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副标题: 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原作名: Berlin 1961: Kennedy, Khrushchev, and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译者: 武凤君 / 汪小英
出版年: 2013-12
页数: 487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历史拼图译丛
ISBN: 9787515321455
内容简介 · · · · · ·
两个棋手的数次对弈
决定了一个民族近三十年分裂的开始
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
2011年《经济学人》历史类最佳图书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 宏篇巨作
1961年,赫鲁晓夫把柏林叫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一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被广泛讨论,但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却更为关键、更为凶险。美苏两方如此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次失误、一个头脑发热的指挥官——核大战的触发就在瞬息之间。一方是未经试炼的美国年轻总统,他还未从猪湾事件中彻底脱身;一方是苏联总理,被中国人、东德人还有苏联政府中的强硬派包围。随着重要的党代会的临近,他知道,柏林的危局不但关乎苏联帝国的兴衰,更关系着他本人在克里姆林宫的权位。
一方从不试图理解另一方,双方都极力掌控局势。如此,一周接一周,危险步步滋长。
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辅以新颖而惊人...
两个棋手的数次对弈
决定了一个民族近三十年分裂的开始
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
2011年《经济学人》历史类最佳图书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 宏篇巨作
1961年,赫鲁晓夫把柏林叫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一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被广泛讨论,但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却更为关键、更为凶险。美苏两方如此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次失误、一个头脑发热的指挥官——核大战的触发就在瞬息之间。一方是未经试炼的美国年轻总统,他还未从猪湾事件中彻底脱身;一方是苏联总理,被中国人、东德人还有苏联政府中的强硬派包围。随着重要的党代会的临近,他知道,柏林的危局不但关乎苏联帝国的兴衰,更关系着他本人在克里姆林宫的权位。
一方从不试图理解另一方,双方都极力掌控局势。如此,一周接一周,危险步步滋长。
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辅以新颖而惊人的洞察力,如戏剧一般的写作手法,本书以一种对20世纪历史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对于21世纪的我们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地缘政治格局变迁,我们轻易地忘记了冷战中最恐怖、最危险的一次危机。那时美国和苏联的坦克近在咫尺,剑拔弩张。《柏林1961》情节紧张,引证丰富,发人深思,为今天提供了诸多教益。——亨利·基辛格
这是最好的历史写作。肯普娴熟地剖析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对抗,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冷战的复杂性。——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
真是绝好的一出戏!1961年柏林的对峙是冷战的转折点,远比古巴导弹危机更为重要,更富启示。这是一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个魅力型领导人基于误读的碰撞,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肯普引人入胜的叙事是文学与学术结合的典范。——沃尔特·伊萨克森,《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乔布斯传》作者
弗雷德抓住了一个非凡的故事,这个戏剧性的故事造就了二十八年的世界秩序。《柏林1961》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危机四伏、变幻不定和进退两难的当今世界局势中,具有借鉴意义。——查克·哈格尔,美国现任国防部长
弗雷德里克·肯普用生动的描述、机敏的分析以及严谨的研究为冷战中关键而危险的一页提供了新的洞见。他将徘徊在核战边缘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又带回到我们身边。——斯特罗布·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作者简介 · · · · · ·
[美] 弗雷德里克·肯普,大西洋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此前在《华尔街日报》担任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超过二十五年,是该报首席外交记者、驻柏林分社社长、欧洲版《华尔街日报》副社长。他之前的著作有《与独裁者分手:美国和诺列加的纷争》《西伯利亚的奥德赛:俄罗斯的心灵之旅》《父亲和祖国:新德国的私人探访记》。大西洋理事会是美国东部传统“大西洋主义者”重要的民间政策研究和协调机构,由己故前国务卿克里斯琴·赫脱和威尔·克莱顿等人发起和创建的。目前是华盛顿较为重视的对华研究的主流思想库之一。
