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地景再现 短评

热门
  • 11 一灯续日月 2018-10-12 02:10:44

    本书基本上还是老调重弹,并无太多新意。主要内容是对主客二元论进行批判,近代人将风景从世界抽离,变成了我们观赏的对象。这种客体化的过程在技巧上以透视法为核心,即通过绘画反应现实中物体的大小比例与距离长短,观众与绘画之间就存在一种距离感。真正生活在里面的时候,横看成岭侧成峰,是无法描绘出这种风景的。作者认为这是我们先天接受的关于线条的抽象知识限制了我们的思考方式,使得我们将面前真实存在的风景抽象化,不再给我们以震撼的体验。作者认为艺术是对知识的扰乱,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布朗肖,二者十分相似,都是希望通过体验来反抗抽象化对现实的暴力。然而,这也是反智主义的,起码在我看来,让摄像机随即拍一些画面,来表示所谓的真实,不过是一些小聪明。不过闪电平原、工作过程、31号作品均好。第三章最佳。缺图以及黑白插图差评

  • 4 海带岛 2015-04-30 20:23:54

    其实我在想选取“风景”作为让现代人重新整理“身份”的入口是否缺乏足够强大的说服力。作者似乎没有给出风景高于其他艺术品题材的某种优越性。比如,为什么不能是肖像呢?对于肖像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用同一种考证方式重新梳理,分析出政治意义。这是方法论的疑惑,但无疑,书的内容是有用的。

  • 3 风满蜃气楼 2015-04-14 13:10:23

    对艺术史不熟悉所以有些内容还蛮吃力,不过与空间和身体感觉、感官经验等内容相关还是挺有意思的。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环境/事物当中,感官与心理中断作为人类特有的异于其它生物事物的活动(如历史、记忆、智慧),从而融于环境、感到自己是四周世界的一部分,此时限制便近于消失。当风景通过感官唤起一种突然的涌入,短时间内把我们和我们的意识完全淹没,此刻我们便正在“感受到世界”。

  • 3 2014-09-02 13:29:05

    风景乃是存在于世界的方式与状态,它关于身体感知与日常生活的模式,关于社会结构与自我反思,因此,对风景感兴趣,是一个为了世界的计划

  • 0 血源2出了吗? 2015-09-18 11:27:10

    感觉论据好少啊 但着重说了Richard Long 喜欢

  • 1 ripple 2020-06-05 19:07:28

    欧化是透视法则/结构法则浸淫下的欧化;客观是欧化的客观,是外在化看待的,主/客体分离的客观;观看是预设的观看。所以应该警惕“客观的观看”,它是结构化的,被规训的结果。真正的地景/风景(landscape)是动词的“土地”和凝视的结合,是开放式空间内的“体验式观看”的结果—也就是“身体性”的观看带来的,是逃脱一切规则和结构的体验。而通过“体验式观看”所获得的“感官经验”(注入时间性的),在作者看来似乎一定会带来与“情感经验”的连结,就像在维米尔的风景画中感受到的一样。然而我觉得透过阿克曼影像的例子,“情感经验”的获得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情动”的参与。不管怎样,本书完完整整启发了“影像的身体性”各种可能性,及其能够达到的效应,绝佳的阅读体验。

  • 1 认领9 2019-11-25 17:28:00

    粗暴概括而言,第一章关于“什么是风景”,第二章“风景的观看分析”以及第三章“风景的观看体验”,最后一章总结。 第一章提到的风景建构身份认同其实不太能说服我,方法论上的薄弱。第二章印象深刻是 1.几何透视法中的极权问题 2.观者观看作品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将观者挪移出了主/客体二元性的牵制,从而抵达观看经验的另一层次空间 3.地景的历史记忆,风景的自然属性 第三章则是被消耗的地景,地景观看方式以及创作表达中的高度可感

  • 2 splendor 2015-03-03 22:53:51

    這是一個從我開始算起的空間,我就像是空間的一個點或是歸零的刻度。我不是依照它的外殼來看,我生活在裡面,我是整個被包圍住。世界在我四周,不是在我面前。

  • 0 艾吉奥 2016-04-25 23:40:15

    风景是有限度的,无论是人造的还是自然的,皇家园林是不会让普通人随便进的,爆发中的火山也是非常壮观,但这可能是主体最后目击世间的时刻,风景就是一场幻觉。

  • 1 memex 2015-11-02 21:35:35

    我们必须思量我们在不同的时刻中所有可能的存在方式,尽可能去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交流又是如何在环境和我们之间开启,如何可以让我们张大眼睛观看环境以及它的结构。...对风景感到兴趣,是一个为了世界的计划。要开读《知觉现象学》.

  • 0 Valérie 2015-12-25 23:14:33

    介绍了在当代思考风景的几种方式。第一遍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版本,第二遍是大陆的翻译。

  • 0 零度倾斜 2017-06-18 16:51:42

    作为评论来说不够深入,作为鉴赏文还是可以的。

  • 0 Rhinover 2017-04-02 19:10:19

    本来想带另一本《日常生活颂歌》,翻了翻还是带了这本。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坐在维米尔《读信的女人》对面,收到L老师七次化疗完成的消息。找到伦勃朗在桌布上刺绣般的签名,以及日本屏风上翘枝的梅花。仿佛遥远地平线上游荡的大象希音。

  • 0 Rapheal 2014-11-17 23:26:34

    等董豫赣的时候看的,觉得书比他的讲座强呢

  • 0 下下 2016-01-05 16:12:05

    为他人论文

  • 0 admiral 2018-03-15 10:14:40

    第一章略过去就好了~~

  • 0 一只大鱼 2015-03-08 10:25:11

    迫不及待地想去读《风景与记忆》了,地景的浮现是艺术地观想,山川、河流、森林,睁大双眼,浸润沉思。“从那里我们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构思我们每日的行动,以及我们对于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的回应方法。因此,对风景感到兴趣,是一个为了世界的计划。”有点翻译腔,部分读着有点不畅。

  • 1 酸土星 2021-03-31 20:20:17

    对当代地景艺术有深入评述,“风景不是一个地方、国家,不只是地理上的,而是具身份认同的”这种观点已经不那么新鲜了,但作者反复强调的身体经验却是另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角度,要关注身体,也要关注世界,一个不是只包括“经过整理、建设,容纳所有社会关系”的世界,而是一个“包含所有存在”的世界。也就是说,“重返风景”或许是使自己像一滴水融入海洋那样遁入这个无限的空间之中。

  • 0 Lodge的小世界 2022-02-20 13:11:42

    轻与重这套小品文集真是令我又爱又恨。不可否认的是,华师大的选文角度真是刁钻,这一套书都散发着法德思想的灿烂气息。但是轻型纸+低劣的印刷真的忍不了,尤其是对于《重返风景》这一本有许多绘图的作品而言。说回书本身,其实很多观念都是文化研究上“正确的废话”,对风景/地景的发现与主客分离的视觉传统,以及近代以来的国家主义相勾连,对于现象学体验方式的强调都莫过于此。适合快速翻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