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该书运用不同的史料,从各种角度观察夏商周神话所隐藏及不予刊载的史实。作者着重于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将出土资料和传世史料相互对照,重新思考早期国家形成的历程。上编“多元文明与集权之滥觞”,由考古事实贪求中国集权政体的形成,包括殷商之前的中国记忆殷商建国的情形,并分析殷商王族的属性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中编“政权承前启后:殷周王室的关系”,从考古与传世文献探讨商周王室和两国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下编“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着重讨论古代历史观念的形成脉络。
作者简介 · · · · · ·
郭靜云(Olga Gorodetskaya)希伯來人,1965年秋分出生,俄羅斯科學院史學博士。現任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兼任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專長先秦歷史與文獻考證,和考古學、古文字研究等。目前已發表中文論文三十餘篇,領域關涉殷商信仰、出土文獻、古文字、先秦思想與經學研究等。另有外文論文三十餘篇。
目录 · · · · · ·
导论
壹、殷商文明的渊源问题
一、学界对殷商文明渊源的论辩
(一)中原说
(二)东来说
(三)西北说
(四)北来说
(五)东北说
(六)东南说
二、殷商文明多元的成分与整体化的趋势
三、郑偃与殷商文明的相异性
(一)出土兵器的情况及类型
(二)礼器类型及纹饰
(三)制作礼器的材料
(四)神兽崇拜
(五)王冢形状
(六)殉人和人牲
(七)人牲民族的属性
(八)马车的出现
(九)甲骨金文的出现
(十)郑偃和殷墟地的地理及路线关系
(十一)总结
贰、中原青铜早期的文明渊源
一、偃师二里头是中原文明发祥地吗?
二、江河之间青铜早期文化的背景
(一)新石器时代江北的农产演化及传播
甲、原始黍、稻农作区域,以及稻作北传的趋向
乙、沿海线
丙、淮河线
丁、汉水支流线
戊、河南新石器末期到青铜初期稻作的情况
(二)新石器南北文化的传播方向及路线
甲、文化北传和人门北移的趋势
乙、沿海线
丙、淮河线
丁、汉水流域线
(三)总结
三、“云梦泽的苏美尔”:江河联合城邦国家文明之形成
(一)长江中游新石器、青铜之际文化概述
(二)新石器晚期、青铜早期的长江中游古城文化
(三)汉水古国的社会生活
甲、考古文化类型
乙、灌溉与洪水防御
丙、农耕社会信仰、共同祭礼与神权
丁、联合城邦国家的统一性
戊、人口扩展与开拓河汉平原
己、汉水人开拓河汉平原的北界
(四)汉水古国的继承者
甲、石家河全灭之说
乙、石家河文化变迁史实背景
丙、汉水古国文明的再兴与继承者
(五)“中原”定义为“江河中原”的概念
四、江河中原:青铜早期的南北关系
(一)二里头农产
(二)“二里头类型”:文化的地理范围以及发祥地的问题
甲、江河中原青铜早期文化的共同性
乙、郑洛、江汉、成都平原地区三角形的关系
(三)江汉与郑洛地区的资源来源问题
甲、农作物和生活物品
乙、玉料和绿松石
丙、金属料
丁、总结
五、盘龙城与郑偃:郑邑的南土或荆楚的北土
(一)商人南土之说的矛盾
(二)盘龙城与早期汉水古国的关系
甲、文明的传承与信仰的演变
