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的面孔 短评

热门 最新
  • 35 北溟鱼 2015-06-25 10:59:32

    后头讲名著,没读过的来读他的分析非常剧透。不过好像又回到大学时候格非对着我们这帮啥都没读过的傻逼用那种干脆利落的说书腔调讲段子的过去嘞。

  • 25 欢乐分裂 2014-12-09 14:19:49

    四星半;集结旧文,以《塞壬的歌声》为多;作为博尔赫斯门下忠粉,评论家的格非比小说家的格非更理智清明,也更有自己主见,对一系列大家作了述评,很多观点现在看来依旧鲜明犀利,虽限于篇幅并未一一讲到透彻,但还是很受益的,以评废名、福楼拜、卡夫卡和伯格曼为最;请不要说他们这拨人过时了,我宁愿看这些过时的旧文字,保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面孔和良心。

  • 13 成知默 2014-10-24 12:03:53

    格非的随笔与文论:忆旧、怀人诸篇活泼灵动,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不可磨灭的一个个瞬间,就像是本雅明所说的“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网上水滴”,而格非正是借助这些书写,打通了重返记忆的幽暗之路,使得往事得以重现。读书札记与文化评论则灵光频现,他说废名,“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的叙事方式,着力于整体性的意境营造,重视感觉的自然联通,让字与字、句与句互相生长,有如梦之不可捉摸”;他说福楼拜,“将自己从叙事中隐藏起来,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显露;对叙事视角进行限制,其目的正是为了让叙事获取更大的自由”;他说卡夫卡,“他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个人封闭状况的黑暗背景,它的局限和可能性。卡夫卡的叙事结构正是个人面对世界时产生的迷惘,挣脱形形式式的罗网,试图抵达真实的焦虑的转喻或仿制”;他说博尔赫斯,“在语言的领

  • 11 麦克默多的浮冰 2019-07-16 18:09:21

    其实是两本书。前半部分:小说家阅读笔记和小说家写散文。笔记《短文十篇》信息量巨大,很多灵光一现的智慧都被他融进了小说。后半部分:文学教授和文论家。几篇讲义性质的文章行文严肃规整,治学功力之深厚可见一斑。篇幅较长的几则文论充满智性的光辉。在分崩离析的后现代危机中,格非也许是为数不多对当下时刻保持警惕、坚持纯粹与严肃思考的当代作家和最具小说意识的当代作家。分析福楼拜、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几篇最喜欢。最震撼的一句话来自博尔赫斯:“一个人就是所有的人。谁杀死一个人,谁就毁灭了世界。”正襟危坐的格非的确比插科打诨的毕飞宇更见深度和魅力。需要重读。(不满意本书编排的散乱。)

  • 7 慕容素衣 2014-04-07 17:38:52

    关于乡村电影和乡村老师的描写出神入化

  • 3 ayi 2014-03-05 19:24:12

    对《包法利夫人》的解读:该夫人并非死于债务,而是死于社会的突然翻脸。

  • 3 无为啊 2016-02-09 02:24:36

    前半本栩栩如生 后半本正襟危坐。 如今才遇到格非是我的憾事。

  • 4 罔两 2018-08-04 18:46:01

    从毕飞宇的小说课跳过来,相比于毕飞宇时不时的“插科打诨”,更喜欢格非一本正经的解读和在书里表现出来的深度。格非这本书很杂,描写幼时乡间的散文、文学评论还有一本正经的文章等等,但却出了奇的好看。看他写华东师大,我觉得我的生命少了一种生活。一个人的观念总是根深蒂固在脑海里并不断诉说,《文学的他者》里的观念在马尔克斯那篇里就有体现。读到后面真的是非常吃力,好多本应该看的书都没看过,所以读起来磕磕绊绊,但至少让我有了细读他们的决心。但无论我读了多少都不会有可以分析出来的体会吧。有的人是用生命来读书,而有的人是浪费生命在读书,我是后者。

