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秘密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2013-12-25 09:47:42

    这是我看过的最不像育儿书的育儿书了,像个博客文集,很发散。不过毕竟是李子勋写的,有专业的内容,看完以后还是有帮助的,所以给4星。李子勋总的来说是特别追求“原始”、“自然”的一个人,我不知道他的观点有多少是科学的,只能说作为一个比较少见的角度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在如今总是在谈开发、谈启蒙的年代,这样一种声音最起码可以说是一个平衡。

  • 1 vanessa 2013-11-08 14:37:41

    将心理学的许多观点与育儿结合起来,一些主张非常好,比如不催促孩子的成长,比如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引导而非急于纠正,延迟教孩子语言文字的时间等。颇有收获。

  • 1 @诺的布 2015-09-16 11:13:26

    素黑说一定要看。

  • 0 小狐狸在读书 2013-11-08 16:15:03

    读来令人心平气和,不过好像没什么操作指南

  • 0 哈米 2014-04-18 21:23:51

    感觉我就是这本书的反例……我到底买它干吗?!

  • 0 cici 2013-12-02 10:49:09

    生于自然,自然成长,回归自然

  • 0 玫瑰 2014-08-11 16:03:53

    最后的一段话让我失望和愤怒。全篇99%都在说自然养育的好处,最后居然自打耳光,说是不现实的理念,既然不现实为什么还要写了出版,言之凿凿的?

  • 0 知竹 2015-11-01 00:23:25

    亲近大自然,育儿先育己。

  • 1 2019-01-10 16:58:41

    育儿观念真是南辕北辙 杜曼说要激发0岁孩子的潜能 要看图片卡 这位专家又说不能太早看图片卡 因为过于抽象于实物之上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要先看过动物园里的动物再教他他看卡片上的图像;有些育儿家说要多听音乐启蒙在婴儿期,李又说不能过多给孩子听这些人工的音乐,要多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门外汉的我们看得迷惑了。不过也有认同的观点:亲近大自然要趁早 别要用他太小什么都不懂借口/不要过快的回答孩子的提问 要引发他的好奇心 让他自己探索/不要过早的进行语言干涉

  • 0 prana27 2014-06-19 05:03:18

    《早教的秘密》:一个心理学家从生物学、生理学的角度阐述0-3岁孩子的养育方式,主旨:3岁前,早教关键在于唤醒孩子体内天生的成长力量和知觉能力,尽量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尤其要注意触觉的刺激与发展。感叹:写作者一定要有化简为繁的能力,一句话反复说,变着说,不断说,还要让人看不烦、点头称是。阅读日期:2014年6月18日。

  • 1 晴朗811 2015-11-01 21:35:56

    我觉得作者完全是从道家的角度来分析的,有点片面吧。有些观点持保留意见。而就育儿而言,就是提倡多亲近自然。一句话的内容写了一本书也是好功力啊。另外,我觉得心理学学到一定阶段都有点神叨叨的。

  • 0 希米格 2018-10-09 20:09:42

    核心思想就是让孩子更早更多亲近自然。

  • 0 风衔碧玉 2022-03-11 22:46:23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内容太水了 作为一本书的知识密度有点低 就像是一本公众号文章合集

  • 0 圆脸蛋儿 2024-02-21 00:56:26

    孩子的成长是自然的是事情,但是又不全部都能顺其自然。

  • 0 小尾巴_Lanter 2023-08-23 13:29:35 福建

    我赞同需要亲近自然,对于问题的探索方式有给我一些启发。但唯自然论就让人觉得很困难,处在现代社会,如何唯自然?

  • 0 美丽小艳30 2022-06-06 20:14:41

    这本书很高,崇尚大自然对人的教育。作者希望建立一个保留原生态的模拟孕妇村,还希望所有的孩子在2岁前走遍全世界。我很认可他的教育,感谢李老师!生大宝时看了一遍,生二胎了又看了一遍。

  • 0 ev_c 2018-05-07 16:32:04

    2018-1-15~5-3: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早教不宜太早,让大自然去教育他;母亲的陪伴和引导很重要。

  • 0 Mirror 2019-04-10 19:56:10

    去大自然,去大自然。崇拜婴儿吧。就像崇拜大自然。

  • 0 电影迷 2014-01-27 09:30:34

    李子勋在构想很大的事物,要把东西方上下几千年的儿童教育思想结合,但是表现的很散。第二章对中国50年代到90年代的各层次性格分析很有趣。

  • 0 ljp 2014-06-18 09:55:01

    相互依存,人不能独立存在;节能,不能过度开发孩子的生命能量;只取所需,请持一颗平常心。 给孩子需要的,而不是他想要的。可是我们自认为孩子需要的,就真的是他需要的么?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