乙、器型的传承与演化
丙、铸铜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丁、建筑的传承
戊、丧礼的传承
己、总结
(三)盘龙城考古类型:殷商之前“先楚”文化的范围
六、三代、三苗、九黎与荆楚:文献的蛛丝马迹
(一)阅读屈原的疑难
(二)传世正统历史中的蛛丝马迹
甲、五帝的故事
乙、夏的传说
(三)殷商集权与古楚文明的衰落阶段
甲、殷商灭楚:汉北考古的反映
乙、殷周灭楚:甲骨金文的线索
(四)萌芽与没落:零散出土遗物之隐意
(五)总结
余论:殷商之前几种江河文明的范围及其国家化的程度
(一)青铜早期先楚、先吴、先越、先蜀文明的范围
(二)郑邑、偃邑在江河大文明的角色
参、青铜早期西北文化的历史意义
一、夏为西北古国说的矛盾
二、夏墟陶寺古国
(一)陶寺来源问题与汾河流域地区的特质
(二)陶寺铜器来源的问题
(三)陶寺出土南方文化的遗物
(四)陶寺古国兴废与气候变化
三、黄河北游“先戎”类型的族群
(一)陜北出土玉器之谜
(二)牙璋起原之谜
(三)上古文明与“先戎”掠夺集团
四、二里头:边界地区的城堡
五、总结
肆、殷商文明形成与东北青铜早期文化的角色
一、东北文明的独特性与文明之间的来往
二、夏家店彩陶之谜
三、东北金属器与青铜文明的形成
(一)夏家店早期金属器
(二)东北铸、锻技术的与金属料来源
(三)多元族群的流动区
四、殷墟建都以前的东北及太行山以东之华北地区
(一)辽西地区
甲、本土制造与南北交易的问题
乙、最早的族徽铭文
(二)冀北刘家河
(三)河北平原与周围地区
(四)太行山
总结:东北青铜早期的文明与殷商的形成
伍、殷商集权国历史的新阶段
一、独特与集权
二、异族通亲
三、神权与政权;巫师和王位
四、信仰之合
五、斩首之礼
(一)上古文明中人牲的身份
(二)先楚文明人牲斩首之礼
(三)神兽噬人头的造型与斩首礼的关联性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牲斩首礼的特点
(五)头骨饮器的问题
(六)殷商文明人牲斩首礼的演变
六、集权国家的王族问题
陆、古亚洲驾马历史和游战的生活方式
一、从驾驭马车推论殷商王族的民族属性
(一)乘马为殷商王族的特征
(二)从汉文文献看马车来源
(三)有马、有车、有马车三种情况之区分
(四)“游民”的人类属性相当殷商王族
(五)两河流域的东源与中国的西源
(六)殷商王族的关键角色
二、青铜时期亚洲乘马游战族群的活动
三、从驯马到乘马
(一)柏台文化:驯化马匹的第一阶段
(二)辛塔施塔文化与乘马车战争的起源
四、加喜特族发源地之谜
(一)哈萨克草原和两河流域的空间关系
(二)里海东岸的路线与哥诺尔土丘文化
(三)里海西岸路线与鲁查申文化
五、殷商王族与西亚文明来往之依据
(一)亚美尼亚山脉在乘马文化中的作用
(二)马商对“汉高加索大语系”形成的作用
(三)殷人与白种人接触的依据
(四)殷商王族将麦子视为赐福天瑞
(五)殷商王族对大理石的重视
(六)牛角礼器
(七)日辰的来源问题
甲、十日名号为殷商王族的标志
乙、殷人作谥名仅用十日,而不用十二辰
丙、十二辰来源的问题
丁、十二辰与十日相配意义
(八)帝星为崇高的对象
柒、殷商王族的发祥地和进入中原的路线
一、殷商马车传入中国的路线问题
二、中亚马和蒙古马的马类问题
三、殷人族群的成分研究
四、殷商崇拜老虎的渊源
五、总结
捌、殷商王族建国的动机、过程和历史意义
一、气候冷化的因素
二、殷商王族建都的考古线索:洹北古城的属性问题
三、文献线索
四、殷商王族统治中原的历史意义
五、“本土”与“外来”概念
结语
余论一、语言与文字:试论殷商文字之发源与形成
一、如何探索殷商文字的来源?
