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vid J. Anderson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科技企业渐进变革成功之道
原作名: Kanban: Successful Evolutionary Change for Your Technology Business
译者: 章显洲 / 路宁
出版年: 2014-1-30
页数: 280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0994048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科技企业渐进变革成功之道
原作名: Kanban: Successful Evolutionary Change for Your Technology Business
译者: 章显洲 / 路宁
出版年: 2014-1-30
页数: 280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0994048
内容简介 · · · · · ·
《看板方法:科技企业渐进变革成功之道》由看板方法创始人David J. Anderson亲自编写,是看板方法的奠基之作。看板方法脱胎于丰田生产方式和约束理论,是精益方法的进一步延伸。它将软件开发过程视为一种价值流,并且相信拉动式的管理能产生更好的结果。它通过限制在制品的数量等一系列简单可行的技巧,发现和缓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压力和瓶颈,提高生产效率。看板方法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与企业原有的开发流程无缝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生产效率。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良,不是翻天覆地的革命,因而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实施阻力小且切实有效是看板方法在软件开发社区中迅速流行起来的原因。
作者简介 · · · · · ·
大卫·J.安德森(David J. Anderson),有三十多年IT行业从业经验,曾在多家大型跨国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团队,拥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他是精益软件和系统协会(Lean Software & Systems Consortium)的创始人,并且创办了David J. Anderson & Associates咨询公司和LeanKanban培训公司,致力于传播和推广精益思想和看板方法。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导论
第1章 解决敏捷管理者的困境
1.1 我对可持续步调的探索
1.2 我对成功变革管理的探索
1.3 从“鼓-缓冲-绳”转向“看板”
1.4 看板方法的出现
· · · · · · (更多)
第1章 解决敏捷管理者的困境
1.1 我对可持续步调的探索
1.2 我对成功变革管理的探索
1.3 从“鼓-缓冲-绳”转向“看板”
1.4 看板方法的出现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导论
第1章 解决敏捷管理者的困境
1.1 我对可持续步调的探索
1.2 我对成功变革管理的探索
1.3 从“鼓-缓冲-绳”转向“看板”
1.4 看板方法的出现
1.5 看板方法被社区采纳的过程
1.6 看板的价值是反直觉的
第2章 什么是看板方法
2.1 什么是看板系统?
2.2 把看板应用于软件开发中
2.3 为什么使用看板系统?
2.4 看板方法模型
2.5 识别看板方法的应用实施
2.6 作为权限授予者的看板
第二部分 看板方法的益处
第3章 一种成功秘诀
3.1 使用秘诀
3.2 成功秘诀和看板方法
第4章 在五个季度内,从最差变为最好
4.1 问题
4.2 可视化工作流程
4.3 影响效能的因素
4.4 明确过程策略
4.5 估算是一种浪费
4.6 限制在制品
4.7 建立输入节奏
4.8 达成新契约
4.9 实施变革
4.10 调整策略
