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儒家 短评

热门
  • 11 郭郭的蝈蝈的锅 2014-08-11 09:30:12

    作为一位美国汉学研究家,能如此客观、深入、系统、严谨的描述梁漱溟的一生与中国文化,实在让人钦佩。当我们反观社会意识形态时?是否也注意到它或许受了东方或西方某些思想的裹挟?哪些是我们要保留的,哪些是属于我们的,哪些是我们以后要坚持的?

  • 8 傍槐闲士 2014-06-10 12:54:51

    这个版本的文字比江苏人民海外中国系列那本更顺畅

  • 3 ポップコーン 2016-10-14 23:32:40

    鉴于我没有看过其他著作,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毕竟梁漱溟本人也读过这本书!但愿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兴趣与探索从梁漱溟开始!

  • 3 常盤貴子 2023-03-26 08:59:51 北京

    本书串连起梁漱溟的生平经历,结合与梁漱溟相关的人和事情,例如梁济、毛、乡村建设运动参与者等,勾勒出梁漱溟这位最后的儒家学者试图用中国经典儒家理论批判解决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利用传统文化重构现代社会。但是这种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乡村建设理论希望建设建设乡村自制共同体,这依赖于上面的拨款,而上面支持的目的又是为了加强对乡村的渗透。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有赖于日本威胁的背景,但是日本真的入侵却彻底摧毁乡村建设的成果。梁的理论很难在一个急需现代化提升国家实力的时代被采纳,因为他的理论没有短时间强化国家支配能力的作用,反而会因为形势的恶劣而逐渐边缘化。事实上,梁和毛在乡村建设的观点上具有一定的共通点,毛也愿意跟他辩论,这也是他一定程度上在49年后的冲击中安然无恙的原因。

  • 2 eagle 2021-08-14 09:30:21

    梁漱溟的第一部评传,引文极丰,写毕于一九七六年,正是大路与外界几乎不通消息的年代,能做到如此详实是非常困难的。更难得的是,太俎龙殡,大路破冰,作者得以在一九八零年面聆传主,这部作品得到充分肯定,如同当年余英时释陈诗,得陈寅恪亲评:“作者知我。”

  • 4 小标点儿 2015-03-27 21:28:40

    非常好的传记类书籍,好的传,既能看到他的家庭影响、思想脉络,又能看到社会变迁,又和同时期知识分子对比,和其它方案同对比,佛家和儒家对比,也由此看到中西思潮的对抗与碰撞,无法躲开政治,本就是政治之一种。蒋的中国之命运是一种方案,梁的乡建是一种方案,毛和中共的土改及动员模式是一种方案,特别是梁和毛的同和不同,颇值得考量。在书的最后,作者说,“总的来说,梁漱溟是一个幸福的、惬意的老人,世间万事都不足以动其心。有的人也许认为他在历史这场大游戏中是失败的一方。然而他对我说:‘并不失望’,‘也没有遗憾’。‘我做完了我这一生要做的事情。’”

  • 1 Ἀθῆναι 2022-08-08 21:22:29

    孔子是第一个,先生最后一个,自荀子以后都逐渐教条,违背孔子原本灵活适应的本意。也曾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道德精神并不能影响利益争斗

  • 1 第五象限 2013-12-16 22:03:35

    近代中国只有梁漱溟最保持了儒者的传统与骨气,他的一生最有孔孟之风,四处寻求理解与支持,以实现心目中的为人之道与改进社会之道。不管梁漱溟的主张是否尽皆正确,至少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 1 南渡 2017-07-31 12:06:13

    铮铮铁骨,苍生柔情,最后的儒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1 宇文飞升 2017-11-11 00:32:13

    “总结起来说,我不是一个书生,我是一个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

  • 1 RadioBoy 2020-11-23 21:42:12

    又是一个因为各种原因不太被熟知的人物,他是儒家,可不是老顽固,他的理论有矛盾的地方,有些确实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有一些理论还看到了一些运动和后来十年的一些苗头。虽然是外国人写的,但是读起来特别的流畅,很有吸引力,我觉得是因为没有掺杂太多作者自己的臆想,比较客观的缘故吧,国人自己写的话,尤其是现在这个环境,下笔之前就已经站在一个所谓正确的立场上了。

  • 1 朱颐钊 2020-04-16 17:08:23

    梁先生一辈学者一生都处在中西文化碰撞缠斗这一巨大的问题意识当中。大略上梁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自有其高度,甚至这一「理性」文化是世界文化将来之唯一方向,惟因种种原因,降及近世乃濒衰落。欲谋文化之复兴,当求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以知识分子领导的小型团体作为社会的凝结核(故倡宋明式讲学),进一步推动群众性的文化复兴。其乡村建设思想也由此而出,认为唯有乡村尚残存传统文化,故可以倚为复兴之基地。在这一点上,梁氏作为调和论者,与毛式斗争论者在颇多方面异同互见。然而即令梁先生本人恐怕亦难为讳的是,前者彻底归于失败,后者于功利于义理至少在相当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惟以后见之明,梁先生的教训及其终身以文化自任的担当,足令后人思考学习。本书亦是一部上佳的传记作品,叙议融洽、详略精当,对传主生平思想之转进把握亦称允准。

  • 0 2014-01-04 17:10:18

    快點講完梁漱溟讓我鬆一口氣吧

  • 0 小城鱼太郎 2017-07-16 14:46:44

    “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 0 龍龠 2015-12-19 16:22:55

    艾凯写的很好~

  • 0 穆穆良朝 2016-01-22 12:45:33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先生是践行的,了不起。

  • 0 燕孩孩 2022-11-26 19:54:11 黑龙江

    他做到了知行合一。

  • 0 may_may_crown 2023-02-08 20:06:05 甘肃

    我记得我看过?或者看的是另一个版本?读书笔记还在啊

  • 0 如是我闻 2022-01-15 13:37:48

    其实这样的两难何尝不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乃至现在。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