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出版年: 2013-10
页数: 15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孔飞力著作集
ISBN: 9787108045775
内容简介 · · · · · ·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作者简介 · · · · · ·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1933- ),是美国及西方中国史研究中人们公认的一位大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他于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费正清教授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退后,孔飞力由芝加哥大学转回母校接替费正清留下的空缺,一直任教至今。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并是美国艺术人文科学院院士。
孔飞力精于概念分析、重视运用中国原始档案,具有良好的中国语言基本功。孔飞力等第二代中国学家注意从新的理论视角解释过去被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冲击”下发生的重大事件。80年代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学术交流的正常化,使其获得直接接触中国史料档案的机会。这些都为孔飞力的中国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机遇。
孔飞力著作不是很多,每一本书之间...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1933- ),是美国及西方中国史研究中人们公认的一位大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他于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费正清教授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退后,孔飞力由芝加哥大学转回母校接替费正清留下的空缺,一直任教至今。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并是美国艺术人文科学院院士。
孔飞力精于概念分析、重视运用中国原始档案,具有良好的中国语言基本功。孔飞力等第二代中国学家注意从新的理论视角解释过去被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冲击”下发生的重大事件。80年代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学术交流的正常化,使其获得直接接触中国史料档案的机会。这些都为孔飞力的中国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机遇。
孔飞力著作不是很多,每一本书之间出版的间隔都很长,但每一本著作问世都引起轰动,是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海外中国人》。他还参加过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和《剑桥中华民国史》若干章节的编撰。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孔飞力
导论
第一章 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
——根本性问题和魏源的思考
第二章 从太平天国事变到戊戌变法
——冯桂芬与历经磨难的变革进程
第三章 从耒阳暴乱到农业集体化
——根本性议程的时代跨越
第四章 19-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的演进
——根本性议程的改造与再改造
致谢
译者后记/陈兼、陈之宏
参考书目
索引
· · · · · · (收起)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试读 · · · · · ·
□ 孔飞力 这本书的中文版终于要同中国读者见面了。我想借此机会,对我在书中有所论及但未能充分展开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 我何以会在这本书的标题中使用 了“现代”这个词? 对此,最为简单的回答是,我所谓的“现代”,指的是“现时的存在”。然而,近来我在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中意识到,这种关于“现代”的简单化理解大概是难以完全令人信服的。至少,“现代”这个词..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由于中国社会固有的平等观念,也由于中国没有世袭的阶层和等级划分,这就使得中央政权有可能实行平等的法治。这种社会平等是中国的一种可贵的财富。而在欧洲和美国,财产和特权凌驾于政治之上,它们就做不到这一点。在中国,如果实行社区自治的话,就会造成地方政治精英势力的繁殖,并将他们自己的专横统治强加于各个村庄的头上。中国所应该做的,必须是法律的平等实施和对于官僚行政机构的严格的纪律约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8页 -
若以孔飞力所设定的现代国家形成的“建制议程”为对照,则集体化所体现的是政治控制在这一议程的演进中独占鳌头的景象:它从根本上摧毁了长期以来便处于国家与农村基层社会及作为纳税人的农民之间的“中介力量”,在完成了中央集权国家对于农村基层社会全面控制的同时,至少从当时来看也解决了国家从农村的财政汲取问题,从而使得国家宏大的工业化计划得以全面推进。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势国家”。与此同时,言路关闭,知识分子沦为九流之末,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这两个本属“建制议程”应有之义的题目在实际生活中却消失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7 条 )
-
Zophiel (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若以孔飞力所设定的现代国家形成的“建制议程”为对照,则集体化所体现的是政治控制在这一议程的演进中独占鳌头的景象:它从根本上摧毁了长期以来便处于国家与农村基层社会及作为纳税人的农民之间的“中介力量”,在完成了中央集权国家对于农村基层社会全面控制的同时,至少从当时来看也解决了国家从农村的财政汲取问题,从而使得国家宏大的工业化计划得以全面推进。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势国家”。与此同时,言...2019-03-22 12:33:41 4人喜欢