二、古文明文字产生的若干规律
(一)举例一:古埃及文字
(二)举例二:古地中海族群的文字
(三)举例三:埃兰、波斯文字的演化
(四)举例四:古西亚楔形文字
(五)多种种族、语言共享文字的若干规律
(六)总结
三、汉字文明的滥觞:神话线索
四、考古发现殷商之前文字的痕迹
(一)文字的属性问题
(二)长江、淮、汉流域早期文字雏形
甲、早期江淮文字
乙、早期江汉文字
丙、“祖”形之索隐
丁、“神”字来源之谜
戊、江河地区早期符号──兼谈眼形符号之谜
己、青铜早期时代几种线形文字的出现
庚、总结:长江流域为早期文字的发祥地
(三)黄河流域早期文字符号比南方晚出
(四)东北文明的因素
(五)河北台西文字符号
(六)长江中游文字传承的疑问
五、殷商文明的多元性、语言属性、文字系统
六、结语
余论二、殷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
导论
一、十日系统的文化属性
二、学界针对日名问题的论辩
(一)生日或死日
(二)社会中的分组标志
(三)占卜选日
(四)死后卜选与生人已有日名的矛盾
三、探究日名的基本原则
(一)生人日名与日名庙号的区别
(二)不同受祀者的十日祭名
四、丧事中日象的隐义
(一)殷人十日信仰和十日一旬的时间概念
(二)殷人拜日观念
(三)日象和日名在丧葬信仰中的作用
(四)从入地到乘日升天而宾于帝——兼论“宾于帝”卜辞的隐义
五、生人日名的问题
结语
中编、政权承前启后:殷周王家的关系
导论
壹、出土史料中的商周王室关系
一、商末周初考古文物的相似性
二、语言、文字与家谱的纪录
三、殷周礼制
四、殷商甲骨卜辞中的“周”
贰、传世文献的蛛丝马迹:伯夷叔齐的故事索隐
一、《伯夷列传》为经学难题
二、夷齐传说的核心演变
三、伯夷齐故事的社会历史背景
参、从西周甲骨文看殷周王家关系
一、凤雏村甲骨文的属性问题
二、异地的文化传承
三、异氏、异姓和异族概念之区分
(一)周原卜辞的“王”是周王
(二)孤竹墨胎氏传统中属于殷人
(三)周姬氏:何以同类的殷王亲戚不属于殷人?
四、文王立殷先王宗庙的问题
(一)殷商亲属祭祖制度
(二)“多生”的身份
(三)文武帝乙宗庙的神主问题
(四)周武王日名和帝号的发现
五、“ 周方伯□”的释读问题
余论
一、殷周王室的传承
二、从殷周政变背景读宋微子开故事
三、周原政权中央的特殊性
下编、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
导论
壹、商周文献类型及历史记载的萌芽
一、甲骨刻辞
二、青铜明器之铭文
(一)族徽
(二)祭祖
(三)被赏赐后祭祖
(四)赏赐之礼与祭祖之礼
(五)祭礼记录与具体的历史背景
(六)西周中期后铭文的“历史化”
(七)散氏盘
(八)总结
三、简册
(一)甲骨卜辞里的“册”
(二)青铜器铭文里的“册”
(三)西周晚期“礼册”内容之发展
(四)总结
贰、历史时间观念之形成刍议
一、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的观念区分
二、商代文献中的历谱
(一)年
(二)岁
(三)祀
三、周代文献中的历谱
(一)祀
(二)年
四、总结
参、春秋以前史官的身份
一、作册
二、史
(一)史
甲、殷商文献
乙、西周文献
丙、传世的先秦文献
(二)内史
(三)大史
甲、殷商文献
乙、西周文献
丙、传世的先秦文献
(四)御史
甲、殷商文献中的“御史”
乙、释“御”
丙、两周及传是文献中的“御事”
三、总结
余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献所叙述的三代史往往不符合史实。在空间宽大、生活条件不同的中国境内,竟能出现统一的历史,这种”历史“显然不符合世界上古史的演变脉落。但考古所显示的情况,恰好与世界历史所经过的阶段类似:上古中国也是依靠农耕成长,经过社会、经济分化,而逐步组成联合城邦国家的结构,发展出各种生产行业和交易,发现金属料而发明铸铜技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页 -
从最早的历史萌芽开始,神话与史实便一直存在,夸大先祖的成就,隐讳其过失,乃是古代修史者的基本心态和习惯做法。此外,记录者所处时代的正统意识,促使其将古代事迹塑造为符合后世政权的说法,这种重新理解和叙述历史的需求,导致古史多次遭到修改……文献是一种密码,而各种因素被一并隐藏在密码中,解读文献是从每一条线索逐一尝试解开线团的过程,而且只有第一手考古史料才能提供这些线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人也喜欢 · · · · ·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 更多书评 36篇
-
早期农耕国家政权不是来自军力,而是神权! 怎么来理解呢?我们先用逻辑来推理一下,新石器时期的农耕集团应该是如何生活的。首先,如果是以水稻种植为生的集团,他们经常需要忙着管理耕地,没有闲暇掠夺他人财富之事,甚至没有闲暇去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他们才会逼不得己地去进行战争呢?必然是他们控制地域的环境承载力已无法满足其人口剧烈增长的需求时,他们才会去抢占他人的地盘。 那有了这个假设,我们来看一下屈家... (2回应)
