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我撒谎》的原文摘录

  • 现在我们来到了焚尸房。“你得用手帕捂住鼻子。”向导提醒我。突然间,难以置信,我看到了死人,到处都是。焚化炉内尸体堆积如山,但党卫队来不及焚烧他们。门口和建筑物外围也全是成堆的尸体。死者都赤身裸体,脱下来的褴楼衣衫都被整整齐齐地摞放在焚尸房后面:衬衫、外套、长裤、鞋子,消毒后就可以再使用。衣服井井有条,但尸体却像垃圾一样被丢弃,在太阳底下腐烂,到最后只剩下泛黄的骨头。没有血肉覆盖,骨头显得巨大。骇人、狰狞、触目惊心的骨头,还有那闻之令人作呕的死亡气味。 (查看原文)
    Witt 2回复 2赞 2020-04-19 09:17:16
    —— 引自章节:达豪 (1945年)
  • 我钟爱的另一段话出自伟大的爱尔兰丑闻记者克劳德・考克伯恩。“任何消息在未经官方否认之前,”他写道,“都不能轻易相信。”说谎是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这是新闻媒体课程从未教过我们的一个事实。 (查看原文)
    Witt 1赞 2020-04-18 13:02:24
    —— 引自章节:序(约翰•皮尔格)
  • 对卡特而言,美来四村发生的不是一场屠杀,而是越南战争必然的结果:“村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美军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杀人。” (查看原文)
    Witt 1赞 2020-04-19 18:42:56
    —— 引自章节:美来屠杀案 (1970年)
  • 即使有一天,網絡作為媒介取代了傳統媒體,記者的正義感、勇氣、思想、採訪技巧、文字表達能力仍是這個領域最重要的資源,離開了人的網絡並不會告訴人們真相,而公眾追求公正平等和真相的普遍意志是任何一種媒介都無法違背的。 (查看原文)
    Augenstern 2011-10-23 23:23:07
    —— 引自章节:序:真相與救贖之道
  • 只是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新聞觀相比,他把這份救贖完全寄託于記者的個人英雄主義顯然是有局限性的。 (查看原文)
    Augenstern 2011-10-23 23:33:21
    —— 引自第6页
  • 真實客觀的新聞不僅要準確記錄下事實,而且要準確表達出事件的意義。這樣的新聞不僅在當時令人信服,而且足以接受時間的考驗;不僅因為其消息來源可靠而產生廣泛的影響,而且會在歷史的演進中接受證明。10年、20年、50年後,這些新聞報導仍然能為有關事件提供真實而睿智的鏡鑒。 (查看原文)
    Augenstern 2回复 2011-10-23 23:58:49
    —— 引自第14页
  • 其中他描述了爲什麽自由社會的新聞監管比起獨裁社會中的要更加複雜和徹底。因為“不受歡迎的觀點可以被消音,擾人的事實可以被掩蓋,根本就無需官方的禁令”。 (查看原文)
    Augenstern 3回复 2011-10-26 18:41:06
    —— 引自第18页
  • 正如有著重要責任的其他人一樣,他們(指記者)已經被甄選過,訓練過,會自然地將重大懷疑放在一邊。如果說還允許他們懷疑的話,這懷疑也不是針對制度的懷疑,而是針對制度執行人的能力和民眾態度的懷疑。 (查看原文)
    Augenstern 2011-10-26 19:28:46
    —— 引自第18页
  • 當真相被沉默取代,沉默就是謊言。——Yevgeni Yevtushenko (查看原文)
    Augenstern 2011-10-26 19:32:25
    —— 引自第25页
  • 永遠不要相信政府,任何一個都不要相信。對他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持懷疑態度。——Martha Gellhorn (查看原文)
    Augenstern 2011-10-26 19:50:31
    —— 引自第33页
  • 麥卡錫時期有一個顯著的現象,那就是很多記者都要麼沉默,要麼盲從,他們都害怕這個撒謊咆哮的暴徒和他的“聽證會”。 (查看原文)
    Augenstern 2011-11-15 23:08:13
    —— 引自第58页
  • 提出異議的權利,或者,你也可以稱之為犯錯誤的權利,是民主社會得以存在的基本條件。任何一個國家失足走向集權政治的時候,第一個消失的總是這項權利。 (查看原文)
    Augenstern 4回复 2011-11-15 23:10:03
    —— 引自第60页
  • 英国作家西蒙·路维希(Simon Louvish)回忆过一个前苏联记者代表团在冷战时期访问美国的故事。在读过报纸,看过电视之后,他们十分震惊地发现,所有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评论都多多少少是同一个声音。“在我们国家,”他们说,“要得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得动用专政独裁,我们得要抓人、用刑才能做到这样。可你们这边明明没有这些事情嘛。” 你们有什么绝招?怎么做到的? 奥威尔有一篇未经发表过的《动物农场》的序言,其中他描述了为什么自由社会中的新闻监管比起独裁社会中的要更加复杂和彻底。因为“不受欢迎的观点可以被消音,扰人的事实可以被掩盖,根本就无须官方的禁令”。从那时写下这些话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可是其中的要旨一点没变。 我在这里根本就无意揭露什么阴谋,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阴谋。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们与历史学家和老师们相比没有任何分别,面对掌权者,他们都很容易就会急其所急,好其之所好,遵循他们所遵循的规矩。正如有着重要责任的其他人一样,他们已经被甄选过,训练过,会自然地将重大怀疑放在一边。如果说还允许他们怀疑的话,这怀疑也不是针对制度的怀疑,而是针对制度执行人的能力或者民众态度的怀疑。 (查看原文)
