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同样是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他可以写出结构精妙的小说,我还只能制造垃圾。最推荐的一篇就是《锦瑟》,梦中套梦,最后完成一个循环,好玩的叙述游戏。
《锦瑟》赞一个。 附带各种砖家的评论文逼格太高,有些可读性很低。其实也许作者在写作时根本没想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也没想过要通过小说反应什么、批判什么,怎么好看怎么构思巧妙怎么吸引读者就怎么写,可是被那些所谓砖家点评得煞有介事,装13装得太深,就好像中学时期语文试卷上那些阅读理解的文章一样,写的是一个人,解读出题的是另一个人,也许作者在看到解读人出的题目之后,会悠悠地感叹道:当时,那处地方,没有你想得那么多意思~(只是也许而已)
格非好像博尔赫斯,他的小说就是迷宫
就那回事吧
前两天和宝琪聊天时说,借用b站某up对李宗盛唱歌的评价“没有技巧,全是感情”,格非的这几篇中短篇小说可以说“全是技巧,没有感情”。随附的几篇随笔、访谈与评论对于理解格非的创作是很有帮助的,我感到,作为格非艺术特色的“叙事空缺”以及他反复讲述的命运之不可捉摸无可预料,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比如素不相识的小学校长充当了他生命节点的偶发因素,使如直线的人生劈开了未曾预想的分支。——这当然是一句废话,任何人的性格、观念都与自身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但我想就书中“记忆”的阐述,再延伸一下,究竟是个人被经历选择而成为独特的个人,还是个人出于自身的偏好,选择去记住无数经历中的部分经验,并在无数次回忆与反刍的过程中,最终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经络。
早期的中短篇更加具有浓郁张扬的个人风格:博尔赫斯式的迷宫技巧与江南风物的千年传承的结合,耐读。表达的主题之一是命运对个体的绝对掌控,个体在时空长河中不过一叶迷舟,你自为掌舵在手?不过是命运施舍的假象罢了。
迷舟,大年,锦瑟里的梦中梦
2014.07.19 印象深刻的就是前面三篇《迷舟》、《青黄》、《大年》,后面的看多了就没什么意思,后面的采访研究就重点看了对格非的两个访谈,讲了他的成长和写作。
蛮好
没后面张清华那篇文章,完全看不懂
读《迷舟》的时候一开始不太习惯格非的语言,主要是我当时阅读的期待是在长期看英文之余能抽空读一读“纯正的”中文,所以觉得他的语言还是挺西化的。但是前三篇看完后开始被故事吸引,觉得情节设置还挺巧妙,这种需要读者参与的叙事方式一向是我喜欢的类型。尤其是《大年》那一篇,留给读者的线索足够多,但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更有文化上的韵味,所以看完之后更有满足感。格非显然从西方作家那里借鉴了很多写作技巧,又不显得突兀,与个人风格融合的挺自然;而且这种悬疑色彩浓重,主题稍显黑暗的故事确实很合我的口味!集子后面收录的格非的文章,采访和评论性文章也蛮不错的。
功力深厚
很迷,不太喜欢这种写作方式
2021/4/1 独墅湖图书馆文艺阅览室借阅
好喜欢,故事相套、莫名其妙的情节,用记忆建构起来的叙述。
花城的这版不错
我还是觉得格非的文字带点诡,喜欢。
重读格非的中篇,即使今天看来不那么先锋了,但仍然足够精致而充满趣味,远胜于他的长篇。最喜欢《大年》,宏大背景下小人物各怀心思,最后书生抱得美人归,颇有些燕青和李师师的味道。20220810
气质迷人
我🌿,不愧是格非啊。真牛,《迷舟》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那个下午。
> 迷舟
7 有用 deus 2013-12-15 21:38:53
同样是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他可以写出结构精妙的小说,我还只能制造垃圾。最推荐的一篇就是《锦瑟》,梦中套梦,最后完成一个循环,好玩的叙述游戏。
5 有用 玄婳 2015-10-20 12:49:15
《锦瑟》赞一个。 附带各种砖家的评论文逼格太高,有些可读性很低。其实也许作者在写作时根本没想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也没想过要通过小说反应什么、批判什么,怎么好看怎么构思巧妙怎么吸引读者就怎么写,可是被那些所谓砖家点评得煞有介事,装13装得太深,就好像中学时期语文试卷上那些阅读理解的文章一样,写的是一个人,解读出题的是另一个人,也许作者在看到解读人出的题目之后,会悠悠地感叹道:当时,那处地方,没有你想得那么多意思~(只是也许而已)