目录 · · · · · ·
引子 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上篇 棋手
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玛尔塔·希勒斯被强奸的故事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 · · · · · (更多)
引子 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上篇 棋手
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玛尔塔·希勒斯被强奸的故事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第三章 肯尼迪:总统的教育
寒风中走来的“狙击手”
第四章 肯尼迪:第一次失误
第五章 乌布利希与阿登纳:难以驾驭的盟友
弗雷德里希·勃兰特失败的逃亡
第六章 乌布利希和阿登纳:小人物左右大局
中篇 暴雨将至
第七章 赫鲁晓夫的春天
第八章 新手上场
乔恩·唐纳眼中的柏林
第九章 危险的外交
第十章 维也纳:青涩男孩遇上黑帮大佬
第十一章 维也纳:战争的凶兆
第十二章 盛怒之夏
玛莲娜·施密特,全球最美丽的逃亡者
下篇 对峙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乌布利希与库尔特·威斯马赫的冲突
第十四章 墙:罗网初张
第十五章 墙:绝望的日子
艾伯哈德·博尔进了监狱
第十六章 英雄归来
第十七章 核扑克
第十八章 查理检查站的对峙
尾声 余波
· · · · · · (收起)
"柏林1961"试读 · · · · · ·
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 将军 历史学家不断探究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它吸引的强烈关注远远超过了1961年的柏林危机。所有的注意都投向了古巴。虽然如此,对于塑造一个时代——自1945年二战结束到1990年德国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的这段岁月,在柏林发生的一切有着更为重要的决定性意义。正是由于1961年柏林墙的兴建,标定了冷战双方在其后又持续了三十年的敌对关系,并让我们...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赫鲁晓夫喜欢把柏林比喻成西方国家的睾丸,当他想让美国屈服时,他就用力挤压这个柔软的地方。然而,另一个更贴切的比喻应该是柏林已经成为他和苏联集团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这里,共产主义的信念最为脆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
赫鲁晓夫的先行团队经过调查后报告,被邀去戴维营是一份殊荣,那里是美国总统的“乡间别墅”,是二战期间罗斯福在马里兰州的山上建造的。至此赫鲁晓夫才答应参加这次会议。事后赫鲁晓夫感到很羞愧,因为这件事暴露了苏联人的无知。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还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和美国进行接触的各个方面,都带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柏林1961"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柏林1961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柏林1961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Checkpoint Charlie

重游柏林,1961年的世界局势

1961的柏林·历史没有另一种选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真的无意于使用任何预设的立场,去贬低那个年轻帅气的新任美国总统,尽管在这本描述他第一年任期的实录里,优柔寡断痛失先机的文字比比皆是。 甚至来说,一直以来,肯尼迪夫妇在我这样一个远离西方政治历史常识的人眼中,简直就是人生标本一样的存在。难道不是吗?肯尼迪可是... (展开)
了解1961年柏林危机的最佳书籍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起点
> 更多书评 17篇
-
赫鲁晓夫喜欢把柏林比喻成西方国家的睾丸,当他想让美国屈服时,他就用力挤压这个柔软的地方。然而,另一个更贴切的比喻应该是柏林已经成为他和苏联集团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这里,共产主义的信念最为脆弱。 在柏林墙建立之前,柏林在苏联和盟国的心中都是不愿触碰的地方,苏联想要让国际社会承认东德,盟国这里,法国偏向采取强硬的措施,而美国和英国则是小心翼翼,生怕惹恼了苏联引发战争。 赫鲁晓夫的先行团队经过调查后报告...
2021-01-10 14:40:46 1人喜欢
赫鲁晓夫喜欢把柏林比喻成西方国家的睾丸,当他想让美国屈服时,他就用力挤压这个柔软的地方。然而,另一个更贴切的比喻应该是柏林已经成为他和苏联集团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这里,共产主义的信念最为脆弱。 引自 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在柏林墙建立之前,柏林在苏联和盟国的心中都是不愿触碰的地方,苏联想要让国际社会承认东德,盟国这里,法国偏向采取强硬的措施,而美国和英国则是小心翼翼,生怕惹恼了苏联引发战争。
