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目前无人评价
作者简介 · · · · · ·
阿托·帕西林纳 Arto Paasilinna,1942年出生于芬兰北部拉普兰地区,曾做过伐木工人、制衣工人、记者,是芬兰当代相当重要的作家。自1972年以来,阿托几乎每年发表一部作 品 ,目前已累积近四十部,其中有诗集、散文集,半数以上是小说。阿托的作品出版商形容:“每年帕西林纳的作品出版,和每年白桦树落叶一样,是构成芬兰秋天的一个重要元素。”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四十余种文字,尤其畅销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他的故事多聚焦在小人物身上,笔触总保持着一种芬兰式的幽默和轻盈从容的举态。阿托的作品获得过多项文学奖,包括1989年以《遇见野兔的那一年》获得的法国Prix Litteraire Air Inter等三项国际文学奖。他是近几十年来少数能从芬兰跨至国际文坛、声势历久不坠的作家。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夜里,大火烧到了小溪。 这真像个仙境:熊熊燃烧的树林照亮了整个的夜空,它们就像小溪两旁绽开的那种巨大的红色花朵。大火来临时,滚滚而来的热浪简直无法抵挡。这两个人只得站在小溪里,只有它们的脑袋在炽热的火光中受到烘烤。人在小溪里,但酒桶他们还带在身上。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激动地观看大自然是如何显示它那可怕的破坏力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8页 -
着了火的树木点亮了夜空,颤动的火焰看似开满在溪流两侧一朵朵的巨大红花。因为气温实在让人热的无法忍受,以至于在大火延烧到溪流的期间,两名男子只能躲在溪流中央,只露出头部在灼灼的熊熊火光之中。他们也将装了烧酒的大酒桶搬到溪水中,一面喝着烧酒,一面观赏着这场由大自然担纲演出的毁灭奇景。 树林不断发出爆裂声,火焰则在树枝上轰轰作响。一根根啪啪作响的细枝纷纷飞入溪水中。这两名男子的脸在水面上显露着红光。他们一面笑着,一面开怀畅饮。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jäniksen vuosi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9 条 )

野兔来了,革命之路尚远否?
几经追问,塞缪尔﹒贝克特仍然不肯明言,他作品中的“戈多”究竟是什么:“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不说,有荒诞的遐想;说,有戏剧性的反思。芬兰作家阿托·帕西林纳选择了后者。戈多来了,化身一只野兔。《遇见野兔在那一年》有童话般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撕扯现实...
(展开)

这么好看的小说真不多啊
本来是没问题在看,我翻了两页,居然就放不下了。思路不用说,太有创意了!本老梆子胡思乱想的能力应该还是比较强的,特别是读小说的时候,经常是看不多久就能猜个大概,所以除非是必读书,很少有能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完的小说。但是,这本小说的很多地方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
(展开)

敏感文人之心的一面镜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33岁的瓦塔南,在一次归途中,偶遇了一只受伤的野兔,以此为契机,展开的一场人与兔的“私奔“之旅。引发一系列严肃版”堂吉诃德“式的乌托邦之旅。 在光怪陆离的一些旅行故事里,我们似乎都会像书中那位国立兽医学院的教授那样,用不可置信的神色惊叹道:“不可思议”。 的... (展开)
那一年,野兔教我做的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就在一个月前,他怀着厌烦的心情,手里拿着一杯暖烘烘的啤酒,坐在马路拐弯处的酒吧里,而现在他却在这儿的荒山野地里,周围都是浓浓的黑烟,背着一大包湿淋淋的鱼,腹股沟里净是汗水。 “这儿要比在赫尔辛基好上千百倍。”瓦特宁咧着嘴笑了笑,眼睛里充满着泪水。 ... (展开)> 更多书评 3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中信出版社 (2017)7.6分 1298人读过
-
昆仑出版社 (2009)8.3分 329人读过
-
寶瓶文化 (2009)8.3分 63人读过
-
Peter Owen Ltd (2006)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jäniksen vuosi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