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 短评

热门 最新
  • 73 ᡩᡠᡩᡝ 2016-04-13 23:36:41

    中学历史老师:「循规蹈矩」VS「突然失踪」→构成悬念;后文的自残之举与之矛盾,极写文革对人精神的摧残。关注点一:中学历史老师(疯子)之妻的心理:惭愧?恐惧?冷漠?温情;关注点二:春天书写(「春天」的双重意涵):这个春天是温暖的吗?关注点三:冷漠的群众,鲁迅之笔法——围观「疯子」自残的人群;关注点四:「疯子」眼中的春天与脑海中的幻象;关注点五:悲剧色彩的渲染A.自劓、自宫、自我凌迟等场面的细腻刻画,加之自身的满足感与围观者的冷漠;B.妻子的畏惧、女儿的冷漠,「幸福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C.中学历史老师临死前的清醒:噩梦醒来,已然春天;已然春天,已非我身。身体已不属于这个人,春天不属于这个人,他只能看着春天在热热闹闹中死去。

  • 43 朝狗 2018-02-23 09:45:23

    表现文革后人们迅速的遗忘吧 尺度很大很血腥 也挺意识流的

  • 35 sasori_ 2019-06-05 00:06:47

    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本书太残忍,里面的“疯子”行为过于诡异,完全不能理解。在某天偶然了解了某人(wg时期)的死法之后,我的脑海里突然就想到了这本书里所谓的疯子做的一些事,好像理解了一些。这段历史真的是太残忍了,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无法修复的创伤,可是我们根本没有了解它的机会。

  • 20 木千山 2017-01-01 15:59:16

    割鼻子那段让我不由摸摸自己的鼻子

  • 11 弓虽言 2017-07-20 13:47:45

    可以说很先锋了

  • 17 GravityPierrot 2018-03-01 01:03:35

    一大早给我看得一激灵 “我们曾经有过这种文学?”

  • 13 雁城 2016-02-24 21:53:39

    酷刑与春天是个绝配。

  • 8 高兴 2022-04-08 18:21:03

    哪有先锋和荒诞,我只觉得写实。

  • 6 大书法家蒲一永 2022-11-19 19:56:40 广东

    人们挑选商品就像挑选新的生活,人们走向新的生活时留下的只有被时代抛下的人,人们抛弃他们的时候就像抛弃噩梦的脚步声和透不进阳光的昏暗房间。

  • 7 爱笑的鼻子 2019-10-17 22:16:46

    余华太狠了。受不了的那种狠。

  • 4 喻生 2022-05-11 18:49:33

    “她们走得很优雅。”

  • 5 小昭 2020-06-16 23:44:22

    余华虽然在这篇里摆脱了卡夫卡,可他还是承袭了川端康成,景物和细部描写都浮动着一股血腥霓虹气,对肉体的暴力血腥描写和自我施虐的细节一如既往非常余华,我觉得他放弃这种写作方式没什么问题,后来者无疑是对本文多视角的又一迅猛开拓。

  • 2 槐星 2015-03-28 21:52:01

    这本书看的不甚明了

  • 6 小神通 2019-11-05 20:43:58

    那个《现实一种》实在是太好看了,比什么网络恐怖惊悚小说好看一万倍,每一次冷漠和惊悚都正中下怀,但到女人就戛然而止了,哈哈。 《一九八六》有点过度了,特别是割鼻子那块,过于真实,真实到锯子上的骨屑,佩服这种手术刀般的想象力。 学到很多,谢谢宁,我的老师!😄

  • 3 木兮 2017-04-26 16:13:12

    苏童和余华是朋友,本以为苏童的书写人性的恶写的已经够够的了,结果看完这本书...心塞...做噩梦...

  • 10 小瓦片 2016-04-20 17:35:41

    #余华#80年代先锋作,文革十年的祭礼。一具承载旧事的、尚未死灭的躯体,以自己为舞台,在这座城市明媚的春天里演出一场场血腥好戏。世纪轮回,疯子必将死去,人们会迅速遗忘他,一如遗弃昨夜饭橱里酸馊了的食物,且看今日春光大好。

  • 3 空橙 2019-07-13 12:50:32

    街道洒满阳光,风在上面行走,一粒粒小小的灰尘冉冉升起,如烟般飘扬过去。因为阳光的注视,街道洋溢着温暖。

  • 2 ahskfjcndhe 2021-12-10 22:22:22

    一种无法言说的离奇和怪诞,亲人可以拔刀也可以漠视。

  • 12 李斜陽 2021-12-28 15:31:51

    “沉重的肉身”,疯子用自己的身体表演古代刑罚,眼中所见之物皆为血腥暴力的景象。疯子的自己痛苦的肉身就像是十年浩劫的一个记录,最终他的肉身的消亡就是对痛苦和历史的一种遗忘。小镇中年轻人纷扰的日常生活的意象与解冻了的“春天”极其富有讽刺意味,这种无罪一身轻地走进新时代的人们已然遗忘了过去的历史。而疯子却在以最血腥的方式重现历史,用自己的肉身做记忆的史书,余华的残酷性和冷漠的叙事情感在这部小说里达到了顶峰,他以一种毫无慈悲,而纯然客观的笔调描写鲜血淋漓,残忍至极的场面,将这种冰冷的反讽像一条条暗线似地编制进文本之中。 罗兰·巴特的“极乐文本”与“至乐文本”讲的莫外于此,《一九八六》给阅读的人以极度的痛苦,可是这种痛苦同时也是更为深刻沉重的一种历史感的存在。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