赫鲁晓夫的先行团队经过调查后报告,被邀去戴维营是一份殊荣,那里是美国总统的“乡间别墅”,是二战期间罗斯福在马里兰州的山上建造的。至此赫鲁晓夫才答应参加这次会议。事后赫鲁晓夫感到很羞愧,因为这件事暴露了苏联人的无知。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还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和美国进行接触的各个方面,都带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引自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书中一直有意无意的强调赫鲁晓夫是农民的儿子,有种强行黑的感觉。这里两种解释我更偏向后者,赫鲁晓夫可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去的地方代表了美国对这次会面的重视程度,断然不能在这种小细节上被摆一道。
在公开场合赫鲁晓夫尽可能出言谨慎,但他对下属们坦白地说:“我们认为如果约翰·肯尼迪当选的话,改善苏美关系的希望会更大一些。”赫鲁晓夫对同僚说尼克松是反共产主义者,他和“邪恶的(参议员)麦卡锡关系紧密,他的政治生涯就得益于此人”。言下之意即是“我们不欢迎尼克松当选总统”。 引自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即使是在苏联国内的一些动作,也是可以影响到美国的大选。
据赫鲁晓夫自己说,早在195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之际,他第一次去北京时就不喜欢毛泽东。赫鲁晓夫一路上都在抱怨,从不断地倒茶(“我又喝不了那么多水”),到他认为的东道主虚情假意的奉承。而且毛泽东在谈话中没有句句顺从,以至于赫鲁晓夫在返回莫斯科的途中得出结论:“与中国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引自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撤走了对中国的援助,而中国也在这之后相继研发出了原子弹、氢弹,以对抗苏联。领导人之间的不和只是一个表象,这里的一方面原因应该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态度,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的执政方式是于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不和的。
1960年6月20日,罗马尼亚邀请了51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到其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他们的第三次党代会。就在大会开幕的两天前,赫鲁晓夫宣布他也要参加这次大会。此前,中国代表团在前往罗马尼亚首都的途中首先访问了莫斯科,在会谈中和赫鲁晓夫产生了分歧。 引自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同时他还把私营企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总份额降到了只有9%。然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国内成千上万的技术娴熟的工厂主和农民都逃离了这个城市。而管理这些国有企业的人更善于表现自己对共产党多么忠诚,却并不精于管理。 引自 弗雷德里希·勃兰特失败的逃亡 在卧舱,他也在,他看着我说:‘鲍比,如果核战争真的爆发,我们是无所谓的。我们已经享受过生活了,我们都是成年人。核战争是我们自找的。但一想到很多妇女和儿童将死于这场战争,我的心情就很难平复。’” 引自 第十一章 维也纳:战争的凶兆 在这份备忘录里,这三个人最想表达的是,在急于采取艾奇逊的路线之前,要确保把所有的问题和可行的方案都系统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这份没有署名的施莱辛格文件提出,总统应该考虑把正在传看的艾奇逊文件全部收回。因为艾奇逊方案一旦泄露造成的危险,要比在有限的人群内详加讨论大得多。 在赫鲁晓夫已经决定了柏林行动进程的时候,华盛顿的官员却正在发起一场针对迪安·艾奇逊的幕后战争。这份施莱辛格发起的备忘录起草仓促,却很全面,甚至提到了应该由谁来平衡艾奇逊的影响。 引自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肯尼迪已经从艾奇逊宣布全国紧急状态的计划中转向了。他决定不着急进行军队的战争动员,他还决定减少国防预算的增量。 引自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西柏林,它处于东德长达110英里的包围之中,苏联军队环伺,毗邻苏联补给线。它有很多作用:它不仅是自由的橱窗,一个标志,处于共产主义海洋中的自由之岛,它还是与自由世界连接的纽带,它是给铁幕后面的人民以希望的灯塔,它是难民逃生的出口。 引自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在阿登纳与斯米尔诺夫的会谈中,阿登纳有意不去谴责苏联和赫鲁晓夫。相反,他对这位苏联领导人对他的问候表示感谢,热切地回顾了他与赫鲁晓夫的上一次会见,还提到了他为了赢得9月17日大选所要做的事。 引自 第十五章 墙:绝望的日子 “两辆巨大的西德旅游车刚开了过去。”她写道,“是的,我们已经成了柏林第一的旅游景点。要是人们能不来烦我们该多好啊!我们多想把时间拨回到从前,然后就那样一直过下去!噢,不可能了!又是一辆旅游车。我们正处在可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它的精神。再也没有人喜欢工作或生活了。一种无奈的愠怒笼罩了我们所有人。一切都没有意义。他们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而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阻止。” 引自 第十五章 墙:绝望的日子 生活中最荒谬的画面。一睹高墙隔开了一座城市,往来的游人却把它当做景点,麻木!