4.11 寻求进一步的改善
4.12 成果
第5章 持续改进的文化
5.1 改善文化
5.2 看板方法会加速组织成熟度和能力的提升
5.3 社会学变革
5.4 文化变革也许是看板方法带来的最大好处
第三部分 实施看板方法
第6章 价值流映射
6.1 定义控制起点和终点
6.2 工作项类型
6.3 绘制卡片墙
6.4 请求分析
6.5 根据请求分配产能
6.6 工作项卡片详解
6.7 电子跟踪
6.8 设置输入和输出边界
6.9 应对并行活动
6.10 应对次序无关的活动
第7章 使用看板进行协调
7.1 可视化控制和拉动
7.2 电子跟踪
7.3 每日站立会议
7.4 会后讨论
7.5 队列填充会议
7.6 发布规划会议
7.7 鉴别分类
7.8 问题日志的审查与升级
7.9 现场贴纸代理
7.10 跨多个地理位置保持同步
第8章 建立交付节奏
8.1 交付的协调成本
8.2 交付的事务成本
8.3 交付效率
8.4 确定交付节奏
8.5 通过提高效率来提升交付节奏
8.6 进行随需或临时交付
第9章 建立输入节奏
9.1 优先级排序的协调成本
9.2 确定优先级排序节奏
9.3 优先级排序的效率
9.4 优先级排序的事务成本
9.5 提高效率以支持更频繁的优先级排序节奏
9.6 进行随需或临时性的优先级排序
第10章 设置在制品限额
10.1 工作任务的限额
10.2 排队队列中的限额
10.3 瓶颈前的缓冲
10.4 输入队列大小
10.5 工作流中不设WIP限额的区域
10.6 不要使组织压力过大
10.7 不设置在制品限额是错误的
10.8 产能分配
第11章 建立服务水平协议
11.1 服务类别的一种典型定义
11.2 为服务类别设置规则条款
11.3 确定服务交付目标
11.4 设置服务类别
11.5 应用服务类别
11.6 根据服务类别来配置产能
第12章 度量和管理报告
12.1 跟踪在制品
12.2 前置时间
12.3 准时交付率
12.4 交付速率
12.5 问题和受阻工作项
12.6 流动效率
12.7 初始质量
12.8 破坏负载
第13章 使用两层系统扩展看板
13.1 层次化的需求
13.2 将价值交付和工作项的变异性解耦
13.3 两层卡片墙
13.4 引入泳道
13.5 应对规模变异性的另外一种方法
13.6 和服务类别结合在一起
13.7 系统集成
13.8 管理共享资源
第14章 运营回顾
14.1 会前准备
14.2 在开始时设置好业务基调
14.3 邀请嘉宾扩大听众范围并带来附加价值
14.4 主要议程
14.5 精益转型的基础
14.6 适宜的节奏
14.7 体现管理者的价值
14.8 组织层面的专注能培育改善文化
14.9 一个早期案例
第15章 启动看板变革
15.1 看板系统的首要目标
15.2 看板系统的次要目标
15.3 理解目标,阐明益处
15.4 实施步骤
15.5 看板方法带来新的谈判模式
15.6 启动看板实施的谈判
第四部分 继续改进
第16章 三类改进机会
16.1 瓶颈、消除浪费和降低变异性
16.2 看板方法与公司文化的适配
第17章 瓶颈和非即时可用资源
17.1 能力受限资源
17.2 非即时可用资源
第18章 精益的一种经济学模型
18.1 重新定义“浪费”
18.2 事务成本
18.3 协调成本
18.4 如何识别一项活动是否是成本
18.5 破坏负载
第19章 变异性的根源
19.1 变异性的内部根源
19.2 变异性的外部根源
第20章 问题管理和升级策略
20.1 对问题的管理
20.2 问题升级
20.3 问题跟踪和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关于作者
· · · · · · (收起)
第1章 解决敏捷管理者的困境
1.1 我对可持续步调的探索
1.2 我对成功变革管理的探索
1.3 从“鼓-缓冲-绳”转向“看板”
1.4 看板方法的出现
1.5 看板方法被社区采纳的过程
1.6 看板的价值是反直觉的
第2章 什么是看板方法
2.1 什么是看板系统?
2.2 把看板应用于软件开发中
2.3 为什么使用看板系统?
2.4 看板方法模型
2.5 识别看板方法的应用实施
2.6 作为权限授予者的看板
第二部分 看板方法的益处
第3章 一种成功秘诀
3.1 使用秘诀
3.2 成功秘诀和看板方法
第4章 在五个季度内,从最差变为最好
4.1 问题
4.2 可视化工作流程
4.3 影响效能的因素
4.4 明确过程策略
4.5 估算是一种浪费
4.6 限制在制品
4.7 建立输入节奏
4.8 达成新契约
4.9 实施变革
4.10 调整策略
4.11 寻求进一步的改善
4.12 成果
第5章 持续改进的文化
5.1 改善文化