-
荒荒 (晚安)
由于中国社会固有的平等观念,也由于中国没有世袭的阶层和等级划分,这就使得中央政权有可能实行平等的法治。这种社会平等是中国的一种可贵的财富。而在欧洲和美国,财产和特权凌驾于政治之上,它们就做不到这一点。在中国,如果实行社区自治的话,就会造成地方政治精英势力的繁殖,并将他们自己的专横统治强加于各个村庄的头上。中国所应该做的,必须是法律的平等实施和对于官僚行政机构的严格的纪律约束。2014-04-25 20:38:40 4人喜欢
-
流星飞绊 (开始退休生活)
在农业集体化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国家所最为优先考虑的问题。这是由农业收入和工业化需求之间的交叉关系所决定的。集体化为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于新政权所面临的财政收入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理解。第一,它面临着我们已经很熟悉的那种挑战:让政府能够保持掌控农民的剩余产品的通道,而不受到那些贪婪及自我保护的中介掮客们的阻拦。第二,则涉及到了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为共产党掌权前的20世纪...2016-11-26 12:42:07 3人喜欢
在农业集体化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国家所最为优先考虑的问题。这是由农业收入和工业化需求之间的交叉关系所决定的。集体化为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于新政权所面临的财政收入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理解。第一,它面临着我们已经很熟悉的那种挑战:让政府能够保持掌控农民的剩余产品的通道,而不受到那些贪婪及自我保护的中介掮客们的阻拦。第二,则涉及到了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为共产党掌权前的20世纪历届政权所忽略的问题:通过资本投入或者对于社会的重新改组,在实际上使得农业的产出得到增加。 ……共产党人同先前的清政府和民国时期的历届政府一样,也将中介掮客视为农民的压迫者,同时也是对于国家的威胁。共产党人现在使用阶级斗争的语言,将他们界定为剥削者,…… ……土地改革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将地方上的精英阶层当作一种经济和政治力量予以摧毁,……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土地改革所影响到的精英阶层并不是大土地出租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离开乡间,住在城里),而是有一些出租土地或雇工的富裕农民。很多人还是乡村中的小办事人员,在村里担任保甲长,为旧政权收集税赋,大概也没有被当做“地主”的资格。作为一种政治措施,土地改革消灭了一个通过其“作为”而使得很大一部分税赋收入到不了国家手里的“国家代理人”的阶级。共产党人用以取代他们的那些人,是从农民中最为穷苦的阶层中选拔出来的。这些人所获得的一切都来自于共产党,他们因而不仅支持新政权,也非常乐意为新政权服务。 ……当从村经济开始恢复时,一些过去便存在的政治问题引起了各省领导部门的警觉:贫富分化重新露头,一个“新富农”阶级似乎正在出现,并在控制中国乡村一级剩余农产品的问题上成为国家的竞争者。…… ……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是,旧政权所面临的收入来源问题在现代条件下改头换面地出现了。工人队伍的迅速扩大,对国家提供粮食供给的能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中央于1953年作出决定,将通过农业税获得的粮食数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这就意味着粮食需求的增加必须通过与私商的竞争,经由市场购买而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粮价推到了更高的水平。为了确保城市能够得到低价粮食的供应,中央领导层于1953年下半年采取措施,规定农民按照一定的数量和价格出售粮食。…… “统购”的实行,是中国税收历史上迈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对于中介掮客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保证了国家对于农民剩余产品的占有份额,而且还更进一步,在实际上增加了这种份额。……这是国家几区粮食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尽管国家从来没有公开地承认这实际上是一种税收措施。……
回应 2016-11-26 12:42:07
-
苦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孔飞力截取的历史片段和国内学者截取的似乎没有不同,但是他所看到的魏源等知识分子以及发生的事件,是中华文化内在的动因,而不仅仅“救亡”的权宜之计。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给清帝国百年的喘息之机,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是否能够更新出一个现代性的国家?历史不是学术,历史也有寿命。一个老年人是打不过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自我更新只能存在于吸血鬼的传说中,只能是个神话。
2022-05-01 07:47:21
-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建制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第一,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及其合法性的加强之间的矛盾;第二,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加强之间的矛盾;第三,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句话把全书思想概括了。
2022-04-25 18:45:39
-
三个问题 孔立飞先生提到了中国在帝制末期的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使精英统治阶级重新获得活力以对抗权力的滥用。(8)此问题关注的是权力的运作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权力进行制约。这个问题由来于满清皇帝对于权力的全部占有以及满汉对立下对于汉人大臣群体的怀疑眼光,这种思维立场直接催生了一系列对于文官集团的残忍压制,比如文字狱的兴起,又比如当文官群体对于一件事情有了群体的意见时,皇帝便会有结党的怀疑(11)。这些...
