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宜辍:作字,观剧,发书柬,大雨雪,长筳大席,翻阅卷帙,人事忙迫,及与上宜饮时相反事。
写得挺有意思。。。但是看了以后还是觉得抹茶就是浪费茶叶。。。不过退一步说。能把明后后陈茶做出风采。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很薄的一本书,一天读完,包括《大观茶论》、《茶疏》、《茶说》三种,明代的《茶疏》、《茶说》比较亲切,讲的泡茶法和现在的生活比较接近,《茶说》简略精当,《茶疏》丰富详尽。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里的点茶法第一次了解宋人的点茶之道,但是感觉还是隔得太久远了,无法真正理解宋人点茶的趣味。
《茶疏》非常赞
很喜欢茶,所以买了陈宗懋编撰的《茶经》和这本《大观茶论》总体来说还可以,就是想系统的了解一下茶的历史。如果和我买的那一本茶经来说,这一本插图是黑白的,文言文里生僻字没有注音,注解有一些涉及典故类的我觉得有些越解释越混乱的感觉,或许可以说过度解读?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其他的都还好,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还是更喜欢明朝的饮茶方式,质朴与自然融为一体。从产地 制造 收藏 品饮的器具 场所 和适宜饮茶的环境都有详细的叙述。尤其是和什么喝茶 在哪些情况下适宜或者不适宜饮茶,真是经验之谈。
生活的乐趣。读完很想自己来个红泥小火炉,准备一些工具,尝试一下宋代喝茶方法。
温故知新
编译茶论古書三册。宋徽宗这册茶论主要分品种、产地、贮藏、制作工艺乃至掺杂作伪五方面。他对茶的定义是: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对茶叶原料品级的重视亦引发传统里两个坚定的现象:一是从此茶叶原料的等级决定以其制成茶叶的等级,二是对茶叶细嫩度的追求成为茶人难以遏止的冲动。 彼时宫廷清尚雅玩,亦痴迷名称优雅的贡茶。对于宋代的蒸青饼茶来说,徽宗认为最关键的工序是蒸芽、压黄,但从实际功效上来说,压黄相当于揉捻的工序,也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泽和滋味。 宋代点茶方法是碾茶後需经过多次罗筛,点汤之后茶沫(云脚)才会漂浮,用茶筅进行击拂,茶汤表面沫饽(乳花)就会凝结。且茶盏釉色以青黑为宝贵,有条理通达兔毫纹的为上品,能焕发茶叶绚丽的光彩。因此赵佶对白茶特别推崇。而拣茶始于惊蛰,撒茶以黎明,因“夜露未晞,茶芽肥润”。
刚看完大观茶论。茶疏 茶说 还没有看
《茶疏》、《茶说》读着亲切,《大观茶论》毫无画面感。后来找到一部福建省图书馆拍的纪录片《福建茶文化——龙团凤饼》,还原出宋代茶饼工艺,非常解惑。
茶到明人那里,既是日常饮品,又是自身审美价值的实现。所以对茶饮环境的要求,已经完全超过了饮茶本身。将口腹之欲升华为一种清雅的精神享受,是明人的创新。所以雅与俗在生活中和审美方式中呈现出日趋融合的趋势:既有“鼓琴看画”的大雅亦有“佳客小姬”的大俗;既有“茂林修竹”的清幽,又有“儿辈斋馆”的家常。精神上的享受需要雅俗平衡,需要清幽和家常的平衡。茶是形式,超越茶本身的是精神层面的平衡的和谐的满足。
宋徽宗是个除了不会做皇帝,什么都玩得一流的文艺大咖
喝茶去
中国人就是喜欢把一样东西研究、发展到极致。饮食如是,礼教如是、茶也是。文言文看的很费劲,把文言文都还给语文老师。
徽宗的世界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外
本书内含赵佶《大观茶论》、许次纾《茶疏》和黄龙德《茶说》三篇,记载了中国式茶艺所关注的两个主要方面,“曰采制,曰烹点”,即一是茶叶制造的工巧,一是茶饮品赏的细致。由此看出,与《茶之书》的观察角度相比更为客观,这也为今天的中日茶道之不同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批注。
中泠、惠泉之水今尤在乎?
