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的技艺》的原文摘录

  • 要了解现实就必须超越现实,要探讨历史亦不可囿于历史。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漠然无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一再强调,“史学家必须与全部生活之源泉一一现在一一保持不断的接触。“ (查看原文)
    好烦的小海君 6赞 2019-11-17 15:48:01
    —— 引自章节:由古知今、由今知古
  •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心中之忧愤。 (查看原文)
    风撼斜阳 6赞 2024-02-05 19:39:49
    —— 引自章节:献给吕西安·费弗尔
  • P10 历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历史学存在的理由,它使我们的研究不断更新。 每一门科学本身,仅代表知识海洋的一点一滴。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导言
  • P14 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2.历史与人类
  • P21-22 他们对遥远的历史之所有有兴趣,只是因为把它当做无关痛痒的精神奢侈品。一方面,一小群古董迷带着恐怖的笑容揭开死神的裹尸布;另一方面,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时事评论员则成了现实生活的唯一探索者。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5.过去与现在的界限
  • P26 为了重构已消逝的景象,他就应该从已知的景象着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掘土机的铲子。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7.由今知古
  • P34 历史是历史学家的暴君,它自觉或不自觉地严禁历史学家了解任何它没有透露的东西。 “我不知道。我没法知道”。这种话听起来总是不顺耳的,尚未竭尽全力进行过研究的人是不应该讲这种话的。不过,有时即便是最严谨的学者,在进行各种尝试之后也只得老实承认自己的无知。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1.历史考察的一般特征
  • P36 考辨史实的真伪,也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无知或失实这类绝症。若不是借助这类史料,当历史学家将注意力转向过去之时,难免会成为当时偏见、禁忌和短视的牺牲品。 P37 一旦我们不再完全相信前人的文字记载,而执意从中发现他们不愿说出的东西,那就更有必要质疑问难、反复论证,这肯定是正规的历史研究的首要前提。 探索者清楚地知道,虽然制定了旅程方案,却未必会完全按照计划的路线走,而如果没有方案,他就会一直漫无目的地闲逛。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2.证据
  • P46 所谓的常识往往不过是一些荒唐的假设和仓促归纳出的经验之混合物。 P49 ...不冷不热的博学游戏无非是虚掷光阴,把手段当目的,为考据而考据简直就是在浪费精力。 P51 历史学家并不是粗暴的检察官,那些小册子往往把他们描绘成铁面无私的形象。要知道,历史学家并没有变得轻信自大,他知道自己的论证也可能不对或曲解,但其主要的兴趣还是搞清史料,让史料说明问题,而无须更改其主要原则。 P55 生活告诉我们,历史也多次证实,弄虚作假就像一张网,每一个谎言都会带出一连串的谎言,以便互相帮腔。...弄虚作假的行为就像坏疽一样蔓延,就本质而言,一次作为必诱发另一次。 P57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就像一架蹩脚的照相机。严格地说,作证就是回忆,印象失真,记忆作家。 ...严格地说,没有绝对可信的证词,只有在某种程度上可信的证据。 P59 历史上最深沉的东西往往就是最确凿无误的,这真是幸运的巧合。 P65 考证就是把同与异、一与多的自觉抽象作为依据。 P69 人类事务就好比一条跨越时代的长链。 P71 在历史考证方面,几乎所有的骰子都灌了铅,人的因素微妙无比,它们不断渗入“骰子”,使它朝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倾斜。严格来讲,这时光靠一门历史学是不行的,还要借助语言学。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历史的考证
  • P78 长期以来,历史学家就像阎王殿里的判官,对已死的人物任意褒贬。 价值判断只有在作为行为的准备并与公认的、自觉的道德规范有所联系之时,才有存在的理由。 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也未必有十分的把握,难道就这么有把握为先辈判定善恶是非吗? 过去的偏爱和现在的成见合为一体,真实的人类生活就会被图解成一张黑暗分明的画面。...要窥见前人的思想,自我就应当让位。而要说出我们的观点,只要保持自我就行了。 P79 谁会在乎历史学家的马后炮呢?我们应当提醒那些学者,不要沉迷于自己的观点便忘记当时的可行性。...科学越是进步,人们就越是自觉地抛弃以人为本位的善恶观。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历史的分析
