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霍(1892~1938)秘鲁作家。生于北部山区的圣地亚哥·德·丘科,卒于巴黎。父亲是西班牙人后裔,母亲是印第安人。中学未毕业就自谋生路,当过乡村教师和厂矿职员。1913年入省会特鲁西略城自由大学哲学文学系攻读文学,两年后改学法律。曾参加文学团体北方社,早期诗作受到该团体悲观主义影响。1918年定居利马当新闻记者,开始文学创作。同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黑色的使者》,有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痕迹,也有表现印第安土著民族疾苦的诗句。1920年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数月后获释。狱中写成短篇小说集《音阶》和诗集《特里尔塞》中的许多诗篇。 1923年前往法国,后流亡欧洲。1927 年加入西班牙共产党 。1928、1929 年两度访问苏联。在此期间, 他在报刊发表大量文章,并创作中篇小说《钨矿》。1930年去西班牙,在西班牙内战中投入反法西斯斗争。诗集《西班牙,我饮不下这杯苦酒》就是这时期的作品。死后发表的另一部诗集《人类的诗篇》包括他在1923年以后创作的其他所有诗歌。
巴列霍是拉丁美洲有影响的诗人,诗作具有鲜明的拉美特色,把现代主义与民族传统结合起来,激情奔放,风格清新明快。《特里尔塞》对诗歌形式作了新的探索,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结构和思维逻辑,初版并未引起注意,1931年再版时引起文坛重视和赞赏。《西班牙,我饮不下这杯苦酒》描写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表达了对西班牙人民的热爱和对法西斯的憎恨。
1 有用 叟咬叟 2019-04-15 15:24:18
巴列霍断续构思了十年的全景革命中篇,也是巴列霍在国内的首译。
0 有用 翁德尔 2023-08-11 18:36:34 江苏
童话化,塑造了很简单的对立,这样的写法确实能很简单的传送一些观点,但不是好的文学文本,太蠢了,所有的人物
0 有用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9-08-06 23:03:49
《钨矿》是拉丁美洲第一部展示社会主义革命前途的文学作品,它所描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秘鲁,很接近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刚刚从俄国传入,在工人之中掀起了反抗外国势力和本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进步知识分子之中也引起真诚的希望。巴列霍在小说中显示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小说的笔法接近鲁迅和柔石,情绪节制,语言朴素,类似木刻版画。前半段写印第安人的纯真、蒙昧、无知和接受的压迫之深重,中间... 《钨矿》是拉丁美洲第一部展示社会主义革命前途的文学作品,它所描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秘鲁,很接近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刚刚从俄国传入,在工人之中掀起了反抗外国势力和本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进步知识分子之中也引起真诚的希望。巴列霍在小说中显示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小说的笔法接近鲁迅和柔石,情绪节制,语言朴素,类似木刻版画。前半段写印第安人的纯真、蒙昧、无知和接受的压迫之深重,中间穿插权势阶层对平民的血腥镇压和屠戮,后半段讲述塞尔万多·瓦卡领导工人运动初见成效,整篇读来荡气回肠、让人振奋,小说虽为中篇,却充满史诗气质。 (展开)
0 有用 四百击 2019-01-09 16:38:52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但是资产阶级是消灭不尽的,总会有无产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然后继续剥削,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