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副标题: 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原作名: Berlin 1961: Kennedy, Khrushchev, and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译者: 武凤君 / 汪小英
出版年: 2013-12
页数: 487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历史拼图译丛
ISBN: 9787515321455
内容简介 · · · · · ·
两个棋手的数次对弈
决定了一个民族近三十年分裂的开始
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
2011年《经济学人》历史类最佳图书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 宏篇巨作
1961年,赫鲁晓夫把柏林叫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一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被广泛讨论,但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却更为关键、更为凶险。美苏两方如此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次失误、一个头脑发热的指挥官——核大战的触发就在瞬息之间。一方是未经试炼的美国年轻总统,他还未从猪湾事件中彻底脱身;一方是苏联总理,被中国人、东德人还有苏联政府中的强硬派包围。随着重要的党代会的临近,他知道,柏林的危局不但关乎苏联帝国的兴衰,更关系着他本人在克里姆林宫的权位。
一方从不试图理解另一方,双方都极力掌控局势。如此,一周接一周,危险步步滋长。
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辅以新颖而惊人...
两个棋手的数次对弈
决定了一个民族近三十年分裂的开始
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
2011年《经济学人》历史类最佳图书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 宏篇巨作
1961年,赫鲁晓夫把柏林叫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一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被广泛讨论,但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却更为关键、更为凶险。美苏两方如此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次失误、一个头脑发热的指挥官——核大战的触发就在瞬息之间。一方是未经试炼的美国年轻总统,他还未从猪湾事件中彻底脱身;一方是苏联总理,被中国人、东德人还有苏联政府中的强硬派包围。随着重要的党代会的临近,他知道,柏林的危局不但关乎苏联帝国的兴衰,更关系着他本人在克里姆林宫的权位。
一方从不试图理解另一方,双方都极力掌控局势。如此,一周接一周,危险步步滋长。
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辅以新颖而惊人的洞察力,如戏剧一般的写作手法,本书以一种对20世纪历史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对于21世纪的我们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地缘政治格局变迁,我们轻易地忘记了冷战中最恐怖、最危险的一次危机。那时美国和苏联的坦克近在咫尺,剑拔弩张。《柏林1961》情节紧张,引证丰富,发人深思,为今天提供了诸多教益。——亨利·基辛格
这是最好的历史写作。肯普娴熟地剖析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对抗,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冷战的复杂性。——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
真是绝好的一出戏!1961年柏林的对峙是冷战的转折点,远比古巴导弹危机更为重要,更富启示。这是一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个魅力型领导人基于误读的碰撞,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肯普引人入胜的叙事是文学与学术结合的典范。——沃尔特·伊萨克森,《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乔布斯传》作者
弗雷德抓住了一个非凡的故事,这个戏剧性的故事造就了二十八年的世界秩序。《柏林1961》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危机四伏、变幻不定和进退两难的当今世界局势中,具有借鉴意义。——查克·哈格尔,美国现任国防部长
弗雷德里克·肯普用生动的描述、机敏的分析以及严谨的研究为冷战中关键而危险的一页提供了新的洞见。他将徘徊在核战边缘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又带回到我们身边。——斯特罗布·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作者简介 · · · · · ·
[美] 弗雷德里克·肯普,大西洋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此前在《华尔街日报》担任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超过二十五年,是该报首席外交记者、驻柏林分社社长、欧洲版《华尔街日报》副社长。他之前的著作有《与独裁者分手:美国和诺列加的纷争》《西伯利亚的奥德赛:俄罗斯的心灵之旅》《父亲和祖国:新德国的私人探访记》。大西洋理事会是美国东部传统“大西洋主义者”重要的民间政策研究和协调机构,由己故前国务卿克里斯琴·赫脱和威尔·克莱顿等人发起和创建的。目前是华盛顿较为重视的对华研究的主流思想库之一。
目录 · · · · · ·
引子 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上篇 棋手
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玛尔塔·希勒斯被强奸的故事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 · · · · · (更多)
引子 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上篇 棋手
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玛尔塔·希勒斯被强奸的故事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第三章 肯尼迪:总统的教育
寒风中走来的“狙击手”
第四章 肯尼迪:第一次失误
第五章 乌布利希与阿登纳:难以驾驭的盟友
弗雷德里希·勃兰特失败的逃亡
第六章 乌布利希和阿登纳:小人物左右大局
中篇 暴雨将至
第七章 赫鲁晓夫的春天
第八章 新手上场
乔恩·唐纳眼中的柏林
第九章 危险的外交
第十章 维也纳:青涩男孩遇上黑帮大佬
第十一章 维也纳:战争的凶兆
第十二章 盛怒之夏
玛莲娜·施密特,全球最美丽的逃亡者
下篇 对峙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乌布利希与库尔特·威斯马赫的冲突
第十四章 墙:罗网初张
第十五章 墙:绝望的日子
艾伯哈德·博尔进了监狱
第十六章 英雄归来
第十七章 核扑克
第十八章 查理检查站的对峙
尾声 余波
· · · · · · (收起)
"柏林1961"试读 · · · · · ·
