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Lacrimi și Sfinți
译者: 沙湄
出版年: 2014-1
页数: 280
定价: 4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0104234
内容简介 · · · · · ·
罗马尼亚,1930年代中叶,齐奥朗已然是新生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明星作家。他长时间泡在一座特兰西瓦尼亚图书馆里孜孜研读圣徒传记。这位当代的圣徒传作者,“梦想”自己是“这些坠落于天堂与地狱之间(圣徒的)年代记编者,他们内心激情的知己,为上帝而失眠者的历史学家”。在尼采《善恶的彼岸》启发之下,齐奥朗“探寻眼泪的起源”。他自问是否圣徒“会是眼泪那苦涩之光的源头”。
本书于1937年首次出版于罗马尼亚。“有谁知道?”他在书中第一段写道,“可以肯定的是,泪水是他们的踪迹。泪水并非透过圣徒进入这个世界,但若没有圣徒,我们就永远不会明白自己是因为渴念失乐园而哭泣。”“一个人是怎样弃绝自己并走上成圣之路的?”这是齐奥朗的疑问,也是《眼泪与圣徒》这部记录的起点。
齐奥朗关注的并非传统圣徒传中因德性而受崇拜的殉道者和英雄,而是以灵性高度著称的神秘主义者,——首先是女性神秘...
罗马尼亚,1930年代中叶,齐奥朗已然是新生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明星作家。他长时间泡在一座特兰西瓦尼亚图书馆里孜孜研读圣徒传记。这位当代的圣徒传作者,“梦想”自己是“这些坠落于天堂与地狱之间(圣徒的)年代记编者,他们内心激情的知己,为上帝而失眠者的历史学家”。在尼采《善恶的彼岸》启发之下,齐奥朗“探寻眼泪的起源”。他自问是否圣徒“会是眼泪那苦涩之光的源头”。
本书于1937年首次出版于罗马尼亚。“有谁知道?”他在书中第一段写道,“可以肯定的是,泪水是他们的踪迹。泪水并非透过圣徒进入这个世界,但若没有圣徒,我们就永远不会明白自己是因为渴念失乐园而哭泣。”“一个人是怎样弃绝自己并走上成圣之路的?”这是齐奥朗的疑问,也是《眼泪与圣徒》这部记录的起点。
齐奥朗关注的并非传统圣徒传中因德性而受崇拜的殉道者和英雄,而是以灵性高度著称的神秘主义者,——首先是女性神秘主义者,他们拥有关于上帝的私密知识,导致又一场“绝对在历史中爆发”。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留下了经典之作,如埃克哈特大师,圣加大利纳·锡耶纳,圣女大德兰和圣十架约翰。
《眼泪与圣徒》是齐奥朗“在朝圣路上半途而废的挣扎记录”。在对宗教与信仰反复的拷问下,齐奥朗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放逐。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E.M. 齐奥朗(Emile Michel Cioran,1911~1995年),法籍罗马尼亚哲学家、随笔作家,以罗马尼亚文和法文写作,主要著作有:《在绝望之巅》、《眼泪与圣徒》、《解体概要》、《苦涩三段论》、《存在的诱惑》、《历史与乌托邦》、《恶之造物主》和《赞赏练习》。
译者简介
沙湄:哲学博士,专攻基督教艺术、东正教神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系荣誉研究员、《天南》杂志执行主编。
目录 · · · · · ·
齐奥朗:信仰的诱惑(英译序)
眼泪与圣徒
附录 本书涉及的圣徒和神秘主义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眷恋表象的秉性使我们大多数人执着于生命。它使我们摆脱了圣洁。p 19 “我死时将有玫瑰飘落如雨。”(圣女小德兰) “玫瑰,你散发着赤裸圣女撩人的香气。”(里尔克)p 25 莫扎特的优雅中有葬礼的回声:谁不曾觉察,谁就不知优雅乃是对悲伤的凯旋,不知世上只有忧郁的优雅。p 25 忧郁由其完整的序列:从一个微笑、一片风景开始,以一口破钟在灵魂中铿然作响告终。p 27 有些悲伤会在人的灵魂中投下隐修院的阴影。透过这种悲伤,我们开始懂得圣徒。尽管圣徒可能想陪我们直到苦涩的极限,但他们不能;他们在半途遗弃了我们,置我们于凄凉和悔恨。圣徒之心的中轴固定在上帝之中,斜度和我们截然不同。p 38 只有忘掉一切,才能真正记得。模糊的记忆揭示了时间之前的世界。通过逐渐倒空记忆,我们从时间中抽身而去。因此在失眠的夜里,我们会再次经历祖先的恐惧,那个世界已被遗忘,却恍如记忆般令我们心惊。这样的夜晚不会抹除记忆的实际内容(我们的历史),但会把我们带上一条在时光中蜿蜒回溯的小径。失眠是向起源的倒退和孤独的开始。它使时间变得稀薄,直至化为纯粹的视幻;它将我们从无常中放逐,强加给我们以最后记忆,也就是那最初记忆。在失眠症优美的消解之下,我们耗尽了自己的过去。于是我们似乎和所有时间一起死去。 想到夜晚的孤独,还有这孤独的剧痛,我就渴望在圣徒所不知的路上漫游。往何处去,往何处去?就连灵魂外面也有深渊。p 81 在感情的世界里,眼泪就是真理的标准。是泪,而不是哭。眼泪有一种透过内在的崩塌来表露自我的秉性。只在表面上哭过的人对眼泪的起源与意义一无所知。有些眼泪的鉴赏家从来没有真正哭过,然而他们是隐忍着不去引发一场宇宙的洪灾! 孤独就好像是荒芜的怒海之底,激流在那里漫卷骇浪,仿佛要把我们存在的屏障悉数摧毁。p 99 泪水穿透大地,在另一片天空中上升为点点繁星。真想知道是谁哭出了我们的繁星?p 108...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页 -
耶稣的父亲约瑟是史上最怂的人。基督徒把他晾到一边,让他成为所有人的笑柄。但凡他说出真相哪怕只有一次,他儿子就会仍是个籍籍无名的犹太佬。基督教的凯旋来自一种不自重的男子气。童女生子源于举世的虔诚和一个男人的懦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眼泪与圣徒"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眼泪与圣徒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Karl O Knausgaard's top 10 angel books

