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纲”正名 短评

热门
  • 6 愚公∞ 2017-09-21 14:54:07

    方朝晖清华大学教授,这部《为三纲正名》,是其在对“三纲”问题讨论形成的最终定论稿。这部书开篇就解释了本书的写作起因,即自晚清以降对于传统三纲的抨击与当代学者对于三纲问题的讨论,促使他撰写了这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否让人解除了疑惑呢?除了辨析三纲的历史外,最后的三纲现代解释才是目的

  • 10 瞿鹊子 2015-03-29 16:21:57

    顾大局是谁?

  • 8 老虎闻玫瑰 2016-07-22 02:20:44

    翻了若干个小标题,以为有特别的新的理论高度,粗略翻了眼,但实则是一般道理论一论...... 作者积累是否足以回答这么个大问题,倒似跟读者开了玩笑?

  • 2 仲可怀 2014-04-14 10:31:51

    这个选题不太有新意。其中有些知识点也是很缺乏。论证的逻辑倒是还可以。给个感情分,三星吧。但是又见到几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还是改成2星。

  • 1 yyh 2022-11-13 14:25:02 陕西

    说得太对了。对到全是废话。

  • 1 D 2023-10-10 19:36:47 山东

    哦牛批还有zei种书的

  • 0 玻璃离子水门汀 2023-12-28 02:47:14 天津

    本文是儒生士大夫自诩扮演弱化版沙里亚法学家的体现,老样子从传统发现温情,事实上所谓这些国学经典就是你无论怎么解释都能找到道理的,所以没什么真真假假,文末有一种批判蒋庆的提议,反而要倒回精神世界完满、修身养性的醇儒心态(也是方便老板学国学培养企业文化的赚米心态),从这个意义上感觉重要性不如蒋庆。

  • 1 Priestley 2023-02-04 20:26:06 河南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2 红语 2023-03-24 14:45:25 山东

    劳保快乐书

  • 1 梵阿一铃 2019-06-24 11:18:45

    好题目,写得太粗了

  • 0 丝瓜 2015-03-22 11:21:16

    作者梳理了一些文献,将纲常学说解释成了“从大局着想,纲常观念与直言相谏相互配合”,这一解释也比较容易被接受。不过这样是不是太简单了?在理论深度上,还是贺麟和唐老师的文章更深入,对这个题目还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考察

  • 1 杨幽 2021-02-09 00:42:49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三纲极为重要,但作者似无力撑起如此之题目。无论董子与朱子说三纲如何如何好,三纲也最终在实践中变成了吃人的礼教。只关心董子与朱子的理论,忽视两千年来的历史现实,无疑是一叶障目,只做一学究式的学问。作者为三纲正名之立场固然无限同情,但仍守旧而不立新,保守也不是这样保守法。

  • 1 沐浴经年 2016-11-20 21:53:19

    新政上谕强调:“不易者三纲五常,可变者令甲令乙”。为何纲常不变,恐怕不能单从维系统治秩序进行简化断言,作者强调,本书试图重新理解“三纲”,重新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解中国社会秩序的根源。显然,作者对西洋学说充满着不信任,但同时强调“三纲”并不意味着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出于秩序和纪律的考虑,强调上下、主次、轻重。三纲中,臣对君、子对父、妇对夫的服从,并不是对某个个体的服从,而是对道德义务的服从。面对中国当前的文化困境,作者认为,激活儒学的真正内涵是当下的重大任务。这些理论诠释固然有其价值,然而在制度设计上的功效依然令人惶惑,这大概也是“纲常说”最大的硬伤。

  • 1 这不是一个橙子 2020-10-14 21:46:58

    作者的勇气和魄力见于字里行间。本书优点是厘清了对“三纲”常见的“误读”:“三纲”并非倡导“绝对服从”,而是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各处其名位的人,应该尽心完成对应名位的责任与义务。作者自己总结“三纲”的本义是,“从大局出发、尽自己位分所要求的责任,其核心精神是‘忠’”。最后,作者指出“‘三纲’是塑造所有人伦关系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以“三纲”为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构想。本书在论证上有明显缺陷:首先,“三纲”的乌托邦理想与历代士庶的理解不可混为一谈。其次,千年儒士提“三纲”不为愚并不能以此证明近代批判“三纲”为非。再者,“三纲”作为政治理想,前提是各处其位者的道德自律,并不能以此质疑近代的“公德”说与现代法治的存在必要。最后,“夫为妻纲”更易为“互为其纲”的构想本身解构了前文的论证。

  • 3 加我QQ 2021-02-04 16:22:59

    熊:这是本硬书

  • 1 月之回忆 2021-07-22 00:05:31

    关于内容。都是常识,所以本书看起来更像文摘。关于反对。人家说的是理论,现实嬗变当然很重要,但恐怕和原题无关。毕竟从古至今,权力始终会利用文化权威达成自己的目的。文本、理解、传播、应用,不可混为一谈。敢说这个话题加一分,缺少意识分析减一分。尤其是缺少对社会属性的分析,与自然属性的混淆是导致曲解利用的根本。顺便一提,妇人部分引用了白虎通,却没有“妻者齐也”。至于正名后的重建,还是算了吧,这个符号没必要使用了。这么晚才评论,完全是因为又看到这类叙事了,还是变本加厉的那种。

  • 1 Kevin King 2021-07-25 20:35:15

    “国学”标签,不可笑吗?

  • 0 Marganis 2024-07-10 16:30:58 上海

    嚯嚯嚯,还有这种书,夸张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