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齐梁时期僧祐所编《弘明集》为佛学重要典籍,保存了东汉末至南朝梁时期的大量佛教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次整理之《弘明集校笺》以碛砂藏本《弘明集》为底本,以《永乐北藏》本、《频伽藏》本、金陵刻经处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汪道昆刻本《弘明集》为参校本;充分吸收《大正藏》本《弘明集》及《中华大藏经》本《弘明集》所作校勘记;《弘明集》所收内容复见它书者,亦适当参校。对所涉及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要佛道经典等,广引儒、释、道文献笺注之。书稿体例完备、标点准确、文本可靠、校勘精准、注释雅驯,是目前《弘明集》最为完善的整理本。
目录 · · · · · ·
凡例
前言
释僧佑弘明集序
卷第一
牟子理惑论
未详作者正诬论
卷第二
宗炳明佛论
卷第三
孙绰喻道论
宗炳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
(一)何与宗书
(二)宗答何书
何承天释均善难
宗炳答何衡阳难释白黑论
何重答宗
卷第四
何承天达性论
颜延之释何衡阳达性论
何承天答颜永嘉
颜延之重释何衡阳
何承天重答颜永嘉
颜延之又释何衡阳
卷第五
罗君章更生论
孙长沙书
罗含答孙
郑道子神不灭论
桓君山新论形神
释慧速沙门不敬王者论
(一)在家第一
(二)出家第二
(三)求宗不顺化第三
(四)体极不兼应第四
(五)形尽神不灭第五
释慧逮沙门袒服论
何镇南难袒服论
释慧远答何镇南
远法师明报应论
远法师三报论
卷第六
释道恒释驳论
明僧绍正二教论
张融门律周剡颐难
……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附录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弘明集校笺"的人也喜欢 · · · · · ·
弘明集校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咒曰:天道畢,三五成,日月明,出窈窈,入冥冥。氣入真,氣通神,氣布道,氣行姦,邪鬼賊皆消亡。視我者盲,聽我者聾。敢有謀圖我者,反受其殃。我吉而彼凶。 按:《辨惑論》此段引《上清黃書過度儀》。兩相對照可知此句當作:”天道畢,三五成,日月明,出窈窈,入冥冥。[真]氣入(真),[正]氣通,神氣布,道氣行,姦邪鬼賊皆消亡。“ 乃開命門,抱真人嬰兒;迴戲龍虎,作如此之勢。用消災散禍,其可然乎? 按:當點作:”乃...
2014-01-25 14:25:02
-
-
-
bilight (爱气希言)
【若使顏、冉、宰、賜、尹喜、莊周,外讚儒玄之跡,以導世情所極;內稟無生之學,以精神理之求,世孰識哉?至若冉季、子游、子夏、子思、孟軻、林宗、康成、蓋公、嚴平、班嗣、楊王之流,或分盡於禮教,或自畢於任逸,而無欣於佛法。】 “顏、冉”无注;“冉季”则不点开,有注[七],以为冉季即孔门弟子冉子产。 按前句“顏、冉、宰、賜”,即颜渊、冉伯牛、宰我、子贡。分别是四科中的德行和言语,又颜、冉并称常因为有德早死...2014-08-15 11:12:12
-
巴斯光年 (巴斯7788)
至於恒標辭略,遠公距玄,雖全已非奇,然亦足敦勵法要;《日燭》既寤俗之談。弔仙三檄,亦摧魔之說,故兼載焉。 標點當作:至於恒標辭略,遠公距玄,雖全已非奇,然亦足敦勵。《法要》《日燭》,既寤俗之談,弔仙三檄,亦摧魔之說,故兼載焉。 作者在《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巴蜀書社,2005年)引此段文字,標點卻不誤(629頁),奇怪。2020-11-02 19:46:41
-
-
p187 「三監之難」,註為「其具體人物是周公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管叔應為周公兄長。 p187 「昔堯殛鲧于羽山」典出《左傳 昭公七年》,而非昭公八年。 p193 「兩儀」,註為「乾坤,物之祖也。易,物之理也。⋯⋯天地既位,則乾坤運乎。」,此句出自《子夏易傳 繫辭上》。 p193 「四氣和,谓之玉燭」典出《爾雅 釋天》,而非《禮記 禮運》。 p194 「愷悌君子,求福不回」,註此典出《詩經 大雅 旱麓》。 根據...