2013-12-10 13:22 2人喜欢
早期农耕国家政权不是来自军力,而是神权! 怎么来理解呢?我们先用逻辑来推理一下,新石器时期的农耕集团应该是如何生活的。首先,如果是以水稻种植为生的集团,他们经常需要忙着管理耕地,没有闲暇掠夺他人财富之事,甚至没有闲暇去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他们才会逼不得己地去进行战争呢?必然是他们控制地域的环境承载力已无法满足其人口剧烈增长的需求时,他们才会去抢占他人的地盘。 那有了这个假设,我们来看一下屈家岭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一下石家河遗址的分布情况。屈家岭时期,遗址的分布情况,虽然相较大溪时期,遗址的分布密度上升了许多,但遗址与遗址之间的空间距离还是很大,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到了石家河时期,大量的小型遗址出现,且遍布整个江汉平原。所以,这个时期,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冲突肯定会有所增加(人多是非多嘛)。但是,冲突肯定不是主题。为什么呢?这些村落,肯定不是一天之内形成的。那我们就去思考,这些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如果因为人口增长而需要去抢其它人的地盘,那么,形成的肯定是一种中心扩张型的遗址。但这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时期星罗棋布的小遗址这个事实相左。因此,他们是采取一种策略,不停地建设小村庄。根据国外社会学家的研究,只要某个村庄的人口小于200,就可以不用设置等级。那石家河时期的人,是不是也出于这种考虑呢?小村庄不用设置等级划分,只需要管理好耕地,上层阶级(那些住在石家河时期大得可怕的城址里的人)就好来收粮食。所以,考古遗址的事实证明了之前的推论,农耕集团不可能天天想战争的,他们天天在想的就是粮食。既然,天天想粮食,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粮食,必然是各种自然现象。古人如何认识自然现象呢?这就必定涉及到神力。那神必定是只有少数人才可以接触的,这样就形成了上层集团,他们掌握着与神沟通的“技术”,那就是掌握着粮食,也等于掌握着诸多小遗址群中农民们的性命。所以,说早期农耕国家政权不是来自军力,而是神权!我是这样理解的
2回应 2013-12-10 13:22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k4y1m7Hu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p4y1v7Go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v411v7f8 ]
2020-08-18 21:27 1人喜欢
-
郑偃与殷商文明之差异性 一、兵器比例,殷墟兵器比例数量数倍于郑偃,且多出于贵族墓葬,因此,殷墟有专业从事游战的贵族;此外,兵器之风格传承自北方草原地区,从东北传入中原。而郑偃不见这类风格兵器。(兽首刀,环首刀) 二、礼器类型与纹饰,殷墟的器型比郑偃丰富得多(这是当然,不然怎么能说殷墟文明是多元的呢),纹饰多元化,除了神龙崇拜外,吸纳了其它神兽的崇拜(鹿方鼎,牛方鼎) 三、大理石材质之礼器(1001大墓...
2013-12-09 15:47 1人喜欢
郑偃与殷商文明之差异性 一、兵器比例,殷墟兵器比例数量数倍于郑偃,且多出于贵族墓葬,因此,殷墟有专业从事游战的贵族;此外,兵器之风格传承自北方草原地区,从东北传入中原。而郑偃不见这类风格兵器。(兽首刀,环首刀) 二、礼器类型与纹饰,殷墟的器型比郑偃丰富得多(这是当然,不然怎么能说殷墟文明是多元的呢),纹饰多元化,除了神龙崇拜外,吸纳了其它神兽的崇拜(鹿方鼎,牛方鼎) 三、大理石材质之礼器(1001大墓石虎) 四、墓葬形制,1,大墓王冢形制,“亚”,“甲”,“中”在殷墟前未见。2,小墓中殷墟的腰坑墓和殉狗墓的比例远高于郑偃。3、二里冈墓底铺朱砂的葬俗,晚商没有看到 五、殉人和人牲,斩首礼之兴盛 六、通过祭祀坑内人牲之头骨可判定,人牲的族群众多。 七、马车的出现,殷墟为首例 八、甲骨金文的出现 九、东北迁徙至河北,符合人类文明客观规律,黄河中游迁至河北,不符合人类文明客观规律(但是否有可能都城的人不需要农耕,他们只需要能控制住农耕的集团就好了,农耕的集团可以为他们提供粮食,不一定要都城附近是适合农耕的地方)
回应 2013-12-09 15:47 -
“文献所叙述的三代史往往不符合史实。在空间宽大、生活条件不同的中国境内,竟能出现统一的历史,这种”历史“显然不符合世界上古史的演变脉落。但考古所显示的情况,恰好与世界历史所经过的阶段类似:上古中国也是依靠农耕成长,经过社会、经济分化,而逐步组成联合城邦国家的结构,发展出各种生产行业和交易,发现金属料而发明铸铜技术。” 作者以世界上古史的演变脉落作为对比,我们在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之时,必须有这种...
