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的原文摘录

  •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查看原文)
    liumx90 8赞 2012-05-15 12:36:36
    —— 引自第53页
  • 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职业 (查看原文)
    liumx90 8赞 2012-05-15 12:36:36
    —— 引自第53页
  • 无批判接受顺言、正例谬误、巴纳姆效应 (查看原文)
    liumx90 8赞 2012-05-15 12:36:36
    —— 引自第53页
  • 例:为什么鸡要过马路?P-25 (查看原文)
    liumx90 8赞 2012-05-15 12:36:36
    —— 引自第53页
  • 自/因/无关变量、实验/控制组、安慰剂效应、实验者效应 单/双盲设计、随机分配、元分析 统计显著 (查看原文)
    liumx90 8赞 2012-05-15 12:36:36
    —— 引自第53页
  • 面对困难,挫折会引发攻击性行为 (查看原文)
    liumx90 8赞 2012-05-15 12:36:36
    —— 引自第53页
  • 围绕这个问题确实以双盲法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儿童在进早餐时分别和下50克含蔗糖或安慰剂(甜味差别很小)的饮料,对儿童活动水平和学习成绩进行观察之后,没有证据表明糖能够引起儿童行为上的显著变化。 (查看原文)
    liumx90 8赞 2012-05-15 12:36:36
    —— 引自第53页
  • SQ4R分别代表概览( survey)、提问( question)、阅读(read)、测一测( recite))、想想( reflect)和复习( review)。这六个步骤将帮助你更有效地学习 S=概览。在开始阅读新的一章之前,应大概翻一遍全章,先看看标题、图片说明和章末总结,这能使你对将要阅读的材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章节短小,你可以一次只浏览一节 Q=提问。阅读时,你要从每个标题中引出个或几个问题来。比如,读到“睡眠的阶段”这个标题时,你可以想这样一些问题:“难道睡眠不止个阶段吗?睡眠分哪些阶段?不同阶段的区别在哪儿?”这些问题有助于你有目的地阅读。 R1=阅读。SQ4R中的第一个R代表阅读。在阅读时,要试着找出你所提问题的答案,要一点点地“啃”,每读完一个小标题后的内容就停下来。如果内容不好懂,可以读一两段后就停下。 R2=测一测。读了一小节之后,应停下来测测读过的内容,也就是在大脑中试着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最好是做简要的笔记,总结所学内容。记笔记能使你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填补知识的空白( Peverly et al.,2003)。 如果不能总结出所读章节的中心思想,则要返回去重读一遍,直到你能够理解和记住读过的内容,否则继续往下读是没有意义的。等你“啃”下这一小部分内容之后,就可以转向下一个标题,并就此标题再提出问题。如此往复。同样,应该在阅读、复述和记录的过程中寻找题的答案,然后继续往下看。不断地问自己:“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学习的过程就是“提问一阅读一测一测”循环往复的过程,直至你读完整章(以本书为例,如果你想快一点的话,就从一个“知识巩固”栏读到下一个“知识巩固”栏)。 R3=想一想。这是反思式SQ4R阅读法中最重要的一步。在阅读时要不断地运用反思。前面介绍过,自我反思和批判性... (查看原文)
    Stella 7赞 2021-04-08 10:45:44
    —— 引自章节:反思式阅读法——有效地使用教材
  • 表I.1反思式SQ4R阅读法的使用方法 概览Survey ●主题 ●各章开篇的中的关键问题 ●标题 ●插图说明 提问Question ●标题 ●关键问题 阅读Read ●黑体字术语 ●页脚术语表 ●插图与表格 测一测Recite ●“知识固”中的“测一测”问题 ●阅读时的笔记 想一想Reflect ●“知识巩固”中的“批判性思考”问答题 ●“知识巩固”中的“自我反思”问答题 ●各章的“应用篇” ●各种栏目 复习Review ●黑体字术语 ●页角术语表 ●插图与表格 ●学习指导 (查看原文)
    Stella 7赞 2021-04-08 10:45:44
    —— 引自章节:反思式阅读法——有效地使用教材
  • 主动记(L=Lead。Don' t follow)。课前阅读指定的材料并自我提问,以便提前预估教师要讲什么。如果教师事先提供了讲义或 Powerpoint课件等,课前要预览。你可以从上述材料、学习指导、阅读作业,甚至是自己的好奇心中找出问题加以思考。 重点记(I= Ideas)。每一节课都是围绕一个重要的核心观点而设计的。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先介绍一个观点,然后举些例证,或进行解释。你可以经常间一下自己:“现在讲的要点是什么?这个观点得到了哪些证据的支持?” 抓信号词(S= Signal words)听讲时要抓住那些表示教师思路变化的话语。下面就是一些信号词,比如教师说: “这里有三个原因说明为什么……”——表示将提出观点 “最重要的是……”——表示要讲的主要观点 “与此相反的是……”——表示要讲的相反观点 “我们看一个例子……”——表示要讲支持观点的证据 “因此……”——表示要下结论 积极听(A= Actively listen)。坐在能与教师交流并提问的地方。带着前一次听课时或自己看书时遇到的问题来,一上课便提问或课前找老师请教。要让自己保持活跃、机敏和投入的状态。 选择记(N= Note taking)。听课时笔记记得好的学生考试成绩一般也不错( Wiliams& Eggert2002)。但是,不要成为一台录音机。听课要完整,但记录要有选择,只记要点。如果总是忙记录,就可能漏掉一些正在讲的内容。记笔记的时候,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在捕捉重大新闻的记者Yan,2001;Wong,2011)。 (查看原文)