柏林人仍然会津津乐道地谈起克雷的“棒棒糖炸弹”——那是在打破苏联封锁时,美国飞行员给城市里的儿童用降落伞投下的糖果。为战败的敌人发动了这样危险和成功的人道主义行动,历史上都鲜见这样的例子。为了纪念这个人为这个城市所做的贡献,城市的元老把城市最宽最长的林荫大道之一、位于达勒姆区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克雷大街。 引自 第十六章 英雄归来 战争中的温情
边界关闭给柏林人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在星期天下午,这是德国人一贯的家庭和朋友聚会的时间。由于电话线全部掐断,屏障两边的交流就只能通过平台和梯子了。有的举起新生婴儿给爷爷奶奶看,有的把表示爱意的话用大字写在标语牌上,为了远处的爱人能够看见。 很快,这些奇特的现象就成了惯例。西柏林的新郎新娘会穿着结婚礼服前往柏林墙,让对面的亲人向他们挥手祝福。在特定的时间,儿童来到墙外爬上梯子,从远处看着父母和祖父母。在一些边界地带,如新克尔恩、克罗依茨贝格和策伦多夫等区,被西德起哄者折磨得烦恼不堪的东德警察用高压水枪和催泪弹从对面驱散他们。 旅游车向游客展示这座城市的新景点:边界上用砖封死的教堂、封死的墓地大门、铁丝网后面悲伤的人——他们都是超现实动物园里的稀奇动物。一个导游告诉一车从荷兰来的游客说,那天晚上还会有一批难民逃过来——那也是柏林人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引自 第十六章 英雄归来 然而,赫鲁晓夫比谁都更清楚他的地位可能变得多脆弱。在他向非洲和亚洲输出共产主义的努力中,只有古巴在他执政期间加入了苏联阵营,而且更多靠的是运气而不是谋划。一些党的领导人永远也不会原谅赫鲁晓夫公开谴责斯大林,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攻击,而且是对共产主义历史及其合法性的攻击。中国始终保持着反对赫鲁晓夫的姿态。在这次大会上,北京代表团的团长周恩来将给斯大林墓敬献花圈,并于中途离会回国。 引自 第十七章 核扑克 “我们说过,我们有一颗一亿吨级的炸弹。”受到群众的反应的鼓励,他又补充道,“这是真的。但是我们不会引爆它,因为即使是在地球上最遥远的地方,也可能会把我们的窗户震碎。” 代表们疯狂地欢呼和鼓掌。 引自 第十七章 核扑克 都TM疯了吧……
腊斯克的信息是明确无误的:克雷应该把肯尼迪对边界关闭的不抵抗看作是对既成事实的接受,即苏联人可以对他们目前控制的领土上的人民为所欲为。腊斯克说美国的盟国不会支持强硬措施,“尤其是在出示证件的问题上”,此前英国已经屈服了。 引自 第十八章 查理检查站的对峙 英国从头到尾的态度都没有变过,一直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生怕发生战争,毕竟和东德中间只隔了一个法国,而戴高乐又是比较刚的。
尽管党代会正在召开,赫鲁晓夫此时仍然是一个人坐镇在莫斯科处理这件危机。他已经命令增派23辆苏联坦克进入柏林。“把我们的坦克派到旁边的街区,”他指示科涅夫,“让它们的发动机挂上高档,然后用扩音器把坦克的噪音和马达声传出去。” 引自 第十八章 查理检查站的对峙 这段描写真的很搞笑哈哈哈,在冲突的边缘试探。
导致了1962年下半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核战争的威胁。尽管历史还在称颂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表现,可是如果赫鲁晓夫不是在1961年的事件中得出肯尼迪软弱无决断的结论,他就不会冒险把核武器运往古巴了。 引自 尾声 余波 柏林事件的连锁反应
事实清楚地表明,肯尼迪在1961年的决定,根本不是出于保护西柏林的自由。 在肯尼迪执政的第一年,他的着眼点不是在欧洲击退共产主义的进攻,而只是试图阻止它向发达国家传播。至于柏林,他考虑得最多的是要避免由于不安定和误判而引发核战争。与他的前任艾森豪威尔和杜鲁门总统不同,他对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和他德国统一的梦想都不屑一顾。 引自 尾声 余波 因此,在他执政初期,他对赫鲁晓夫释放的信号作出了业余水平的误读,肯尼迪没能抓住突破两国关系的最好机会。这位苏联领导人通过一系列单边姿态,包括在肯尼迪宣誓就职之后的当天早晨释放了被俘的美国空军飞行员,表达了与美国合作的新意愿。可是,肯尼迪却认为赫鲁晓夫正在通过升级冷战来试探他。他这个结论主要是过分解读了赫鲁晓夫在一次共产党集会上例行公事的高调发言。 紧接着的是肯尼迪拉响警报的国情咨文演说。以相当的夸张语气,肯尼迪告诉全国,他在就职不到两星期里学到的东西,促使他改变了就职演说中远为谨慎的论调。 引自 尾声 余波 评论家往往将赫鲁晓夫把核弹头放在古巴的计划称作是胆大妄为的赌博,可是从这位苏联领导人的角度看来,这只不过是基于他对肯尼迪的了解,一次经过了估算的冒险罢了。 引自 尾声 余波 在它后来继续存在的30年间,而且很可能是在整个历史中,它都成为一个象征:当自由领导人不加反抗,专制体制施加的暴力会有多大。 引自 尾声 余波 没必要上升到自由和专制两个体制之间的话题,这个事件的本质就是两个大国得力量在对抗而已,跟体质没有关系。
回应 2021-01-10 14:40:46 -
共产主义阵营被迫建了一座墙,把他自己的人民围在里面,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你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论据来赞成自由世界了,即使这样的代价是东柏林人,或者更宽泛地说,是整个东欧人民。 P446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真的不明白,或者说他们不想弄明白,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石姐之间最大的而差异是什么。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还有人说共产主义是未来的趋势,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在欧洲和世界姐其他地方,还有人说我们可以和共...