2013-12-09 09:42 1人喜欢
“文献所叙述的三代史往往不符合史实。在空间宽大、生活条件不同的中国境内,竟能出现统一的历史,这种”历史“显然不符合世界上古史的演变脉落。但考古所显示的情况,恰好与世界历史所经过的阶段类似:上古中国也是依靠农耕成长,经过社会、经济分化,而逐步组成联合城邦国家的结构,发展出各种生产行业和交易,发现金属料而发明铸铜技术。” 引自 摘要 作者以世界上古史的演变脉落作为对比,我们在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之时,必须有这种宏大的视觉。中国文明并不能如此独特并脱离世界文明起源的规律。世界文明起源规律具有普遍性,但各文明的起源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充分考虑到中国文明起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才能说清楚中国文明起源是怎样一回事!因此,学习和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同仁,理应有宏大且纵深的历史观。所谓宏大,即掌握世界其它文明的演变规律,以宏大的视野来看中国文明,用宏大的学科视野来对待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所谓纵深,即对中国历史脉络发展的掌握,研究新石器,就不能不学习upper paleolithic和mesolithic,不能不学习夏商周。所以,以往在上课的时候,许永杰老师曾给我们提到过,他是向张忠培老师学习,研究的是汉以前。由此可见,这也是我们上一代考古学的大家们所提倡的,为何到了后来,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的目光竟变得如此之狭隘呢?
回应 2013-12-09 09:42
-
从最早的历史萌芽开始,神话与史实便一直存在,夸大先祖的成就,隐讳其过失,乃是古代修史者的基本心态和习惯做法。此外,记录者所处时代的正统意识,促使其将古代事迹塑造为符合后世政权的说法,这种重新理解和叙述历史的需求,导致古史多次遭到修改……文献是一种密码,而各种因素被一并隐藏在密码中,解读文献是从每一条线索逐一尝试解开线团的过程,而且只有第一手考古史料才能提供这些线索 乾嘉二朝的考证,虽有大成就,但... (1回应)
2013-12-09 10:01
从最早的历史萌芽开始,神话与史实便一直存在,夸大先祖的成就,隐讳其过失,乃是古代修史者的基本心态和习惯做法。此外,记录者所处时代的正统意识,促使其将古代事迹塑造为符合后世政权的说法,这种重新理解和叙述历史的需求,导致古史多次遭到修改……文献是一种密码,而各种因素被一并隐藏在密码中,解读文献是从每一条线索逐一尝试解开线团的过程,而且只有第一手考古史料才能提供这些线索 引自 前言 乾嘉二朝的考证,虽有大成就,但亦因其以文献考文献,无法解读出文献中更深层的密码。后又有疑古学派之诞生,把中国上古史“疑”得天翻地覆。在此契机下,为重建中国上古史,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这也使我们能超越乾嘉前辈之学问,更深入地探讨上古史。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考古学积累了60年材料的基础上,李学勤先生呼吁的“走出疑古时代”,已成为一种思潮,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响应。而后来也有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中国上古史似是指日可待。 然而,从疑古到信古,这一步应该怎么迈? 相信大家在初学考古时,一定有一篇绕不过去的文章,那就是徐旭生先生的《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徐先生从传世文献中梳理夏之地望,然后通过实地考察调查,以考古材料传世验证文献所说,认为二里头所在的位置便是夏。这也成了一种研究范式,以考古学材料加上传世文献,证明某一历史问题。然而,有的学者在引用传世文献时,不思考这些传世文献的成书背景以及传世文献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信息,简单地以考古材料比对传世文献上记载的一字一名,而没有对传世文献进行“解密”。如果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走出疑古时代,则易使后人复疑于今人。 因此,在研究上古史时,不能简单地以考古材料比对传世文献,不能以传世文献中固有的认识束缚思维后,以考古材料来证明 自己已经被束缚了的思维。而应该在考古材料事实的基础上,“破译”传世文献背后的密码。
1回应 2013-12-09 10:01 -
“文献所叙述的三代史往往不符合史实。在空间宽大、生活条件不同的中国境内,竟能出现统一的历史,这种”历史“显然不符合世界上古史的演变脉落。但考古所显示的情况,恰好与世界历史所经过的阶段类似:上古中国也是依靠农耕成长,经过社会、经济分化,而逐步组成联合城邦国家的结构,发展出各种生产行业和交易,发现金属料而发明铸铜技术。” 作者以世界上古史的演变脉落作为对比,我们在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之时,必须有这种...