    Stella 7赞 2021-04-08 10:45:44
    —— 引自章节:反思式阅读法——有效地使用教材
  • 神经递质 (查看原文)
    liumx90 1回复 3赞 2012-05-17 09:35:26
    —— 引自第86页
  • 神经调节素 (查看原文)
    liumx90 1回复 3赞 2012-05-17 09:35:26
    —— 引自第86页
  • 快速通道 (查看原文)
    liumx90 1回复 3赞 2012-05-17 09:35:26
    —— 引自第86页
  • 4、研究大脑的方法 (查看原文)
    liumx90 1回复 3赞 2012-05-17 09:35:26
    —— 引自第86页
  • 4.闭合原则:人努力将一个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的倾向。 5.接近原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接、连续或相邻,可以造成人对二者因果关系的知觉。 6.同城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组。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的能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习得的。婴儿出现深度知觉的时间是在4个月大的时候。 成年人对三维空间的知觉是通过若干深度线索的结合产生的,这些线索包括环境特征和来自肌肉内部的消息,它们提供着来自距离和空间位置的信息。 肌肉线索: i.e. 晶状体的调节:眼睛聚焦于一个很近的物体时,晶状体发生弯曲,来自与晶状体相连接的肌肉的感觉被传回大脑,帮助我们判断1.2米以内的距离。这种调节是单眼线索。 i.e. 辐合: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双眼视线是平行的。但当你注视15米之内的物体时,双眼必须向内侧会聚,以对准物体。这被称作辐合,是双眼线索。辐合由与眼球相连接的一个肌肉群提供给大脑,帮助大脑判断距离。 立体视觉 视网膜像差指物体投射在左、右眼上的视像之间的差异,这种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最基本的证据。左右眼相距约6.5厘米,它们接收到的物体外部形象总是略有差别。当双眼的视网膜像被统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时,三维的立体视觉就产生了。立体电影的制作就是基于双眼视差的原理:把两台摄影机放在相距几厘米的地方同时进行拍摄,然后把两个影像同时投射在银幕上。观众观看时,戴上一种眼睛,每个镜片能滤去银幕上的一个影像,由于左右眼所看见的影像彼此不同,就出现了立体视觉。 图形深度线索:在绘画和摄影作品中可以找到的一些特征,它们传递着有关空间、深度和距离的信息。 1.线条透视。平行的直线在现实中看起来会在远方聚合。看上去聚合就说明离我没呢有很远的距离。 2.相对大小:把较远的物体画得小一些。 3.图中位置:在绘画中,处于上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在较远处。 4.阴影:光线下的大多数物体都会在... (查看原文)
    Alicia 1赞 2013-01-26 11:46:58
    —— 引自章节:知觉
  • 应该说,最好的道德选择是综合了公平和关爱、理性和情感,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智慧吧。 (查看原文)
    气质混乱 2012-12-25 20:45:33
    —— 引自第148页
  • 幸福感是由愉悦和有意义的生活组成,这都来自对完整人生目标的追求,它表达了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 (查看原文)
    气质混乱 2012-12-25 22:05:42
    —— 引自第167页
  • 如果你经常训练自己冷静思考问题,就能够有效控制情绪反应。 (查看原文)
    李沐 2013-10-10 22:26:39
    —— 引自第569页
  • 当我们每个人面对生命的终结时,都会感到好好死去和好好活着一样重要。 (查看原文)
    Lolrtrrelto 2017-11-26 18:04:32
    —— 引自第131页
  • 我们很快能对那些可以预期或一成不变的刺激产生习惯化,或者减少反应。习惯化也是一种学习——很根本上来说,就是学会对熟悉的刺激减少注意。当你刚从影音商店上下载了新歌的时候,新的旋律会全面的吸引你的注意。但当那首歌不再“新鲜”时,你往往注意不到正在播放的歌曲是什么。当一个刺激毫无变化地不断重复时,我们对其反应就会减少,开始习惯化。 (查看原文)
    Lolrtrrelto 2017-11-27 00:40:46
    —— 引自第180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