5.2 看板方法会加速组织成熟度和能力的提升
5.3 社会学变革
5.4 文化变革也许是看板方法带来的最大好处
第三部分 实施看板方法
第6章 价值流映射
6.1 定义控制起点和终点
6.2 工作项类型
6.3 绘制卡片墙
6.4 请求分析
6.5 根据请求分配产能
6.6 工作项卡片详解
6.7 电子跟踪
6.8 设置输入和输出边界
6.9 应对并行活动
6.10 应对次序无关的活动
第7章 使用看板进行协调
7.1 可视化控制和拉动
7.2 电子跟踪
7.3 每日站立会议
7.4 会后讨论
7.5 队列填充会议
7.6 发布规划会议
7.7 鉴别分类
7.8 问题日志的审查与升级
7.9 现场贴纸代理
7.10 跨多个地理位置保持同步
第8章 建立交付节奏
8.1 交付的协调成本
8.2 交付的事务成本
8.3 交付效率
8.4 确定交付节奏
8.5 通过提高效率来提升交付节奏
8.6 进行随需或临时交付
第9章 建立输入节奏
9.1 优先级排序的协调成本
9.2 确定优先级排序节奏
9.3 优先级排序的效率
9.4 优先级排序的事务成本
9.5 提高效率以支持更频繁的优先级排序节奏
9.6 进行随需或临时性的优先级排序
第10章 设置在制品限额
10.1 工作任务的限额
10.2 排队队列中的限额
10.3 瓶颈前的缓冲
10.4 输入队列大小
10.5 工作流中不设WIP限额的区域
10.6 不要使组织压力过大
10.7 不设置在制品限额是错误的
10.8 产能分配
第11章 建立服务水平协议
11.1 服务类别的一种典型定义
11.2 为服务类别设置规则条款
11.3 确定服务交付目标
11.4 设置服务类别
11.5 应用服务类别
11.6 根据服务类别来配置产能
第12章 度量和管理报告
12.1 跟踪在制品
12.2 前置时间
12.3 准时交付率
12.4 交付速率
12.5 问题和受阻工作项
12.6 流动效率
12.7 初始质量
12.8 破坏负载
第13章 使用两层系统扩展看板
13.1 层次化的需求
13.2 将价值交付和工作项的变异性解耦
13.3 两层卡片墙
13.4 引入泳道
13.5 应对规模变异性的另外一种方法
13.6 和服务类别结合在一起
13.7 系统集成
13.8 管理共享资源
第14章 运营回顾
14.1 会前准备
14.2 在开始时设置好业务基调
14.3 邀请嘉宾扩大听众范围并带来附加价值
14.4 主要议程
14.5 精益转型的基础
14.6 适宜的节奏
14.7 体现管理者的价值
14.8 组织层面的专注能培育改善文化
14.9 一个早期案例
第15章 启动看板变革
15.1 看板系统的首要目标
15.2 看板系统的次要目标
15.3 理解目标,阐明益处
15.4 实施步骤
15.5 看板方法带来新的谈判模式
15.6 启动看板实施的谈判
第四部分 继续改进
第16章 三类改进机会
16.1 瓶颈、消除浪费和降低变异性
16.2 看板方法与公司文化的适配
第17章 瓶颈和非即时可用资源
17.1 能力受限资源
17.2 非即时可用资源
第18章 精益的一种经济学模型
18.1 重新定义“浪费”
18.2 事务成本
18.3 协调成本
18.4 如何识别一项活动是否是成本
18.5 破坏负载
第19章 变异性的根源
19.1 变异性的内部根源
19.2 变异性的外部根源
第20章 问题管理和升级策略
20.1 对问题的管理
20.2 问题升级
20.3 问题跟踪和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关于作者
· · · · · · (收起)
喜欢读"看板方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看板方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 看板实战 7.7
- 精益开发实战 8.2
- 管理3.0 8.3
- Impact Mapping 8.2
- 精益-敏捷项目管理 8.0
- 实例化需求 7.9
- 精益和敏捷开发大型应用指南 8.0
- 精益开发与看板方法 7.7
- 敏捷估计与规划 8.5
- 敏捷软件开发工具 8.0
看板方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只有当方向正确了,速度才是最有用的”
David这本看板的专著帮助我澄清了在软件/产品研发里实施看板系统的诸多概念和困惑。在此我想结合以前为客户实施转型的经历写两点感受最深刻的感受。 第一,看板只发现问题,无关乎如何改进。 看板不遗余力地为项目引入“透明度”,不仅是工作内容的透明,还包括过程(工作流...
