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Footnote: A Curious History
译者: 张弢 / 王春华
出版年: 2014-1
页数: 360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ISBN: 978730123571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格拉夫敦笔下的脚注的历史确实“有趣”,他像一名出色的侦探一样,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们的实践出发,逐步回溯前贤,直至其在中世纪的“史前”源头。他对“脚注学”(Fussnotengeschichte)的梳理,篇幅虽小,却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Donald R. Kelley(美国罗格斯大学)
安东尼•格拉夫敦以...
本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格拉夫敦笔下的脚注的历史确实“有趣”,他像一名出色的侦探一样,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们的实践出发,逐步回溯前贤,直至其在中世纪的“史前”源头。他对“脚注学”(Fussnotengeschichte)的梳理,篇幅虽小,却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Donald R. Kelley(美国罗格斯大学)
安东尼•格拉夫敦以其广博的学识,将各个时期看待与运用脚注的方式的变迁,与历史写作之发展的大背景一起,编织成一个丰富而多面的故事。
——Ernst Breisach(美国西密歇根大学)
脚注在西方的史学中曾经被视为一种作用令人生疑的辅助手段,现在却成了史学著作合法性的基础。格拉夫敦用不乏冷峻幽默的笔调,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判断,描绘了这一转变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关于近代西方史学重要人物和阶段最为凝练而具洞见的介绍。《脚注趣史》谈论的虽是西方近代的学术,却能引起浸润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读书人的共鸣。这未必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小书,但却是一本能给人许多启示的著作,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无可取代的小经典。
——陆扬(北京大学)
这部《脚注趣史》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片陌生的知识丛林。不过,沿着脚注演变的线索,有心的读者不时会有意外的收获,会惊艳近代早期欧洲史学的绚丽,会感佩那些学者的匠心旨趣,会反思我们使用注释的意义和方式……
——刘北成(清华大学)
作者简介 · · · · · ·
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Henry Putnam校级特聘历史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师从著名史家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专研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史、书籍与阅读的历史、19世纪之前的学术史和教育史等。
张弢,1978年生,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欧洲大学史、学术史方向的研究。
王春华,1980年生,现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学博士候选人,主要从事史学理论研究。
目录 · · · · · ·
致谢
第一章 脚注:一种文献类型的诞生
第二章 兰克:科学化史学的一则注脚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第四章 脚注与哲学:一段启蒙时代的插曲
第五章 返回未来(一):德图给细节提供文献证明
第六章 返回未来(二):教会史学家与古物研究者蚂蚁般的劳作
第七章 博学研究深渊中的清晰明快:现代脚注的笛卡儿源头
跋 几个总结性的脚注
名词对译表
索引
