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镜子》的原文摘录
-
宋人张端义在他所著的《贵耳集》中有一段话:
古今治天下多有所尚,唐虞(小编注:唐尧、虞舜)尚德,夏尚功,商尚老,周尚亲,秦尚刑法,汉尚材谋,东汉尚节义,魏尚辞章,晋尚清谈,周隋尚族望,唐尚制度文华,本朝尚法令议论。
把每一个时代的特征指出。“尚”从纵的方面,可以说是时代精神,从横的方面,可以说是社会风气。
一时代有它的特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也就是有所“尚”,这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成问题的是所尚的“主流”,是发端于“治天下者”?是被治的下层民众?是中间阶层的士大夫集团?
就历代所“尚”而说,三代渺远,我们姑且搁开不说,秦以下的刑法、材谋、节义、辞章、清谈、族望、制度文华、法令议论,大体上似乎都和小百姓无干,治天下者的作用也只是推波助澜,主流实实在在发于中层的士大夫集团,加以上层的提倡,下层的随和,才会蔚为风气,滂薄一世。不管历史对所“尚”的评价如何,就主流的发动而论,转变社会风气,也就是所谓移风易俗,只有中层的士大夫集团才能负起责任。
就上述的所“尚”而论,有所“尚”同时也有所弊。社会风气的正常或健全与否,决定这一社会人群的历史命运,往古如此,即在今日也还是如此。例如秦尚刑法,其弊流为诽谤之诛,参族之刑,残虐天下,卒以自灭。东汉尚节义,固然收效于国家艰危之际,可是也造成了处士盗虚声,矫名饰行,欺世害俗的伪孝廉、伪君子。
晋尚清谈,生活的趣味是够条件了,其弊流为只顾耳目口腹的享受,忘掉国家民族的安危。周隋尚族望(唐也还未能免此),流品是“清”了,黄散令仆子弟的入仕,都有一定的出身。谱牒之学也盛极一时,可是用人唯论门第,不责才力,庸劣居上位,才俊沉下品,政治的效率和纲纪也就谈不到了。高门子弟坐致三公,尽忠于所事的道德也当然说不上了。宋尚法令议论,史实告诉我们,宋代的敕令格式,一司一局的海行往往一来就是几百千卷,结果是文... (查看原文)
-
当时人对周瑜的评论,刘备说他“文武等略,万人之英”。蒋干称他“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问”。程普以为“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孙权痛悼他,以为“有王佐之资,雄烈胆略兼人,言议英发”。《三国志》说他“性度恢廓”,气量很大。 (查看原文)
-
江南苏、松、杭、嘉、湖一带的地主被迫迁往凤阳,离开了原来的乡里田舍,还不许私自回去。这一措施对于当时东南地主阶级是绝大的打击。旧社会的地主阶级离开了原来占有的土地,也就丧失了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相对的,以
朱元璋为首的新地主阶级却可以因此而加强对这一地区人民的控制了。这些地主从此以后,虽然不敢公开回到原籍,却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老幼男妇,散入江南诸州县乞食,到家扫墓探亲,第二年二三月间又回到凤阳。年代久了,也就成为习惯。五六百年来凤阳花鼓在东南一带是妇孺皆知的民间歌舞。歌词是: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查看原文)
-
后期改以雅称,号为书帕。外官和京官交际,公开有科(给事中)三道(御史)四的比例。开头还假托小书名色,列柬投递标书十册二十册,袖手授受,不让人见,有点忌讳。后来渐渐公开,由白银而黄金而珠玉,数目也逐渐增多。外官和京官出使回来的都以书帕为人情,免不得买一些新书,刻几种新书来陪奉金银珠宝。明代后期刻书之多之滥,就是这个道理。 (查看原文)
-
这样,现任官、乡绅、学校生员都豁免差役,还有办法逃避租税,于是完粮当差的义务,便大部分落在自耕农和贫农身上了。自耕农、贫农不但要出自己的一份,官僚、绅士、生员、地主不交的一份,他们也得一并承担下来。因此,官僚、绅士、生员、地主越多的地方,农民的负担也就越重。
洪武一朝,长江以南农民起义的次数特别多,地区特别广;明朝二百几十年中,农民起义次数特别多,规模特别大,原因就在这里。 (查看原文)
-
奴隶作为财产处分的实例,小说《今古奇观》“徐老仆义愤成家”是根据《明史·二百九十卷·阿寄传》写的,淳安徐家兄弟三人分家,大哥分得一匹马,二哥分得一条牛,老三被欺侮,分得五十多岁的老奴阿寄,寡妇成天悲哭,以为马可以骑,牛可以耕田,老奴才光会吃饭,老奴才气急了,发愤经商,发了大财,临死时说:“老奴牛马之报尽矣!” (查看原文)
-
附带地提出两件事实:
其一是距今三百零一年前的七月二十五日,当外寇内乱最严重的时候,江苏枫桥,举行空前的赛会,绅衿士庶男女老幼,倾城罢市,通国若狂。
其二是距今三百年前的四月初二,江苏吴江在得到北都倾覆的消息以后,举行郡中从来未有的富丽异常的赛会。
这两次亡国的狂欢之后,接着就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查看原文)
-
朱序的母亲韩夫人当年跟着朱焘打过仗,富有军事知识和经验,襄阳一被围攻,她就亲自登上城墙,观察形势,检查防御工事,走到西北角的时候,看出这一段形势不好,是防御的薄弱环节,最容易被敌军突破,便立刻带领家中一百多婢女和城中的妇女一起,在西北角的内线,再斜筑一段二十多丈的城墙。由于她亲自带头,城中妇女十分上劲,不多几天便修成了。过了些日子,西北角果然被敌军突破,襄阳守军坚守新城,敌军累攻不下,只好退兵,襄阳人民喜欢极了,叫这段新筑的城为“夫人城”。 (查看原文)
-
生活改变了思想,转移了社会风气,我们假如还要有明天的话,唯一的办法是想法请兔子先生下来步行,替乌龟先生预备一辆自行车,让一般替国家社会服务的中年人安心于工作,保证他们明天后天还能和今天一样地生活,而且唯有给他们以明天,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