(展开)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看板方法》45页抢鲜试读 | 来自徐定翔 | 2014-02-11 10:16:38 | |
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益软件开发方法 - 章显洲 | 来自章显洲 | 2013-12-31 17:53:29 | |
看板方法比我想象的要系统和深入——路宁 | 来自徐定翔 | 2013-12-31 09:38:4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Blue Hole Press (2010)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ThoughtWorks读书雷达(2016) (张凯峰)
- 凤凰项目书单 (络绎很无聊地)
- 组织教练 (就爱七喜➕鲜奶)
- 2014-管理 (员外)
- 新动力【营销+战略+商业模式+投资】 (韩俊雄)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6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看板方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杜魚 2014-12-02 16:34:04
若要了解看板方法,这本必选。
2 有用 Hana 2017-05-27 16:33:42
系统复习知识点,有意思,嘻嘻嘻
2 有用 IM_ZhangYue 2014-06-28 22:10:55
在咖啡厅鏖战5个小时,一气呵成看完这本书,在实践了敏捷开发、精益创业4年左右的时间回头看这本书收获颇多。关键在于,这本书的目标是澄清看办法方法并提出在企业实施看板的解决方案,副标题很切合本书意图——科技企业渐进变革之道。
1 有用 明室 2020-02-29 14:09:42
实用
2 有用 豆友1102543 2014-04-17 14:10:58
是我看这本书的方法不对吗?这完全就不像一本应该在2014年出版的书,都是些 Kanban 的理论基础(还没怎么涉及实战方法),或许对传统企业、大型 IT 企业有用,但对从事互联网的大部分人应该没什么帮助了。
0 有用 TING 2024-05-29 13:31:58 江苏
行文结构在逻辑上有时不是很容易理解,读起来有些许滞涩感。 对于期望能更清晰的理解看板实践内涵的同学来说本书不失为一部值得学习参考的作品。过往Scrum框架先入为主总以为看板更多是简单的透明、可视化与在线协作拉通,忽略了其在限制WIP、落实持续改善驱动的变革引导方面发挥的作用,读完后对于看板实践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0 有用 ZFenng 2024-04-28 14:06:45 上海
对看板方法的理念、原则和实践都有比较全面的介绍。虽然对此比对熟悉但仍有一些收获: 1是对瓶颈的处理。要先看瓶颈环节是否达到了理论最大流速,如果没有的话解决抓手常常在环节外部,本质就是要做好上下游衔接,为瓶颈环节提升全力铺路,最后才是对瓶颈扩容。 2是非常强调工作项和流速的SLA以及可预测性。可以对不同工作项进行分类,并设置不同的sla和处理流程。 3是提出了浪费和成本的分类,事务性成本、协... 对看板方法的理念、原则和实践都有比较全面的介绍。虽然对此比对熟悉但仍有一些收获: 1是对瓶颈的处理。要先看瓶颈环节是否达到了理论最大流速,如果没有的话解决抓手常常在环节外部,本质就是要做好上下游衔接,为瓶颈环节提升全力铺路,最后才是对瓶颈扩容。 2是非常强调工作项和流速的SLA以及可预测性。可以对不同工作项进行分类,并设置不同的sla和处理流程。 3是提出了浪费和成本的分类,事务性成本、协作成本、破坏负载。以及区分浪费的黄金问题:你愿意花更多时间做更多这些事吗? (展开)
0 有用 江南会馆纺织厂 2024-02-01 16:07:58 广东
挺有启发
0 有用 叶扬 | 独眼 2022-06-09 18:06:24
说的都对,但感觉还是很蠢
1 有用 若即若离 WOWU 2022-01-09 23:12:07
看板方法采用了精益的思维方式,将软件开发视为一个价值流(value stream),并且基于拉模式来驱动价值流流动。价值流是精益思想和看板方法的基础隐喻,基于价值流,引申出来一系列其他元素,例如:拉动pull、在制品WIP、批量规模、前置时间、阻塞(block)、瓶颈、缓冲区、吞吐量、改善等。改善是精益和看板方法的精髓,它旨在通过持续性实施系统性变更来优化生产系统。看板方法的各项设计元素,为质量和... 看板方法采用了精益的思维方式,将软件开发视为一个价值流(value stream),并且基于拉模式来驱动价值流流动。价值流是精益思想和看板方法的基础隐喻,基于价值流,引申出来一系列其他元素,例如:拉动pull、在制品WIP、批量规模、前置时间、阻塞(block)、瓶颈、缓冲区、吞吐量、改善等。改善是精益和看板方法的精髓,它旨在通过持续性实施系统性变更来优化生产系统。看板方法的各项设计元素,为质量和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见性,能够迅速暴露价值流中影响效能的问题,从而引导团队专注解决问题以维持系统稳定的流动。通过帮助团队建立稳定的工作节奏,实现可靠交付,能够在开发团队与客户、供应商、价值流下游合作伙伴间建立信任关系和提升透明度,从而建立具有高度协作、高度信任、高度授权和持续改进特征的组织文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