2022-03-31 16:12:03
三个问题 孔立飞先生提到了中国在帝制末期的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使精英统治阶级重新获得活力以对抗权力的滥用。(8)此问题关注的是权力的运作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权力进行制约。这个问题由来于满清皇帝对于权力的全部占有以及满汉对立下对于汉人大臣群体的怀疑眼光,这种思维立场直接催生了一系列对于文官集团的残忍压制,比如文字狱的兴起,又比如当文官群体对于一件事情有了群体的意见时,皇帝便会有结党的怀疑(11)。这些都促使了官僚群体的冷漠、疏离,这当然易于统治,却不利于事务的处理。文字狱也好,结党的帽子也罢,其实都是权力滥用的必然结果,皇权对于任何形式的文字、活动都享有解释权的垄断,毫无制衡的可能。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利用并控制大批受过教育,却不能吸收到政府中文人精英的力量。(8)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是政治群体与政治参与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的直接原因是庞大的文化精英与公民定额以及有限的官员数量的巨大反差。(14)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重要呢,孔立飞先生认为这些文化精英受过共同的教育:它们在共同诗书文本中学习了公民法则(这里的翻译用词是有问题的)和善政良治的基本精神,并且认为自己的利益同国家命运休憩相关。(17)这些“准政治精英”在地方上,在官方体制之外从事着官方所批准的活动。(16)在这里,孔立飞先生在这里偏向于论述一种共同,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整体的分析,很有结构主义的旨趣。 第一章对于魏源的介绍就是想要解决第一个以及第二个问题,魏源想要思考的是国家应如何通过让文人们更为热诚地承担责任以及更为广泛地参与政治,从而在国家变得更富有生气的同时,也使得权威统治得到加强。(31)魏源选择的方式是用《诗经》阐释微言大义。魏源认为“在一个日趋没落的时代,《诗经》提供了一种将精英阶层集结起来的力量,使得文人学士得以摆脱无动于衷而做出投入公共生活的决定,从而促使社会从四分五裂走向对于身份和利益共同性的更大觉悟。”(38) 但魏源所做的仍然只是一种道德层面的倡导,因为都没有涉及到皇权,文人学士的联合必然涉及与皇权的互动,没有这方面的讨论,这样的尝试没有多少意义。当然换一个角度理解,这样一种倡导的成功所需要的就是对于皇权的限制,其指向的仍然是政治权力的规范运行。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通过一套狭小的官僚行政机构来统治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8)这所涉及的是政治体制与政治规模不适配而导致的政治控制能力的孱弱,因此产生了官府与公众之间的中介。冯桂芬提出了将公共权力下放的方式来消除中介(59、60),但这种方式直接侵犯了官僚的利益即对于权力的独占,这样的措施遭到了激烈的批评。(102)上层的政治体制设计精细异常,但县以下却没有足够的行政部门,导致了胥吏作为中介变相地夺去了部分国家权力。(22)对于地方的完全控制是中国共产党完成的伟大功绩。
回应 2022-03-31 16:12:03 -
刘郁 (。)
我想提议的是,我们正逐渐接触到中国威权主义的内核,而这是一种并不一定会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便会解体的关于人类行为的信仰体系。 公共权力和权威为什么会在在?这当然是为了使得私人利益受到制约。这一看法所赖以存在的信念基础是,公共利益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内在化”,而使得人们可以不受约束地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根据同样的道理,政治竞争和由此而产生的派系斗争只会导致对于公共利益的损害,只有正常的政府机构才能阻止...2022-02-27 16:20:30
我想提议的是,我们正逐渐接触到中国威权主义的内核,而这是一种并不一定会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便会解体的关于人类行为的信仰体系。 公共权力和权威为什么会在在?这当然是为了使得私人利益受到制约。这一看法所赖以存在的信念基础是,公共利益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内在化”,而使得人们可以不受约束地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根据同样的道理,政治竞争和由此而产生的派系斗争只会导致对于公共利益的损害,只有正常的政府机构才能阻止精英阶层作为一个整体为追求私利而非法行使权力,也只有统治集团的上层才有可能保持必要的客观性,以防止行政机制作为一个整体从事追求私利或派系利益的目标。在最高层,只有皇帝本人才能保证整个统治体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导向。