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在“救亡”与“经世”两大思潮的鼓舞下,中国边疆研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此次高潮中,涌现出众多的学者、刊物和研究团体,中国边疆研究的成果不断面世,萌生了“边疆学”和“边政学”等新概念,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向一门现代学科演进。顾颉刚先生于1934年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即为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份重要的专业学术期刊。本书以《禹贡》半月刊为主线,从中国边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刊物的创办缘起、边疆史地及民族学研究状况,对顾颉刚、禹贡学会的主要活动以及同一时期的《新亚细亚》等其他重要刊物、学术团体和学者进行考察,藉此探讨中国边疆研究第二次高潮的演进脉络、特点以及走向“合流”的发展趋势,透视出当时学者试图“在真实的学识里寻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来……”。
学术发展自然是有其内在理路,但是对现实的回应却不可缺少,物转星移,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对边疆、乃至对边疆外相关国家的关注,又热了起来。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此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其综合性,作者通过以《禹贡》半月刊为核心,梳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地理和边疆史地研究,也对后世学者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做了梳理。作者又集中讨论了“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地理”“边疆”等概念在当时的发展。作者认为顾颉刚的历史地理研究是其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即顾颉刚在“古史辨”的理论框架下创造了“古地辩”。这个“古地辩”初期以沿革地理为讨论核心,后期在民族危机下转入边疆研究。对于边疆研究方面,作者又将其与专门研究边疆的刊物《新亚细亚》进行比较。但是作者对“古史辨”与“古地辩”之间的关系问题说的比较模糊,有继续深入的空间。
积极探索学术理路,但是对细节照顾不够;多条脉络并行,彼此联系不够;材料分析稍浅。全书主旨是边疆问题,却又把作者几篇讨论办刊问题和史地关系问题的论文的观点收了进来,造成线索有些淆乱
比较满意的一本学术史著作,这个议题注重学理自身发展的很少,现在重读《禹贡》原刊,更切实感受到书中分析之合适,也更有心潮澎湃之感
本书认为 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是源于其从未放弃的“古史辨” 是“古史辨”的地理部分 即“古地辩” 建立专业性研究团体和以刊养学也是十分有必要和值得关注的部分。 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西学的影响下 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开始向历史地理学转向 《禹贡》期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比《禹贡》和《新亚细亚》期刊 区别在于 前者从考据出发 独树一帜 且为此培养了一大批边疆史地学人 后者则主要关注现实边疆问题为主 本书也对于 学者 学术团体与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 研究取向趋同进行考察 顾颉刚先生认为:做研究 要从问题去寻材料 更要从材料去增加问题 逼得你“欲罢不能” 这才是真正的研究 学术要懂得分工合作 才能进步 也追求 救国之方与发财之术的平衡 此为现实态度
今年报了人大专门史 虽然不是报考孙老师,但是孙老师的书也是必读书目 通过这本书对近代边疆史发展也有了基本了解,希望考试好运
作者提到,《禹贡》的创刊一方面有抗日战争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诉求,但同样不能忽略顾颉刚本人的研究旨趣和学术发展的基本理路。同时这一刊物是顾颉刚“古史辨”研究的地理部分,即“古地辩”。但是在具体的讨论中,只是在前人侧重民族主义研究角度的基础上增加了顾颉刚历史地理研究的某些个人轨迹,在处理上似乎仍然有着内部与外部的分别,而未能充分地挖掘历史背景与学术研究之间彼此关联的内在逻辑。
> 边疆、民族、国家
1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9-10-08 11:05:40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在“救亡”与“经世”两大思潮的鼓舞下,中国边疆研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此次高潮中,涌现出众多的学者、刊物和研究团体,中国边疆研究的成果不断面世,萌生了“边疆学”和“边政学”等新概念,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向一门现代学科演进。顾颉刚先生于1934年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即为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份重要的专业学术期刊。本书以《禹贡》半月刊为主线,从中国边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刊物的创办缘起、边疆史地及民族学研究状况,对顾颉刚、禹贡学会的主要活动以及同一时期的《新亚细亚》等其他重要刊物、学术团体和学者进行考察,藉此探讨中国边疆研究第二次高潮的演进脉络、特点以及走向“合流”的发展趋势,透视出当时学者试图“在真实的学识里寻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来……”。
0 有用 YongtoriBodon 2017-04-15 16:22:55
学术发展自然是有其内在理路,但是对现实的回应却不可缺少,物转星移,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对边疆、乃至对边疆外相关国家的关注,又热了起来。
0 有用 是星星呀 2020-03-06 13:06:23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此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其综合性,作者通过以《禹贡》半月刊为核心,梳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地理和边疆史地研究,也对后世学者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做了梳理。作者又集中讨论了“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地理”“边疆”等概念在当时的发展。作者认为顾颉刚的历史地理研究是其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即顾颉刚在“古史辨”的理论框架下创造了“古地辩”。这个“古地辩”初期以沿革地理为讨论核心,后期在民族危机下转入边疆研究。对于边疆研究方面,作者又将其与专门研究边疆的刊物《新亚细亚》进行比较。但是作者对“古史辨”与“古地辩”之间的关系问题说的比较模糊,有继续深入的空间。
1 有用 Chillphone 2020-05-06 14:22:01
积极探索学术理路,但是对细节照顾不够;多条脉络并行,彼此联系不够;材料分析稍浅。全书主旨是边疆问题,却又把作者几篇讨论办刊问题和史地关系问题的论文的观点收了进来,造成线索有些淆乱
0 有用 whisper 2022-05-07 21:05:55
比较满意的一本学术史著作,这个议题注重学理自身发展的很少,现在重读《禹贡》原刊,更切实感受到书中分析之合适,也更有心潮澎湃之感
0 有用 吾阿吾阿吾 2022-01-16 16:11:04
本书认为 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是源于其从未放弃的“古史辨” 是“古史辨”的地理部分 即“古地辩” 建立专业性研究团体和以刊养学也是十分有必要和值得关注的部分。 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西学的影响下 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开始向历史地理学转向 《禹贡》期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比《禹贡》和《新亚细亚》期刊 区别在于 前者从考据出发 独树一帜 且为此培养了一大批边疆史地学人 后者则主要关注现实边疆问题为主 本书也对于 学者 学术团体与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 研究取向趋同进行考察 顾颉刚先生认为:做研究 要从问题去寻材料 更要从材料去增加问题 逼得你“欲罢不能” 这才是真正的研究 学术要懂得分工合作 才能进步 也追求 救国之方与发财之术的平衡 此为现实态度
0 有用 求爱巡礼者. 2021-02-23 22:03:23
今年报了人大专门史 虽然不是报考孙老师,但是孙老师的书也是必读书目 通过这本书对近代边疆史发展也有了基本了解,希望考试好运
0 有用 Morf 2024-09-14 00:13:15 北京
作者提到,《禹贡》的创刊一方面有抗日战争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诉求,但同样不能忽略顾颉刚本人的研究旨趣和学术发展的基本理路。同时这一刊物是顾颉刚“古史辨”研究的地理部分,即“古地辩”。但是在具体的讨论中,只是在前人侧重民族主义研究角度的基础上增加了顾颉刚历史地理研究的某些个人轨迹,在处理上似乎仍然有着内部与外部的分别,而未能充分地挖掘历史背景与学术研究之间彼此关联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