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1500年第一本印刷的工具书诞生,它继承了古典与中世纪的传统,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关于信息管理的全新时代。
本书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历史场景——一个印刷术改变信息生态的时代。作者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工具书诞生、发展的肌理与脉络,探索工具书诞生过程中学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对那个时代的阅读史、学术研究、信息处理方式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影响。
安·布莱尔,现任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从事前近代欧洲文化史和知识史、书籍史、科学史等领域的研究。
徐波,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14-18世纪欧洲史、西方史学史。
> 全部原文摘录
本书最有趣的部分是,1、知识的普及起初并非为提高的人认知,是为增加人的奴役,西方印刷术最广的,竟然是宗教书目。2、所谓信息过载,也是伪命题,古人早已有应对的方法,答案就藏这本无聊且学术的工具书中。
一部研究“工具书”(reference books)的书史译著,竟然把原书最重要的五十余页、数百种参考文献(Works Cited, pp.321-379, including primary sources-manuscripts, primary sources-printed, and secondary sources)全部删去,令人窒息的操作。
为啥原书的 works cited 没有了,那么有用的东西
大量的拉丁译文影响了阅读的流畅,但整体还是非常轻快有趣的一本译著。作者声称从旧材料发现新问题,但通过挖掘15至18世纪的知识分子的工作方法与动机、影响,得出当前信息处理获益于此的结论,似乎稍显仓促。但从工具书的编制过程切入,的确是一个理解古代文献与当时知识氛围的不错角度。另外,结尾处似乎可以多阐发一些,今天的信息管理手法究竟(可能)继承了什么?不一定是网络化处理的技术细节,我是觉得在一些编制工具书... 大量的拉丁译文影响了阅读的流畅,但整体还是非常轻快有趣的一本译著。作者声称从旧材料发现新问题,但通过挖掘15至18世纪的知识分子的工作方法与动机、影响,得出当前信息处理获益于此的结论,似乎稍显仓促。但从工具书的编制过程切入,的确是一个理解古代文献与当时知识氛围的不错角度。另外,结尾处似乎可以多阐发一些,今天的信息管理手法究竟(可能)继承了什么?不一定是网络化处理的技术细节,我是觉得在一些编制工具书(平台)的思路、观念、原则等方面可以稍作比较,会让结论出来得更清晰一些。 (展开)
看不太懂,大概了解了一些基本观点
将工具书出现的背景等同于知识过剩。于是以“知识过剩”为关注对象,将视野回溯到古代以及中世纪,并以各地区空间对照。欧洲历史证明了无印刷术之前,该现象已经存在;中国历史证明,有印刷术,却未被视为知识过剩。因此印刷术与工具书是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这个具体问题上成立的,未必是否定印刷术在书籍史上的转折,只是一个视角的问题。书籍发展,有贯穿千年历史自身的延展(若工具书仅为书籍内容一种,则多数书籍的产生自然... 将工具书出现的背景等同于知识过剩。于是以“知识过剩”为关注对象,将视野回溯到古代以及中世纪,并以各地区空间对照。欧洲历史证明了无印刷术之前,该现象已经存在;中国历史证明,有印刷术,却未被视为知识过剩。因此印刷术与工具书是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这个具体问题上成立的,未必是否定印刷术在书籍史上的转折,只是一个视角的问题。书籍发展,有贯穿千年历史自身的延展(若工具书仅为书籍内容一种,则多数书籍的产生自然都可追溯至前),印刷术也确实为其中一“澜”(印刷术作为技术,改变的是格式形态,推动的是传播,在这两方面,其“近代性”大概难以撼动。) 涉及作者、题献、文献目录等问题,竟然没有与Chartier对话,略诡异。 (展开)
一二两章。中文书名远不如原书名吸引人。另,中文本居然砍掉了works cited部分,编辑怎么想的?
安·布莱尔是当代欧美书籍史家之一,很期待他的研究。只不过这本书不易读,甚至可以说某些章节之间有些毫无逻辑和连贯性?中文题目翻译也很疑惑,英文是Too Much to Know,这和工具书的诞生有什么关系呢?另外,所谓的“信息管理”一词是很现代化的表达,借此维度以为能说出一些有新意的内容,实则却是新瓶装旧酒。纯个人愚见。
这个责编真的太鬼才了,竟然把参考文献全删了,这样注释里的作者+年份标识的文献去哪里找???