2021-06-06 23:47:05
共产主义阵营被迫建了一座墙,把他自己的人民围在里面,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你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论据来赞成自由世界了,即使这样的代价是东柏林人,或者更宽泛地说,是整个东欧人民。
P446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真的不明白,或者说他们不想弄明白,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石姐之间最大的而差异是什么。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还有人说共产主义是未来的趋势,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在欧洲和世界姐其他地方,还有人说我们可以和共产主义合作,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
P447 肯尼迪谴责了共产主义,表达了他在1961年8月没能表达的愤怒。他承认民主制度虽然是不完善的,“但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建立起一座墙来让我们的人民在里面生活。”
P448 肯尼迪再也无法消除那座由于他的消极无为而建立起来的柏林墙。在它后来继续存在的30年间,而且很可能是在整个历史中,它都成为一个象征:当自由领导人不加反抗,专制体制施加的暴力会有多大。
回应 2021-06-06 23:47:05 -
赫鲁晓夫一直认为肯尼迪很软弱,如今他的表现强化了赫鲁晓夫的这一印象。他对翻译奥列格·特罗亚诺夫斯基说:“这个人很没经验,甚至可以说很不成熟。比较而言,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富有智慧和远见的人。” 多年以后,参与了维也纳峰会的美国外交家威廉·劳埃德·斯蒂尔曼向学生讲述峰会的教,讲座的题目是“青涩男孩遇上黑帮大佬”。他觉得这个题目抓住了要点,面对赫鲁晓夫野蛮的攻击,肯尼迪表现得很幼稚,几乎是在急于认错。猪湾...
2020-02-11 07:51:40
-
午餐临近结束时,肯尼迪点了一根雪茄,将火柴扔在了赫鲁峣夫椅子后面。赫鲁峣夫假装惊呼道:“你是想烧死我吗?” 肯尼迪保证他不是这个意思。 赫鲁晓夫笑着说:“你是一个资本主义者,不是纵火犯。赫鲁晓夫直言不讳的表达完全压倒了肯尼迪含蓄的魅力。
2020-02-11 07:47:59
-
流泪狗狗头 (哪颗星星 哪个神明)
有关加加林,小时候看到的描述是加加林总是遵守规矩,在进入训练室时脱下笨重的军靴,所以才入选航天计划。没有看到过的是,赫鲁晓夫担心加加林和邦达连科一样因为这场军备竞赛不合理的发展速度而遭遇意外身亡,所以不敢向记者公开这个计划。 于是又想到《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校长叫嚣着人们只会记住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哦不对,那是阿姆斯特朗…但是这不也还是冷战期间的事吗2019-06-24 13:36:05
-
共产主义阵营被迫建了一座墙,把他自己的人民围在里面,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你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论据来赞成自由世界了,即使这样的代价是东柏林人,或者更宽泛地说,是整个东欧人民。 P446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真的不明白,或者说他们不想弄明白,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石姐之间最大的而差异是什么。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还有人说共产主义是未来的趋势,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在欧洲和世界姐其他地方,还有人说我们可以和共...
2021-06-06 23:47:05
共产主义阵营被迫建了一座墙,把他自己的人民围在里面,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你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论据来赞成自由世界了,即使这样的代价是东柏林人,或者更宽泛地说,是整个东欧人民。
P446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真的不明白,或者说他们不想弄明白,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石姐之间最大的而差异是什么。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还有人说共产主义是未来的趋势,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在欧洲和世界姐其他地方,还有人说我们可以和共产主义合作,让他们到柏林来看一看吧。
P447 肯尼迪谴责了共产主义,表达了他在1961年8月没能表达的愤怒。他承认民主制度虽然是不完善的,“但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建立起一座墙来让我们的人民在里面生活。”
P448 肯尼迪再也无法消除那座由于他的消极无为而建立起来的柏林墙。在它后来继续存在的30年间,而且很可能是在整个历史中,它都成为一个象征:当自由领导人不加反抗,专制体制施加的暴力会有多大。
回应 2021-06-06 23:47:05 -
赫鲁晓夫喜欢把柏林比喻成西方国家的睾丸,当他想让美国屈服时,他就用力挤压这个柔软的地方。然而,另一个更贴切的比喻应该是柏林已经成为他和苏联集团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这里,共产主义的信念最为脆弱。 在柏林墙建立之前,柏林在苏联和盟国的心中都是不愿触碰的地方,苏联想要让国际社会承认东德,盟国这里,法国偏向采取强硬的措施,而美国和英国则是小心翼翼,生怕惹恼了苏联引发战争。 赫鲁晓夫的先行团队经过调查后报告...
