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 短评

热门
  • 6 谭香山 2014-03-28 20:26:22

    十八岁。看了以后真想和布列松谈恋爱。【戈达尔被黑死了

  • 12 diduanyan 2018-01-18 11:33:44

    布列松是个专制独裁的人,作为大导演这并不奇怪,但我最反感的是他的虚伪下作。他打着照顾保护别人的旗号,企图用艺术才华、导演声名,威逼利诱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委身于他。如果喜欢就大胆地去追求对方,他却不。少女凭借本能反抗他,他却装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真会做戏,本质上和李国华之流没区别。想起林奕含的追问,看来艺术家的人格和艺术作品没有绝对关系,艺术上再伟大,也遮掩不了人格的缺陷。

  • 1 木卫二 2023-11-24 17:25:01 广东

    大陆关于布列松的语录、笔记、作法都有,但如果是来自近身,拍摄现场的实地观察,而且来自一名女演员,想来所有人都会闻到一股影史八卦的骚动气息。实际上,安娜在一开头,就哈哈大笑,否认了旁人猜测她与布列松有一腿的陈年臆测。不过阅读过程中,实在不晓得布列松会干出什么可怕事情——尽管看过《驴子巴特萨》的影迷并觉得它可谓导演封神作的不在少数——本书完全比一部侧拍纪录片还要精彩,且笔触和话锋并不会流于老人言(安妮在四十年后才回忆往事),也不是沉湎于春心乱动与青春伤痛。如果联系到前一部女主弗洛朗丝·德莱(《圣女贞德》主演,在书中也出场了),与后一部布列松作品娜丁·诺蒂尔(《穆谢特》,直接息影)。安娜能全身而退,也许只是幸运女神的垂青。

  • 4 阿喵笃悠悠地 2016-07-04 23:55:14

    「妈妈不再是48岁的妇人,而是在做着白日梦的,梦想着别处生活的,与我同龄的少女。」

  • 3 bookbug 2023-07-02 11:26:52 北京

    阅读常常是一种美丽的意外。当年只是因为集齐南大精典文库收的这小册书,翻开之前甚至都不知道并非小说,作者为谁。但很快就被她迷离而又真挚的文字所吸引,才发现诺奖得主莫里亚克是她外祖,本书回忆的对象竟是导演布列松和其杰作《巴尔塔扎尔的遭遇》的拍摄,而她恰是片中那个令人难忘的少女玛丽。1965年安娜遇见布列松时芳龄十八,导演则已六十来岁,但故事走向却不是《洛丽塔》那样从头到尾的畸恋。尽管安娜回首往事也是花开迟暮斯人已逝,却仍让文字保留着书名一样的情绪和质感:少女,不是年龄标签,而是情怀与心事;少女视角下的布列松,也不是名导而是人,是老男人。布列松无疑控制欲极强,他像掌镜一样控制着一切,却无法完全控制安娜。结尾前戈达尔误入片场那段颇为有趣,只是恐怕当时没人能想到次年安娜就成了戈达尔《中国姑娘》的女主。

  • 1 Aurora 2023-10-31 23:32:33 湖北

    短评里居然有人想和布列松谈恋爱,我只觉得可怕。男艺术家或多或少都是独裁者吧?

  • 0 toolass 2014-10-13 22:26:31

    10.01~10.13 from asfun.

  • 0 vivi 2015-10-15 13:15:23

    Anne Wiazemsky 回忆和Robert Bresson一起拍摄“Au hasard Balthazar-1966”的点点滴滴。才知道她是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外孙女。P33.她是否知道她的戏已经落幕了呢?P54.“Balthazar的盲目”(Au hasard意为盲目地、无目的地)是普罗旺斯莱博的伯爵们的箴言,他们称自己是东方三贤士之一Balthazar的后代。P133.我强烈地意识到周遭的一切都没有丝毫的改变,而我却已经彻底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P134.经过这些年的忧伤和苦恼,这些年没有爸爸在身边的日子,我的生命之中曾经出现过哪些人、哪些事,都已不再重要,却依然神奇。P146.戈达尔又在我们之间穿梭流浪了一个小时,眼中布满了忧伤,好像一个孤儿不顾一切在寻找家人。【黑得漂亮!

  • 0 阿契亚 2014-04-12 20:44:34

    回忆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动人

  • 0 窈窕妃 2014-01-24 21:19:35

    一本迷人的回忆录。没想到安娜维亚泽姆斯基的文笔如此漂亮优雅,封面的照片已不是当年惊艳的少女,可《少女》却弥漫着青春期的氤氲,与布列松的相处,初恋开发的世界,在剧组的成长,全都悬浮在纪实与虚构的叠影之中。“我仿佛预见了自己的人生,转瞬即过,却是一望无际。”

  • 0 北北 2015-01-26 02:59:55

    好喜欢。读罢感觉自己好像也经历了那么一次蜕变。小女孩儿的小心思都给被寥寥几笔就写尽了。呃阿我看得这么爽主要是自我的投射不断吧哈哈。转瞬即逝,且一望无际。所以活着是多么美好和值得。

  • 0 2014-12-14 09:41:15

    真实写作

  • 0 妖娆猫 2014-11-13 20:15:02

    18岁的安娜参演布列松的影片《巴尔塔扎尔的遭遇》时心路历程。一说到布列松,总以为是那个“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大师,其实还有一个布列松,是法国著名导演。看过这本书以后,大概不会再弄混了。

  • 2 Diaspora 2022-03-07 15:42:52

    通过夏日恋情和男人(即使这个男人有和她共同的Other)性交来摆脱对另一个男人的崇拜和畏惧,再到后来用自毁的方式去缓解恋情消逝的痛苦,最终变至可以自如地伤害崇拜的男人,又在一切终止后生出怀缅,还有在谈到另一个著名的男人其实是来专程探望自己的不惹人厌的炫耀,这一切过于“少女的行径”,都太像猫。 是维亚泽姆斯基和布列松在拍摄《驴子巴特勒》前后发生的故事,不少剧组人际政治故事。 文笔一般,“我的外祖父莫里亚克。”

  • 0 一颗烂牙 2021-10-21 20:38:09

    写的好美,但是这件事本身不觉得美,布列松分明不是诱骗吗?心情复杂。不过看了这种少女心思我倒开始伤心了,这种放荡刺激的,脸红心跳的少女时代我终究没有机会拥有,在我知道它们是什么之前,就已经被别人毁掉了。

  • 0 司曾 2022-05-30 01:40:42

    补标。布列松调度驴和“尼采”调度马让人产生两种难过。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