My Clippings
> 更多书评 23篇
-
眷恋表象的秉性使我们大多数人执着于生命。它使我们摆脱了圣洁。p 19 “我死时将有玫瑰飘落如雨。”(圣女小德兰) “玫瑰,你散发着赤裸圣女撩人的香气。”(里尔克)p 25 莫扎特的优雅中有葬礼的回声:谁不曾觉察,谁就不知优雅乃是对悲伤的凯旋,不知世上只有忧郁的优雅。p 25 忧郁由其完整的序列:从一个微笑、一片风景开始,以一口破钟在灵魂中铿然作响告终。p 27 有些悲伤会在人的灵魂中投下隐修院的阴影。透过这种悲伤,... (2回应)
2014-02-07 09:08:26 37人喜欢
眷恋表象的秉性使我们大多数人执着于生命。它使我们摆脱了圣洁。p 19 “我死时将有玫瑰飘落如雨。”(圣女小德兰) “玫瑰,你散发着赤裸圣女撩人的香气。”(里尔克)p 25 莫扎特的优雅中有葬礼的回声:谁不曾觉察,谁就不知优雅乃是对悲伤的凯旋,不知世上只有忧郁的优雅。p 25 忧郁由其完整的序列:从一个微笑、一片风景开始,以一口破钟在灵魂中铿然作响告终。p 27 有些悲伤会在人的灵魂中投下隐修院的阴影。透过这种悲伤,我们开始懂得圣徒。尽管圣徒可能想陪我们直到苦涩的极限,但他们不能;他们在半途遗弃了我们,置我们于凄凉和悔恨。圣徒之心的中轴固定在上帝之中,斜度和我们截然不同。p 38 只有忘掉一切,才能真正记得。模糊的记忆揭示了时间之前的世界。通过逐渐倒空记忆,我们从时间中抽身而去。因此在失眠的夜里,我们会再次经历祖先的恐惧,那个世界已被遗忘,却恍如记忆般令我们心惊。这样的夜晚不会抹除记忆的实际内容(我们的历史),但会把我们带上一条在时光中蜿蜒回溯的小径。失眠是向起源的倒退和孤独的开始。它使时间变得稀薄,直至化为纯粹的视幻;它将我们从无常中放逐,强加给我们以最后记忆,也就是那最初记忆。在失眠症优美的消解之下,我们耗尽了自己的过去。于是我们似乎和所有时间一起死去。 想到夜晚的孤独,还有这孤独的剧痛,我就渴望在圣徒所不知的路上漫游。往何处去,往何处去?就连灵魂外面也有深渊。p 81 在感情的世界里,眼泪就是真理的标准。是泪,而不是哭。眼泪有一种透过内在的崩塌来表露自我的秉性。只在表面上哭过的人对眼泪的起源与意义一无所知。有些眼泪的鉴赏家从来没有真正哭过,然而他们是隐忍着不去引发一场宇宙的洪灾! 孤独就好像是荒芜的怒海之底,激流在那里漫卷骇浪,仿佛要把我们存在的屏障悉数摧毁。p 99 泪水穿透大地,在另一片天空中上升为点点繁星。真想知道是谁哭出了我们的繁星?p 108 万事万物有可能如此彻头彻尾地缺乏意义吗?每次我举目眺望天空,都煞风景地想起那里并没有历史。 时间是一种慰藉。可是意识挫败了时间。没有什么轻松的疗程可以治愈意识。否定时间是一种疾病。生命中的清白和健康更是徒劳之极。 绝对事物是悲伤的一种特定调性。p 150 孤独者的任务是加倍孤独。p 153 只要春天常在,忧郁就无药可医。大自然在春天里病入膏肓,这个肉欲横流的残酷季节让你想要尝尽爱与死。 威尼斯并非历史现实,而是忧郁的一种效果,是一座泪水之城陷在半梦半疑间。p 167 意识是一种疏离于生命的症状,疾病是其祸根。p 171 孩童能够预言幸福的终结,正如恋人。p 173 一段忧郁治愈了另一段。p 181 良好的健康缺乏戏剧感。久病之后,初愈的身体将我们幽禁于有毒的、肉欲的厌倦中。每一份痛苦都留下一处永远无法再被填满的空虚。若你被无药可医的厌倦所苦,疾病就仿佛一种来的正好的消遣。p 184 叔本华断言,我们若是邀请死者复生,他们会拒绝。我觉得恰好相反,他们会因为高兴过头而死第二遍。p 187 尼采在某部作品里写道:“你一直在寻找最沉重的负担,结果找到了你自己。” 对一个明白人来说,与凡夫俗子为伍纯粹是折磨。假如你完全清醒地在同侪中生活过,却没有因流血过多而死,就说明你还没看懂我们人类的悲剧。 p 189 生命就像是春天的歇斯底里。p 190 我不认为自己错失过任何悲伤的机会。那是我做人的职责。p 192 寂静有时如此深邃,可以让你听到思虑在新掘的坟墓里沙沙作响。蝴蝶翅膀在山中轻轻颤动,在风的悲鸣渐渐止息之际,懊恼于它们噤声的静默。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你留意到邈远的暗蓝色天空,爱上了它那天使般沉默的愚蠢。我爱天空是因为它笨。我怀疑群星对什么都不知情。p 195 你能献给一个女人的最高敬意,就是在山穷水尽时想到她。p 196 人无法在自由与幸福之间抉择。一边是无限与痛苦,另一边是安全与平庸。人太骄傲,以致无法接受幸福;他又堕落得太低,也做不到蔑视幸福。p 205 失眠之夜的辗转挖成了沟壑,其间有记忆的陈尸朽烂。p 207 引自第19页 2回应 2014-02-07 09:08:26 -
成知默 (何不秉烛游)
P6: 在那些年代,人们悉心养护自己的秘密。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对上帝诉说,他会在虚无中掩埋你的叹息。如今我们无可慰藉,因为无人倾谈,我们已然沦落到向凡夫俗子告白自己的估计。这个世界一定曾经活在上帝之中。历史分成两段:人类被上帝有声有色的虚无深深吸引的过去;世界的虚无掏空了神圣之灵的现在。 P9: 相较于纯粹的神秘主义者,圣徒是政客。与神秘主义比照,圣徒是最活跃的人。然而他们苦恼的一生并非传记,因为其中只...2014-04-29 16:08:08 15人喜欢
