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碧山02、03一起看。看着看着就有新的想法了,书中提到的乡村建设有点雷同,感觉都变成景点和艺术节了。乡村建设应该把乡村建设成乡村。有机会去实地看看。
看到还有人在踏实的做传统文化复兴的相关事情,看到乡土中国不卑不亢温和坚定的态度,感动之余亦有欣慰
除了“送不出去的信物”看起来浪费纸又莫名其妙之外,别的栏目和文章都写得极好,特别是关于新时代农村该如何建设、经济与保护之间的摩擦冲突,都很值得思考。我个人很喜欢黟县百工、清明计划和荫余堂。
保持了前两期里的策划和选文水准,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梁鸿的《乡土中国:起源、生成与形态》和贾瑞明的《自然农人笔记》。这两天刚好在豆瓣阅读上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这本抒情和写实为主的书跟《碧山3》里这篇总结乡土中国前世今生的偏学术的文章,刚好形成对照。
一组兼有文学性和调查研究性的专题写作,类似一种地毯搜索式的尝试。金城出版社不知不觉间在新写作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是近年来进步较大的出版社。
碧山是一种信仰。
理想乐土
我庄=美浓
考试前就计划去碧山一趟,最后没成行,这次还错过了碧山书局的招聘(但我想,错过了,就是缘分没到!)。。。好喜欢那篇“自然农人笔记”,我养我的草那会也是这样的,把它当做个小人儿~~~只是,徐晋如曾批判梁漱溟的“知识分子返乡运动”,好像不是一个意思。。。
梁鸿的文章比较深刻一些,其他文章多是介绍性文字,总结性和概括性不够。没有深入探讨具体实践个案的普遍性道理。如何推广开来,还是只能一个个试验?
终究有人在行动了,文人的倔强和豁达,总是让人敬佩,乡土民艺不仅是我们游览的景致,也是祖辈生活的智慧和延续,完全丢掉,真的可以么
乡村建设实在不在我的世界里
不知何故,到《楠溪江消逝与重构》一篇,竟想起有关“为何读”的闲事,记忆的汹涌,不似山水格局的清明。轻落在对魏晋南北朝痴迷的错落驳杂里,之前做摄制文案的背景搜索间,或藏匿于多年前那些夏日例行公事般的奔走游赏中……这早已注定的“不确定”。太近时想逃开,远了,又会想念。认定的事,一定要去做,差别在于,你有多想要。“未老”和“断肠”的陈词滥调,其实都是真的,要会听,要坚定。还乡。拼好过去的支离。
有趣
重温~
翻完的第一本《碧山》。认真读了梁鸿所写的第一篇《乡土中国起源、生成与形态——以世界史的视野》,之前觉得她的作品缺乏学术讨论,以及视角过于知识分子,这篇倒挺不同的。以及关于安徽、浙南两个古村落的保护实践、时代变迁。其中《21世纪头十年的徽州平民教育实验》令我很感兴趣,可惜文中提到的平民小学已经改制。提醒自己可以找找陶行知的书来读。
一种生活方式
这期终于有讲种田了
终于读了,比想象的难读,又比想象的好读。不应该被分类在mook杂志里。
实在型的文艺
> 碧山03:去国还乡 续
4 有用 田园 2016-04-11 17:00:58
碧山02、03一起看。看着看着就有新的想法了,书中提到的乡村建设有点雷同,感觉都变成景点和艺术节了。乡村建设应该把乡村建设成乡村。有机会去实地看看。
2 有用 seren 2016-03-13 21:57:56
看到还有人在踏实的做传统文化复兴的相关事情,看到乡土中国不卑不亢温和坚定的态度,感动之余亦有欣慰
0 有用 陳抄書 2014-08-10 18:42:03
除了“送不出去的信物”看起来浪费纸又莫名其妙之外,别的栏目和文章都写得极好,特别是关于新时代农村该如何建设、经济与保护之间的摩擦冲突,都很值得思考。我个人很喜欢黟县百工、清明计划和荫余堂。
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3-11-17 16:18:41
保持了前两期里的策划和选文水准,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梁鸿的《乡土中国:起源、生成与形态》和贾瑞明的《自然农人笔记》。这两天刚好在豆瓣阅读上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这本抒情和写实为主的书跟《碧山3》里这篇总结乡土中国前世今生的偏学术的文章,刚好形成对照。
0 有用 半嶋·不响 2014-06-26 09:30:20
一组兼有文学性和调查研究性的专题写作,类似一种地毯搜索式的尝试。金城出版社不知不觉间在新写作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是近年来进步较大的出版社。
0 有用 Map.小喂 2013-11-14 21:57:55
碧山是一种信仰。
0 有用 柚子王 2014-11-15 17:01:19
理想乐土
0 有用 烏普西侖巴 2014-11-22 20:32:09
我庄=美浓
0 有用 鸣北 2014-02-19 13:07:14
考试前就计划去碧山一趟,最后没成行,这次还错过了碧山书局的招聘(但我想,错过了,就是缘分没到!)。。。好喜欢那篇“自然农人笔记”,我养我的草那会也是这样的,把它当做个小人儿~~~只是,徐晋如曾批判梁漱溟的“知识分子返乡运动”,好像不是一个意思。。。
0 有用 dArchang 2015-10-26 15:32:52
梁鸿的文章比较深刻一些,其他文章多是介绍性文字,总结性和概括性不够。没有深入探讨具体实践个案的普遍性道理。如何推广开来,还是只能一个个试验?
0 有用 山之巅天之痕 2014-07-05 22:51:09
终究有人在行动了,文人的倔强和豁达,总是让人敬佩,乡土民艺不仅是我们游览的景致,也是祖辈生活的智慧和延续,完全丢掉,真的可以么
0 有用 方觉夏深 2014-04-17 19:47:41
乡村建设实在不在我的世界里
0 有用 FakeJade 2013-09-26 02:27:55
不知何故,到《楠溪江消逝与重构》一篇,竟想起有关“为何读”的闲事,记忆的汹涌,不似山水格局的清明。轻落在对魏晋南北朝痴迷的错落驳杂里,之前做摄制文案的背景搜索间,或藏匿于多年前那些夏日例行公事般的奔走游赏中……这早已注定的“不确定”。太近时想逃开,远了,又会想念。认定的事,一定要去做,差别在于,你有多想要。“未老”和“断肠”的陈词滥调,其实都是真的,要会听,要坚定。还乡。拼好过去的支离。
0 有用 阿拉贝贝 2014-02-15 19:46:02
有趣
0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15-01-16 05:46:34
重温~
0 有用 yuanjing 2022-07-27 00:44:48
翻完的第一本《碧山》。认真读了梁鸿所写的第一篇《乡土中国起源、生成与形态——以世界史的视野》,之前觉得她的作品缺乏学术讨论,以及视角过于知识分子,这篇倒挺不同的。以及关于安徽、浙南两个古村落的保护实践、时代变迁。其中《21世纪头十年的徽州平民教育实验》令我很感兴趣,可惜文中提到的平民小学已经改制。提醒自己可以找找陶行知的书来读。
0 有用 ssilver 2017-08-22 18:10:11
一种生活方式
0 有用 短腿鳄小仙女 2019-08-20 23:00:16
这期终于有讲种田了
0 有用 ellen 2019-03-27 10:39:05
终于读了,比想象的难读,又比想象的好读。不应该被分类在mook杂志里。
0 有用 faye2 2016-01-21 12:32:34
实在型的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