编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兰克的博学是现代人所特有的,但关于历史应怎样写,他明显踏实于古典观念。他并不愿意接受一部史著应该同时讲述两个故事——即史事本身与历史学家的研究过程,从而避免用那些难看的技术性的学术工具破坏其力的叙述和论辩的攻防套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0页 -
一个人若是在严肃与精确的阐释方面将最深刻的古希腊政治史家引作楷模,那他就不太可能急于在自己的著作中添加评注,因为若是如此,他就与自己的楷模背道而驰了。 不止一位当代的批评家指出,脚注妨碍了叙述。兰克和很多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期望创造真实和直接,这一幻想被参考资料扰乱了,因为它们不停地打断一位全知型的叙述者笔下的单一叙事(诺埃尔.科沃德以令人印象至深的方式表达了同一种观点,他曾经将被迫云阅读脚注比喻为中断性爱而下楼去给别人开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脚注趣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脚注趣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脚注趣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王晴佳:书非闲时不读
> 更多书评 8篇
-
もも陶 (Love & Peace)
p90 兰克的博学是现代人所特有的,但关于历史应怎样写,他明显踏实于古典观念。他并不愿意接受一部史著应该同时讲述两个故事——即史事本身与历史学家的研究过程,从而避免用那些难看的技术性的学术工具破坏其力的叙述和论辩的攻防套路。 p92 一个人若是在严肃与精确的阐释方面将最深刻的古希腊政治史家引作楷模,那他就不太可能急于在自己的著作中添加评注,因为若是如此,他就与自己的楷模背道而驰了。 不止一位当代的批评家...2015-06-27 03:22 1人喜欢
p90
兰克的博学是现代人所特有的,但关于历史应怎样写,他明显踏实于古典观念。他并不愿意接受一部史著应该同时讲述两个故事——即史事本身与历史学家的研究过程,从而避免用那些难看的技术性的学术工具破坏其力的叙述和论辩的攻防套路。 引自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p92
一个人若是在严肃与精确的阐释方面将最深刻的古希腊政治史家引作楷模,那他就不太可能急于在自己的著作中添加评注,因为若是如此,他就与自己的楷模背道而驰了。 不止一位当代的批评家指出,脚注妨碍了叙述。兰克和很多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期望创造真实和直接,这一幻想被参考资料扰乱了,因为它们不停地打断一位全知型的叙述者笔下的单一叙事(诺埃尔.科沃德以令人印象至深的方式表达了同一种观点,他曾经将被迫云阅读脚注比喻为中断性爱而下楼去给别人开门)。 引自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p93
怪不得现代的学者们不能确定,该将兰克视为第一位科学化的历史学家,还是最后一位浪漫主义历史学家。 引自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回应 2015-06-27 03:22 -
小废物捉牢弄 (向过去致敬)
现代历史学之所以是现代的,正是因为它试图给这项历史学事业的两个部分赋予融贯的文本层面的形式。......脚注的历史表明,历史叙事的形式在近几百年间一次又一次变换。而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学家一直在试图找到新办法,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以两种相异的节奏分别讲述关于其研究和其对象的故事。将史学研究的历史与史学修辞的历史割裂开来是没有用的:即使这样做的时候信息准备得再充分,也会扭曲其本来试图澄清的发展过程...2017-02-02 01:45
现代历史学之所以是现代的,正是因为它试图给这项历史学事业的两个部分赋予融贯的文本层面的形式。......脚注的历史表明,历史叙事的形式在近几百年间一次又一次变换。而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学家一直在试图找到新办法,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以两种相异的节奏分别讲述关于其研究和其对象的故事。将史学研究的历史与史学修辞的历史割裂开来是没有用的:即使这样做的时候信息准备得再充分,也会扭曲其本来试图澄清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文本并不像其他所有文本那样就只是叙事而已:它来自脚注所记录的诸种研究与考证性论证。但只有写作此类注释的文字工作才能使历史学家将研究不完美地表现出来,正是这种研究支撑其正文。 引自 跋:几个总结性的脚注 回应 2017-02-02 01:45 -