    alpha 2012-08-12 17:28:09
    —— 引自第4页
  • 现在我们来到了焚尸房。“你得用手帕捂住鼻子。”向导提醒我。突然间,以为置信,我看到了死人,到处都是。焚化炉内尸体堆积如山,但党卫队来不及焚烧他们。门口和建筑物外围也全是成堆的尸体。死者都赤身裸体,脱下来的褴褛衣衫都被整整齐齐地摞放在焚尸房后面:衬衫、外套、长裤、鞋子,消毒后都可以再使用,衣服井井有条,但尸体却像垃圾一样被丢弃,在太阳底下腐烂,到最后只剩下泛黄的骨头。没有血肉覆盖,骨头显得巨大。骇人、狰狞、触目惊心的骨头,还有那闻之令人作呕的死亡气味。 我们见多识广,见过太多的战争、太多的暴力死亡,见过血肉模糊、宛如屠宰场的医院,见过遍地死尸堆积。但是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战争从未显现过如此疯狂邪恶的面目,像眼前这些活活饿死、饱受蹂躏、赤身裸体、无名无姓的尸体一样。在一堆囚犯尸体的后面躺着几具德国士兵的尸体,衣着齐整、形容健康。他们是在美军进入达豪时被击毙的。而看到他们,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死人却心怀喜悦。 (查看原文)
    alpha 2012-08-19 18:04:15
    —— 引自第8页
  • 葬礼最不适合廉价地展现。事实上,它是人们展示社会地位象征的机会;葬礼借着彰显家族的自豪感,很大程度地抚慰了悲恸。同时,葬礼也让人们通过大把的消费抵消了相当程度的负罪感和自责感。一般看来,可能最令普通家庭满意的葬礼服务正是那种破费过大的,乃至于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损失的葬礼。这让活着的人得以弥补对死者生前的疏忽,无论这种感觉是真实的,还是凭空想像的…… ——《国家葬礼服务期刊》(National Funeral Service Journal) 死亡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亡哪,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到底在哪里?经历了葬礼后,许多悲伤欲绝的死者亲友不得不得出一个令人遗憾的结论:真正的胜利者其实是殡葬业者——他们打赢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 (查看原文)
    alpha 2012-08-26 11:12:45
    —— 引自第47页
  • 任何一个读过历史的人都能看到,不服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德。 真实客观的新闻不仅要准确地记录下事实,而且要准确地表达出事件的意义。这样的新闻不仅在当时令人信服,而且足以接受时间的考验;不仅因为其消息的可靠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将会在历史的演讲中接受证明,10年、20年、50年后,这些新闻报道仍然能为有关事件提供真实而睿智的镜鉴。 (查看原文)
    小佩 2013-01-30 08:50:21
    —— 引自第14页
  • 再来衡量一下,我们队这些原则的信守究竟有多坚强?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再想想希特勒掌权之前在科尼斯堡说过的一句鲜为人知的话:“极权国家最强大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迫使那些畏惧它的国家来模仿它” (查看原文)
    小佩 2013-01-30 17:45:02
    —— 引自第31页
  • 个人独立判断的权利必须予以保障。虽然说,当个人面对煽动性头条新闻和不负责任的广播电视的时候,谁也保护不了他,但是据我所知,在这个国家还没有因为媒体失去过自由。我们有时会忘记,让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的,并不是广袤的国土、种族的大融合,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是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是一个靠法治而生存的国家:在这个国家,我们有权认定任何一条法律是坏法律,然后倡议将它废除;在这个国家,除了少数的例外情况,只有在证据确凿的时候才能将一个人定罪。 (查看原文)
    小佩 2013-01-30 17:48:20
    —— 引自第32页
  • 在殡葬这一行里,每位顾客都只有一次的生意机会。肯定会有不少葬礼承办人对内森·黑尔的那句爱国名言很有同感:“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只有一次生命能为国牺牲。” (查看原文)
    小佩 2013-01-30 20:22:56
    —— 引自第55页
  • 任何东西都成了美军的靶子。加尔佛罗借来一架M79火箭筒,从很近的距离向一头水牛开火:“我正中那个傻逼的脑袋,它马上倒地啦。用M79打水牛,这可不是天天都能有的机会哦。”其他人都忙着朝挤满村民的碉堡开火。 (查看原文)
    小佩 2013-01-30 20:50:18
    —— 引自第73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