P6: 在那些年代,人们悉心养护自己的秘密。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对上帝诉说,他会在虚无中掩埋你的叹息。如今我们无可慰藉,因为无人倾谈,我们已然沦落到向凡夫俗子告白自己的估计。这个世界一定曾经活在上帝之中。历史分成两段:人类被上帝有声有色的虚无深深吸引的过去;世界的虚无掏空了神圣之灵的现在。 P9: 相较于纯粹的神秘主义者,圣徒是政客。与神秘主义比照,圣徒是最活跃的人。然而他们苦恼的一生并非传记,因为其中只有一个维度单一主题的变奏:绝对的激情。 “神秘主义者是在你沉默之际道出你奥秘的人。” P10: 神秘主义者和圣徒都不需要眼睛;他们不看世界。他们的心就是眼睛。 P15: 爱是圣徒的老生常谈。若不是他们的眼泪和叹息,在他们过度的爱里我们找不到什么趣味。 P16: 圣洁是一种性质独特的疯狂。凡夫俗子的疯狂会在荒诞无用的举动中自行消耗,神圣的疯狂则是旨在赢得一切的可以努力。 P19: 除了给予慰藉的能力,圣徒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圣徒之爱的实际成就只不过是巨大的幻觉。 P20: 诗人或音乐家的悲伤从他们的内心出发,在尘世中游历,然后折返原处如一缕回声。圣徒的悲伤也从内心出发,却停顿在上帝之中,就这样实现了每一位圣徒的秘密愿望,成为祂的囚徒。 P23: 贝多芬克服悲伤之诱惑的次数太多了。这种地步的自我克制使我疏远了他。相形之下,肖邦和舒曼像是淫乐型悲伤的鉴赏家。贝多芬似乎自傲于意志对悲伤的凯旋。他更像是绝望的鉴赏家,意志那受伤的骄傲与世界争斗不休。 P25: 莫扎特的优雅中有葬礼的回声:谁不曾觉察,谁就不知优雅乃是对悲伤的凯旋,不知世上只有忧郁的优雅。 P27: 忧郁由其完整的序列:从一个微笑、一片风景开始,以一口破钟在灵魂中铿然作响告终。 P28: 创作《弥赛亚》时,亨德尔恍如置身天国。他亲口坦白说,完成这部作品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是活在人间。但究其根底,和巴赫相比,亨德尔是属于此世的。巴赫的神性在亨德尔那里成了英雄气概。尘世之宏伟是亨德尔的招牌特色。他的作品处处倒映着诸天景象:自外而内的变容。 P33: 世人的心,是上帝敞开的伤口。 P38: 假如你是为了减轻虚无中的孤独感而谈论上帝,祂就无非是一种杜撰、一个孤独的借口。圣徒懂得如何为了上帝而悲伤;可对于我们,祂顶多是宣泄悲伤的渠道。圣徒心怀敬畏,我们不过是怀揣私心。 P39: 倘若世上完全没有疾病,也就完全不会有圣徒,因为直到今天都不曾有过一个健康的圣徒。 圣洁是疾病的宇宙顶峰,腐朽的超自然荧光。疾病使天国贴近尘世。若无疾病,天国与尘世不会彼此相认。对慰藉的需求比任何疾病都去得更远,它在天国与尘世的交汇点诞下了圣徒状态。 P41: 谁征服了死亡的恐惧,谁就会深信自己不朽;谁没有这种恐惧,谁就实乃不朽。或许乐园里的生物也有一死,但它们不知恐惧,所以永远没有死去的机会。担惊受怕是每时每刻都在死。不知恐惧的人就像天空的飞鸟:在蔚蓝苍穹中解读自己的命运。 P42: 生在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做到明智。凭着他们,世人治愈了痛苦,背弃了原初记忆,进而以乐园之失为傲。 P50: 没人信仰上帝——一切只是为了免于自言自语的独白之苦。舍此还有谁可以倾谈呢?祂似乎欢迎一切对话,充当我们抒发孤单悲伤的戏剧性借口也不感到恼怒。 没有上帝的孤独是彻头彻尾的疯狂。毕竟,我们的胡言乱语在祂那里终结,结果治愈了我们的头脑和灵魂。上帝就像一根避雷针。因为祂是悲伤与幻灭的良导体。 P51: 耶稣最大的幸运是死得早。要是他活到六十岁,给我们的肯定不是十字架,而是他的回忆录。那样的话,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替上帝的倒霉儿子掸灰呢。 P52: 耶稣的父亲约瑟是史上最怂的人。基督徒把他晾到一边,让他成为所有人的笑柄。但凡他说出真相哪怕只有一次,他儿子就会仍是个籍籍无名的犹太佬。基督教的凯旋来自一种不自重的男子气。童女生子源于举世的虔诚和一个男人的懦弱。 P57: 圣徒的存在是时间的持续悬停。因此只能透过我们对永恒的嗜好来理解他们。 P60: 基督教——形而上学鲁莽行为的一场真正雪崩——把死亡、苦难、耶稣和上帝引入了世人的日常生活,进入了他们的政治、生意和得失计较。自此,意识的诸多危机一重重堆叠成了绝望的建筑学。基督教魔鬼在金钱、性和爱里织就了它的巢。它给人类带来了这么多麻烦,所以今后浅薄应该毋庸置疑地被视为一种美德! P66: 昏厥的圣徒有一种感人的魅力。他们证明我们无法以直立姿态来领受启示,无法承受站着面对终极真理。昏厥激发出如此狂野的肉体快感,以至一个深谙消极乐趣的人简直难以决定是否要倒下。 P68: 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置你于难以忍受的懊悔境地:因为你既非圣徒又非罪犯,这两种自我毁灭的最佳形式。 P70: 耶稣对这么多苦难负有责任,但凡他略有所知,良心也会极为沉重。在最后审判日,沉甸甸黑红相间的十字架会从众圣徒惨无人道的苦难中升起,去惩罚圣子,那位痛苦贩子。 P75: 所有圣徒都患了病,所幸并非所有病人都是圣徒。对圣徒而言,苦难的终结等于恩典的失落。疾病带来恩典,因为它滋养了不属于此世的激情。我们透过疾病领会圣徒,又透过圣徒领会天国。 P81: 失眠是向起源的倒退和孤独的开始。它使时间变得稀薄,直至化为纯粹的视幻;它将我们从无常中放逐,强加给我们以最后记忆,也就是那最初记忆。在失眠症优美的消解之下,我们耗尽了自己的过去。于是我们似乎和所有时间一起死去。 P89: 哲学是对忧伤的矫正。可还是有那么多人坚信哲学的深刻! P90: 哲学家惟一的功绩是他们有时会因生为人类而感到羞耻。柏拉图和尼采是其中例外:他们始终为此感到羞耻。柏拉图想要使我们脱离世界,而尼采想要使我们脱离自己。就连圣徒都能从他们那里学到点儿什么。哲学就是这样保住了荣誉! P95: 当时间的虚空诞生出永恒,人心就燃起了宗教的勇气。不管是出于厌倦还是出于恐惧,倒空时间使人投身于一种生机勃勃的虚无,其中满是暧昧不明的应许。没有哪位圣徒能在现世中找到永恒。穿越内在的荒漠是迈向圣洁的第一步。 上帝安卧在精神的虚空之处,觊觎着内在的荒漠,因为祂正如一场疾病,总是潜伏于抵抗力量最弱的所在。和谐的圣灵无法信仰上帝。圣徒、罪犯和穷人推出祂,好让所有不幸的人同享。 P99: 孤独就好像是荒芜的怒海之旅,激流在那里漫卷骇浪,仿佛要把我们存在的屏障悉数摧毁。 P101: 假如真相不是那么无趣,恐怕科学早就消灭了上帝。