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监狱琐记的创作者
· · · · · ·
-
王学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学泰
1942年生于北京,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文革”中受冲击。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房山县中学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学术领域是文学史与文化史。
目录 · · · · · ·
小引
一 “复杂”与“故事”
二 我的第一个“监狱”
1 “监狱”的分类
2 山雨欲来
3 我的第一个监狱
三 我的第二个监狱
1 摩托车上间隙
2 半步桥边K字楼
3 “号间门偶向人开”
4 预审、逮捕、审判
5 K字楼的吃
6 K字楼中的日常生活
7 K字楼中的犯人
8 上诉期,地震与悲痛的父亲
四 我的第三个监狱
1 北京第一监狱
2 “文革”末期的监狱
3 初进三中队三小队
4 编写节目
5 三中队其他犯人
6 狱中来了新犯人
五 监狱常事拾零
1 接见
2 在监狱中患病
3 大墙里面看电影
六 平反现场
1 改革的先导——平反冤假错案
2 平反现场
七 北京市高等法院接待站
1 归来
2 市高法接待站
附录一 生活的第一课
附录二 鲜为人知的“反动学生”案
附录三 1963年-1966年的大陆高校清理“反动学生”事件
一 缘起
二 铺开
三 “罪行”
四 处理
五 改正
六 重聚
附录四 野驴顾惟乔
一 独特的1960届
二 好强的、积极的顾惟乔
三 博学的顾惟乔
四 悲惨的顾惟乔
附录五 号子里的战争
——评《号子里的人》
附录六 读者陈建新推荐有关张建旗下落的文章
后记
· · · · · · (收起)
一 “复杂”与“故事”
二 我的第一个“监狱”
1 “监狱”的分类
2 山雨欲来
3 我的第一个监狱
三 我的第二个监狱
1 摩托车上间隙
2 半步桥边K字楼
3 “号间门偶向人开”
4 预审、逮捕、审判
5 K字楼的吃
6 K字楼中的日常生活
7 K字楼中的犯人
8 上诉期,地震与悲痛的父亲
四 我的第三个监狱
1 北京第一监狱
2 “文革”末期的监狱
3 初进三中队三小队
4 编写节目
5 三中队其他犯人
6 狱中来了新犯人
五 监狱常事拾零
1 接见
2 在监狱中患病
3 大墙里面看电影
六 平反现场
1 改革的先导——平反冤假错案
2 平反现场
七 北京市高等法院接待站
1 归来
2 市高法接待站
附录一 生活的第一课
附录二 鲜为人知的“反动学生”案
附录三 1963年-1966年的大陆高校清理“反动学生”事件
一 缘起
二 铺开
三 “罪行”
四 处理
五 改正
六 重聚
附录四 野驴顾惟乔
一 独特的1960届
二 好强的、积极的顾惟乔
三 博学的顾惟乔
四 悲惨的顾惟乔
附录五 号子里的战争
——评《号子里的人》
附录六 读者陈建新推荐有关张建旗下落的文章
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监狱琐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监狱琐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关于特殊岁月的监狱生活
这是第一本关于特殊岁月监狱生活的回忆录,也是关于1963、1964、1965北京反动学生的历史,作者对其三年半左右的监狱生活的描述对我们了解改革开放前的法制史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1956年至1976年这段时间有什么法制精神,法律作为资产阶级的工具,早已经挂起来了,以至于说是一...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2013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TOP100 (451½°F™)
- 2013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鳳凰讀書2013年度好書TOP100 (451½°F™)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监狱琐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追暮 2014-03-04 14:51:01
这些书太少了,得为未来留下点记忆了。
2 有用 我非你杯茶 2014-04-04 13:23:15
因言获罪、政治犯、思想犯,一个畸形的时代。
5 有用 泛菊杯深 2015-12-26 21:23:03
乙未年第21本书。今年到目前为止,读过的最好看的一本回忆录提成的书。强烈推荐!
17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4-11-11 01:29:27
王学泰老师自己有过牢狱之灾的切身体验,所以写出来的这些看上去充满了荒诞感的故事(而且基本上和虚构无关)也是有血有肉。正如他所说,监狱里关押的并不都是罪大恶极者;而“文革”这一本身就富有荒诞意味的时代更赋予法律真空期内种种有悖正常逻辑的荒诞的进一步蔓延。荒诞出现在小说或戏剧的世界里不可怕,可怕的是荒诞成为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而身居荒诞之中的人尚且不能自知。我们这一代人大抵已很难想象三四十年前的中国社会... 王学泰老师自己有过牢狱之灾的切身体验,所以写出来的这些看上去充满了荒诞感的故事(而且基本上和虚构无关)也是有血有肉。正如他所说,监狱里关押的并不都是罪大恶极者;而“文革”这一本身就富有荒诞意味的时代更赋予法律真空期内种种有悖正常逻辑的荒诞的进一步蔓延。荒诞出现在小说或戏剧的世界里不可怕,可怕的是荒诞成为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而身居荒诞之中的人尚且不能自知。我们这一代人大抵已很难想象三四十年前的中国社会究竟能荒诞到什么程度,所以很有必要多看这样的书,勿再重蹈愚昧的覆辙。 (展开)
4 有用 沁云 2020-08-28 03:03:32
一本写得渐入佳境的回忆录,追溯了作者两次因言获罪的劳改和监狱生涯,尤其是“反动学生”这一段,确实没在别处读到过。也因为此书写及的历史,这是一本令人读之痛心的作品,当读者想到这些文字唤起的疼痛、荒谬和愤怒其实曾被成千上万无辜的人们在不知何时终了的日子里日夜亲历时,便又经历一重剧痛。没打更高分,一是因文字编校方面的瑕疵,另一方面是我本人的一点小看法:在当代史的个人叙述中,我每常发现“我”的缺席,受苦受... 一本写得渐入佳境的回忆录,追溯了作者两次因言获罪的劳改和监狱生涯,尤其是“反动学生”这一段,确实没在别处读到过。也因为此书写及的历史,这是一本令人读之痛心的作品,当读者想到这些文字唤起的疼痛、荒谬和愤怒其实曾被成千上万无辜的人们在不知何时终了的日子里日夜亲历时,便又经历一重剧痛。没打更高分,一是因文字编校方面的瑕疵,另一方面是我本人的一点小看法:在当代史的个人叙述中,我每常发现“我”的缺席,受苦受难时一定是有“我”的,然而在对别人的苦难进行落井下石和围观的群众里,却只有他者而独缺“我”(我倒不是说必须进行自我批判、深挖思想,而是觉得假如自己没参与迫害任何人,写写自己当时在哪儿以及所感所想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本书亦有此憾,但也许是我非常拔高的要求了。这本书值得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