2013-12-09 09:42 1人喜欢
“文献所叙述的三代史往往不符合史实。在空间宽大、生活条件不同的中国境内,竟能出现统一的历史,这种”历史“显然不符合世界上古史的演变脉落。但考古所显示的情况,恰好与世界历史所经过的阶段类似:上古中国也是依靠农耕成长,经过社会、经济分化,而逐步组成联合城邦国家的结构,发展出各种生产行业和交易,发现金属料而发明铸铜技术。” 引自 摘要 作者以世界上古史的演变脉落作为对比,我们在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之时,必须有这种宏大的视觉。中国文明并不能如此独特并脱离世界文明起源的规律。世界文明起源规律具有普遍性,但各文明的起源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充分考虑到中国文明起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才能说清楚中国文明起源是怎样一回事!因此,学习和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同仁,理应有宏大且纵深的历史观。所谓宏大,即掌握世界其它文明的演变规律,以宏大的视野来看中国文明,用宏大的学科视野来对待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所谓纵深,即对中国历史脉络发展的掌握,研究新石器,就不能不学习upper paleolithic和mesolithic,不能不学习夏商周。所以,以往在上课的时候,许永杰老师曾给我们提到过,他是向张忠培老师学习,研究的是汉以前。由此可见,这也是我们上一代考古学的大家们所提倡的,为何到了后来,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的目光竟变得如此之狭隘呢?
回应 2013-12-09 09:42 -
目前学界的六种商族起源说:中原说,东来说,西北说,北来说,东北说(又可细分为东北说,河北说和京津说,但实际上夏家店——下七桓——殷墟在一条传播路线上)。东南说。 支持东北说之学者,徐中舒,丁山,傅斯年,苏秉琦,林沄,杨锡璋,干志耿,李殿福,陈连开,曹定云,朱彦民等,在学界中影响力较大。可惜无法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郑偃商城的问题。对此,李伯谦、张渭莲提出一说,即从河北下七垣到二里冈,再从二里冈回...
2013-12-09 14:29
-
1.何谓历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h411d7PY 2.蓝色革命——新石器革命的发生机制与指标问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K4y1v7Qe 3.中国自创的冶炼技术与青铜文明,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C4y1b7c7 4.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K4y1e7MW 5.马与人——世界史与中国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v411v7f8 6.盘龙城时代的历史地图,https://www.bi... (1回应)
2020-09-05 15:44
1.何谓历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h411d7PY
2.蓝色革命——新石器革命的发生机制与指标问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K4y1v7Qe
3.中国自创的冶炼技术与青铜文明,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C4y1b7c7
4.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K4y1e7MW
5.马与人——世界史与中国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v411v7f8
6.盘龙城时代的历史地图,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v411v7SX
7.商文明双嘴龙“天神”信仰索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C4y1t7zA
8.天地神明——先秦生机概念,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4y1S7we
9.商代易与道观念渊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p4y1v7PU
10.从先秦思想到正统的经,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v411v7Zj
1回应 2020-09-05 15:44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k4y1m7Hu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p4y1v7Go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v411v7f8 ]
2020-08-18 21:27 1人喜欢
论坛 · · · · · ·