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 将军 历史学家不断探究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它吸引的强烈关注远远超过了1961年的柏林危机。所有的注意都投向了古巴。虽然如此,对于塑造一个时代——自1945年二战结束到1990年德国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的这段岁月,在柏林发生的一切有着更为重要的决定性意义。正是由于1961年柏林墙的兴建,标定了冷战双方在其后又持续了三十年的敌对关系,并让我们...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赫鲁晓夫喜欢把柏林比喻成西方国家的睾丸,当他想让美国屈服时,他就用力挤压这个柔软的地方。然而,另一个更贴切的比喻应该是柏林已经成为他和苏联集团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这里,共产主义的信念最为脆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
赫鲁晓夫的先行团队经过调查后报告,被邀去戴维营是一份殊荣,那里是美国总统的“乡间别墅”,是二战期间罗斯福在马里兰州的山上建造的。至此赫鲁晓夫才答应参加这次会议。事后赫鲁晓夫感到很羞愧,因为这件事暴露了苏联人的无知。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还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和美国进行接触的各个方面,都带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柏林1961"的人也喜欢 · · · · · ·
柏林1961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Checkpoint Charlie

重游柏林,1961年的世界局势

1961的柏林·历史没有另一种选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真的无意于使用任何预设的立场,去贬低那个年轻帅气的新任美国总统,尽管在这本描述他第一年任期的实录里,优柔寡断痛失先机的文字比比皆是。 甚至来说,一直以来,肯尼迪夫妇在我这样一个远离西方政治历史常识的人眼中,简直就是人生标本一样的存在。难道不是吗?肯尼迪可是... (展开)
了解1961年柏林危机的最佳书籍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本书为什么溢价这么高? | 来自十二月人 | 1 回应 | 2021-03-03 23:56:22 |
路透社采访本书作者 | 来自stano | 3 回应 | 2018-09-19 00:07:0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G.P. Putnam's Sons (2011)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201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TOP100 (451½°F™)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2014年购书目录(一) (思郁)
- 城市的情歌与挽歌 (小飞侠3799)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柏林1961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腐烂的泥土 2015-05-31 18:52:24
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昨日重现,一切都那么真实和激烈,我们曾经那么的接近过核战争。
68 有用 RAKURAKU 2015-10-24 16:34:12
神奇的柏林墙倒下了20年后,地球对面有个神奇地方的神奇政府又以同样的愚蠢逻辑建立了一座更神奇的墙,简称GFW。
0 有用 Jonathan 2015-05-21 18:55:31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三十多万字历史回顾。对冷战时期的东西对立、德国分裂和最标志的柏林墙以及几位领导者有了比课本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哪怕一丝一毫的变动都可能改变整个世界的发展和当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以史为鉴让人不寒而栗。
0 有用 希夷子 2016-10-29 12:14:12
肯尼迪全程被怼
2 有用 ficus 2015-07-17 13:30:59
评价过高,意思不大
0 有用 笑望江湖 2023-09-05 17:28:15 山东
冷战纪实文学,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写作风格也是典型的美国大报风格:可读性出色,文笔通俗易懂,观察视野比较开阔,刻画政坛人物栩栩如生,在尽量客观的叙述中暗含褒贬,但此书跟“苏联的最后一天”共同的缺点就是在史论方面有所不足,毕竟是记者写历史,只擅长描述,不擅长分析,与同样写冷战时代的沈志华和杨奎松没法比了,此书个别章节的八卦段子比较多,流于俗套,并不是深刻的冷战佳作,不知为何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被... 冷战纪实文学,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写作风格也是典型的美国大报风格:可读性出色,文笔通俗易懂,观察视野比较开阔,刻画政坛人物栩栩如生,在尽量客观的叙述中暗含褒贬,但此书跟“苏联的最后一天”共同的缺点就是在史论方面有所不足,毕竟是记者写历史,只擅长描述,不擅长分析,与同样写冷战时代的沈志华和杨奎松没法比了,此书个别章节的八卦段子比较多,流于俗套,并不是深刻的冷战佳作,不知为何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被炒到上百块一册 (展开)
0 有用 没袈裟的老道 2023-07-09 20:55:47 江苏
柏林墙其实是绿带的一小段而已,东西阵营大决裂,泾渭分明如三八线,野生动物享福了!
0 有用 陌生人 2023-05-11 13:14:47 湖北
作者:肯尼迪你个怂包,对面那个专制傻逼你都不敢怼。
0 有用 一时一时219 2023-04-25 00:30:51 广东
最高权力的人像孩子一样斗气
0 有用 想象力📡 2023-04-22 13:06:05 浙江
一场危机(柏林)会导致另一场危机(古巴),人们也许会不可思议“一个政权”会用“一堵墙”来围困它的人民而匪夷所思的是就是这堵墙“会和平地倒下”。 “真正的墙是在确信不会被阻碍时才真正建起的”,对于棋手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失败/胜利,对于棋盘上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他们日后几十年痛苦悲剧的起点。 妥协是一门极高的艺术,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如果在柏林危机中“青涩男孩”遇上了“黑帮大佬”:赫鲁晓夫的色厉内荏和肯尼迪... 一场危机(柏林)会导致另一场危机(古巴),人们也许会不可思议“一个政权”会用“一堵墙”来围困它的人民而匪夷所思的是就是这堵墙“会和平地倒下”。 “真正的墙是在确信不会被阻碍时才真正建起的”,对于棋手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失败/胜利,对于棋盘上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他们日后几十年痛苦悲剧的起点。 妥协是一门极高的艺术,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如果在柏林危机中“青涩男孩”遇上了“黑帮大佬”:赫鲁晓夫的色厉内荏和肯尼迪的茫然无措在这场危机里被显现的淋漓尽致。只知道一味妥协,无疑就是将自己的脑袋放进狮子的嘴里,还闭上眼睛念念有词的说:“我们和平往来,一切好商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