2021-01-10 14:40:46 1人喜欢
赫鲁晓夫喜欢把柏林比喻成西方国家的睾丸,当他想让美国屈服时,他就用力挤压这个柔软的地方。然而,另一个更贴切的比喻应该是柏林已经成为他和苏联集团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这里,共产主义的信念最为脆弱。 引自 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在柏林墙建立之前,柏林在苏联和盟国的心中都是不愿触碰的地方,苏联想要让国际社会承认东德,盟国这里,法国偏向采取强硬的措施,而美国和英国则是小心翼翼,生怕惹恼了苏联引发战争。
赫鲁晓夫的先行团队经过调查后报告,被邀去戴维营是一份殊荣,那里是美国总统的“乡间别墅”,是二战期间罗斯福在马里兰州的山上建造的。至此赫鲁晓夫才答应参加这次会议。事后赫鲁晓夫感到很羞愧,因为这件事暴露了苏联人的无知。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还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和美国进行接触的各个方面,都带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引自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书中一直有意无意的强调赫鲁晓夫是农民的儿子,有种强行黑的感觉。这里两种解释我更偏向后者,赫鲁晓夫可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去的地方代表了美国对这次会面的重视程度,断然不能在这种小细节上被摆一道。
在公开场合赫鲁晓夫尽可能出言谨慎,但他对下属们坦白地说:“我们认为如果约翰·肯尼迪当选的话,改善苏美关系的希望会更大一些。”赫鲁晓夫对同僚说尼克松是反共产主义者,他和“邪恶的(参议员)麦卡锡关系紧密,他的政治生涯就得益于此人”。言下之意即是“我们不欢迎尼克松当选总统”。 引自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即使是在苏联国内的一些动作,也是可以影响到美国的大选。
据赫鲁晓夫自己说,早在195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之际,他第一次去北京时就不喜欢毛泽东。赫鲁晓夫一路上都在抱怨,从不断地倒茶(“我又喝不了那么多水”),到他认为的东道主虚情假意的奉承。而且毛泽东在谈话中没有句句顺从,以至于赫鲁晓夫在返回莫斯科的途中得出结论:“与中国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引自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撤走了对中国的援助,而中国也在这之后相继研发出了原子弹、氢弹,以对抗苏联。领导人之间的不和只是一个表象,这里的一方面原因应该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态度,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的执政方式是于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不和的。
1960年6月20日,罗马尼亚邀请了51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到其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他们的第三次党代会。就在大会开幕的两天前,赫鲁晓夫宣布他也要参加这次大会。此前,中国代表团在前往罗马尼亚首都的途中首先访问了莫斯科,在会谈中和赫鲁晓夫产生了分歧。 引自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同时他还把私营企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总份额降到了只有9%。然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国内成千上万的技术娴熟的工厂主和农民都逃离了这个城市。而管理这些国有企业的人更善于表现自己对共产党多么忠诚,却并不精于管理。 引自 弗雷德里希·勃兰特失败的逃亡 在卧舱,他也在,他看着我说:‘鲍比,如果核战争真的爆发,我们是无所谓的。我们已经享受过生活了,我们都是成年人。核战争是我们自找的。但一想到很多妇女和儿童将死于这场战争,我的心情就很难平复。’” 引自 第十一章 维也纳:战争的凶兆 在这份备忘录里,这三个人最想表达的是,在急于采取艾奇逊的路线之前,要确保把所有的问题和可行的方案都系统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这份没有署名的施莱辛格文件提出,总统应该考虑把正在传看的艾奇逊文件全部收回。因为艾奇逊方案一旦泄露造成的危险,要比在有限的人群内详加讨论大得多。 在赫鲁晓夫已经决定了柏林行动进程的时候,华盛顿的官员却正在发起一场针对迪安·艾奇逊的幕后战争。这份施莱辛格发起的备忘录起草仓促,却很全面,甚至提到了应该由谁来平衡艾奇逊的影响。 引自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肯尼迪已经从艾奇逊宣布全国紧急状态的计划中转向了。他决定不着急进行军队的战争动员,他还决定减少国防预算的增量。 引自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西柏林,它处于东德长达110英里的包围之中,苏联军队环伺,毗邻苏联补给线。它有很多作用:它不仅是自由的橱窗,一个标志,处于共产主义海洋中的自由之岛,它还是与自由世界连接的纽带,它是给铁幕后面的人民以希望的灯塔,它是难民逃生的出口。 引自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在阿登纳与斯米尔诺夫的会谈中,阿登纳有意不去谴责苏联和赫鲁晓夫。相反,他对这位苏联领导人对他的问候表示感谢,热切地回顾了他与赫鲁晓夫的上一次会见,还提到了他为了赢得9月17日大选所要做的事。 引自 第十五章 墙:绝望的日子 “两辆巨大的西德旅游车刚开了过去。”她写道,“是的,我们已经成了柏林第一的旅游景点。要是人们能不来烦我们该多好啊!我们多想把时间拨回到从前,然后就那样一直过下去!噢,不可能了!又是一辆旅游车。我们正处在可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它的精神。再也没有人喜欢工作或生活了。一种无奈的愠怒笼罩了我们所有人。一切都没有意义。他们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而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阻止。” 引自 第十五章 墙:绝望的日子 生活中最荒谬的画面。一睹高墙隔开了一座城市,往来的游人却把它当做景点,麻木!