附图“若欲评论,必先了解,且看看郭静云本人怎么... | 来自又注册了 | 1 回应 | 2021-02-14 |
若欲评论,必先了解,且看看郭静云本人怎么说吧,... | 来自龙脊 | 2020-09-05 | |
分子人类学证明郭的观点可能更准确 | 来自一路飞奔 | 2018-05-23 | |
许宏先生博客上关于本书的三篇点评 | 来自韧勉 | 6 回应 | 2018-05-22 |
从分子人类学角度,支持郭的观点 | 来自一路飞奔 | 1 回应 | 2018-05-22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8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lili 2015-11-02
从神话到史实到新神话
8 有用 sliversamurai 2015-04-15
观点可以不同,但攻击毫无必要,大陆的学者们需自重
2 有用 𓇗𓅮شياو 2015-06-24
争议颇大,成一家之言。主要观点:夏文明为江汉的先楚文明古城邦联盟;郑偃商城实为先楚边地城堡;商王族来源于东北的驯马族群并带来东北铜石文化;商王族及东北族群与盘庚时入主中原;周商王族关系亲密习俗相近且周王族祭祀商祖;周伐商为贵族政变;中国历史纪年意识起源西周晚期因此之前无纪年非史料散佚。
6 有用 精一 2016-05-04
新颖的世界史视角
3 有用 四藏居士 2015-02-25
一本正经说瞎话
0 有用 又注册了 2021-02-14
郭静云,身为“历史学”教授,言论全靠臆断,信口开河,简直是歪嘴和尚没正经。 1、说汉是中国第一个帝国,而"秦是帮忙的"。 2、身为“历史学”教授,言论全靠臆断,信口开河,简直是歪嘴和尚没正经。 …… 言论皆可在史东的八方论坛上找到。 如此言论居然可以出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0 有用 以逆为名 2021-01-30
首先归纳一下作者在书中的观点: 1.殷商之前中原文化的起源来自南方江汉区域 2.殷商文明源头是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或与中亚有关联 3.殷、周王室有较强的同一性 4.中国历史观念的形成主要在西周晚期 可以看到这些结论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因此遭遇到众多学者的反驳。姑且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也不深究论证过程是否合理,至少作者给出了一些新颖的视角。例如通过耕地利用率和稻作农业发展来考察人口变化,用比较文明的方... 首先归纳一下作者在书中的观点: 1.殷商之前中原文化的起源来自南方江汉区域 2.殷商文明源头是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或与中亚有关联 3.殷、周王室有较强的同一性 4.中国历史观念的形成主要在西周晚期 可以看到这些结论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因此遭遇到众多学者的反驳。姑且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也不深究论证过程是否合理,至少作者给出了一些新颖的视角。例如通过耕地利用率和稻作农业发展来考察人口变化,用比较文明的方式来研究一般社会规律,或是论证文字和语义的关系来推论文化起源等。 对于书中的结论,我并不完全支持。苏秉琦先生提出“漫天星斗”说,就论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结果,而无需区分主次。殷商和周人也并非要分出个同宗或异族。但历史研究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儿,毕竟只有不断讨论磨合,才能推动学科的进步。 (展开)
1 有用 多才多艺婆硕罗 2020-12-08
方向。
2 有用 Tse 2020-11-23
幸好读到这本书,初识郭静云教授,惊为天人,一个俄罗斯籍犹太裔?女性学者,穷其一生专研最为苦涩深奥、争议最大的古中国三代史,读到最后那参考文献足足写满60页,涉及古文、中文简繁体、日英法德俄诸文,并长期置身于田野考古、各地讲学等实践中,这难道不是爱吗?我认为整书在大方向的推论下是忠于事实、严谨可靠的,经得起各方质疑和攻击。考古实物重于传世文献,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才是殷商前的核心文明,符合成汤、大禹等神... 幸好读到这本书,初识郭静云教授,惊为天人,一个俄罗斯籍犹太裔?女性学者,穷其一生专研最为苦涩深奥、争议最大的古中国三代史,读到最后那参考文献足足写满60页,涉及古文、中文简繁体、日英法德俄诸文,并长期置身于田野考古、各地讲学等实践中,这难道不是爱吗?我认为整书在大方向的推论下是忠于事实、严谨可靠的,经得起各方质疑和攻击。考古实物重于传世文献,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才是殷商前的核心文明,符合成汤、大禹等神话事实,同时存在先楚、先吴、先越、先蜀等文明,二里头是石家河的北界,应淡化龙山的作用,殷商来自东北游猎民族,带来了车马,吞并融合了本土文明,现流存至今的一元史观为周书写,而商周王族互姻共祖,商王用日名,甲骨金文非记史目的,传世史观形成于西周后期。马车起源于中亚草原,从不同方向影响了古埃及两河和古中国 (展开)
2 有用 比奇堡扛把子👿 2020-11-18
S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