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的原文摘录

  • 也就是说,与欧洲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更具有一种以价值哲学为主要线索的传统。由这一传统训练出来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更重视事情的“应然”方面,并为此而积累了做人做事的丰富智慧;相比而言,我们以往对事情的“实然”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追究和构建,则显得少些。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些智慧,曾长期停留于规范思考的层面,而缺少某些元理论的自我批判和逻辑化的梳理,这导致了它在一向注重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面前,未能及时得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甚至不被看作是一种“哲学”。 (查看原文)
    克莱登课外教培 2018-01-28 15:27:48
    —— 引自章节:英译版前言
  • 在理论上,价值问题是主体性问题的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而主体性问题则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如果不从主体性方面入手,如果不以对主体性的深入把握为基础,价值论的研究不可能在现有的水平上取得突破。 (查看原文)
    克莱登课外教培 2018-01-28 15:36:57
    —— 引自章节:第一版前言
  • “价值”一词源于古代梵文和拉丁文的“堤坝”,含有“掩盖保护、加固”的意思。“价值”是在该词派生的“尊敬、敬仰、喜爱”意思之上进一步形成的。“价值”的本来含义就是“起掩护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重的,可重视的”。这是一般情况下所用“价值一词的基本含义。 (查看原文)
    克莱登课外教培 2018-01-28 15:46:03
    —— 引自章节:“价值”问题的哲学地位
  •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个理论抽象。这个理论抽象,客观上正是以人类生活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各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概括为基础而形成的。例如在物质经济生活领域中,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使用价值”概念,它最初用来“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在实质意义上,“使用价值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 与之相联系,在物与人的关系中还有比使用价值更广泛的价值关系,如产品的交换价值、物品的审美价值等。此外,在物质经济生活中还有比物的价值更广泛、更复杂的其他价值关系,如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合作关系、利益关系等。在人和人之间的全面社会关系中,还有以物质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个人关系、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等,它们都产生一定的价值观念,如阶级利益观念、民族利益观念、政治价值观念、道德价值观念等。这是一个纵横交织的价值关系网络。在这张网的网结上,人们都普遍地运用着一定的是非、善恶、得失等价值标准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具体价值观念系统。 (查看原文)
    克莱登课外教培 2018-01-28 15:46:03
    —— 引自章节:“价值”问题的哲学地位
  • 18世纪中期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把美学界定为“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标志着美学从规范研究的层次进入了元理论研究层次。一般认为,这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查看原文)
    克莱登课外教培 2018-01-28 16:08:34
    —— 引自章节:“价值”问题的哲学地位
  • 存在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和非存在?什么存在着?怎样存在?” 意识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人的头脑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了解和把握存在? 价值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及意识对于人的意义如何?” (查看原文)
    克莱登课外教培 2018-01-28 16:09:54
    —— 引自章节:“价值”问题的哲学地位
  • 而在我国,很长时期里人们只以知识论的方式去研究审美,以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观念去看待伦理道德。这种偏向曾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理论贫乏和思想僵化。而哲学上价值问题的研究,显然负有提供深层理论基础和新的思想方法的使命 (查看原文)
    克莱登课外教培 2018-01-28 16:11:10
    —— 引自章节:“价值”问题的哲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