2016-10-15 11:24:07
p187 「三監之難」,註為「其具體人物是周公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管叔應為周公兄長。 p187 「昔堯殛鲧于羽山」典出《左傳 昭公七年》,而非昭公八年。 p193 「兩儀」,註為「乾坤,物之祖也。易,物之理也。⋯⋯天地既位,則乾坤運乎。」,此句出自《子夏易傳 繫辭上》。 p193 「四氣和,谓之玉燭」典出《爾雅 釋天》,而非《禮記 禮運》。 p194 「愷悌君子,求福不回」,註此典出《詩經 大雅 旱麓》。 根據下文「言弘道之在己也」,此處註釋應引全《大雅 旱麓》末句「莫莫葛藟,施于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 鄭箋:「延蔓於木之條枚而茂盛,喻子孫依緣先人之功而起。」 p194 「三后在天,王配於京。」典出《大雅 下武》,而非《大雅 文王》 根據下文「言精靈之升遐也」,此處註應引 鄭箋「此三后既沒登遐,精氣在天矣。」 p220 「力行近乎仁」,而非「力行乎近仁」
p284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出自《莊子 德符充》而非《莊子 至樂》
回应 2016-10-15 11:24:0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中华书局 (2011)6.8分 45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3)7.4分 18人读过
-
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75年)暂无评分
-
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10 (达哒)
- 已购书目 6 (文在兹)
- 购书单 (薏苡)
- 念想 (ben afrant)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弘明集校笺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菅原舜水 2014-11-07 21:44:21
笺注详略极不妥,句读颇有误。
2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30 17:00:10
重视佛经音义与俗字考证。众所周知,佛典流播经历了抄本到刻本的演变。其中,抄本特点就在于俗字的大量使用,而佛经音义对于俗字校正及刊本错字往往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卷十二“吊仙三《檄》”之“吊仙”,《高丽藏》、《频伽藏》、《大正藏》作“予作”,余本作“即仙”,小荣教授联系“三《檄》指卷十四所收三篇《檄魔文》”,且三篇檄文并非僧祐所撰的客观事实,故认为可洪《音义》卷二十九所引“吊”字为是。“予”、“即... 重视佛经音义与俗字考证。众所周知,佛典流播经历了抄本到刻本的演变。其中,抄本特点就在于俗字的大量使用,而佛经音义对于俗字校正及刊本错字往往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卷十二“吊仙三《檄》”之“吊仙”,《高丽藏》、《频伽藏》、《大正藏》作“予作”,余本作“即仙”,小荣教授联系“三《檄》指卷十四所收三篇《檄魔文》”,且三篇檄文并非僧祐所撰的客观事实,故认为可洪《音义》卷二十九所引“吊”字为是。“予”、“即”,“吊”俗写之形讹也。至此,各版本的扞格难通便涣然冰释了。其所涉及的版本,除藏内诸本外,还有日本宽永十四年活字本、吴惟明刻本等。小荣教授对其所列诸本,不是一般性的罗列,而是逐一作了全面细致的考订。如对日本宽永十四年活字本,它实际上出自《资福藏》、《碛砂藏》。 (展开)
0 有用 或曰 2015-01-20 12:13:48
是理解中古佛教及其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的重要文本,读完的印象是,该书对于佛教义理的探讨远不能和佛经相比。
0 有用 香积猫仙洞洞主 2022-04-06 15:44:47
真的不好用,真的不好用(当然读完是不可能读完的,但我认为永远读不完了,不好用)
0 有用 小布 2022-06-09 20:23:49
主要是史料价值而非义理价值 佛教与中国文化和历史想适应问题(服饰、饮食方法、佛教的某些概念为何不见于历史等等)、神是否灭问题(形尽神灭、神为形资之以生者故不灭)、沙门是否敬王者问题或佛教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问题(沙门不敬王者与佛法辅政)、报应问题(三报)、佛道是否一致的问题(从佛即周孔到区分佛道和佛道同但以佛为主)、夷夏问题(夏变夷,夷胜夏与夷夏一致)、佛教是否有益于教化问题。可以比较好地了解南北朝时... 主要是史料价值而非义理价值 佛教与中国文化和历史想适应问题(服饰、饮食方法、佛教的某些概念为何不见于历史等等)、神是否灭问题(形尽神灭、神为形资之以生者故不灭)、沙门是否敬王者问题或佛教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问题(沙门不敬王者与佛法辅政)、报应问题(三报)、佛道是否一致的问题(从佛即周孔到区分佛道和佛道同但以佛为主)、夷夏问题(夏变夷,夷胜夏与夷夏一致)、佛教是否有益于教化问题。可以比较好地了解南北朝时期佛教中国化时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矛盾与努力调适。 除了佛教本身,感觉有一些侧面也非常有意思,如佛教对于南北朝夷夏空间秩序的冲击,神道设教观念在南北朝时便有传播 (展开)
0 有用 小布 2022-06-09 20:23:49
主要是史料价值而非义理价值 佛教与中国文化和历史想适应问题(服饰、饮食方法、佛教的某些概念为何不见于历史等等)、神是否灭问题(形尽神灭、神为形资之以生者故不灭)、沙门是否敬王者问题或佛教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问题(沙门不敬王者与佛法辅政)、报应问题(三报)、佛道是否一致的问题(从佛即周孔到区分佛道和佛道同但以佛为主)、夷夏问题(夏变夷,夷胜夏与夷夏一致)、佛教是否有益于教化问题。可以比较好地了解南北朝时... 主要是史料价值而非义理价值 佛教与中国文化和历史想适应问题(服饰、饮食方法、佛教的某些概念为何不见于历史等等)、神是否灭问题(形尽神灭、神为形资之以生者故不灭)、沙门是否敬王者问题或佛教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问题(沙门不敬王者与佛法辅政)、报应问题(三报)、佛道是否一致的问题(从佛即周孔到区分佛道和佛道同但以佛为主)、夷夏问题(夏变夷,夷胜夏与夷夏一致)、佛教是否有益于教化问题。可以比较好地了解南北朝时期佛教中国化时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矛盾与努力调适。 除了佛教本身,感觉有一些侧面也非常有意思,如佛教对于南北朝夷夏空间秩序的冲击,神道设教观念在南北朝时便有传播 (展开)
0 有用 香积猫仙洞洞主 2022-04-06 15:44:47
真的不好用,真的不好用(当然读完是不可能读完的,但我认为永远读不完了,不好用)
0 有用 春天的舞者 2021-03-05 15:26:24
这套书的书皮太不好了👎很容易脏,破
0 有用 螺龕 2021-02-05 14:20:52
点校错误不少,出注的点很奇怪。不如读国图社做的那个本子。
0 有用 鮀城書蠹 2020-08-12 15:46:03
点校质量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