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作者以简明清新的笔调,展示出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的冲突、国家权力与社会功能的冲突,不但表达了对民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权力无限膨胀的担忧,还借由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公共空间,在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中,描绘出自己对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的创作者
· · · · · ·
-
王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笛,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同时兼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出版《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目录 · · · · · ·
导言 探索城市民众生活的微观世界
第一篇 微观历史的方法
第1章 微观史与大众文化研究
从宏观到微观,从精英到下层
日常取向与宏大叙事
第2章 文学、图像与历史的真实
· · · · · · (更多)
第一篇 微观历史的方法
第1章 微观史与大众文化研究
从宏观到微观,从精英到下层
日常取向与宏大叙事
第2章 文学、图像与历史的真实
· · · · · · (更多)
导言 探索城市民众生活的微观世界
第一篇 微观历史的方法
第1章 微观史与大众文化研究
从宏观到微观,从精英到下层
日常取向与宏大叙事
第2章 文学、图像与历史的真实
从文学看历史
从图像中找回历史的记忆
记录历史的瞬间
三幅图的故事
图像的使用及其局限
第3章 叙事、重构与历史书写
历史书写的表达
寻求下层民众的声音
是细节还是“碎片化”?
想象、情感与历史观、方法论
都市的重新建构
第二篇 大众文化的理论
第4章 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
西方新文化史和微观史
新文化史和微观史与中国历史研究
新文化史、微观史对我自己的有关研究的影响
第5章 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组织和阶级
社会共同体和城市政治
社会组织、群体和性别
城市工人阶级和劳工运动
新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第6章 大众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与象征系统
大众宗教与民众运动
城市大众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
算命和巫术与社会和政治分析
大众文化与国家权力
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与前景
第7章 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中的精英、民众与国家权力
精英活动与公共领域
国家权力和公共领域
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
酒吧、阶级与族群
公共空间中的性别和族群歧视
从公共空间到公共领域
第8章 大众文化与公共空、司研究的关键词
地方与国家,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
“公”与公共空间
“街”、“邻”、“社”与公共空间
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
下层民众、改良精英和地方政治
第三篇 城市研究的实践
第9章 公共领域中的士绅、官僚与地方政治
清初和清中期的社会重建和公共领域的出现
20世纪初的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中的旧功能的转化和新功能的创造
公论
地方官僚与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中的地方精英和国家权力关系
公共领域的新模式
第10章 神秘的语言和沟通——四川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
联络的秘密政治
隐语与自我身份认同
饮茶吟诗中的力量角逐
文本、语言和政治文化
· · · · · · (收起)
第一篇 微观历史的方法
第1章 微观史与大众文化研究
从宏观到微观,从精英到下层
日常取向与宏大叙事
第2章 文学、图像与历史的真实
从文学看历史
从图像中找回历史的记忆
记录历史的瞬间
三幅图的故事
图像的使用及其局限
第3章 叙事、重构与历史书写
历史书写的表达
寻求下层民众的声音
是细节还是“碎片化”?
想象、情感与历史观、方法论
都市的重新建构
第二篇 大众文化的理论
第4章 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
西方新文化史和微观史
新文化史和微观史与中国历史研究
新文化史、微观史对我自己的有关研究的影响
第5章 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组织和阶级
社会共同体和城市政治
社会组织、群体和性别
城市工人阶级和劳工运动
新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第6章 大众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与象征系统
大众宗教与民众运动
城市大众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
算命和巫术与社会和政治分析
大众文化与国家权力
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与前景
第7章 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中的精英、民众与国家权力
精英活动与公共领域
国家权力和公共领域
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
酒吧、阶级与族群
公共空间中的性别和族群歧视
从公共空间到公共领域
第8章 大众文化与公共空、司研究的关键词
地方与国家,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
“公”与公共空间
“街”、“邻”、“社”与公共空间
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
下层民众、改良精英和地方政治
第三篇 城市研究的实践
第9章 公共领域中的士绅、官僚与地方政治
清初和清中期的社会重建和公共领域的出现
20世纪初的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中的旧功能的转化和新功能的创造
公论
地方官僚与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中的地方精英和国家权力关系
公共领域的新模式
第10章 神秘的语言和沟通——四川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
联络的秘密政治
隐语与自我身份认同
饮茶吟诗中的力量角逐
文本、语言和政治文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目前的历史作品的表达中,无非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一些看似简答的问题进行复杂的分析,从而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他们能把读者引入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发现如此简单问题的后面竟然埋藏着这么复杂的玄机。这种方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话语分析”(discourse),这个倾向也逐渐从西方进入中国的学术领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9页 -
另一种倾向是力图把复杂的问题分析得简单易懂,力图以比较明了、直接、清楚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理论和术语,其目的是使不仅本领域的专家而且其他领域的学者,甚至大众读者都能读懂而且喜欢看下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走进中国城市内部"的人也喜欢 · · · · · ·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都是普通人,但我们并不“人微言轻” | 王笛x罗新x刘苏里
当我们研究历史或阅读历史时,会看到什么? 通常认知中,历史记载的是帝王将相这类“中心人物”的故事,它精彩跌宕、波澜壮阔,却与普通人相距甚远。然而,有一些历史学家避开了历史研究中的中心群体,关注并记录处于社会边缘的普通人。王笛教授与罗新教授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
(展开)

第三章 大众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
作者认为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无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是美国中国史界的热门主题。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野在西方学术界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很难定义两者。两者之间关系又由于共存于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中,而变得难以划分。又大众文化中的“大众”两字关乎着对大众文化...
(展开)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读后感
知道王笛,是从流沙河先生笔下。流沙河老先生说的这位“后生小子”,已是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之前读过王笛的《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50)》和《袍哥》,这两部都是从微观处解读成都地区城乡的一段断代史。 不同于前两部据故事和特定行业空间的展述,这部更多...
(展开)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没想到吧,这些材料里都藏着最真实的历史 | 来自Conan Xin | 2021-01-02 20:48:3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7.1分 18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6.3分 13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二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城市人类学 (黛轩主人任博士)
- “历史社会学”书单 (薄荷灰)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2) (🦉的瓦涅密)
- 中国古代城市史及城市文化·城市理论 (我家狗叫茅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走进中国城市内部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残罅 2015-03-23 00:42:30
当文献综述看吧,谈了问题意识,有些启发。
0 有用 联彬 2016-02-03 01:19:21
王笛老师这本书感觉比较没劲,前半部分就是研究综述,后半部分有点蜻蜓点水的味道,完全不如赵世瑜老师的研究那么细化扎实。而且书名太大,从王老师的笔下看不到那种以成都可以管窥中国城市的意味。当然,老师自己也承认此书是以前论文和后来自己思路的一个综合整理,因而学术价值大大降低咯。还没看过老师成都三部曲,对那三个更为期待。
0 有用 樸素的喵咪 2016-05-03 19:49:58
炒冷飯啊。。。。
3 有用 粥·粥 2013-12-01 21:17:10
呀呀~原来是“炒剩饭”
1 有用 dromobabel 2013-11-03 17:30:04
三星半。算是一本杂集:作者的既有研究(长江上游、街头文化、茶馆)选摘+方法论反思,最后有点不痛不痒地抒发了一下乡愁和旅游经济批判论。不过不客气地讲王笛的方法论反思还是弱了些,作为在前线的学者十几年来却似乎没有大的突破(即便有至少在书中没有展现)。anyway,还是期待他的成都三部曲之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