小废物捉牢弄 (向过去致敬)
脚注是层层累积之物,仔细检查,里面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研究技术,有在科学革命期间首次确定的考证规则,有吉本的讽刺,有兰克的移情,有海恩里希.莱奥的凶狠——也有重塑了历史学家的生活与工作的出版惯例、教育体制与职业结构的缓慢发展。......不从理论,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历史著作的发展看来是渐变的,而不是均平的,更是演进的,而不是剧变的。......脚注的故事还强调以下事实,并不是现代知识学科中所有的重大变化都源...2017-02-02 01:26
脚注是层层累积之物,仔细检查,里面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研究技术,有在科学革命期间首次确定的考证规则,有吉本的讽刺,有兰克的移情,有海恩里希.莱奥的凶狠——也有重塑了历史学家的生活与工作的出版惯例、教育体制与职业结构的缓慢发展。......不从理论,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历史著作的发展看来是渐变的,而不是均平的,更是演进的,而不是剧变的。......脚注的故事还强调以下事实,并不是现代知识学科中所有的重大变化都源自个人或体制对于权力的追求,尽管这一原因常常被人提起,比如用它来解释现代科学的兴起。诚然,在史学文化兴起的过程中,某些比较突出的阶段可以看出权力的斗争。例如,16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历史学,都具有酷爱文献证据和严格证明的特点。而每个时期都有长期存在的体制与激烈的进攻者之间大规模的冲突。......在19世纪早期,旧制度的爱慕者与打碎旧制度的大革命的追随者之间发生了冲突。攻击和捍卫习惯做法的双方每每都试图在过去中找到支持其立场的证据。研究、论证中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那更广阔世界中关于土地与信念的争斗直接相关。但还有其他人参演了脚注的故事,那些人因其私人财富和个人独立而不用进攻或捍卫体制,不用寻找门徒货组织起来攻击敌人。个人的癖好、风格与更大范围上的社会构成,都有助于促成一种著作类型最终实现形式与实践上的转变。 引自 跋:几个总结性的脚注 回应 2017-02-02 01:26 -
小废物捉牢弄 (向过去致敬)
基歇尔没有对材料进行彻底系统的考证。甚至在这些他复制的一手史料相互矛盾的时候,他也只是将其照录下来,而把那些扞格之处留给读者去操心。但他注意尽量给所有一切都提供文献证明。石碑的发现,碑文的转录、翻译,这些他都不是用自己的话,而是用史料中的话记录下来,即使这样做使得文本总是不停地被打断,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把文本弄得到处都坑坑洼洼似的。基歇尔所提供的这种历史著作的模式与德图的不大相同——基歇尔模式的...2017-01-31 22:39
基歇尔没有对材料进行彻底系统的考证。甚至在这些他复制的一手史料相互矛盾的时候,他也只是将其照录下来,而把那些扞格之处留给读者去操心。但他注意尽量给所有一切都提供文献证明。石碑的发现,碑文的转录、翻译,这些他都不是用自己的话,而是用史料中的话记录下来,即使这样做使得文本总是不停地被打断,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把文本弄得到处都坑坑洼洼似的。基歇尔所提供的这种历史著作的模式与德图的不大相同——基歇尔模式的特点是一种百科全书般的意愿,想要将不一致的、相异的调和到一起,这种模式允许在同一页有许多个声音发言,出现许多种字母。最重要的是,他更感兴趣的是确定事实,而不是将之编织成生动的故事。 引自 返回未来:教会史学家与古物研究者蚂蚁般的劳作 回应 2017-01-31 22:39
-
もも陶 (Love & Peace)
脚注在现代生活中是与一项职业的意识形态以及技术实践捆绑在一起的。一个人若想成为历史学家与他想成为牙科医生同理,所信赖的是经过专门化的训练:如果他的工作得到了师长、同行、尤其是读者(或者患者)的认可,那么他才算得上是一位历史学家,要被认可为一名合格的牙科医生也是这样。学习如何制作脚注是现代意义上学徒期的组成部分之一。多数历史学家从敌论文起步,他们会有几周抓狂的日子撰写书面报告,然后在教授的研讨班...2015-06-27 03:53