再次感叹赵佶的多才多艺。
实践性不强,毕竟世殊事异。但文笔方面茶疏写得极有性灵,探讨泉水、茶本身的喝茶硬件三本都很主观原则也不太一致,但对于宜啜和宜辍之时,文人们也是惊人相似呢。
“寥寥数语”,至理无穷。
> 大观茶论
4 有用 30°⊙ 2016-09-08 22:10:17
宜辍:作字,观剧,发书柬,大雨雪,长筳大席,翻阅卷帙,人事忙迫,及与上宜饮时相反事。
4 有用 陰陽魚 2018-09-07 02:50:48
写得挺有意思。。。但是看了以后还是觉得抹茶就是浪费茶叶。。。不过退一步说。能把明后后陈茶做出风采。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2 有用 梅子 2015-08-07 20:13:57
很薄的一本书,一天读完,包括《大观茶论》、《茶疏》、《茶说》三种,明代的《茶疏》、《茶说》比较亲切,讲的泡茶法和现在的生活比较接近,《茶说》简略精当,《茶疏》丰富详尽。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里的点茶法第一次了解宋人的点茶之道,但是感觉还是隔得太久远了,无法真正理解宋人点茶的趣味。
1 有用 回转船长 2014-11-21 13:04:24
《茶疏》非常赞
1 有用 白桦树 2023-06-07 19:24:31 浙江
很喜欢茶,所以买了陈宗懋编撰的《茶经》和这本《大观茶论》总体来说还可以,就是想系统的了解一下茶的历史。如果和我买的那一本茶经来说,这一本插图是黑白的,文言文里生僻字没有注音,注解有一些涉及典故类的我觉得有些越解释越混乱的感觉,或许可以说过度解读?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其他的都还好,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还是更喜欢明朝的饮茶方式,质朴与自然融为一体。从产地 制造 收藏 品饮的器具 场所 和适宜饮茶的环境都有详细的叙述。尤其是和什么喝茶 在哪些情况下适宜或者不适宜饮茶,真是经验之谈。
1 有用 坐觀千江月 2017-10-07 13:46:00
生活的乐趣。读完很想自己来个红泥小火炉,准备一些工具,尝试一下宋代喝茶方法。
0 有用 阿帆Evan 2022-10-16 21:10:37 上海
温故知新
0 有用 源 2023-02-22 14:05:52 四川
编译茶论古書三册。宋徽宗这册茶论主要分品种、产地、贮藏、制作工艺乃至掺杂作伪五方面。他对茶的定义是: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对茶叶原料品级的重视亦引发传统里两个坚定的现象:一是从此茶叶原料的等级决定以其制成茶叶的等级,二是对茶叶细嫩度的追求成为茶人难以遏止的冲动。 彼时宫廷清尚雅玩,亦痴迷名称优雅的贡茶。对于宋代的蒸青饼茶来说,徽宗认为最关键的工序是蒸芽、压黄,但从实际功效上来说,压黄相当于揉捻的工序,也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泽和滋味。 宋代点茶方法是碾茶後需经过多次罗筛,点汤之后茶沫(云脚)才会漂浮,用茶筅进行击拂,茶汤表面沫饽(乳花)就会凝结。且茶盏釉色以青黑为宝贵,有条理通达兔毫纹的为上品,能焕发茶叶绚丽的光彩。因此赵佶对白茶特别推崇。而拣茶始于惊蛰,撒茶以黎明,因“夜露未晞,茶芽肥润”。
0 有用 和光 2023-08-25 11:32:59 北京
刚看完大观茶论。茶疏 茶说 还没有看
0 有用 四平 2022-07-26 23:41:59
《茶疏》、《茶说》读着亲切,《大观茶论》毫无画面感。后来找到一部福建省图书馆拍的纪录片《福建茶文化——龙团凤饼》,还原出宋代茶饼工艺,非常解惑。
0 有用 书香辟雍 2022-07-23 11:33:57
茶到明人那里,既是日常饮品,又是自身审美价值的实现。所以对茶饮环境的要求,已经完全超过了饮茶本身。将口腹之欲升华为一种清雅的精神享受,是明人的创新。所以雅与俗在生活中和审美方式中呈现出日趋融合的趋势:既有“鼓琴看画”的大雅亦有“佳客小姬”的大俗;既有“茂林修竹”的清幽,又有“儿辈斋馆”的家常。精神上的享受需要雅俗平衡,需要清幽和家常的平衡。茶是形式,超越茶本身的是精神层面的平衡的和谐的满足。
1 有用 妖艳儿 2022-06-07 21:28:03
宋徽宗是个除了不会做皇帝,什么都玩得一流的文艺大咖
0 有用 听钟未眠客 2018-06-14 23:11:23
喝茶去
0 有用 烟雾缭绕 2019-12-17 22:39:43
中国人就是喜欢把一样东西研究、发展到极致。饮食如是,礼教如是、茶也是。文言文看的很费劲,把文言文都还给语文老师。
0 有用 和。 2020-03-09 17:40:16
徽宗的世界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外
0 有用 梦の旅人 2015-04-28 10:23:29
本书内含赵佶《大观茶论》、许次纾《茶疏》和黄龙德《茶说》三篇,记载了中国式茶艺所关注的两个主要方面,“曰采制,曰烹点”,即一是茶叶制造的工巧,一是茶饮品赏的细致。由此看出,与《茶之书》的观察角度相比更为客观,这也为今天的中日茶道之不同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批注。
0 有用 東山聖 2020-04-10 17:02:11
中泠、惠泉之水今尤在乎?
0 有用 无无如如 2019-11-29 11:38:26
再次感叹赵佶的多才多艺。
0 有用 柠檬片月🍋🌛 2018-06-23 12:15:48
实践性不强,毕竟世殊事异。但文笔方面茶疏写得极有性灵,探讨泉水、茶本身的喝茶硬件三本都很主观原则也不太一致,但对于宜啜和宜辍之时,文人们也是惊人相似呢。
0 有用 木村加糖 2020-05-15 14:55:51
“寥寥数语”,至理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