这些设想本身,又是建立在下述设想之上的:官位越高,官员对于公共利益的看法也越具有客观性。 在这里,冯桂芬的批判者们持有种冷酷的社会观,他们的看法,可以用“民风不古”这句已成为老生常谈的感叹来加以概括。这样说,意味着当下的中国早已远离经典文本中关于乌托邦式古代社会的想象:那是一个黄金时代,人人都有着对于公共利益的自然而然的关怀,由于公共价值的内在化,威权式的强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然而,在当下这个时代,为了使私人利益受到制约,权威仍然是必需的。但要处于最高层的官员们这么去做,又会带来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人们又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高层官员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呢?只有当人们相信,高层官员在面对公共利益时必定会比下层官员持更为客观的态度,而官员阶层作为一个整体也必定会比纯粹的“私人”持更为客观的认识时,上述问题才会不再成其为问题。 引自 第二章 从太平天国事变到戊戌变法 回应 2022-02-27 16:20:30
论坛 · · · · · ·
现代化 德国学法国 俄国学德国 ... 君主没见识 一... | 来自doi | 2022-01-03 02:08:35 | |
有删节吗? | 来自onion | 13 回应 | 2021-08-12 13:16:39 |
部分摘錄 | 来自谷子 | 2021-03-23 09:23:32 | |
150页35元,真贵啊 | 来自头头儿 | 9 回应 | 2020-10-11 11:21:4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8.6分 112人读过
-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9.0分 241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Armand Colin (199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2013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TOP100 (451½°F™)
- 现代想像与晚清政制的思想谱系 (華夏)
- 37°暖书单(二) (37°暖)
- 2013豆瓣新书榜 (半醒着的猫)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佐为 2016-06-04 22:54:32
对constitution作了广义解释,根本性问题指当时人们关于为公共生活带来合法性秩序的种种考虑。本书讨论的三个问题是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及国家财政需求与地方社会利益的关系。魏源作为先驱在根本性问题上首倡文人中流参与政治;冯桂芬则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出下层官员选举上层官员及由百姓推选出本乡人士取代税收中介掮客。在对反对建议的讨论中通过联邦党人文集比较中美知识人对公共利益能否及如何得到保证的不同见解深... 对constitution作了广义解释,根本性问题指当时人们关于为公共生活带来合法性秩序的种种考虑。本书讨论的三个问题是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及国家财政需求与地方社会利益的关系。魏源作为先驱在根本性问题上首倡文人中流参与政治;冯桂芬则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出下层官员选举上层官员及由百姓推选出本乡人士取代税收中介掮客。在对反对建议的讨论中通过联邦党人文集比较中美知识人对公共利益能否及如何得到保证的不同见解深入挖掘中国威权主义的内核。第三章讲革命后中国将中介界定为剥削者,通过土改产生新中农阶层,然后推行集体化,统购统销建立强大的国家汲取体系,人民公社增强对农村的政治控制,同时这一切都是为工业化服务。第四章总揽现代国家演进历程,认为由国家统一的需要产生了建立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的要求是建制议程重要特征 (展开)
6 有用 安提戈涅 2016-12-18 19:39:40
隐约感到孔飞力要处理的是一个钱穆提及但又没有解决的问题:胥吏政治中流品的变动问题——换成孔飞力的话来说就是,晚清世界里权力在各种机制中的分配问题。冯桂芬、魏源等人自视为精英士人群体,但颇为吊诡的是,在更高层眼中,他们还是属于被他们批判的胥吏阶层。有多股力量在此间夹缠,地方精英的扩张申诉与中央铁板一块的冲突、选拔体系陈旧造成的在编人员与编外人员的冲突(这个问题钱穆也注意到了),文人文化地位与政治地位... 隐约感到孔飞力要处理的是一个钱穆提及但又没有解决的问题:胥吏政治中流品的变动问题——换成孔飞力的话来说就是,晚清世界里权力在各种机制中的分配问题。冯桂芬、魏源等人自视为精英士人群体,但颇为吊诡的是,在更高层眼中,他们还是属于被他们批判的胥吏阶层。有多股力量在此间夹缠,地方精英的扩张申诉与中央铁板一块的冲突、选拔体系陈旧造成的在编人员与编外人员的冲突(这个问题钱穆也注意到了),文人文化地位与政治地位断裂的冲突,等等。我更倾向于认同钱穆的观点,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着化石般的历史,仅仅放在晚晴至土改时期来看,又嫌单薄与难以言尽了一些。孔氏的观点与我八字不合吧。 (展开)