> 更多短评 31 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2篇
> 28人在读
> 104人读过
> 1133人想读
订阅关于工具书的诞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nfeat 2022-05-07 18:24:18
本书最有趣的部分是,1、知识的普及起初并非为提高的人认知,是为增加人的奴役,西方印刷术最广的,竟然是宗教书目。2、所谓信息过载,也是伪命题,古人早已有应对的方法,答案就藏这本无聊且学术的工具书中。
8 有用 我是喵叔 2019-07-01 23:27:26
一部研究“工具书”(reference books)的书史译著,竟然把原书最重要的五十余页、数百种参考文献(Works Cited, pp.321-379, including primary sources-manuscripts, primary sources-printed, and secondary sources)全部删去,令人窒息的操作。
0 有用 花有期来潮有信 2018-10-01 13:33:38
为啥原书的 works cited 没有了,那么有用的东西
0 有用 shichalo 2020-10-11 16:23:48
大量的拉丁译文影响了阅读的流畅,但整体还是非常轻快有趣的一本译著。作者声称从旧材料发现新问题,但通过挖掘15至18世纪的知识分子的工作方法与动机、影响,得出当前信息处理获益于此的结论,似乎稍显仓促。但从工具书的编制过程切入,的确是一个理解古代文献与当时知识氛围的不错角度。另外,结尾处似乎可以多阐发一些,今天的信息管理手法究竟(可能)继承了什么?不一定是网络化处理的技术细节,我是觉得在一些编制工具书... 大量的拉丁译文影响了阅读的流畅,但整体还是非常轻快有趣的一本译著。作者声称从旧材料发现新问题,但通过挖掘15至18世纪的知识分子的工作方法与动机、影响,得出当前信息处理获益于此的结论,似乎稍显仓促。但从工具书的编制过程切入,的确是一个理解古代文献与当时知识氛围的不错角度。另外,结尾处似乎可以多阐发一些,今天的信息管理手法究竟(可能)继承了什么?不一定是网络化处理的技术细节,我是觉得在一些编制工具书(平台)的思路、观念、原则等方面可以稍作比较,会让结论出来得更清晰一些。 (展开)
0 有用 〔已注销〕 2020-11-03 16:59:23
看不太懂,大概了解了一些基本观点
0 有用 cnfeat 2022-05-07 18:24:18
本书最有趣的部分是,1、知识的普及起初并非为提高的人认知,是为增加人的奴役,西方印刷术最广的,竟然是宗教书目。2、所谓信息过载,也是伪命题,古人早已有应对的方法,答案就藏这本无聊且学术的工具书中。
1 有用 zvjbxbm 2022-04-13 22:40:48
将工具书出现的背景等同于知识过剩。于是以“知识过剩”为关注对象,将视野回溯到古代以及中世纪,并以各地区空间对照。欧洲历史证明了无印刷术之前,该现象已经存在;中国历史证明,有印刷术,却未被视为知识过剩。因此印刷术与工具书是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这个具体问题上成立的,未必是否定印刷术在书籍史上的转折,只是一个视角的问题。书籍发展,有贯穿千年历史自身的延展(若工具书仅为书籍内容一种,则多数书籍的产生自然... 将工具书出现的背景等同于知识过剩。于是以“知识过剩”为关注对象,将视野回溯到古代以及中世纪,并以各地区空间对照。欧洲历史证明了无印刷术之前,该现象已经存在;中国历史证明,有印刷术,却未被视为知识过剩。因此印刷术与工具书是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这个具体问题上成立的,未必是否定印刷术在书籍史上的转折,只是一个视角的问题。书籍发展,有贯穿千年历史自身的延展(若工具书仅为书籍内容一种,则多数书籍的产生自然都可追溯至前),印刷术也确实为其中一“澜”(印刷术作为技术,改变的是格式形态,推动的是传播,在这两方面,其“近代性”大概难以撼动。) 涉及作者、题献、文献目录等问题,竟然没有与Chartier对话,略诡异。 (展开)
0 有用 dawn 2021-10-06 21:30:49
一二两章。中文书名远不如原书名吸引人。另,中文本居然砍掉了works cited部分,编辑怎么想的?
0 有用 煙雲過眼 2021-10-01 09:35:10
安·布莱尔是当代欧美书籍史家之一,很期待他的研究。只不过这本书不易读,甚至可以说某些章节之间有些毫无逻辑和连贯性?中文题目翻译也很疑惑,英文是Too Much to Know,这和工具书的诞生有什么关系呢?另外,所谓的“信息管理”一词是很现代化的表达,借此维度以为能说出一些有新意的内容,实则却是新瓶装旧酒。纯个人愚见。
0 有用 许季山 2021-04-30 16:56:37
这个责编真的太鬼才了,竟然把参考文献全删了,这样注释里的作者+年份标识的文献去哪里找???