  • P80 千言万语,归根到底,“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不要以为真正的历史学家是不动感情的,无论如何,他还是有感情的。实际上,“理解”一词既包含着困难,又孕育着希望,同时,又使人感到亲切。...只要历史学家能抛弃它那假天使的架子,就能避免上述弱点。理解包括体验人类千变万化的差异,包括人们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只要这种交往是善意的,就会对生活与科学有百利而无一弊。 P84 科学将现实分解成部分,这只是为了研究的便利,专业化犹如聚光灯,其光束应不断地互相交叉,互相聚合。加入每一个操作聚光灯的人都声称自己已洞悉一切,每一门学科都妄称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那就太糟糕了。 不要在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之间标上任何虚假的几何平行线。 P87 历史学家无法脱离时代,但是,历史的长河波澜起伏,历史学家有时也要考察跨越时期的连接各种现象的长风巨浪,在某些非常时刻,这些激流往往会变成强有力的漩涡。 P97 这些专有名词本身是完全合理的,错误往往是在使用的时候才产生。若选词不当或用词太死板,一个本来有助于分析的符号反而会无助于分析,它就会引起时代的误置,而误置时代正是历史科学中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历史的分析
  • P110 历史事实在本质上是心理上的事实。 P112 但是,请不要误解,在这种情况下,错误也不在于解释本身,而在于先验地接受任何解释。...错误在于把假设变成了先入之见。它需要证实,我们没有理由出自偏见断定那是行不通的。一旦提出证明,就必须深入挖掘,分析原因,分析各种可以想象的心里态势,从中找出曾经左右整个集团的特殊原因。 只要承认思想和情感的反映并不是不言自明的,我们就不得不做出真正的努力,在思想情感有所反映的地方努力发现它的原因。总而言之,历史的原因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探索... (查看原文)
    豆友207223718 3赞 2020-02-29 14:41:01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历史的因果
  • 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查看原文)
    WSYFKADR. 3赞 2022-02-05 10:30:22
    —— 引自章节:7.由今知古
  • 历史研究不容画地为牢,若囿于一隅之见,即使在你的研究领域内,也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而只有通过众人的协作,才能接近真正的历史。 (查看原文)
    WSYFKADR. 3赞 2022-02-05 10:30:22
    —— 引自章节:7.由今知古
  • 历史是历史学家的暴君,它自觉或不自觉地严禁历史学家了解任何它没有透露的东西。 (查看原文)
    WSYFKADR. 3赞 2022-02-05 10:30:22
    —— 引自章节:1.历史考察的一般特征
  • 研究现实和考察历史自有其不同的手段,根据各自的情况,两者各有所长。前者能更贴切地把握现实生活,后者在研究中却拥有前者不可能具备的有利条件。尸体解剖为生物学家揭示了许多秘密,而活物研究在这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同样,活物研究能说明的问题,尸体解剖也是无法回答的。然而,无论研究什么时代,观察的途径几乎都取决于人留下的“轨迹”,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可见,研究要取得成效,就必须遵循考证的法则。 (查看原文)
    WSYFKADR. 3赞 2022-02-05 10:30:22
    —— 引自章节:3.证据的流传
  • 所谓的常识往往不过是一些荒唐的假设和仓促归纳出的经验之混合物。······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常识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把一时的观察所得拔高为永恒的真理。 (查看原文)
    WSYFKADR. 3赞 2022-02-05 10:30:22
    —— 引自章节:1.考据方法的历史概要
  • 与通常的看法相反,人们往往对最熟悉的事物反而最难作出准确的描述,因为,熟悉难免使人掉以轻心。 (查看原文)
    WSYFKADR. 3赞 2022-02-05 10:30:22
    —— 引自章节:2.辨伪正误
  • 许多史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歪曲的。错误的因素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只有迎合公众的偏见,错误的说法才得以传播,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它也就成了一面反映集体意识的镜子。······这说明思想受到世俗成见的束缚,视线就会模糊,证词也会失真,他所说的不是他真正看到的,而是那个时代想当然的东西。 (查看原文)
    WSYFKADR. 3赞 2022-02-05 10:30:22
    —— 引自章节:2.辨伪正误
  • 长期以来,历史学家就像阎王殿里的判官,对已死的人物任意褒贬。这种态度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欲望。······帕斯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都愿像上帝那样,判定此为善彼为恶。”人们忘记了这一点,价值判断只有在作为行为的准备并与公认的、自觉的道德规范又所联系之时,才有存在的理由。···空洞的责难···空洞的翻案··· (查看原文)
    WSYFKADR. 3赞 2022-02-05 10:30:22
    —— 引自章节:1.评判还是理解?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