脚注在现代生活中是与一项职业的意识形态以及技术实践捆绑在一起的。一个人若想成为历史学家与他想成为牙科医生同理,所信赖的是经过专门化的训练:如果他的工作得到了师长、同行、尤其是读者(或者患者)的认可,那么他才算得上是一位历史学家,要被认可为一名合格的牙科医生也是这样。学习如何制作脚注是现代意义上学徒期的组成部分之一。多数历史学家从敌论文起步,他们会有几周抓狂的日子撰写书面报告,然后在教授的研讨班上宣读。此时脚注只会被阅读而不会被念出来。它们是密密麻麻地印在页脚上难以辨认的文字,朦胧而闪烁,随着神经紧张、口齿含糊的报告人颤抖的双手上下摇曳。之后,在经年累月的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们从制造脚注的手工作坊提高到了工业生产阶段,在每个篇章中都点缀了上百条甚至更多的参考文献,以此来显示他们在档案馆和图书馆中埋头苦读的岁月。一旦获得了博士学位乃至受到聘用,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作为活跃的历史学家在撰写专著或者为学术期刊撰文时均会创作脚注。 但久而久之,书写脚注的工作常常变得索然无味:最初为了取得一个神秘的新行业的成员资格而发表战战兢兢的声明,鼓足勇气宣称自己有权加入一场博学的对话,而今却退化为例行公事了。对于某些历史学家来说,创作注释变成了第二天性——就像牙科医生们对疼痛和流血变得习以为常一样——他们几乎注意不到他们一直在大量填塞作者的姓名、书籍的题名、档案馆里的卷宗号码,或者未刊手稿的页码。最终,脚注的制造有时候不再像专业人士的技术性工作那样,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在发挥一项精确的功能,而更像是漫不经心的生产和对废弃产品的处置。 引自 第一章 脚注:一种文献类型的诞生 回应 2015-06-27 03:53 -
もも陶 (Love & Peace)
p90 兰克的博学是现代人所特有的,但关于历史应怎样写,他明显踏实于古典观念。他并不愿意接受一部史著应该同时讲述两个故事——即史事本身与历史学家的研究过程,从而避免用那些难看的技术性的学术工具破坏其力的叙述和论辩的攻防套路。 p92 一个人若是在严肃与精确的阐释方面将最深刻的古希腊政治史家引作楷模,那他就不太可能急于在自己的著作中添加评注,因为若是如此,他就与自己的楷模背道而驰了。 不止一位当代的批评家...2015-06-27 03:22 1人喜欢
p90
兰克的博学是现代人所特有的,但关于历史应怎样写,他明显踏实于古典观念。他并不愿意接受一部史著应该同时讲述两个故事——即史事本身与历史学家的研究过程,从而避免用那些难看的技术性的学术工具破坏其力的叙述和论辩的攻防套路。 引自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p92
一个人若是在严肃与精确的阐释方面将最深刻的古希腊政治史家引作楷模,那他就不太可能急于在自己的著作中添加评注,因为若是如此,他就与自己的楷模背道而驰了。 不止一位当代的批评家指出,脚注妨碍了叙述。兰克和很多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期望创造真实和直接,这一幻想被参考资料扰乱了,因为它们不停地打断一位全知型的叙述者笔下的单一叙事(诺埃尔.科沃德以令人印象至深的方式表达了同一种观点,他曾经将被迫云阅读脚注比喻为中断性爱而下楼去给别人开门)。 引自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p93
怪不得现代的学者们不能确定,该将兰克视为第一位科学化的历史学家,还是最后一位浪漫主义历史学家。 引自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回应 2015-06-27 03:22 -
小废物捉牢弄 (向过去致敬)
18世纪的历史学家们尽管生活和工作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社会乃至不同的图书馆,但是他们都撰写脚注。悖谬的是,清楚地呈现历史文献这一需求,是在属于哲人的时代确立的,而哲人却对卖弄学问不屑一顾,视其为一种世俗的迷信。 如果说启蒙运动目睹了脚注剧增的话,那么19世纪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怀着纯粹的赞叹与喜爱去看待脚注。例如,黑格尔就鲜明地抵制哲学家的著作需用脚注来做佐证,展开辩证讨论的观点。...2017-01-31 14:49
18世纪的历史学家们尽管生活和工作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社会乃至不同的图书馆,但是他们都撰写脚注。悖谬的是,清楚地呈现历史文献这一需求,是在属于哲人的时代确立的,而哲人却对卖弄学问不屑一顾,视其为一种世俗的迷信。 如果说启蒙运动目睹了脚注剧增的话,那么19世纪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怀着纯粹的赞叹与喜爱去看待脚注。例如,黑格尔就鲜明地抵制哲学家的著作需用脚注来做佐证,展开辩证讨论的观点。他确实视脚注为瘟疫,就好像它是博学传染病的外在症候,唯恐避之不及。......但黑格尔更沾沾自喜的是自己有机会指出,另一位学者Wilhelm Gottlieb Tennemann 将丰富的脚注用于射进了一脚学术乌龙球:“滕纳曼是如此诚实地将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摘录的内容置于自己的译文之下,结果原文与译文经常是相互矛盾的。”以这种修辞的手法和其他很多方式,黑格尔想使自己与康德这位最具有压迫性和挑战性的前辈拉开距离。康德是一位运用脚注为思想的模糊性赋予物质形式的大师。正如Wolfert von Rahden指出的,康德有意识地将所有认为理性可能有一种历史的渊源活着可能经历进一步发展的内容,限定于其著作的上层建筑之下,那里是一片阴沉灰暗。 引自 脚注与哲学:一段启蒙时代的插曲 回应 2017-01-31 14:49 -