但上帝和圣徒一样,都是逃避真相之平庸乏味的手段。 P105: 若不是我们心知黑夜(我们称之为上帝)将临,生命本来会是一个欢快的黄昏。 P117: 绝对之爱导致了自我毁灭的嗜好。对隐修院和妓院的热情即由此而来,两处皆由斗室和女人组成。生之厌倦在娼妓和圣女的阴影里渐入佳境。 P118: 世人谈论上帝,不只是为了在某处“安顿”自己的疯狂,也是为了对此加以掩饰。只要忙于上帝,你就有了悲伤和孤独的借口。上帝?一种法定的疯狂而已。 P127: 巴赫的音乐是超凡入圣的介质。他的音乐中没有情感,只有上帝与世界,被一道眼泪做成的天梯联结。 P155: 不管你做什么,起点都是无聊,终点都是自毁。我们命运的象征:满是蠕虫的天空。波德莱尔教导过,生命是蠕虫在太阳中忘形狂喜,幸福是它们的群舞摇曳。 P162: 无需成为基督徒,一个人也会害怕最终审判,甚至理解它。基督教无所成,不过是从人类的悲痛中牟取暴利去供奉一位不择手段的神,恐惧就是祂最好的帮凶。 P167: 只要春天常在,忧郁就无药可医。大自然在春天里病入膏肓,这个肉欲横流的残酷季节让你想要尝尽爱与死。 P174: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阶段,把童年的天堂和失败的炼狱连接起来。 P184: 厌倦是忧郁的静止,绝望则是危境中燃烧的厌倦。两者都出资对生命的嫌恶。 P190: 生命就像是春天的歇斯底里。 P199: 宗教抚慰了我们受挫的强力意志。它为我们平添了新的世界,令我们对新的征服和新的胜利报有希望。我们皈依宗教是出于恐惧,惟恐在这个世界的狭窄局限里窒息身亡。因此,一个神秘主义者的灵魂除上帝之外没有其他仇敌。上帝是必须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 P217: 在我们意识的深处,乐园呜咽,记忆啜泣。四面悲歌中,我们觉悟到眼泪的形而上意义把生命的舒展视为遗憾。
回应 2014-04-29 16:08:08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尼采的密码在这句话里:“哦,查拉图斯特拉,你这样的不信仰要比你信仰的时候还要更加虔诚!在你心里肯定有某一位上帝才使得你反过来变得这样不信神。” 他像我们一样不彻底,甚至有一颗比我们更加柔软的心,所以才会选择眼泪为苦难的象征。 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对上帝诉说,祂会在自己的虚无中掩埋你的叹息。 历史分为两段:人类被上帝有声有色的虚无深深吸引的过去;世界的虚无掏空了神圣之灵的现在。 眼睛的视野有限,它总是从...2015-12-24 21:31:51
尼采的密码在这句话里:“哦,查拉图斯特拉,你这样的不信仰要比你信仰的时候还要更加虔诚!在你心里肯定有某一位上帝才使得你反过来变得这样不信神。” 他像我们一样不彻底,甚至有一颗比我们更加柔软的心,所以才会选择眼泪为苦难的象征。 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对上帝诉说,祂会在自己的虚无中掩埋你的叹息。 历史分为两段:人类被上帝有声有色的虚无深深吸引的过去;世界的虚无掏空了神圣之灵的现在。 眼睛的视野有限,它总是从外部观看。然而将世界纳入心中,内省就会是惟一的认知模式。 音乐如何吸吮我们的鲜血?若无空间的支撑,人就无以生存。然而音乐将空间消解得灰飞烟灭。音乐是惟一能够带来慰藉的艺术,可它揭开的伤口比什么艺术都多! 绝对的爱令他们有所缺失。 圣洁是通过虔诚的歇斯底里来否定生命。 “我所受的最大的苦,就是受苦还不够。”---玛加利大·玛丽·亚拉高 倘若你天生具有对死亡的强烈预感,生命就会向诞生时刻逆行。它在一种次序颠倒的演化过程中重拾生命的所有阶段:你死去,然后你生活,受苦,最后你出生。或者,那是诞生于死亡废墟的一次新生?只有亲身体会过死之后,一个人才会想要去爱,去受难,并且再次降生。惟一的生命是死后的生命。 没有圣徒,我们会好过得多。那样每个人就会只管自己的事,并欣然享有我们的不完美。他们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无益的自卑情结、妒忌、怨恨。圣徒的世界是天国的毒药,我们的孤寂越深,它的毒性就越强。他们提供了一个榜样,表明苦难自有其目的,从而败坏了我们。我们习惯于漫无目的地受苦,迷失于痛苦的徒劳;我们习惯于以自己的鲜血为鉴。可我们也不必太过懊悔,因为苦难不见得会把人引向天国。 我死时将有玫瑰飘落如雨。---圣女小德兰 玫瑰,你散发着赤裸圣女撩人的香气。----里尔克 你在生命中愈行愈远,就愈发意识到没有什么事是习得的,不过是在记忆中回溯的结果。就好像我们重新造出一个自己曾在其中生活过的世界。我们一无所得,只是重新赢回自己。自我认同是反向演化。个体偶成之前的彼生---关于它的假说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的存在模仿着一个被遗忘的原初异象。 世人的心,是上帝敞开的伤口。 不知恐惧的人就像天空的飞鸟,在蔚蓝苍穹中读解自己的命运。 会不会,上帝只是心灵的错觉,正如世界只是头脑的错觉? 当我意识到除非自我弃绝否则无法享有绝对,就转而投身于表象了。 中世纪耗尽了永恒的内容,赋予我们贪恋短暂事物的权利。 意识却诞生于自由而慵懒的时刻。当你舒展四肢躺在大地上,望着高高的天空,你和世界之间的隔阂会像一道裂缝般打开。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5-12-24 21:31:51 -
本译文旨在捕捉齐奥朗罗马尼亚语原文的神髓,无意于紧扣字面、逐字直译的精确。这大致意味着对齐奥朗那些年少轻狂的文句稍作修整,主要是那些在英语中显得过分华丽或冗长累赘的段落。尽管如此,英译本还是恢复了齐奥朗原文的长度,不像早先的法文版那样经过作者的大幅度删减。 这是英译序 本书的翻译原则是以“信”为上,力求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不敢妄自造次。这种忠实不仅包括意义与风格,也希望能再现原文的音乐感。 这是中...