7 有用 装睡的人 2017-01-08 22:24:39
给了一个令人思考的有趣视角,即大清不是在深度睡眠中被洋人猛地抽走了被子,而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又听到了闹钟响起。但书中所提供的微观材料本身恐怕完全不足以支撑起这个宏观视角的正确性。
7 有用 风间隼 2014-04-13 22:13:49
了不起的作品。说是从中国脉络出发,三个议题的选择其实还是现代化视角,以英国的经验为主要参照系,兼具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但确实有效地呈现出了那些为人所忽略的基本事实。构筑得够扎实的现代化理论其实胜过某些仅有政治正确的后现代。字里行间显示出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满满的自信,有着史学家中少见的社会结构意识,又比社会学家多了历史和资料方面的优势。要说局限,可能是太偏重于国家视角,但对一本100多页的书而言,能在某... 了不起的作品。说是从中国脉络出发,三个议题的选择其实还是现代化视角,以英国的经验为主要参照系,兼具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但确实有效地呈现出了那些为人所忽略的基本事实。构筑得够扎实的现代化理论其实胜过某些仅有政治正确的后现代。字里行间显示出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满满的自信,有着史学家中少见的社会结构意识,又比社会学家多了历史和资料方面的优势。要说局限,可能是太偏重于国家视角,但对一本100多页的书而言,能在某些议题上深入已经足够了。 (展开)
2 有用 Incubus 2016-03-21 17:17:59
刚接触清史,能打开思路的一本书。
0 有用 紫玉生烟 2022-07-05 14:36:11
按照亨廷顿的现代化标准,即合法性、治理水平、政治参与三大要素来看,中国的政体从未进入现代化,而且政权一直在用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来做偷换概念的宣传,掩盖政治现代化的短板。自19世纪的救亡思潮以来,由士大夫提出的三个根本性议程问题,被作者称作”起源”。二百年过去,这三个问题并未得到解答。统治者并没有分享权力的意思,官僚阶层用标榜自身的道德完美来反对政治竞争,底层民众被动地接受并表现为反智主义和个人崇拜。... 按照亨廷顿的现代化标准,即合法性、治理水平、政治参与三大要素来看,中国的政体从未进入现代化,而且政权一直在用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来做偷换概念的宣传,掩盖政治现代化的短板。自19世纪的救亡思潮以来,由士大夫提出的三个根本性议程问题,被作者称作”起源”。二百年过去,这三个问题并未得到解答。统治者并没有分享权力的意思,官僚阶层用标榜自身的道德完美来反对政治竞争,底层民众被动地接受并表现为反智主义和个人崇拜。唯有自宋以来的国家权力如何渗透到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当中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汲取能力的问题,在中共手中完成。那么接下来,是中国能够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道路,超越狭隘的基础和僵化的中央集权而实现现代化,还是国富民穷、掮客与官僚的勾连腐败等历史性痼疾对系统的长期侵蚀最终在某个时刻爆发? (展开)
0 有用 Turnsole 2022-06-29 08:48:55
1 魏源将《诗经》视为谏书,当作发表政治评论的隐喻。从而号召被清中期的政治高压政策(乾隆年间的文字狱)而噤若寒蝉、日渐犬儒的读书人,对公共生活的关注。2冯桂芬自下而上的改革。冯桂芬的批评者,通过制约私人利益而加强公共权力,这一威权主义被毛时代所继承。
0 有用 Percival 2022-06-28 20:07:33
@2019-09-21 19:23:19
0 有用 LTW 2022-06-26 10:42:41
家国存亡之际,社会型态剧烈动荡,或许也只有知识分子能够挺身而出才能革社会之大变,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提倡重新调整政治权力建制的冯桂芬,以及后面的梁启超,他们不过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缕烟云,但他们的思想影响并推动着中国现代国家的建立。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将介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地方精英分子从整个自上而下的体系中排除出去,从而实现对地方民众的直接控制,是历届改革分子所追求的目标。
0 有用 忧郁的肉桂 2022-06-25 02:59:44
insight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