もも陶 (Love & Peace)
最终,脚注显然成为了成名之路,甚至也成就了那些名不副实的人:“人们应该诅咒说,老天可以让那些人成就任何事,唯独不是做学者;那些人自己不思考,而是阐释古人或者其他名人的思想;这些人把自己弄得既伟大又令人生畏,依靠的是什么呢?就是注释!”(G.W.Rabener, satiren,iii(bern,1776),6拉贝纳还言明了:“而我敢用100个例证断言,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把自己弄得和名家比肩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用注释去充实和完善他人...2015-07-04 09:39
-
小废物捉牢弄 (向过去致敬)
现代历史学之所以是现代的,正是因为它试图给这项历史学事业的两个部分赋予融贯的文本层面的形式。......脚注的历史表明,历史叙事的形式在近几百年间一次又一次变换。而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学家一直在试图找到新办法,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以两种相异的节奏分别讲述关于其研究和其对象的故事。将史学研究的历史与史学修辞的历史割裂开来是没有用的:即使这样做的时候信息准备得再充分,也会扭曲其本来试图澄清的发展过程...2017-02-02 01:45
现代历史学之所以是现代的,正是因为它试图给这项历史学事业的两个部分赋予融贯的文本层面的形式。......脚注的历史表明,历史叙事的形式在近几百年间一次又一次变换。而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学家一直在试图找到新办法,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以两种相异的节奏分别讲述关于其研究和其对象的故事。将史学研究的历史与史学修辞的历史割裂开来是没有用的:即使这样做的时候信息准备得再充分,也会扭曲其本来试图澄清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文本并不像其他所有文本那样就只是叙事而已:它来自脚注所记录的诸种研究与考证性论证。但只有写作此类注释的文字工作才能使历史学家将研究不完美地表现出来,正是这种研究支撑其正文。 引自 跋:几个总结性的脚注 回应 2017-02-02 01:45 -
小废物捉牢弄 (向过去致敬)
脚注是层层累积之物,仔细检查,里面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研究技术,有在科学革命期间首次确定的考证规则,有吉本的讽刺,有兰克的移情,有海恩里希.莱奥的凶狠——也有重塑了历史学家的生活与工作的出版惯例、教育体制与职业结构的缓慢发展。......不从理论,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历史著作的发展看来是渐变的,而不是均平的,更是演进的,而不是剧变的。......脚注的故事还强调以下事实,并不是现代知识学科中所有的重大变化都源...2017-02-02 01:26
脚注是层层累积之物,仔细检查,里面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研究技术,有在科学革命期间首次确定的考证规则,有吉本的讽刺,有兰克的移情,有海恩里希.莱奥的凶狠——也有重塑了历史学家的生活与工作的出版惯例、教育体制与职业结构的缓慢发展。......不从理论,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历史著作的发展看来是渐变的,而不是均平的,更是演进的,而不是剧变的。......脚注的故事还强调以下事实,并不是现代知识学科中所有的重大变化都源自个人或体制对于权力的追求,尽管这一原因常常被人提起,比如用它来解释现代科学的兴起。诚然,在史学文化兴起的过程中,某些比较突出的阶段可以看出权力的斗争。例如,16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历史学,都具有酷爱文献证据和严格证明的特点。而每个时期都有长期存在的体制与激烈的进攻者之间大规模的冲突。......在19世纪早期,旧制度的爱慕者与打碎旧制度的大革命的追随者之间发生了冲突。攻击和捍卫习惯做法的双方每每都试图在过去中找到支持其立场的证据。研究、论证中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那更广阔世界中关于土地与信念的争斗直接相关。但还有其他人参演了脚注的故事,那些人因其私人财富和个人独立而不用进攻或捍卫体制,不用寻找门徒货组织起来攻击敌人。个人的癖好、风格与更大范围上的社会构成,都有助于促成一种著作类型最终实现形式与实践上的转变。 引自 跋:几个总结性的脚注 回应 2017-02-02 01:26 -