柏林人仍然会津津乐道地谈起克雷的“棒棒糖炸弹”——那是在打破苏联封锁时,美国飞行员给城市里的儿童用降落伞投下的糖果。为战败的敌人发动了这样危险和成功的人道主义行动,历史上都鲜见这样的例子。为了纪念这个人为这个城市所做的贡献,城市的元老把城市最宽最长的林荫大道之一、位于达勒姆区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克雷大街。 引自 第十六章 英雄归来 战争中的温情
边界关闭给柏林人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在星期天下午,这是德国人一贯的家庭和朋友聚会的时间。由于电话线全部掐断,屏障两边的交流就只能通过平台和梯子了。有的举起新生婴儿给爷爷奶奶看,有的把表示爱意的话用大字写在标语牌上,为了远处的爱人能够看见。 很快,这些奇特的现象就成了惯例。西柏林的新郎新娘会穿着结婚礼服前往柏林墙,让对面的亲人向他们挥手祝福。在特定的时间,儿童来到墙外爬上梯子,从远处看着父母和祖父母。在一些边界地带,如新克尔恩、克罗依茨贝格和策伦多夫等区,被西德起哄者折磨得烦恼不堪的东德警察用高压水枪和催泪弹从对面驱散他们。 旅游车向游客展示这座城市的新景点:边界上用砖封死的教堂、封死的墓地大门、铁丝网后面悲伤的人——他们都是超现实动物园里的稀奇动物。一个导游告诉一车从荷兰来的游客说,那天晚上还会有一批难民逃过来——那也是柏林人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引自 第十六章 英雄归来 然而,赫鲁晓夫比谁都更清楚他的地位可能变得多脆弱。在他向非洲和亚洲输出共产主义的努力中,只有古巴在他执政期间加入了苏联阵营,而且更多靠的是运气而不是谋划。一些党的领导人永远也不会原谅赫鲁晓夫公开谴责斯大林,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攻击,而且是对共产主义历史及其合法性的攻击。中国始终保持着反对赫鲁晓夫的姿态。在这次大会上,北京代表团的团长周恩来将给斯大林墓敬献花圈,并于中途离会回国。 引自 第十七章 核扑克 “我们说过,我们有一颗一亿吨级的炸弹。”受到群众的反应的鼓励,他又补充道,“这是真的。但是我们不会引爆它,因为即使是在地球上最遥远的地方,也可能会把我们的窗户震碎。” 代表们疯狂地欢呼和鼓掌。 引自 第十七章 核扑克 都TM疯了吧……
腊斯克的信息是明确无误的:克雷应该把肯尼迪对边界关闭的不抵抗看作是对既成事实的接受,即苏联人可以对他们目前控制的领土上的人民为所欲为。腊斯克说美国的盟国不会支持强硬措施,“尤其是在出示证件的问题上”,此前英国已经屈服了。 引自 第十八章 查理检查站的对峙 英国从头到尾的态度都没有变过,一直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生怕发生战争,毕竟和东德中间只隔了一个法国,而戴高乐又是比较刚的。
尽管党代会正在召开,赫鲁晓夫此时仍然是一个人坐镇在莫斯科处理这件危机。他已经命令增派23辆苏联坦克进入柏林。“把我们的坦克派到旁边的街区,”他指示科涅夫,“让它们的发动机挂上高档,然后用扩音器把坦克的噪音和马达声传出去。” 引自 第十八章 查理检查站的对峙 这段描写真的很搞笑哈哈哈,在冲突的边缘试探。
导致了1962年下半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核战争的威胁。尽管历史还在称颂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表现,可是如果赫鲁晓夫不是在1961年的事件中得出肯尼迪软弱无决断的结论,他就不会冒险把核武器运往古巴了。 引自 尾声 余波 柏林事件的连锁反应
事实清楚地表明,肯尼迪在1961年的决定,根本不是出于保护西柏林的自由。 在肯尼迪执政的第一年,他的着眼点不是在欧洲击退共产主义的进攻,而只是试图阻止它向发达国家传播。至于柏林,他考虑得最多的是要避免由于不安定和误判而引发核战争。与他的前任艾森豪威尔和杜鲁门总统不同,他对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和他德国统一的梦想都不屑一顾。 引自 尾声 余波 因此,在他执政初期,他对赫鲁晓夫释放的信号作出了业余水平的误读,肯尼迪没能抓住突破两国关系的最好机会。这位苏联领导人通过一系列单边姿态,包括在肯尼迪宣誓就职之后的当天早晨释放了被俘的美国空军飞行员,表达了与美国合作的新意愿。可是,肯尼迪却认为赫鲁晓夫正在通过升级冷战来试探他。他这个结论主要是过分解读了赫鲁晓夫在一次共产党集会上例行公事的高调发言。 紧接着的是肯尼迪拉响警报的国情咨文演说。以相当的夸张语气,肯尼迪告诉全国,他在就职不到两星期里学到的东西,促使他改变了就职演说中远为谨慎的论调。 引自 尾声 余波 评论家往往将赫鲁晓夫把核弹头放在古巴的计划称作是胆大妄为的赌博,可是从这位苏联领导人的角度看来,这只不过是基于他对肯尼迪的了解,一次经过了估算的冒险罢了。 引自 尾声 余波 在它后来继续存在的30年间,而且很可能是在整个历史中,它都成为一个象征:当自由领导人不加反抗,专制体制施加的暴力会有多大。 引自 尾声 余波 没必要上升到自由和专制两个体制之间的话题,这个事件的本质就是两个大国得力量在对抗而已,跟体质没有关系。
回应 2021-01-10 14:40:46 -
赫鲁晓夫一直认为肯尼迪很软弱,如今他的表现强化了赫鲁晓夫的这一印象。他对翻译奥列格·特罗亚诺夫斯基说:“这个人很没经验,甚至可以说很不成熟。比较而言,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富有智慧和远见的人。” 多年以后,参与了维也纳峰会的美国外交家威廉·劳埃德·斯蒂尔曼向学生讲述峰会的教,讲座的题目是“青涩男孩遇上黑帮大佬”。他觉得这个题目抓住了要点,面对赫鲁晓夫野蛮的攻击,肯尼迪表现得很幼稚,几乎是在急于认错。猪湾...