2016-07-17 14:32:37
-
南渡 (远离颠倒梦想)
开篇译者,作为商务印书馆印发,应该是严谨些,浅薄的把尼采的“上帝死了”理解为基督的受难之死,虽然是敌基督,但20世纪大哲海德格尔曾经探言过上帝之死 为西方理性形而上学上帝的死亡,想必作者不懂哲学,开篇译言就是流言蜚语,云云齐奥朗多牛,不诚~希望我是错看了,待看2017-03-14 22:03:55
-
我终究太是个基督徒了。从乞丐和沙漠那么让我着迷,从我常常为同情心失控所苦,就心知肚明。这些统统是变相的自我弃绝。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绝对者的有毒糟粕,它阻碍我们呼吸,可没有它,我们却不能活。 儿童令我望而生畏。他们眼睛里有太多不幸的应许。他们为何要长大成人呢?正如疯子,儿童被赐予了与生俱来的天赋,转眼就失落于徒劳的清醒。 不断与上帝交战既不轻松也不愉快。可是一旦开战,你就会失去所有克制,被一种说不清...
2022-06-29 16:28:18 1人喜欢
我终究太是个基督徒了。从乞丐和沙漠那么让我着迷,从我常常为同情心失控所苦,就心知肚明。这些统统是变相的自我弃绝。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绝对者的有毒糟粕,它阻碍我们呼吸,可没有它,我们却不能活。 引自第218页 儿童令我望而生畏。他们眼睛里有太多不幸的应许。他们为何要长大成人呢?正如疯子,儿童被赐予了与生俱来的天赋,转眼就失落于徒劳的清醒。 引自第215页 不断与上帝交战既不轻松也不愉快。可是一旦开战,你就会失去所有克制,被一种说不清的冲动驱使。人的推论,名为傲慢。它是自我膨胀的谵妄,人类的可悲命运。若没有我们全部的愚蠢和卑劣提供原料,历史将是不可想象的。其终极表达形式就是人类不断地篡夺上帝的权位。在孤独中经历过最后阶段的人只有一个死敌:上帝。 引自第211页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对疯狂的定义是:精神从对生命的憎恶中裂变出来。 这是疯子的福分。他们的精神自成世界,与悲伤比邻而居。我们却推不掉在厌倦与精神之间寻找平衡的苦差。疯子几乎从来不和自己的悲伤照面。清醒是一种厄运。 夜以继日地阅读,狼吞虎咽着书本这些安眠药——不是为了认知,而是为了遗忘!透过书籍,你可以一路追溯到怨恨的源头,把历史及其幻觉统统抛开。 引自第209页 每当我悲伤,就好像浑身每一根纤维都开始思考,好像毒液渗入了每一个细胞,抑郁情绪笼罩我如一卷裹尸布。疾病是器官的自反性危机:各组织觉察到自己,个别器官取得意识并出离身体。只有在病中才会明白,我们对自己的控制是多么薄弱。疾病使我们的身体部件自立门户,而我们至死都是它们的奴隶。疾病是意识的器质性状态,是精神迷失在肉身里。 失眠之夜的辗转挖成了沟壑,其间有记忆的陈尸朽烂。 引自第207页 使一个人与众不同并赋予他独创力的正是痛苦。 引自第205页 寂静有时如此深邃,可以让你听到思虑在新掘的坟墓里沙沙作响。蝴蝶翅膀在山中轻轻颤动,在风的悲鸣渐渐止息之际,懊恼于它们噤声的静默。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你留意到邈远的暗蓝色天空,爱上了它那天使般沉默的愚蠢。我爱天空是因为它笨。我怀疑群星对什么都不知情。 引自第195页 只要我活着,就不允许自己忘记我会死;我殷切等待死亡,以便把它遗忘。 引自第193页 “我靠会让别人死掉的东西过活。”(米开朗基罗)孤独的定义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世界只是一个供我们练习悲伤的场所,无他。我们总要想点儿什么,所以把世界当成了沉思的对象。结果,思想从来没错失过一次摧毁世界的机会。 引自第191页 只有在憎恨人性的意义上,你才是自由的。必须对人性切齿痛恨,才能自由自主地拥抱那些无用的完美,领略历史之上时间之外的悲欣。对人类事业的任何一点献身,都说明你缺乏趣味和鉴别力。仇恨人类使你爱上自然,这是一种达到出世和自在的方式,而不是浪漫主义所崇尚的、精神漂泊之旅的一个阶段。由于涉足生成,我们自轻自贱已久,早就该去重新发现我们的原始身份,让意识在自大狂的谵妄中碎为齑粉。每次看到风景,我都想把身上一切非宇宙性的内容统统摧毁。草木的乡愁与大地的懊悔不可抵挡,我愿变成植物,每天死于日落时。 引自第190页 我既没有愁苦到足以成为诗人,又没有冷漠到像个哲学家。但我清醒到足以成为一个废人。 引自第190页 不把自己杀个片甲不留,我是不会死的。我要憋死太空的悲歌,砸烂宇宙的风琴!垂死的太阳也不能在我冰冻的泪滴里找到它的反光。 疲于意识,遂潜入灵魂之汪洋,游弋于青荇水藻之奇形怪状——外部世界的倒影而已。 引自第181页 只要春天常在,忧郁就无药可医。大自然在春天里病入膏肓,这个肉欲横流的残酷季节让你想要尝尽爱与死。 引自第167页 厌倦是废除时间最简单的方式,迷狂则是最复杂的方式。一个人越是厌倦,就越是拥有自我意识。疾病感染的是身体的特定部位,是可以隔绝并治愈的。而厌倦像癌症一样遍及整个身体,渗入我们的器官,挖出的空洞活像一个地下洞穴系统。生活是我们对于厌倦的解决之道。厌倦的粗大树干里长出了忧郁、悲伤、绝望、恐惧和迷狂。忧郁和悲伤有花,但惟独厌倦有根。 秘诀在于如何以本质的方式去厌倦。可是,绝大多数人连厌倦的表面都不曾触及过。要活出真正的厌倦,必须得有格调。 引自第158页 爱上帝的惟一方式是恨他。人类发明出上帝来平息自己对于爱、特别是对于恨的饥渴,就连上帝不存在的确凿证据也无法压下他的忽火。当我们的生命在毁灭的边缘摇摇欲坠时,除了那个致命瞬间,他还能是什么?既然清明理性透过他被疯狂抵消于无形,既然我们以索命般的激情去拥抱祂而宣泄了自己的怒气,谁还在乎他存在不存在? 引自第157页 告诉我你想怎么死,我就能看出你是什么人。换而言之,你要如何填满空洞的一生?用妇人、书籍和尘世的野心?不管你做什么,起点都是无聊,终点都是自毁。我们命运的象征:满是蠕虫的天空。波德莱尔教导过,生命是蠕虫在太阳中忘形狂喜,幸福是它们的群舞摇曳。 当你和死亡之间没有阻隔的时候,可曾在镜中看过自己的样子?你可曾质问过自已的眼睛?