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短评

热门
  • 6 雲水 2015-01-22 22:01:45

    媒体编的,尤其还是体制内的媒体的编的书,乍一看以为很有野心,又有资源嘛,想着总可以好好整一本有价值的。但是纵观全书就只看到媒体的那种煞有介事和避重就轻,整本书冷冰冰又淡而无味,完全没有看个人书写的80年代时那种被我心中的黄金时代勾引的感觉。看完这本简直想把之前看的我们台湾这些年2改成5分了,那本虽然也有很多不足,但同样写80年代就比这本生动太多了。

  • 12 楚山 2020-04-12 14:28:18

    放在此书出版时的2013年看,给三星三星半,就不错了。可是放在今天看,起码四星。因为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就连2013那样一个刚开始让人们感觉到不适的年份,在后来看,也是那样奢侈。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北岛在80年代其实过得挺恓惶的。最后部分重提潘晓讨论,并与作业本事件对看,今天再看,别有一番滋味。80.90.00.10年代逐一远去,问题在广场上高悬,答案仍飘荡在风里。

  • 5 内陆飞鱼 2013-11-22 16:22:09

    八十年代小百科全书。

  • 2 Sarcophagus 2014-03-14 03:07:50

    前辈呼吁莫因走太远而忘为何出发,集体回忆/塑造其烈火青春;后辈以怀旧支撑在路上的怅茫,或不屑因无能、不甘而自恋。但必须回顾已走多远,以免活在当下安于漠视时间的重量。如何从后青春期的断章聚成有关光荣与梦想的非虚构书写,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获得真正史诗性的指向?

  • 4 昵称 2016-06-20 15:02:19

    16书58。八十年代,属于父辈。那时他们,风华正茂。然而时间,毕竟东去。流到今天,只是回忆。

  • 1 花生酱 2014-07-10 21:35:03

    刘道玉那段看泪崩了。如午夜巴黎,上一代永远是这一代的黄金时代

  • 2 苏比 2014-01-03 22:07:49

    虽然回忆拼凑不全,但是为了这份认真,给打个五星吧,里面提到的名字几乎全部都耳熟能详,我是有多热爱八十年代啊!

  • 2 怒眠 2019-01-30 14:45:17

    这本的内容比九十年代那本扎实多了,莫非九十年代真的是个弃儿……一直觉得自己的气质很八十年代,明明跟它没半毛钱关系,却觉得故乡就在那儿。我想,这是一片精神上的归属地,一种精神上的朝拜。不过话虽那么说吧,全本读下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冯仑的那篇讲小时代的,居然觉得他也讲得挺在理。而且作为一个出身八十年代的人,有这种觉悟可真不容易。

  • 3 快乐哒小琦琦 2014-05-28 14:36:15

    我们的八零年代 是可以拖着走的红色塑料小狗儿,是条纹图案的不倒翁;是麦丽素大白兔,是青食钙奶饼干鸡蛋菠萝豆,是琴牌可可奶,是佛桃玉兔冰糕;是七巧板是鞠萍姐姐,是旗旗号巡洋舰是黑猫警长;是花仙子咪咪流浪记巴巴爸爸,是阿凡提聪明的一休西游记;是故事大王,是上下两本的365夜故事,是十万个为什么;是白衬衫蓝裙子红领巾,是为革命保护视力,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是小皮球香蕉梨,是学雷锋学赖宁;是脖子上挂着的钥匙,是天天流着鼻涕的同桌,是如今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小伙伴儿;是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让世界充满爱明天会更好,是齐秦潘美辰。小虎队的早期作品也许是我们小时候的挽歌,红太阳系列创造的神话把我们带到了同样值得怀念的九零年代。

  • 2 忧郁的马文 2014-02-11 00:04:08

    里面的文章水平参差不齐= = 有些采访很有趣 那是个太有魅力的年代 到处都是问题多多的新尝试

  • 1 麦头麦头 2020-04-13 23:16:18

    【在偶然中,一切充满必然。】看完想到一点不相干的,劝劝孩子们,别因为爱一个人的作品而爱一个人。

  • 1 季米 2014-09-09 08:40:38

    回顾八十年代的文学、美术、音乐、经济、流行等等,现在看起来确实是一个特别的年代,值得回味怀旧。

  • 1 長安 2020-05-09 00:20:58

    完全没必要这么冗长,且是一个想当然堆砌起来的,某些阶级,情感高高在上的八十年代。内容也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梳理路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二星加一星给这个感染力十足且煽情的标题

  • 1 黄黄文 2020-02-27 19:51:54

    在拥有这么多资料的情况下,编辑部竟然能把书编的这么无趣,我也是佩服。同样,三颗星也是给编辑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愿意出这一套书关注那个年代,不容易了。

  • 2 舍藏 2014-12-07 14:24:27

    八十年代轮廓的大写,已然逝去的意气风发的年代。它书写的是我存在又完全不知的时代,我仅是沧海一粟,历史大概如此吧!

  • 1 劉咳暝 2016-01-11 20:10:59

    一头一尾最好看,中间的访谈千篇一律,名人固然引领潮流,普通人才是真正的时代。八十年代好在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贫富差距不至于令人绝望,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看得见的未来。九十年代也依然处处可见这样美好念想的遗物,一跨入新世纪,新变化就快得让人看不清了。

  • 1 郝院长 2016-06-27 00:00:19

    八十年代扫盲读物,知道了很多事件和人物的概况。如同美国的六十年代一样复杂深刻自由,却终结于一个不可说的点。图书水平就是杂志特稿的水平,中信出版社么,急功近利的代表。不过有些话还是很有启迪,单独拎出来可能会被禁吧。另外一个点是书中那些牛逼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去了美国。

  • 1 dromobabel 2014-04-13 10:55:54

    毕竟是记者的笔,篇章短小文辞简练而且风格统一,却又是把多种标准文风统一起来的,难免让人觉得不满。不过……至少在我记忆里存在着的九十年代初,我家还广泛残留着这八十年代的痕迹,两次搬家之后,大概什么都不剩下了吧。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可惜是年代末的1988年。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已经被广泛怀旧了,因为苦难?八十年代却不幸成为了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 0 Nosferatu 2016-03-19 16:42:05

    上世纪八十年代好,但只在记忆里好,写出来在纸面上就浅薄无力了。fyi.封面所用的照片真是美。

  • 2 谭山山 2014-01-01 22:30:13

    刘香成的图片果然犀利!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