2020-02-11 07:51:40
-
午餐临近结束时,肯尼迪点了一根雪茄,将火柴扔在了赫鲁峣夫椅子后面。赫鲁峣夫假装惊呼道:“你是想烧死我吗?” 肯尼迪保证他不是这个意思。 赫鲁晓夫笑着说:“你是一个资本主义者,不是纵火犯。赫鲁晓夫直言不讳的表达完全压倒了肯尼迪含蓄的魅力。
2020-02-11 07:47:59
论坛 · · · · · ·
本书为什么溢价这么高? | 来自十二月人 | 1 回应 | 2021-03-03 23:56:22 |
路透社采访本书作者 | 来自stano | 3 回应 | 2018-09-19 00:07:0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G.P. Putnam's Sons (2011)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铁幕后的苏俄 (晴夜风)
- 201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TOP100 (451½°F™)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2014年购书目录(一) (思郁)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柏林1961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希夷子 2016-10-29 12:14:12
肯尼迪全程被怼
11 有用 stano 2014-01-08 10:39:10
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三十万字。写了肯尼迪纨绔子弟的软弱、赫鲁晓夫农民子弟的直接和算计,尾巴摇熊的乌布利希,身不由己的阿登纳,还有一群努力争取但也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柏林人。
0 有用 郑宁素 2015-07-21 17:49:07
十分易读的一本书,作者将柏林墙建起前后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很清楚的进行了讲解,让读者能有很多思考。现在很难想象当时东德人民的生活情况,只能为他们感到惋惜。还好历史最终证明,强权政治是走不通的。
0 有用 腐烂的泥土 2015-05-31 18:52:24
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昨日重现,一切都那么真实和激烈,我们曾经那么的接近过核战争。
0 有用 Smilebox 2015-08-03 12:34:27
我忽然想起一句台词:两军相逢勇者胜。如果刚刚就知的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威胁更勇敢一点,冷战的进程是否就会不同。可惜历史无法再选择一次。
0 有用 横转中子星 2022-05-15 23:15:15
一本读起来异常畅快的非虚构作品。 长长将近500页的篇幅并没有让我打消越多的欲望,反而是在阅读之后感到有一些意犹未尽。 全书围绕着四国四人展开,同时赋予诸多的历史细节,每个人的形象都突破了“教科书式”的原有认识,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呈现出来。除此之外,本书尽管是一本非虚构作品,但是其对史实的把握真的是很细致(尽管有些内容的立场我并不认可)。可以说达到了较好的阅读性与知识性的平衡。 看似是... 一本读起来异常畅快的非虚构作品。 长长将近500页的篇幅并没有让我打消越多的欲望,反而是在阅读之后感到有一些意犹未尽。 全书围绕着四国四人展开,同时赋予诸多的历史细节,每个人的形象都突破了“教科书式”的原有认识,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呈现出来。除此之外,本书尽管是一本非虚构作品,但是其对史实的把握真的是很细致(尽管有些内容的立场我并不认可)。可以说达到了较好的阅读性与知识性的平衡。 看似是四巨头之间的互动,两个台前,两个幕后,互相交错,互相融通。实则是国家利益的赤裸裸的较量! (展开)
0 有用 从小爱科学 2022-04-10 23:37:40
故事讲的非常生动,细节很多,很容易读进去,和看小说差不多。最惨的是柏林人民,谁让他们发起二战呢?
0 有用 胖胖 2022-04-08 20:47:49
“柏林墙,在它后来继续存在的30年间,而且很可能是在整个历史中,它都成为一个象征:当自由领导人不加反抗,专制体制施加的暴力会有多大。”
0 有用 小面啊 2022-03-21 18:25:07
牛X
0 有用 北溟鱼 2022-03-05 11:38:33
叙事风格充满美式新闻写作特色,将柏林墙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写故事的方式进行了叙述,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