小废物捉牢弄 (向过去致敬)
基歇尔没有对材料进行彻底系统的考证。甚至在这些他复制的一手史料相互矛盾的时候,他也只是将其照录下来,而把那些扞格之处留给读者去操心。但他注意尽量给所有一切都提供文献证明。石碑的发现,碑文的转录、翻译,这些他都不是用自己的话,而是用史料中的话记录下来,即使这样做使得文本总是不停地被打断,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把文本弄得到处都坑坑洼洼似的。基歇尔所提供的这种历史著作的模式与德图的不大相同——基歇尔模式的...2017-01-31 22:39
基歇尔没有对材料进行彻底系统的考证。甚至在这些他复制的一手史料相互矛盾的时候,他也只是将其照录下来,而把那些扞格之处留给读者去操心。但他注意尽量给所有一切都提供文献证明。石碑的发现,碑文的转录、翻译,这些他都不是用自己的话,而是用史料中的话记录下来,即使这样做使得文本总是不停地被打断,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把文本弄得到处都坑坑洼洼似的。基歇尔所提供的这种历史著作的模式与德图的不大相同——基歇尔模式的特点是一种百科全书般的意愿,想要将不一致的、相异的调和到一起,这种模式允许在同一页有许多个声音发言,出现许多种字母。最重要的是,他更感兴趣的是确定事实,而不是将之编织成生动的故事。 引自 返回未来:教会史学家与古物研究者蚂蚁般的劳作 回应 2017-01-31 22:39 -
小废物捉牢弄 (向过去致敬)
脚注在吉本和默泽的时代兴起,一定与史学传统的内在发展以及外界的钟爱都有关系;与此相伴随的是如下这一观点的兴起、或者说接受、复兴:历史学家们不但要叙述史事还要援引证据。兰克的足迹还会引导我们向更早的年代追溯:回到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杰出的法学家和收藏家们美观的城中豪宅里去,或者径直回到古代的世界。我们将会看到,虽然脚注的最终形式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但是它也拥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古代原型。2017-01-31 15:05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9.0分 21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脚注趣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杜君立 2016-05-04
这本书从内容来说,其实是好书,但遇到了一家超级烂的出版社。一部讲述脚注的书,竟然被强行删掉了所有的脚注,没有比这更讽刺的了。所有脚注都被放在书最后,看一段正文,就要翻到后面查注释,跟翻大饼一样。事实上,这是一本闲来翻翻的小书,出版社硬是采用字大行稀外加精装的注水策略,将这种口袋书做得傻贵兮兮。
0 有用 微笑迦朵 2014-04-12
我以为只会支援36元,没想到竟然看完了。经由伯林和梅尼克几本书的前期铺垫,对兰克这种人也没那么陌生了;吉本嘛,衰亡史好歹看了60页,英国人的刻薄,在几段引文中令人赞叹,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要骂街了;教会史那波人就只能当人名了。那位基歇尔纠缠了我整本书,终于想起来刚刚在《别想摆脱书》里,听艾柯、卡里埃尔谈到过。
1 有用 Deetz 2014-07-24
其实离有趣还有一定距离。
1 有用 醒了 2015-09-19
Grafton
0 有用 熊罴精 2016-06-16
还得再看几遍
0 有用 timor 2021-02-28
用脚注的视角来梳理现代史学的史前史,然而通篇没有脚注,前两章论述兰克的内容打破了我之前对于兰克的印象,另外我对于19世纪之前的史学史的确了解的太少了
0 有用 李二 2021-01-22
注释学的一种写法,陈怀宇有书评。
0 有用 随物の赋形 2020-12-15
可谓是兰克史学对历史撰著方式影响的前世今生,都浓缩在怎么把海量的材料放进脚注以兹补充正文上了
0 有用 沁颐 2020-10-27
翻译有点艰涩...
0 有用 墨貘 2020-10-19
行走在薄冰般的正文上,脚下就是脚注的沉沉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