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不公正对待的大师,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是“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的伟大作家”,也是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一推出即获成功,当年与《第22条军规》、《爱看电影的人》一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随后他陆续写出《扰乱和平》(1975)、《复活节游行》(1976)、《好学校》(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1984)、《冷泉港》(1986),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至今未能出版。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不公正对待的大师,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是“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的伟大作家”,也是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一推出即获成功,当年与《第22条军规》、《爱看电影的人》一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随后他陆续写出《扰乱和平》(1975)、《复活节游行》(1976)、《好学校》(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1984)、《冷泉港》(1986),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至今未能出版。
耶茨1926年出生于纽约州扬克斯市。三岁时,父母离婚。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母亲酗酒、容易歇斯底里,“当他们饥饿难耐或等着被人再一次轰走时”,母亲却对着他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1944年从埃文中学毕业后,耶茨参了军,部分原因是他受海明威的影响,认为作家应该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过战斗,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被派到法国。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轻美国作家一样,他目睹了战斗。另外他患上了肺结核,短期疗养后康复。作为占领军一员在德国服役后,他回到纽约,并在那里结婚。1951年,利用部队因为他的肺结核病而发放的残疾补助金,他移居欧洲住了几年,在那里创作小说。他坐在租来房间里,不停地抽烟、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写,一篇又一篇,但都失败了,《纽约客》拒绝了他的每一篇投稿。回国后,他先后在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工作过。为付账单,他替人捉刀,代人写作。1962在布雷德洛夫作家创作班(Bread Loaf Writers' Conference)上,他绕场裸跑,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走上菲茨杰拉德不成功的老路,去好莱坞写剧本。1963年他为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F·肯尼迪撰写发言稿,在约翰·肯尼迪遇刺后,他接受了依阿华大学作家创作班(正是保罗)的教职,但那一段经历并不愉快,又一个失败而已。1959年,他与妻子离婚,他的妻子得到了两个女儿的监护权。1961年,其极富盛名的处女作《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发表,引起轰动,与《第22条军规》、《看电影的人》一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1962年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出版,被评论界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他后来接连创作了长篇小说《扰乱和平》(Disturbing the Peace,1975)、《复活节游行》(The Easter Parade,1976)、《好学校》(A Good School,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Young Hearts Crying,1984)、《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1986)等。1992年秋,因为一次小手术所引起的并发症,66岁的耶茨去世于阿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
A vivid memoir of the life in an "unschooly" boy's prep school. This is a story about the anxiety and awkwardness of a premature age, the desperate seeking of attention and approval against a waning identity, the struggle to pull through the cruel mockerie...
(展开)
1 有用 糖罐子 2015-10-27
这是孙仲旭自杀后第一次读耶茨。青春期的故事,混乱,温柔,得不到的爱,伸出去无人接住的手,序和跋都是动人的小文,关于他那不得志的抑郁的父亲和母亲。ps:每次读到耶茨的生平,都要哭一场,
5 有用 [已注销] 2016-03-13
叙事一般,但字里行间(尤其是序跋)宁静而克制的气质太动人了,哀伤而准确。那些青春期隐秘躁动的欲望,渴望而得不到回应的爱,骤然停止没来由被一掌击碎的人与事,耶茨写得残忍而温柔,痛苦却不企求怜悯。最后他只是说,“不要太在意过去,好吗?如果一个人执拗于过去,可能会把自己逼疯的。”
2 有用 熊阿姨 2015-07-17
像是我部分中学生活的记录,重点中学的欺凌,“受欢迎的人”对事物的加持,私下传播的“巨大性能量”,没有多大意义的校报生活。《死亡诗社》那种只能是好莱坞作品,这种烂摊子往往被选择性失忆了,只有在读这种作品时复活。
6 有用 自由小姐 2015-04-17
Richard Yates所有的书都买了:)
0 有用 [已注销] 2014-05-12
好学校,坏生活。这里的坏生活比《革命之路》的爱波和弗兰克还要绝望,因为他们连自我崩溃的力量都没有,只能任由无数个细小的断裂在生活的皮肤下悄然发生。
0 有用 🍓 2021-02-19
想起自己贯穿整个读书生涯的寄宿生活。遥远的乌托邦,浓缩的压抑。
0 有用 哈哈hh 2021-02-16
快餐式阅读,有好些人名都没能分清,但确实是一本好书。
0 有用 Adriatico 2021-02-16
meaningless but smooth, with inevitable melancholy
0 有用 有限月读 2021-01-08
不喜欢群像描写的流水账阿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0 有用 季亚 2021-01-06
‘Tis you ‘ti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