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序/ 黃錦樹

the Wor(l)d 2014-02-11 12:17:07

「文化研究」作為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進路進入漢語世界少說也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作為八○年代末台灣解嚴氛圍裡與後現代主義、後殖民論述、性別論述同時引進來的思潮,它和它們之間可以說是相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後者甚至可說構成了它的外延。另一方面,也因恰逢解嚴、本土運動,八○年末以來的新左浪潮同樣也構成它的精神動力。而在文化研究的發源地英國,它原本即從社會學、傳播研究裡發展出來,因此它在台灣具有強烈的社會學取向,也就不足為怪。

如果以台灣的文化研究推手陳光興教授主編的《文化研究在台灣》(巨流,2001)為里程碑,該書回顧了1990至2000年間文化研究在台灣發展的狀況,也勾勒出它的基本面貌、建制化的情形。就議題而言,從「文化、再現與地方感」到空間研究、性政治(女性主義、同志研究)、後殖民、電影研究、媒體批評等,大致和巴克(Chris Barker)的《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es)(台北:五南2010,羅世宏主譯;北京大學,孔敏譯,2013)第三部份「文化研究的場域」勾勒出的八個項目相符,雖然有的項目似乎並不在裡面(如民族、種族與國家;青少年、風格與反抗),但在二十多年的發展裡,它幾乎已是無所不包了。

在學術建制的過程中,期刊的創立和系所的成立都是關鍵的一步。前者如《文化研究》半年刊的創刊(創刊號2005年9月,迄2012秋季號已第十五期),與及性質相近的「企圖以學術為主戰場,採取論述干預的方式」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它的歷史和台灣的文化研究一樣長(甚至更長),於1988年創刊、迄今已出版了91期,也可說是台灣的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支撐。系所方面,無如「設立宗旨在於跨越人文社會學科之疆界,深化社會思想與文化理論的批判性思考,強調在地文化論述問題的社會歷史脈絡之分析」(見其「本所簡介」)的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創立(2002), 以「台灣文化研究」、「東亞現代性」、「文化史比較研究」為其懸鵠,多年來不斷引介更新型態的歐陸思想(從《文化研究》上論文的議題和理論資源也可略窺一斑)。它也可能是當前台灣最有新氣象的一個所,雖然具體的成果還有待觀察。

更關鍵的是,任何外來思潮都必須在自身的文化裡被反思。尤其像文化研究、後殖民論述這類以批判性、反思性為自身出發點的學術進路,對它自身的批判與反思更是應有之義──是否能免於資本主義學術市場的國際分工及商品週期──當然更必須落實到它被移植進的社會文化裡,以期以那些方法及概念工具開啟出新的可見性。

而反思的其中一個層面,就是語言。首先當然是在地通用語(漢語—華語—〔民國〕國語),相關概念工具都必須在這通用語裡被思考、被澄清,以找到它在這語言裡較為妥貼的轉世(雖然不可能拋卻歐美語言原文的多重幽靈)。由這新的概念工具帶著來的新的思考框架、新的提問,方可能在這語言裡幫助學者們思考。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也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相關學術經典的翻譯引介(搭配學術性強的譯註)和相關概念辭典的翻譯或編纂,都是重要的工作。

在中國大陸鎖國的年代,台灣以外文系為領頭羊的西方理論思潮引介,確實有一些時間上的優勢。但自八○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當多語種的西學的翻譯蓬勃發展後,這優勢很快就喪失了。

台灣人文學界一向並不把翻譯看成是很重要的學術累積。外文學界的語言優勢,讓他們傾向於忽略西學如要在中文世界紮根,其關鍵術語、概念均必須經歷漢語的轉化。一方面是術語中文譯名的規範化;再則是該術語內涵外延的釐訂。其實每一股思潮都應該有相應的詞典,以便初學者隨時可以翻檢,比較容易入手。這方面中國大陸走得比較快,大國的優勢,民族自尊,人才多都是原因。

而在台灣學術界,即便以中文寫作,不少有外文能力的學者引介新概念時都喜歡自創譯名,甚至各譯各的。讀者必須看括弧裡的原文,方知它原來是來自同一個前生。這或許反映了不同學者對某個術語(在原文裡,或在英譯裡)理解上的差異,但這種間接的炫耀其實無助於學術的累積。還是必須找到它的一致性,在我們語言裡的妥協。因此我們需要類似《關鍵詞》這樣的工具書,尤其對初學者而言。這工作需要不同漢語區學者的合作。至於在地語境的延伸思考,尤需由各個不同在地學者的補充。

目前坊間以「關鍵詞」為名的工具書,有的過於簡略(如廖炳惠的《關鍵詞200: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2003〕。Chris Barker著、許夢芸譯的《文化研究智典》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韋伯文化,2007〕)或因成書較早,無法照應相關領域的晚近發展(如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的《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三聯書店,2005〕成書於1976年)或收的辭條較少,(如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等譯的《文化理論關鍵詞》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至於較偏重於文學者,就毋庸列舉了。

由汪民安先生主編、原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大陸在地學者共同撰寫的《文化研究關鍵詞》(簡體版出版於2007年),是文化研究相關概念中文化的一個難得的嘗試。它也是我看到的同類型著作中比較好的一本,因此本人樂於推薦。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文化研究關鍵詞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前言 詞語的深淵(the Wor(l)d)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