看穿它们之后,你可曾明白自己不能死?你那双因恐怖尽占上风而扩大的瞳孔比斯芬克斯更不可解。一件确定无疑的事从它们玻璃珠般的呆滞中诞生,其简洁的神秘形式有奇异的振奋效果:你不能死。这一确信来自我们的凝视与它自己相遇时的沉默,那是在梦中面对死亡之恐怖的埃及式平静。每当死亡的恐惧攫住你,不妨照照镜子吧。 然后你就明白自己为什么永远不会死。你的眼晴通晓一切,因为虚无的点点斑痕就在其中,向你保证再没有更多的事可以发生。 引自第155页 生命是经过合法化与祝圣的荒谬。 孤独者的任务是加倍孤独。 引自第153页 怀着对世界的满腔憎恨,我们觉得自已必须摆脱情感。情感是我们所有无意义献身行为的起源,唆使我们对现实说出那个儒夫般的“是!”。狂怒之下,我们在世俗圣洁的阵阵发作中不省人事,完成了自己的碑文。我们把生命当作“此处安葬…”的主题变奏,就这样虚度了一生。 引自第152页 万事万物有可能如此彻头彻尾地缺乏意义吗?每次我举目跳望天空,都煞风景地想起那里并没有历史。 时间是一种慰藉。可是意识挫败了时间。没有什么轻松的疗程可以治愈意识。否定时间是一种疾病。生命中的清白和健康更是徒劳至极。永恒已朽烂,上帝是一具人类蠕虫赖以为食的腐尸。 引自第150页 神的所有样式都是自传性的。诸神不仅从我们而出,我们亦在其中反观自身。神是内省的双重幻象,把灵魂的生命显示为神——我两相。我们和上帝在彼此之内照见对方。 上帝是否载得动我全部匮乏的重量?难道衪不会被我所有不幸的可怕负荷压垮? 自我理解的惟一途径是我所拥有的神的形象。只有透过祂才可能自知。从不思素上帝的人永远都是自己的异客。上帝是自我认知,宇宙万物的历史则是对衪不同形态的描绘。 引自第144页 总有一天,我们称之为世界的这个老旧窝棚会四分五裂。如何崩溃,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太在意。既然没有任何事物拥有真正的实质,既然生命是虚空中的一场回旋,它的开端与终结皆无意义。 引自第142页 若不是为了我们那些追问不休的悲伤时刻,上帝原本是不会存在的。 再没有比这更耽美也更恼人的事,一个人躺在娼妓怀里的时候却骤然想起了上帝!读过一页圣经或听过一部清唱剧之后想起祂是很容易的,然而,上帝的临在现身于粗俗荒淫之中更具其大无比的冲击力:它以饱满的力量将孤独与虚无的恐惧带回了人心。 引自第139页 持有异议是精神活力的一种表征,它在对上帝的异议中达到巅峰。要是与上帝和解,我们就不再活着了,祂会替我们活下去。只要被袍同化,我们就不复存在;可要是我们抵死不从,又没了存在的理由。 万一活腻了,上帝会是我的最后一搏。我被绝望前熬着,哪能放手不去折磨他。 我把人的孤立无援想象成这样:一片寒冬料峭的景象里,冰雪仿佛是人的聪明才智现了原形;薄雾轻漫,模糊了大地的轮廓;白茫茫的寂静,人在其间,犹如鬼魅,一个流放者独立漫天飞雪中。 上帝的命运是供人误解,正如凡夫俗子所经历的事实。但肯定有寥寥数人懂得他。否则,何来那种痛苦的命定感,时不时让我们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在祂之中前行?何以会有那些无法入睡的长夜,让我们用思虑和悔恨把祂耗尽?我们这么迟才发现祂是何其可怪的事,袍的缺席留下何等样的精神虚空! 只有持续不断又残酷无情地想着祂,只有把祂的孤独团团包围,我们才能在与他的战役中赢得劫掠满载。要是我们迷了心窍半途而废,他就不过是又一个败绩。 引自第135页 我们越是任由自己沉溺于情感,就越是远离生命。情感的爆发把我们拖出自身,进入一个近乎神的领域。强烈的爱与痛与恨,在上帝之中达到它们最后的极限。若没有一个超越性的主题,谵妄就不过是一种病状。有了神在其核心,它就变成了启示,成了精神的冠冕。上帝与谵妄彼此成全。谵妄是一种预备性的出神,密契经验中的谵妄则是全然圆满的出神。上帝似乎是利用谵妄时刻向某些人提醒祂的临在。 引自第134页 自从人类剥夺了上帝的位格(personal)特征,就只好在没有他的境况下生活了。我们妄图扩大全能者的势力范围,却不免不觉把他弄得越过了雷池。要不是一个能够垂听和应答的位格(person),我们该向谁去诉说?得来如许浩瀚的空间之后,他无所不在又一无所在,如今顶多是个遍及宇宙的缺席者。 通过颂扬上帝,我们疏远了他。为什么我们要否认他神圣的谦逊?是怎样不着边际的傲慢唆使我们去伪造他?如今他成为一切,却从来不曾这样渺小!由于待他过分慷慨,我们就这样受到了惩罚。无论假借什么名义耗费多大力气,弄丢了位格上帝的人再也找不回他。 我们本想帮助上帝,却使他遭到人类猜忌。我们本想弥补一个宇宙失误,结果却毁掉了惟一的无价之错。 引自第130页 生命是一长串必须被消除的执念。爱、死亡、上帝或圣洁难道不是可以互换且只有旁证却无法坐实的执念? 引自第126页 每当厌世之情化身为宗教,上帝都会像善忘的大海般浮现。溺毙其中是对我们孑然一身的逃避。 另一种情形,是我们在反身内求的漫长回溯中与上帝相遇,袍就像是终点处的一片发光区。但我们获得的安慰较少,因为发现他内在于己,我们对此不太感激。由于认知无法超越错觉的局限,我们遂以为拥有对祂的权利。 神—海和神—光在我们的神圣体验中往复交替。任何情况下,善忘都是终局。 引自第119页 世人谈论上帝,不只是为了在某处“安顿”自己的疯狂,也是为了对此加以掩饰。只要忙于上帝,你就有了悲伤和孤独的借口。上帝?一种法定的疯狂而已。 引自第118页 既然真的没有解决之道,人就注定要在一个凶险的循环中轮回。思想以忧患为食,而苦难披上迷题的外衣——精神衰败的征兆。不可解决之物向世界投下一层闪烁的阴影,为它添上黄昏时分不可治愈的严峻。没有解决之道,只有怯儒乔装成答案。所有黄昏都会为我做证。 引自第113页 密契的核心是出神的激情和虚空的恐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不可能的。通向出神并经历虚空的前提,是一种把灵魂变为白板的意志,向心理的空白状态奋进。一旦灵魂彻底拒斥了现世,它就为漫长而丰饶的空无做好了准备。意识涨出了宇宙的界限,剥除其中的纷繁意象是让出神席卷而来的必要条件。除虚无之外一无所见,然后虚无就变成万物。出神是虚空中的丰盛,一种满盈的虚空。它是一阵势不可挡的颤抖震撼了虚无,是存在的一次大举入侵挺进了绝对的空无。