2 有用 ligeng 2015-08-04 21:52:16
格非好像博尔赫斯,他的小说就是迷宫
1 有用 张纸 2021-12-21 10:27:56
就那回事吧
2 有用 未遂网络暴民 2022-06-18 20:09:33
前两天和宝琪聊天时说,借用b站某up对李宗盛唱歌的评价“没有技巧,全是感情”,格非的这几篇中短篇小说可以说“全是技巧,没有感情”。随附的几篇随笔、访谈与评论对于理解格非的创作是很有帮助的,我感到,作为格非艺术特色的“叙事空缺”以及他反复讲述的命运之不可捉摸无可预料,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比如素不相识的小学校长充当了他生命节点的偶发因素,使如直线的人生劈开了未曾预想的分支。——这当然是一句废话,任何人的性格、观念都与自身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但我想就书中“记忆”的阐述,再延伸一下,究竟是个人被经历选择而成为独特的个人,还是个人出于自身的偏好,选择去记住无数经历中的部分经验,并在无数次回忆与反刍的过程中,最终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经络。
1 有用 ピーナッツ秦川 2017-07-05 23:39:34
早期的中短篇更加具有浓郁张扬的个人风格:博尔赫斯式的迷宫技巧与江南风物的千年传承的结合,耐读。表达的主题之一是命运对个体的绝对掌控,个体在时空长河中不过一叶迷舟,你自为掌舵在手?不过是命运施舍的假象罢了。
1 有用 Ring 2015-05-26 18:16:06
迷舟,大年,锦瑟里的梦中梦
0 有用 空城 2014-07-19 17:18:06
2014.07.19 印象深刻的就是前面三篇《迷舟》、《青黄》、《大年》,后面的看多了就没什么意思,后面的采访研究就重点看了对格非的两个访谈,讲了他的成长和写作。
0 有用 每日八十块 2015-01-04 19:05:30
蛮好
0 有用 一個平凡老師傅 2015-02-03 19:04:16
没后面张清华那篇文章,完全看不懂
0 有用 苏夫佳 2015-04-28 23:46:31
读《迷舟》的时候一开始不太习惯格非的语言,主要是我当时阅读的期待是在长期看英文之余能抽空读一读“纯正的”中文,所以觉得他的语言还是挺西化的。但是前三篇看完后开始被故事吸引,觉得情节设置还挺巧妙,这种需要读者参与的叙事方式一向是我喜欢的类型。尤其是《大年》那一篇,留给读者的线索足够多,但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更有文化上的韵味,所以看完之后更有满足感。格非显然从西方作家那里借鉴了很多写作技巧,又不显得突兀,与个人风格融合的挺自然;而且这种悬疑色彩浓重,主题稍显黑暗的故事确实很合我的口味!集子后面收录的格非的文章,采访和评论性文章也蛮不错的。
0 有用 Das+ 2015-04-02 21:57:04
功力深厚
0 有用 未来綫 2019-05-09 23:15:04
很迷,不太喜欢这种写作方式
0 有用 西州芸芸 2021-04-01 10:19:00
2021/4/1 独墅湖图书馆文艺阅览室借阅
0 有用 ahskfjcndhe 2021-12-07 20:15:02
好喜欢,故事相套、莫名其妙的情节,用记忆建构起来的叙述。
0 有用 冰清 2023-11-30 22:42:31 江苏
花城的这版不错
0 有用 麦麦 2023-07-24 10:31:33 上海
我还是觉得格非的文字带点诡,喜欢。
0 有用 Ex 2022-08-10 10:10:53
重读格非的中篇,即使今天看来不那么先锋了,但仍然足够精致而充满趣味,远胜于他的长篇。最喜欢《大年》,宏大背景下小人物各怀心思,最后书生抱得美人归,颇有些燕青和李师师的味道。20220810
0 有用 Lencore 2024-10-20 23:33:03 上海
气质迷人
0 有用 ShallowKing6 2023-02-24 21:21:32 重庆
我🌿,不愧是格非啊。真牛,《迷舟》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那个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