格代尔前著的内容类似,但提出了国家的新定义即一个权力的场域,由观念和实践来型塑。第三部分提供了丰富的可以按图索骥的文献,七八章是两篇综述,主要关注的问题在于承诺和实践不符的国家为什么依旧可以获得民众的服从?现代国家因何而可以称为现代国家?文化主义、理性主义和制度主义倾向于将国家隔离为一个研究主题对其进行内部剖析,作者则将文化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组合,用制度主义来解释人们在制度中形成的态度和行为趋向。用文化主义解释国家对民众塑造的集体意识。state-in-society理论似乎是一种中和的理论,处于国家回归浪潮而同时避免将国家的自主性供上神坛。
5 有用 wtj1990 2015-04-05 00:35:38
读到最后一章的结论才意识到,作者提出的“社会中的国家”这一研究路径还只是一个构想,并没有具体细节。作者把现有的研究路径通通臧否了一遍,然后给读者指了一个颇有大杂烩味道的方向,也不知道尽头是不是灵山。
5 有用 皮大王鲜格格 2014-06-13 00:10:51
是作者的論文集,不過總感覺也是作者在騙稿費的集子~
1 有用 Apeiron 2022-03-23 11:42:36
其实是个论文集,结构挺散的,再加上前半部分糟糕的翻译,读着挺吃力。但还是有不少洞见的,比如对国家的新定义,应该是创造了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范式,视角和詹姆斯斯科特有一定的类似之处,比较合我的胃口。但就算侧重社会的作用,这种视角非常宏大非常fundamental的西方政治科学著作我也是越来越不想读了,感觉吸收得很痛苦,也解决不了什么现实的困惑…
4 有用 文山 2019-12-18 18:13:37
其实整本书作者都是在与韦伯对话,超越韦伯对于“国家”定义的范式,引入社会这一维度,探讨国家与社会的具体关系,主要是讲的两者相互之间的建构和改变。作者在最后一段中再次总结了自己的主要观点,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改变了国家本身,这种互动过程导致了彼此竞争的社会联盟,从而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支离破碎、模糊不清,这样动态的制度安排正是一个想要进行国家研究的人所必须接触的。国家在其所要求的服从方面是分化的,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抛弃那种将国家与其他领域隔离,把国家当作独立分析单位的做法。为此,必须发展出一系列方法融汇历史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成果,这两个流派的研究至今还基本处于一种彼此完全隔绝的状态。米格代尔主要基于上述的两个流派,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动态研究观点贯穿全书,试图在做跨理论的国家研究。
0 有用 切... 2015-07-30 13:45:46
对国家整体论和自主论的纠正,更加强调国家的内部冲突、作用局限及社会的制约。
1 有用 不安的斯塔特 2017-02-09 00:04:10
“国家机器打碎指南”
0 有用 Deetz 2013-12-22 20:42:06
前半本翻译不大好……读了福柯布迪厄格尔茨之后,米格代尔前后期变化挺大的,因此有分裂之感。仔细看注释,这货应该是被Timothy影响了……
0 有用 奥兹的铁皮人 2015-12-28 15:20:12
突破自己可能是最难的事!
0 有用 党员福柯 2014-01-31 23:33:29
看出来是亨廷顿的学生。强调了社会和国家间互动关系。但是因为留恋与比较政治和社会学之间,经验研究其实不够细致,展现不了其所强调的那种微妙互动关系。
0 有用 salt 2018-06-04 20:45:37
翻译不给力
0 有用 春风秋雨 2017-11-21 13:58:33
重读了第一部分和最后一章,对国家研究各流派的解释重心和缺陷的分析很精练。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分析框架,但是举了已有的一些案例研究。社会中的国家,强调国家是在与社会互动的动态过程塑造了自身的种种边界(针对结构主义),因而有效的分析应该以“有限国家”而非韦伯的理想型国家为起点,同时不应过分夸大国家自主性(针对早期历史制度主义)。
0 有用 芦苇 2017-05-29 09:51:21
范式创新
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6-12-30 14:18:09
关于国家概念与国家理论的一本比较全面的理论综述和学术史述评著作,涉及到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尽管本书的副标题指向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但全书内容其实还是侧重于国家的稳定性、国家概念的发展与变迁、国家权力与妥协等内容,关于社会层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并且缺少案例和经验研究支撑。比较适合用来了解有关国家的理论与学说,为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提供参考与指南。
0 有用 兊䜣 2021-04-02 23:19:07
作者受社会学理论影响颇深
0 有用 Bora Bora 2022-04-04 23:37:55
看不懂,就是译错了。和英文版相比,这本书在很多地方都读不懂,我尝试做了对比,发现就是翻译问题,很遗憾。与《强社会弱国家》相比,这本书在论点上并没有多少发展,只不过在找回国家的路子上再次摆回对社会的强调,学理上没多少新意,争夺影响力的观点也基本属于个套套逻辑,书的章节体系化稀碎,没有像样的经验和案例分析,基本是个文章集。再读评价下降不少。
0 有用 Xiu 2022-04-01 23:59:04
大三那年发展社会学课程的阅读书目,这两天回想起来意犹未尽又把全书翻来读完。大量援引社会学、人类学资源的一部政治学理论著作,批评了“找回国家”对国家自主性不假思索的预设。作者在书中多次做出的学科史回顾中屡次出现的知识迁移模式很有意思:西方学者们惯于把西方不假思索地作为理想型,这种理想化往往还带有不切实际的自我想象,结果第三世界的现实对理论做出坚决否定之后,西方学者才意识到哪怕连他们自己都跟理论有那么大的距离,于是第三世界研究的结论最终反馈于西方对自身的研究,这逆转了惯常的知识流向(按作者所引介的希尔斯的话说:中心对边缘的支配和输出)。
0 有用 Aurora 2021-11-21 16:01:27
对韦伯的国家概念的理想型提出了修正,认为应该研究“有限国家”。但同时延续了韦伯对国家的本质是强制力的观点。提出了“观念中的国家”和“实践中的国家”的新定义。这个国家观很有趣很好用
0 有用 翕然 2022-09-25 01:27:44 新疆
读这本书从硕士毕业那年起开始读,一直到今天才读完,前面的内容已大多不记得,后面第三部分的内容,不知是心境的问题,还是怎么的,很多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内容,许多地方尚未吃透,还需后面重读,去深入理解米格代尔国家与社会如何发生互动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