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学衡派的身份想象》从分析“学衡派”的“人文主义者”与“圣人”身份想象的形成入手,通过梳理“学衡派”与他们身份想象的载体——《学衡》的关系,考察“学衡派”在其特定身份想象指引下所展开的文化实践,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身份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的错位,力图尽量客观地呈现“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及贡献。
周佩瑶,女,1977年生于广东,1996—200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王富仁先生。现任职于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
文字雅洁,然内容太单薄。立场未免太偏于新文化派。
文字纯净,没有时下博士论文的那多空话套话,学衡派的晶晶吊吊算是弄清楚了。
写的比较干净,但是不够扎实
已撕留。博士论文。读博去?
清楚但深度不够,书中谈到流派与文学团体的分异打开了新的视角,但两者很难划线而分。敢于说出与他人相反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细致地论证,的确是本书一大优点。学衡派对“圣哲”和“知识分子”身份的追求,与昌荣国粹,融化新知中西协调的追求是一致的,西方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中国之孔子,中西的圣哲到学衡派处便是白璧徳。后牵扯到新文化运动也是在追求“圣哲”,感觉受导师观点影响很深,该论点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学者未... 清楚但深度不够,书中谈到流派与文学团体的分异打开了新的视角,但两者很难划线而分。敢于说出与他人相反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细致地论证,的确是本书一大优点。学衡派对“圣哲”和“知识分子”身份的追求,与昌荣国粹,融化新知中西协调的追求是一致的,西方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中国之孔子,中西的圣哲到学衡派处便是白璧徳。后牵扯到新文化运动也是在追求“圣哲”,感觉受导师观点影响很深,该论点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学者未能辨析中西“圣哲”的同与异,只是简单地在大层面上认同。此外,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圣哲”身份的诉求,仅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学衡派两相“对”的两方就可全括而盖棺定论吗?学衡派的吸收带有了西方的宗教色彩,把新文化运动文化领导权的维护视为对“圣哲”身份的建构是否过于简单化?“圣哲”的定义并未辨析清楚 (展开)
> 2人在读
> 19人读过
> 44人想读
订阅关于“学衡派”的身份想象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子骏 2014-05-26 10:09:51
文字雅洁,然内容太单薄。立场未免太偏于新文化派。
1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4-07-24 00:09:33
文字纯净,没有时下博士论文的那多空话套话,学衡派的晶晶吊吊算是弄清楚了。
0 有用 糖糖爱菊丸 2014-04-16 04:49:02
写的比较干净,但是不够扎实
0 有用 酣放自若·安奈 2016-04-03 13:31:27
已撕留。博士论文。读博去?
0 有用 黛疏 2022-04-11 17:32:46
清楚但深度不够,书中谈到流派与文学团体的分异打开了新的视角,但两者很难划线而分。敢于说出与他人相反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细致地论证,的确是本书一大优点。学衡派对“圣哲”和“知识分子”身份的追求,与昌荣国粹,融化新知中西协调的追求是一致的,西方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中国之孔子,中西的圣哲到学衡派处便是白璧徳。后牵扯到新文化运动也是在追求“圣哲”,感觉受导师观点影响很深,该论点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学者未... 清楚但深度不够,书中谈到流派与文学团体的分异打开了新的视角,但两者很难划线而分。敢于说出与他人相反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细致地论证,的确是本书一大优点。学衡派对“圣哲”和“知识分子”身份的追求,与昌荣国粹,融化新知中西协调的追求是一致的,西方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中国之孔子,中西的圣哲到学衡派处便是白璧徳。后牵扯到新文化运动也是在追求“圣哲”,感觉受导师观点影响很深,该论点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学者未能辨析中西“圣哲”的同与异,只是简单地在大层面上认同。此外,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圣哲”身份的诉求,仅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学衡派两相“对”的两方就可全括而盖棺定论吗?学衡派的吸收带有了西方的宗教色彩,把新文化运动文化领导权的维护视为对“圣哲”身份的建构是否过于简单化?“圣哲”的定义并未辨析清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