  • 3 钟螺 2015-04-07 21:54:07

    4.5星。编辑脑洞也是有些大,前后两辑全不挨着。前半本就是些八卦和随笔,随便读读,还蛮有趣。后半本的文论非常精彩,虽然创作上近年来很是下降,但格非对文学的敏感度是很罕见的,又有独特的视野,而他的阅读范围恰好全可以补我之不足,所以非常好看。废名那篇写得在标准内很出彩,我就是想写这样的论文。

  • 3 邓安庆 2014-04-08 11:46:19

    有点失望,创见不多,收获也不大。作为小说家的格非还是比作为学者的格非好多了。

  • 1 小兔芭妮 2014-05-11 01:23:47

    优美清新、招人喜欢的行文风格,我要入所有他写的文学/文化评论。虽说文学和电影这个东西没有“正确”一说,讲得出自己的道理就行,但有些人的字儿看着就是那么不舒服,那么招人烦,比如吴晓波那本《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看着浑身难受。。。。。。。

  • 1 违天择 2015-04-09 09:06:23

    主体部分与《塞壬的歌声》、《卡夫卡的钟摆》重合;格非的文学课更接近学者视角而非小说家视角,因此我还是更喜欢马原《阅读大师》。

  • 2 别的树 2014-05-20 20:39:04

    近一两年来,迈步于漫漫求学路上的我,身旁常传来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大喊着:“来吧,做一位顶级的理论家与学者”,另一种声音则低语道:“去吧,做一名平凡的书写者与作家”。于是乎,我长期陷入了这种非此即彼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总觉得学者型作家/作家型学者的复合型角色,远非我水准所能企及,我甚至都无法正式这种可能性。不过,读过大卫·洛奇的《小说的艺术》后,我开始看到了曙光;而如今,我有幸读到格非先生的《博尔赫斯的面孔》,并且明白,也许非此即彼的逻辑本就是错误,而实际上,作家与学者的两种身份不仅可以完美兼容,更能相互促进;这样的认识与意识,目前的国内学界明显较为欠缺。回归本书,作品大致可分两编,忆旧杂感与文学批评,回忆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评论的则是漫长世界文学史中的精华,二者皆深为可取,真诚有趣。

  • 0 把噗 2018-06-27 10:30:00

    回忆动人。

  • 1 风挑一点灯 2015-06-09 08:03:25

    以随笔看平板寡趣,而文学评论多是老生常谈,其他批评家的唱和。

  • 2 ly的读享生活 2016-10-29 20:14:39

    读书散入化境,旧事消磨光阴。

  • 1 陆沈 2017-06-28 19:46:22

    比起格非老师的先锋小说,他的随笔和文论读起来实在是轻松愉快。这本选集后半部分的文论几乎选了《卡夫卡的钟摆》一书的全部,还有《文学的邀约》《塞壬的歌声》等部分内容或片段,比较紊乱,如《物象中的时间》一文本来隶属于《文学的邀约》一书第三章“时间和空间”,这里孤零零的拎出来横放在随笔类文章中,有点莫名其妙,感觉出选集没必要,不如去读原书。而前半部分所选随笔却十分让人中意,格非老师的风度跃然纸上。

  • 0 rivert 2019-06-16 15:01:43

    写西方文学的格非还是太一板一眼了,不如他写金瓶梅那么自在。

  • 0 吃本妖一叉 2015-04-17 18:34:23

    解惑之作,说一个印象深刻的。格非评价乔伊斯时说“消极、悲观与机巧、圆滑只不过是一个处世方式的两种表现,其实质是遗世独立、清高自守,孤傲而冷漠”,看完这段才恍然为何红楼梦宝姐姐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格非写书评,没看过的让你想看,看过的让你想重看,真是评论的最高境界。

  • 0 Pluto 2015-11-30 13:54:49

    格非的外国文学随笔对我影响很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