虚空和出神互为对方的先决条件。 引自第113页 我像大海一样分开自己的水体为上帝让路。神的扩张是人的退潮。 为物质的凄凉所苦时,上帝流过无数的泪。大海的神秘魅力以及我们想在里面淹死的热望即由此而来,像是要透过衪的泪水取一条捷径通向他。 不曾在每一处海滨落过泪的人,无法体会上帝的烦恼境地,那种把一种更深的孤独强加给我们人类的孤独。 引自第111页 必须对上帝朝思暮想,以便将衪耗尽,把祂变作一堆陈词滥调。只有不停向上帝呼求才能摆脱祂,直到我们筋疲力尽而衪变得纯属多余。把上帝化约为零,祂就再也不能在我们的内部空间里赖着不走。时候到了祂就会落下,有如一颗在我们的孤独花园中长得过熟的果子。 引自第108页 泪水穿透大地,在另一片天空中上升为点点繁星。真想知道是谁哭出了我们的繁星? 引自第108页 谁能精确地指认天堂在我们意识中重现的时刻?一阵软弱在骨骸里发作,难以捉摸的病症侵入肉体,我们就在快感如潮的内心昏厥中轰然倒地。物质为迷狂所触,在闪烁的微光下化为无形,万有震颤不已,强度如此诱惑人心,于是我们跪倒在地,双臂哀求地举起,像恋人又像隐士。繁星或碧空刺伤了我们仰慕的凝眸。这样否定物质是犯上作乱!消解与反现实在生命中激起的迷狂,是天堂成为现实的先决条件。 引自第103页 在感情的世界里,眼泪就是真理的标准。是泪,而不是哭。眼泪有一种透过内在的崩塌来表露自我的秉性。只在表面上哭过的人对眼泪的起源与意义一无所知。有些眼泪的鉴赏家从来没有真正哭过,然而他们是隐忍着不去引发一场宇宙的洪灾! 孤独就好像是荒芜的怒海之底,激流在那里漫卷骇浪,仿佛要把我们存在的屏障悉数摧毁。 引自第99页 只有热爱诗歌的人在精神上是松驰而不负责任的。每次读首诗,你都会感到一切都是被允许的。诗人不必向任何人(除了他自已)解释任何事,他对你毫无益处。去理解诗人是件倒霉的事,因为随后你就会明白,不懂他们也没有损失。 世上再没有什么比圣徒的诗歌更让人舒心了。但他们的诗歌天赋受到了致命的局限,因为他们总是写给一位对话者,多数情况下是上帝。诗歌虽然神圣,本质上却是一种不敬神的亢奋。但凡圣徒知道诉诸上帝的后果是弱化抒情力量,他们就会放弃圣洁而成为诗人。那我们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些仁爱,多些自由和放任!圣洁只知上帝中的自由,而凡夫俗子只认诗人的特权。 引自第99页 我被一个名为永恒的诅咒压弯了腰,青春的毒药,腐朽心灵的专用香膏。一个人的健康程度,可以依据他对永恒的憎根和抵抗成正比估量。圣徒的疾患就是对永恒的爱好。 当时间的虚空诞生出永恒,人心就燃起了宗教的勇气。不管是出于厌倦还是出于恐惧,倒空时间使人投身于一种生机勃勃的虚无,其中满是暖昧不明的应许。没有哪位圣徒能在现世中找到永恒。穿越内在的荒漠是迈向圣洁的第一步。 上帝安卧在精神的虚空之处,觊觎着内在的荒漠,因为他正如一场疾病,总是潜伏于抵抗力最弱的所在。和谐的生灵无法信仰上帝。圣徒、罪犯和穷人推出他,好让所有不幸的人同享。 引自第95页 一个人开始认识孤独,是在他听到万物的沉默之际。于是他知道了埋藏在石头里并在草木中醒觉的秘密,大自然那些隐蔽与敞开的路径。孤独的古怪之处在于,它不觉得有什么东西没有生命。万事万物都有其语言,我们只能在全然的沉默中加以破译。在极度的孤独中,一切都是生命。灵性在自然中沉睡,而我愿为草木解梦。 阴影也有其神秘的生命。这个世上的诗人远远不够,因为还有那么多事物尚未得到揭示,黯然疏离于它们自身的意义! 引自第94页 为什么我们每次试图突破有形物质的重围去释放灵性活力,所有努力都会落空?这个世上惟有音乐能击败物质。几段空灵的曲调,是从灵魂吹来的一阵悦耳清风,它具有一把喷灯的威力,把我们所有的物质镣铐都熔化在烈焰里。 引自第93页 创世的惟一合理解释是上帝对独处的恐惧。换句话说,取悦造物主就是我们的用途。我们这些绝对者的可怜小丑,竟然忘了表演这出悲剧是为让那位闷极无聊的独一观众快活起来,他的掌声从来不曾到达过一个凡人的耳中。孤独使上帝不堪重负,所以他造出圣徒来做谈话的对象。 我只有用另一种孤独来与上帝对峙才能抵抗衪。若没有那份孤独,我就无非是又一个小丑。 引自第90页 他们怀疑得有格调。他们对世界的沉思中充满肃穆的秋意,流露出省悟后的幸福,一种不带怨怼的温和捐弃。怀疑论,这精神的微妙阴影,繁盛在文化的黄昏里,为哲学概念增添了诗性优雅和迷人的文艺腔。 引自第89页 我们的苦难只能是徒劳而邪恶。对现代人来说,波德莱尔的任何一首诗都比圣 徒的高尚暴行更有意义。我们像自弃于饮酒作乐一样自弃于绝望,对按照受难程度而获得的完美已经丧失兴趣。现代人并不是因浅薄而成为圣徒的反面,而是由于他在生存处境中的无能为力,他在可悲放纵中的沉湎,他在永远更迭不休的妄想中的沦陷。从未炼成选择忧患的习性,导致了现代人在自我克制上的无能。要是上帝诉诸感官来表明自身,那就更好!我们就再也不必忍受启示的严酷戒律。圣徒彻底过时了,只有蔑视生成的人才会对他们依旧怀有兴趣。 引自第87页 只有忘掉一切,才能真正记得。模糊的记忆揭示了时间之前的世界。通过逐渐倒空记忆,我们从时间中抽身而去。因此在失眠的夜里,我们会再次经历祖先的恐惧,那个世界已被遗忘,却恍知记忆般令我们心惊。这样的夜晚不会抹除记忆的实际内容(我们的历史),但会把我们带上一条在时光中蜿蜒回溯的小径。失眠是向起源的倒退和孤独的开始。它使时间变得稀薄,直至化为纯粹的视幻;它将我们从无常中放逐,强加给我们以最后记忆,也就是那最初记忆。在失眠症优美的消解之下,我们耗尽了自己的过去。于是我们似乎和所有时间一起死去。 引自第81页 哦,可我多想像一名等待出发信号的赛跑选手那样死去,肌肉紧绷,头颅向后高扬,勇敢面对空间并征服死亡,满怀骄傲与力量的幻觉!我时常梦想一种有失慎重的死法,将永恒尽收眼底! 引自第76页 但此外那些人怎么办呢,尘世间那些遭到永远唾弃的人,他们目光低垂,望着脚下的尘土,他们的灵魂像微尘一样飘散吗?他们怎能没有受到一点儿微茫希望令人惬意的安慰就死去?当我想到大地上所有的痛苦,就知道有些灵魂是成群结队的天使也拾不起来的,沉重到无法在最后审判日上升的灵魂,只好冻结在自身诅咒的荒芜中。只有轻盈的灵魂可以获救:重量不至于折断天使之翼的那些。 引自第77页 碧蓝的天空比灰霾的天空更加令人忧伤,因为它提供了我们缺乏勇气去拥有的希望。而灰霾的天空是一座令人不作他想的坟墓。碧蓝是一种缓解忧郁的颜色;它对神力是中立的。当上帝的呼唤穿破碧空而来,我们宁愿头顶上有厚厚的乌云遮护。乌云使我们得以自由自在地体会被遗弃的无望。没有天空我们就活不下去吗? 引自第75页 一切伟大的皈依经验都来自对生命之无意义的顿悟。没有什么能比对存在之虚空的这份突然领会更感人也更难忘。 引自第73页 十字架裂为碎片,落进圣徒的灵魂,尖钉楔入他们的心脏长达一生,远不止是山上的几个时辰。终极残酷就是耶稣那种:在十字架上留下一笔血迹斑斑的遗产。 引自第70页 想必一切都曾经发生过,所以生活在我看来恍如一场魅影般的动荡。历史不会自我重复,但仿佛我们的生命正在一个已逝世界的倒影中泥足深陷,拖长它那迟滞的回声。记忆不仅是反对时间的理由,也是对于世界的否证。它把过去的诸多可能世界剥得半露,又用天堂的异象为它们加冕。悔恨即来自记忆的深谷。 在记忆中回溯使人成为形而上学家;在记忆的源头处喜乐,则成为圣徒。 引自第69页 某个瞬间会在生命中来临,届时你会将万事万物置入与上帝的关联。任何不及于此的事物都显得太过秒小。然而,惧怕上帝不再是核心主题的恐慌还是会时时攫住你,将万事万物与他关联也毫无用处。终极原理的无常——在逻辑上荒唐透顶的念头,却在意识中浮现——令你充满奇异的恐惧。会不会,上帝只是灵魂的一种流行款式,稍纵即逝的一阵历史激情? 引自第67页 回应 2022-06-29 16:28:18
论坛 · · · · · ·
是否有萧沆其它书籍的出版计划? | 来自Lain | 2019-05-06 06:47:55 | |
《眼泪与圣徒》:忠实反映齐奥朗早年思想面貌 | 来自weiser | 1 回应 | 2018-01-27 22:02:16 |
齐奥朗是法籍吗? | 来自马走日 | 5 回应 | 2016-12-29 18:09:14 |
上帝两次显性,一次是狄更斯,另一次是? | 来自Laika | 2015-06-26 18:42:15 | |
英文版 | 来自D.W.W | 2014-11-15 00:50:28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9.6分 23人读过
-
Herne (2007)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LGF (199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你好好睡,我好好读书。等你醒了我们聊柏拉图。 (琼斯黄)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眼泪与圣徒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alain.proust 2016-10-26 18:52:53
在这极大的反叛里分明是有爱的,因而反叛也变得犹疑卑怯、面目模糊起来。“我既没有愁苦到足以成为诗人,又没有冷漠到像个哲学家。但我清醒到足以成为一个废人。”仍然是《解体概要》里格言片段式自省,也仍然让我经历了一两个月的且读且停才终于掩卷告别。
8 有用 安提戈涅 2015-02-03 20:22:17
原来齐奥朗就是《解体概要》的作者。插图和翻译都很棒,摒弃那种瑟缩的、忧郁化的尼采式腔调,文字与修辞的力量也很大。
3 有用 思郁 2014-03-04 00:58:38
又一本齐奥朗,没有《解体概要》过瘾
6 有用 阿伽墨得 2017-04-14 07:46:26
中二以上,深刻未满。巧智以上,思想未满。 优点在于敏锐的洞察力,超常的感受力,丰沛的想象力和凝练犀利的表达力。 但依然流于空泛。高雄性荷尔蒙水平作用下的情感发泄,加入宗教成分的豆瓣广播。多数句子中“上帝”二字换成女人,艺术,生命,死亡,空虚,尘世的野心,等等,毫无违和感。 青年读者的灵感触发集、模仿源和引用素材集。 前面还抱有新奇感时非常好看,到后面略腻。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书。
4 有用 tata 2014-06-23 15:09:28
没当年读《解体概要》来的震撼,神秘主义到可恐……“时间是一种慰藉,可是意识挫败了时间。” 就这句印象最深
0 有用 良善 2022-08-06 11:13:42
资历太浅,不能懂的深层含义。
0 有用 Hoheyho 2022-08-05 17:20:25
情绪不稳定的时候翻一翻,百无聊赖的时候翻一翻。消遣的需求替代了激情。
0 有用 𝐈 𝐚𝐦 𝐏𝐮𝐥𝐬𝐚𝐫 2022-08-03 00:23:17
太好了。。。
0 有用 氧气管儿 2022-08-02 17:52:08
知识储备离读懂奇奥朗还有一定差距吧。全书都由断章组成、前后不连贯,宣言箴言式的内容,难以找到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读起来非常耗费精力。能感受到译者谨慎力求每个字词的精准,以至于语序排铺中能看到原文的影子,我好像在读一本翻成中文的外文原版书,需要去再加揣测原文的深意,外加奇奥朗漫天杂芜的形容词,在理解、共情方面有较大难度。 当然 书籍的装帧设计非常棒、超出预期!封面的排版选材、烫金插画,再到线装装帧,... 知识储备离读懂奇奥朗还有一定差距吧。全书都由断章组成、前后不连贯,宣言箴言式的内容,难以找到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读起来非常耗费精力。能感受到译者谨慎力求每个字词的精准,以至于语序排铺中能看到原文的影子,我好像在读一本翻成中文的外文原版书,需要去再加揣测原文的深意,外加奇奥朗漫天杂芜的形容词,在理解、共情方面有较大难度。 当然 书籍的装帧设计非常棒、超出预期!封面的排版选材、烫金插画,再到线装装帧,可以看出编辑老师费了很多心思,很棒 (展开)
0 有用 果冻条森 2022-08-02 15:33:14
他在反复确认上帝,鞭笞自我,近乎迷狂又过分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